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必学理论——天下第一女书法家卫铄《笔阵图》

 金镶玉石 2024-04-18 发布于辽宁

简介

《笔阵图》是我国古代史上指导价值颇高的书法专论,尽管后世对其作者有所争议,但多数学者仍倾向于认为其为卫夫人(卫铄)所著。此文正文虽然不到700字,却把书法笔势的精要阐述得非常到位,特别是“筋”“骨”“肉”的比拟,堪称书法审美的经典之谈。

在《笔阵图》中,卫铄详细描述了书法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她强调笔、墨、纸、砚的选择和使用,如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同时,她也深入探讨了书法的运笔方法和字形结构,如“横”如千里阵云,“点”似高山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等。

此外,卫铄在《笔阵图》中提出了“多力丰筋”的审美观念,认为书法品位的高低在于“筋”和“力”的表现,而“肉”则被视为下品。这种观念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欣赏产生了深远影响,使“筋”、“骨”、“肉”之说成为书法审美的重要范畴。

总的来说,《笔阵图》不仅为后世书法家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也成为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和评价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笔阵图》的内容,建议查阅书法理论相关书籍或咨询书法专家。

《笔阵图》的精髓在于,所有的技艺中,用笔最为关键;而在六艺之中,书法最为深奥。以前,秦朝的丞相李斯,看到周穆王的书迹后,七天都在赞叹不已,但同时又忧虑其书法缺乏骨力。而蔡邕进入鸿都门学观览碣石文字,竟然十天都舍不得回来,他赞叹那些文字超凡脱俗。由此可知,能够通晓书法源流的人少之又少,而不懂其道理的人却很多。近代以来,很多人不学习古人的书法,只凭自己的情感写字,违背了书法的法则。他们往往只记得一些字的名字,学识既不渊博,见识又少,结果导致书法没有成就,白白浪费了精神。如果不是心灵手巧、能够触类旁通的人,是无法和他谈论书法之道的。

现在,我参考了李斯的《笔妙》,并加以润色,总结了七条,并形象地进行描述,具体事项如下。我把这些留给子孙,作为永远的楷模,希望将来的君子们能够时常翻阅。

选取笔时,应选崇山峻岭中兔子的毫毛,八九月时收取。笔头应长一寸,笔管应长五寸,笔锋要齐整,笔腰要有力。砚台应选新开采的涸石,既润又涩,能够浮津耀墨。墨应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胶,经过十年以上,坚硬如石的为佳。纸应选东阳鱼卵纸,既柔软又光滑。

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习如何执笔。如果是楷书,笔头应距离手二寸一分;如果是行草,笔头应距离手三寸一分。下笔时,无论是点、画、波、撇、屈曲,都要用尽全身力气去写。初学书法时,应从大字开始,不宜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人不一定善于书写,善于书写的人不一定善于鉴赏。善于用笔力的人,其字多骨;不善于用笔力的人,其字多肉。骨多肉少的字,称为“筋书”;肉多骨少的字,则如同“墨猪”。字写得既有力又有筋的,是佳作;无力无筋的,则有病。要根据字的形态和气势来灵活运笔。

横画,应如千里阵云,看似隐约却有形。

点画,应如高峰坠石,坚实有力。

撇画,应如截断犀牛角和象牙一般锐利。

折画,应如百钧弩弓发力一般强劲。

竖画,应如万岁枯藤一般坚韧。

捺画,应如崩浪奔雷一般雄浑。

横折弯钩,应如强劲的弓弩和有力的筋节一般。

以上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的图解。执笔有七种方式:有的是心急而执笔缓,有的是心缓而执笔急。如果执笔近而不能紧,那就是心手不齐,意念在笔后,这样写出的字会失败。如果执笔远而紧,意念在笔前,这样写出的字就会成功。又有六种用笔的方法:结构圆满完备的如篆书,飘逸洒脱的如章草,凶险可畏的如八分书,窈窕出入的如飞白书,耿介特立的如鹤头书,纵横奔放的如古隶书。在书写时,要心存委曲,每写一字都要像其形,这样就能够达到书法的妙境,书法的道理也就全部掌握了。这是永和四年上虞所制的记文。

附原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撇]陆断犀象。

[折]百钧弩发。

[竖]万岁枯藤。

[捺]崩浪雷奔。

[横折弯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评点]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人,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姪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