分享

王僧虔《论书》《笔意赞》

 金镶玉石 2024-04-18 发布于辽宁

简介

王僧虔的《论书》和《笔意赞》是其书法理论的重要著作,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论书》是王僧虔书法理论的核心,它深刻地反映了南朝时期“上自天子,下自臣庶,互相陶淬,浸成风俗”的尚书风气。这部作品不仅提出了“天然与工夫”、“力与媚”等书法批评概念,还初步建立了南朝时期的书法批评理论体系。在《论书》中,王僧虔对当时的书法名家进行了品评,对各家书法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而《笔意赞》则是对书法艺术本质和学书方法的精炼阐述。这部作品以《告誓》与《黄庭》为范本,对书法艺术的形神兼备、神采为上的创作与鉴赏原则进行了明确的阐述。王僧虔强调,书法家应做到心、手、笔相忘,才能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自然地表达其情感。此外,《笔意赞》还对书法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器具的选择与使用、字帖的选择与特点、用笔的标准及结字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总的来说,王僧虔的《论书》和《笔意赞》不仅是对南朝时期书法风气的深刻反映,更是对书法艺术本质和学书方法的独到见解和精炼阐述,对于后世的书法学习和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书

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

王平南廙是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右军云:“而书遂不减吾。”亡从祖中书令氓,笔力过于子敬。书《旧品》云:“有四疋素,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宇。子敬戏云:'弟书如骑骡,骎骎恒欲度骅骝前。”庚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庚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鸯,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张翼书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翼写题后答右军,右军当时不别,久方觉,云:“小于几欲乱真。”张芝、索靖、韦涎、钟会、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

张澄书,当时亦呼有意。

郗方回章草,亚于右军。

晋齐王侦书,京、洛以为楷法。

李式书,右军云:“是平南之流,可比庾翼。”王濛书亦可比庾翼。

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

庚亮书,亦能入录。

亡高祖巫相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厌,,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尚书宣示帖》藏衣带中。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见修平生所爱,遂以人棺。

郝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

桓玄书,自比右军,议者末之许,云可比孔琳之。

谢安亦人能流,殊亦自重,乃为子敬书秘中散诗。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

羊欣、邱道护并亲授于子敬。欣书见重一时,行草尤善,正乃不称。孔琳之书,天然绝逸,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邱道护与羊欣皆面授予敬,故当在欣后,邱殊在羊欣前。

范晔、萧思话同师羊欣,范后背叛,皆失故步,名亦稍退。

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笔力恨弱。

谢灵运书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人能流。昔子敬上表多在中书杂事中,皆自书,窃易真本,相与不疑。元嘉初,方就索还。《上谢太傅殊礼表》亦是其例,亲闻文皇说此。

谢综书,其舅云:“紧洁生起,实为得赏。”至不重羊欣,欣亦惮之。书法有力,恨少媚好。

颜腾之、贺道力并便尺牍。

康听学右军草,亦欲乱真,与南州释道人作右军书赞。

孔琳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二王后略无其比。但工夫少,自任过,未得尽其妙,故当劣于羊欣。

谢静、谢敷并善写经,亦入能境。居钟毫之美,迈古流今,是以征南还即所得。

辱告,并五纸,举体精隽灵奥,执玩反覆,不能释手。虽太傅之婉媚玩好,领军之静逖合绪,方之蔑如也。昔杜度杀字甚安,而笔体微瘦;崔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居处二者之间,亦犹仲尼方于季孟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伯喈非流纨体素,不妄下笔。若子邑之纸,研染辉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伯英之笔,穷神静思。妙物远矣,邈不可追。遂令思挫于弱毫,数屈于陋墨。言之使人于邑。若三珍尚存,四宝斯觌,何但尺素信札,动见模式,将一字径丈、方寸千言也。承天凉体豫,复欲缮写一赋,倾迟晖采,心目俱劳。承阅览秘府,备睹群迹。崔、张归美于逸少,虽一代所宗,仆不见前古人之迹,计亦无以过于逸少。既妙尽深绝,便当得之实录。然观前世称目,窃有疑焉。崔、杜之后,共推张芝。仲将谓之“笔圣”。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索氏自谓其书银钩虿尾,谈者诚得其宗。刘德升为钟、胡所师,两贤并有肥瘦之断。元鸣获钉壁之玩,师宜致酒简之多。此亦不能止。长胤狸骨,右军以为绝伦,其功不可及。繇此言之,而向之论,或至投杖。聊呈一笑,不妄言耳。

钟公之书,谓之尽妙。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世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行书是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张超字子并,河间人。卫觊字伯儒,河东人。为魏尚书仆射,谥敬侯。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如伤瘦,而笔迹精杀,亦行于代。子瓘字伯玉,晋司空太保,为楚王所害。瓘采张芝草法,取父书参之,更为草稿,世传其善。瓘子恒,字巨山,亦能书。

索靖字幼安,敦煌人,散骑常侍,张芝姊之孙也。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

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汉魏宫观题署多是诞手。魏明帝起凌云台,先钉榜未题。笼盛诞,辘轳长絙引上,使就榜题。榜去地将二十五丈,诞危惧,诫子孙绝此楷法,又著之家令。官至鸿胪。

译文:

宋文帝的书法,他自认为不比王子敬差。当时的评论家说:“宋文帝的书法天然之美胜过羊欣,但在功夫上却不如羊欣。”

王廙是右军王羲之的叔父,自从他渡过长江来到南方后,在王羲之之前,他的书法堪称最佳。他的画作是晋明帝的老师,而他的书法则深得王羲之的真传。

我曾祖父领军王洽与王羲之一起变革了古时的书法形式,否则,至今我们可能还在学习钟繇、张芝的书法。王羲之曾说:“你的书法已经不亚于我了。”我的从祖中书令王濛,他的笔力甚至超过了王子敬。在《书品》中记载:“他有四匹素绢,从早晨开始写字,到晚上就完成了,从头到尾字迹如一,没有错别字。王子敬开玩笑说:'弟弟的书法就像骑骡子,总是想超过骅骝(一种骏马)前面。’”

庚翼的书法,在他年轻时与王羲之齐名。后来王羲之的书法技艺有了进步,庚翼还是不服气。他在荆州给京城写信说:“这些年轻人竟然轻视我们家的鸡,喜欢野鸯,都去学王羲之的书法。等我回去,一定要和他们比比。”张翼曾替王羲之抄写过表章,晋穆帝命令张翼在表后题写答复王羲之的内容,王羲之当时没有分辨出来,过了很久才发现,说:“小张的书法几乎可以乱真了。”

张芝、索靖、韦涎、钟会、二卫(卫瓘和他的儿子卫恒)等人都在前代享有盛名,古今的书法风格既然已经不同,也就无法分辨他们各自的优劣了,只能看到他们的笔力惊人而已。

张澄的书法,在当时也被认为是有意味的。

郗方回的章草书法,仅次于王羲之。

晋朝齐王司马侦的书法,京城洛阳的人认为他的书法可以作为楷模。

李式的书法,王羲之曾说:“他的书法是平南(王廙)一派的,可以与庾翼相比。”王濛的书法也可以与庾翼相比。

陆机的书法,是吴地人的书法,无法用多少来评价它的优劣。

庚亮的书法,也能列入书法名录。

我曾祖父丞相王导的书法也很有法度,他师从钟繇、卫瓘,对书法喜好得没有满足的时候。即使在战乱流离的时候,他仍然把钟繇的《尚书宣示帖》藏在衣带里。渡江以后,他把这帖书法放在了王羲之那里,王羲之又借给了王敬仁。王敬仁死后,他的母亲看到他平生所珍爱的东西,就把它放进了棺材里。

郝超的草书仅次于二王,他的书法紧劲妍媚超过了他父亲,但骨力却不及他父亲。

桓玄的书法,自认为可以与王羲之相比,但评论家们并不认同,认为他的书法只能与孔琳之相提并论。

谢安也是书法界的一流人物,他特别自重,曾为王子敬书写秘中散诗。有时得到王子敬的书法,他甚至会将其裂成小块作为校纸使用。

羊欣和邱道护都亲自从王子敬那里学习书法。羊欣的书法在当时备受推崇,尤其擅长行草,但正楷并不出色。孔琳之的书法,天然绝伦,笔力强劲,但在规矩方面可能稍逊于羊欣。邱道护与羊欣都面授于王子敬,因此在书法技艺上,邱道护应排在羊欣之后,但在某些方面又超过羊欣。

范晔和萧思话都师从羊欣学习书法,但后来范晔背叛了师门,两人的书法都失去了原有的风范,名声也逐渐下降。

萧思话的书法完全模仿羊欣,风格韵致几乎不相上下,但笔力稍显不足。

谢灵运的书法并不出众,但偶尔也能达到一流水平。过去,王子敬上表多在中书杂事中,都是亲笔书写,有时他会偷偷替换真本,别人也不会怀疑。元嘉初年,人们才向他索要回真迹。《上谢太傅殊礼表》也是这样的例子,我亲自听文皇说过此事。

谢综的书法,他的舅舅评价说:“紧结有力,生动起伏,确实值得赞赏。”他对羊欣并不看重,羊欣也对他感到畏惧。谢综的书法有力,但缺少媚态。

颜腾之和贺道力的尺牍都写得很便利。

康听学习王羲之的草书,几乎可以乱真,他还与南州的一位释道人合作创作了王羲之的书赞。

孔琳之的书法,放纵而快捷,笔道流畅,自二王之后,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比。但他下的功夫少,自视过高,未能尽得其妙,因此在技艺上稍逊于羊欣。

谢静、谢敷都擅长写经,书法也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他们的书法既具有钟、毫之美,又超越了古人,流传至今,因此征南将军一回来就得到了他们的作品。

你赠给我的五张纸,我反复欣赏,其字体精致隽永,灵秀奥妙,我爱不释手。即使与太傅的婉媚、领军的静逖相比,这些纸张也毫不逊色。过去,杜度的字写得安稳,但笔体稍显瘦弱;崔瑗的笔势很快,但结字稍显疏松。这些纸张的书法居于二者之间,就像仲尼相对于季孟一样。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有合适的工具。蔡邕不是用好的丝织品和素色纸就不随便下笔。像左伯邑的纸,经过研磨后光辉四射;韦诞的墨,一点就如漆般黑亮;张芝的笔,穷尽神思。这些妙物已远去,无法追及。于是,我们的思绪被弱小的笔毫所挫败,被劣质的墨所困扰。说起来真是令人沮丧。如果那三样珍品还存在,四宝都能亲眼见到,何止是书信,即使是一尺见方的素绢,也能见到它们的模式,甚至能写出一字径丈、方寸千言的大字来。

天气凉爽,你身体安好,又想抄写一篇赋,你倾注心血,目力心力都为之劳累。你曾浏览过宫中秘藏的典籍,遍览群书。崔瑗、张芝都赞美王羲之的书法,虽然他们是一代宗师,但我没见过前代古人的书法,想来也不会超过王羲之。王羲之的书法既精妙又深绝,应当得到实录。然而,观察前人的评价,我有所怀疑。崔瑗、杜度之后,人们共同推崇张芝。卫瓘称他为“笔圣”。卫恒得到了张芝书法的筋力,索靖得到了张芝书法的骨力。索靖自称其书法如银钩虿尾,评论家们也确实认为他得其精髓。刘德升是钟繇、胡昭的老师,这两位贤人都有肥瘦不同的书法风格。钟会得到了墙壁上的书法真迹,师宜官也得到了酒器上的书法佳作。这些都不能一一列举。卫瓘的书法如狸骨般坚硬有力,王羲之认为他的书法绝伦,其功夫无人可及。由此说来,前人的评价或许有些偏颇,我只是姑妄言之,并非妄言。

钟繇的书法,可以说是尽善尽美。他擅长三种字体:一是铭石书,最为精妙;二是章程书,这种字体通常用于宫廷秘籍的传写以及小学的教学;三是行狎书,也就是行书。这三种书法都被世人所推崇。

张超,字子并,是河间人。卫觊,字伯儒,是河东人。他担任魏国的尚书仆射,死后谥号为敬侯。卫觊擅长草书和古文,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他的草书体势瘦劲,笔迹精细,在当时也颇受欢迎。他的儿子卫瓘,字伯玉,是晋朝的司空太保,但被楚王所害。卫瓘采纳了张芝的草书笔法,并结合他父亲的书法特点,进一步发展为草稿,世人都称赞他的书法技艺高超。卫瓘的儿子卫恒,字巨山,也擅长书法。

索靖,字幼安,是敦煌人,担任散骑常侍的职务,他是张芝姐姐的孙子。索靖传承了张芝的草书,但字形有所不同。他非常自负自己的书法,将自己的字形称为“银钩虿尾”。

韦诞,字仲将,是京兆人,擅长楷书。汉魏时期宫廷和庙宇的题署大多出自他的手笔。魏明帝建造凌云台时,先钉好匾额但未题字。他们用笼子装起韦诞,用辘轳和长绳将他拉上去,让他在匾额上题字。匾额离地约有二十五丈高,韦诞非常害怕,告诫子孙们要断绝这种楷书技法,并将此写入家规。韦诞后来官至鸿胪。

这些书法家们各自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艺,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欣赏他们的书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书法的魅力和内涵。

笔意赞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为《笔意赞》曰:

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人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风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译文

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其神采,形质次之。只有二者兼备,才能与古人的书法相媲美。以这样的标准来看,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的书法家并不容易多得。书法家在创作时,必须使心灵忘却笔的存在,手忘却书写的动作,心灵与手达到情感的表达,书写时不被笔法和字形所束缚。这种境界虽然难以强求,但一旦达到,其效果便会自然显现。因此,我写下这篇《笔意赞》来阐述我的观点:

优质的剡纸配上易用的好墨,心灵宁静,笔管挺直。浆色深沉,墨色浓郁,万毫齐力,一气呵成。初学书法,可以先临摹《告誓》,再写《黄庭》。这样可以使字骨丰润,达到人与书法之间的通灵之境。在书写时,用力如植树槊,勒笔如钉横入木。字形开张如风翼,挺拔如灵芝之英。笔画粗重而不显沉重,纤细而不显轻飘。每一笔每一划的细微之处,都关乎着字形的生死存亡。只有工力尽到,才能擅得一时之名。

[评点]王僧虔,作为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在南朝齐时代以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身份著称。他精通文史,擅长音律,尤其在书法方面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书法技艺精湛,擅长隶书、行书和草书,深受时人赞誉。他不仅善于创作,更有深刻的书法理论见解。

《笔意赞》这篇短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为深刻。王僧虔在其中明确提出了书法创作的核心原则,即形神兼备,神采为上。他强调了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忘却笔法和字形,让心灵与手达到情感的自然表达。这种境界的追求,是书法艺术创作最根本的目标。

此外,王僧虔还通过具体的书法实践,如选择优质的纸张和墨水,临摹古代名帖等,来指导学习者如何提升书法技艺。他强调了在书写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如用力、字形和结构等,这些都是影响书法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王僧虔的这些论述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书法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