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十二候的由来及应用

 遇事明言 2024-04-18 发布于广东

        古人老早就开始通过观「象」来确定时间(观象授时)了。

注意,古人所观的「象」,除了天象(日月星辰的运行)还有气象(风雨雷电的动静,比如「凉风至」)和物象(鸟兽草木的进退,比如「苦菜秀」)。或许最早的观察是从气象、物象开始的。为啥?因为离生产生活更近些!

把气象和物象组合起来便构成物候历,七十二候属物候历。

 1.

《诗经》中经常提到物候,比如「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诗经》

这些零零碎碎的记载反应物候现象与农事活动的密切关系。

那么,七十二候是什么时候凑齐的呢?有学者(张闻玉)考证,完整的七十二候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在这,顺便提一下,清末俞樾在《七十二候考》中讲,「古书之纪时物虽详,而分为七十二候,实始《(逸)周书》」。《逸周书》确实列出了七十二候,可惜的是——成书的年代大有问题。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反正,七十二候至少战国时代就被古人总结出来了,没跑。

至于七十二候与二十四节气配对,始于汉代的《淮南子》。

 2.

关于七十二候,自古有很多解释,比如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俞樾的《七十二候考》、托名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及《时训解》。

在这,我们不妨就各家真知灼见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梳理吧!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不曰「春」而曰「东」,因为东方属木、木能生火、火性温热)。又五日,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蛰虫始振,冬眠中的虫子开始苏醒了、活动筋骨了)。又五日,鱼上冰(当盛寒鱼伏水底遂暖流,阳气至鱼往上游近冰面)

  • 雨水之日,獭祭鱼(水獭捕鱼后常将鱼陈列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呼应「鱼上冰」)。又五日,鸿雁来(鸿,雁之大者;来,自南而北;鸿雁来,在南方过冬的大雁返乡了)。又五日,草木萌动(花草树木生根、发芽、吐绿)

  • 惊蛰之日,桃始华(桃花始开)。又五日,仓庚鸣(仓庚者,黄鹂也;鸣,有「叫春」之意)。又五日,鹰化为鸠(鸠,即今之布谷鸟;化,最好理解为性情的转化,不要理解为形体的转化;鹰化为鸠,《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鹰化为鸠春时也,这跟「冬虫夏草」倒有几分相似,在这不妨仿造一个词——秋鹰春鸠)

  • 春分之日,玄鸟至(玄鸟,燕也,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又五日,雷乃发声(阳渐盛,犹有阴,阴阳相薄为雷,其实就是云气中正负电荷积聚、绝缘条件变差)。又五日,始电(先闻雷声后见闪电似乎有悖常识,我们不妨把这过程理解为摩擦生电,即先是一通噼里啪啦的摩擦随后才见电光)

  • 清明之日,桐始华(桐,木名,有三种,即梧桐、油桐、白桐,始华者,乃白桐)。又五日,田鼠化为鴽(鴽,鹑也,似鸽而小;田鼠化为鴽,可以理解为潜行之物化为飞行之物,取「阴静阳动」之意,暗示阳气旺)。又五日,虹始见(虹,虹蜺也,诗所谓螮蝀,先儒以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是阴阳交会之气,在这还是强调阳气越来越旺盛)

  • 谷雨之日,萍始生(萍,水草也,与水相平故曰「萍」)。又五日,鸣鸠拂其羽(鸠,即鹰所化者,布谷也;鸣鸠拂其羽,指鸟儿理毛、鸣叫、追逐,表明到了鸟儿忙着换毛、求偶、交配的季节)。又五日,戴胜降于桑(戴胜,鸟名,毛、冠俱有文饰,若戴花胜;戴胜降于桑,蚕将生之候)

  • 立夏之日,蝼蝈鸣(蝼蝈,郑玄曰蛙属,即青蛙、蛤蟆之类)。又五日,蚯蚓出(蚯蚓,又名地龙,《历解》曰当阴而屈、乘阳而伸)。又五日,王瓜生(王瓜,蔓生,五月开黄花,结子如弹丸,又名土瓜,可入药)

  • 小满之日,苦菜秀(秀,盛开,繁茂,意近「一枝独秀」之「秀」)。又五日,靡草死(靡草,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又五日,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

  • 芒种之日,螳螂生(以卵越冬,至夏乃生)。又五日,始鸣(鵙,即伯劳鸟,因常将捕获的饵物穿挂在荆刺上又名——屠夫鸟,繁殖期就在芒种前后)。又五日,反舌无声(反舌鸟,春始鸣,至此稍止,多半是因为繁殖期就要结束了)

  • 夏至之日,鹿角解(鹿角脱落)。又五日,蜩始鸣(蜩,蝉之大而黑者,俗称知了)。又五日,半夏生(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

  • 小暑之日,温风至(风变得和暖了)。又五日,蟋蟀居辟(此时蟋蟀羽翼稍成,未能远飞,居穴之壁)。又五日,鹰乃学习(此前鹰化为鸠、性情慈柔,至此开始习肄搏击,比如追逐鸟雀)

  • 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腐草,朽败之草;萤,一名夜光,又名宵烛,能发光;腐草化为萤,指幽阴至微之物化而为明,喻示阴消阳息)。又五日,土润溽暑(此时天地间湿度大、温度高,十分闷热)。又五日,大雨时行(湿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降雨,进而退暑)

  • 立秋之日,凉风至(凉,寒之渐)。又五日,白露降(白,秋金之色)。又五日,寒蝉鸣(寒蝉者,寒蜩也,似蝉而小,鸣则天凉)

  • 处暑之日,鹰乃祭鸟(鹰杀鸟于大泽之中,四面陈之,有似于祭,如獭祭鱼)。又五日,天地始肃(肃,收敛,闭藏)。又五日,禾乃登(登,即「五谷丰登」之「登」,指谷物成熟)

  • 白露之日,鸿雁来(来,自北而南)。又五日,玄鸟归(归,去蛰也,蛰于山林隐僻之地)。又五日,群鸟养羞(羞者,所羹之食;养羞,一方面积极准备过冬的食物,另方面大吃大喝为过冬养膘)

  • 秋分之日,雷始收声(此时,天气干燥,雷电现象减少,这里是在暗示阳气渐衰)。又五日,蛰虫培户(培户,整改、修缮、收拾洞穴为过冬做些准备)。又五日,水始涸(雨泽渐少,沟渠无复盈满之象,暗示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 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宾,一说水边,一说客居,二说皆通;鸿雁来宾,指鸿雁飞到了过冬的目的地,承接「鸿雁来」)。又五日,爵入大水为蛤(爵,雀也;大水,指大江大河;蛤,一说蛤蜊,一说蛤蟆,似乎释为蛤蟆更自然些;爵入大水为蛤,通过飞行之物化为潜行之物来暗示阴气盛,由此可以推想古人认为爬兽过冬是钻进土里、飞禽过冬是钻进水里;此外,爵入大水为蛤,也可以解释为陆地上的食物越来越有限以致鸟儿不得不冒险去水中捞食,强调阳气衰)。又五日,菊有黄华(菊,华于阴,其色黄,应农事)

  • 霜降之日,豺乃祭兽(豺,有的版本作豹;豺乃祭兽,与鹰祭鸟、獭祭鱼意思相近,只是主角换成豺狼、豺狗了)。又五日,草木黄落(草木色黄而摇落)。又五日,蛰虫咸俯(俯,伏也,指进入冬眠状态)

  • 立冬之日,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又五日,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坼)。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雉,野鸡;蜃,大蛤;雉入大水为蜃,与「爵入大水为蛤」类似,主角由体型小的「爵」换为体型大的「雉」,暗示阴气越来越盛)

  • 小雪之日,虹藏不见(暗示阴阳不交;此时,黄河流域天气干燥,彩虹现象少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暗示阴阳分离)。又五日,闭塞而成冬(暗示阴阳不通)

  • 大雪之日,鴠鸟不鸣(鴠鸟,一名寒号,羽毛至冬尽落,夜则忍寒而号以求旦,感微阳而不鸣;鴠鸟不鸣,暗示阳气渐生)。又五日,虎始交(到了老虎发情交配的时期)。又五日,荔挺生(荔挺,香草,又名马兰)

  • 冬至之日,蚯蚓结(结,高诱曰纡也,即身体蜷曲、行动迟缓;蚯蚓结,冬至时,阳气虽生,但阴气尚重,蚯蚓还是蜷曲蛰伏的状态;此外,有人说,蚯蚓冬眠时头朝下,冬至时感受到阳气萌动头开始朝上了,身体因而成弯曲状)。又五日,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古人认为麋角朝后生为阴、鹿角朝前长属阳,继而认为冬至时麋感到阳气生而角脱落,呼应「鹿角解」)。又五日,水泉动(暗示阳气升发、地气变暖)

  • 小寒之日,雁北向(承接「鸿雁来宾」,指此时的鸿雁有飞往北方、飞回家乡的打算了)。又五日,鹊始巢(喜鹊开始筑巢了,为求偶、孵育做准备)。又五日,雉始鸲(鸲,鸣叫;雉始鸲,野鸡有求偶的冲动与表现了)

  • 大寒之日,鸡始乳(母鸡开始孵蛋了)。又五日,鸷鸟厉疾(鸷鸟,凶猛的鸟,鹰隼之属;鸷鸟厉疾,指鹰隼之类的鸟这个时候最为凶猛,多半是因为寒冬腊月食物不太好找都饿极了)。又五日,水泽腹坚(冰之初凝,水面而已,至此则彻,上下皆凝,故云腹坚)

 3.

不难发现,七十二候大多确切地反映了温度、湿度的变化。

更牛的是,涉及面广,且是日常生活中最易感知的。比如,燕子(玄鸟)春去秋来、大雁(鸿雁)冬来夏往都能准确反映时令,被称为候鸟;知了(寒蝉)、青蛙(蝼蝈)顺季节而隐现是很明显的,被称为候虫;此外,一些植物——比如桃、桐、菊——都是大家熟悉的,甚至就长在屋前屋后或田间地头。

©《农家耕田图册》

这彰显七十二候反映农业气象条件的特点——具体、简单。

此外,七十二候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生活也来得直接、准确。

瞧吧,物候起源很早,一直沿用至今,原因多半就在这里。

 4.

在这,不得不提的是,如果拿当下生活比对七十二候,有些物候现象不科学,比如「雉入大水为蜃」怕是没有的事儿;有些物候意义很晦涩,比如「天气上腾地气下降」之说就不着边;有些物候名称有歧义,比如「蝼蝈」。

©明·王圻《三才图会》

此外,更要命的是,七十二候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约束,每一个节气必须三候、五天一变。试想,物候的变化怎么可能那么精确、规矩、老实?

这样,物候的可靠性打了折扣,物候的作用也就受限制了。

为什么现在很多历书都删去了七十二候呢?道理就在这里!

 5.

可能有人要问了,学习、了解七十二候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七十二候是古人对农业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我们学习、探索七十二候就好似——文化考古,借此了解古代黄河流域的生活方式和农耕文化。

当然,在这当中还能感受到古人的精神面貌,多奇妙的事

穷理以进其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