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日照香炉生“紫烟”——诗歌语言暗示性浅谈

 抽板烟的鱼 2024-04-18 发布于陕西

这是个文学问题,不是一个科学问题。

在《说“木叶”》中,林庚认为历代诗人热爱“木叶”一词,并将其发展为“落木”,是因为“木”这一词语能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性。这一观点给我们的诗歌鉴赏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能让我们发现更精彩的诗歌世界。

“日照香炉生紫烟”妇孺皆知。可是有谁想过为何是“紫烟”而不是“青烟”?首先,我们常说:“祖坟上冒青烟了”,祖坟里是祖先的鬼魂,“冒青烟”就是祖先的鬼魂显灵了。虽说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过为何坟上会“冒青烟”,但我们总觉得这和科学没有多大关系。《西游记》中,妖怪所在之处往往是“一股黑气”,而神仙降临则祥云紫瑞环绕,就连玉帝派十万天兵去捉拿孙悟空,场面都是“黄风滚滚遮天暗,紫雾腾腾罩地昏”。道家把仙人所居称为“紫府”。“紫气”则是祥瑞之气,人们常常盼望“紫气东来”,给自己带来好运。可见“黑气”往往是妖怪的象征,“青烟”也常常和鬼魂联系在一起,神仙则通常和“紫气”联系在一起。“紫烟”天然带有一股神仙之气,也很符合李白“诗仙”的个性气质。其次,在世俗世界,把皇帝所居之处称为“紫禁城”、“紫闼”,高级官员的服色通常是“朱紫”,“朱紫相助”意为官运亨通。紫色代表着尊贵和威严。

这样看来,“紫烟”一词不仅仅是描绘了客观的自然现象,更多的是作者要通过这个词语传递一种暗示:庐山是仙气氤氲的,是尊贵庄严的。作者在庐山奇景面前的种种联想和赞叹之情通过一个“紫”字悄然流淌而出,如果我们错会了作者之意,那就太可惜了!

“暗示性”既然是诗歌语言的一个属性,那就应该具有普遍性。我们再举一例。

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也是大家熟知的诗句。这两句中为何用“桃李”“榆柳”而不写其他树木呢?为何是桃李树栽在屋前,榆柳树栽在屋后?能不能写成“榆柳罗堂前,桃李荫后檐”?这样一想,好像真不能前后互换。所以,说这两句采用了互文手法的,还真是把这两句诗看简单了。桃李在仲春开放,所以代表春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李开花,艳丽绚烂,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乐府诗·鸡鸣》说“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人们常把桃树和李树栽种在住宅周围,所以,桃李就成了家园的代名词——“故乡桃李应满园,烂熳香风随处著。陶渊明不写其他的植物,偏写“灼灼其华”的桃李,不仅仅是介绍自己的宅院周围有何植物,我们透过灿烂的桃李花,看到的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深喜爱,也看到了诗人虽然归隐,但是他的内心并不是古井无波,相反诗人的内心绚烂而鲜活,这不是一种无奈的归宿,而是一种合乎心愿的、心满意足的选择。桃李在此处暗示出内心的充实和丰盈。“榆柳”一词在古诗中比较少见,元曲中有“剗荆棘凿做沼池,去蓬蒿广栽榆柳”,将“榆柳”和“蓬蒿”对举,要“去蓬蒿”而“栽榆柳”,可见榆柳本身代表着一种价值。在陶渊明笔下,“榆柳”能够“荫后檐”,可见榆柳是高大的,这暗示着诗人人格的傲岸不屈这样,诗人借助“榆柳”和“桃李”把自己两方面的心境都传递了出来:他的表面是桃李春风,他的内里是挺拔傲岸。简单的写景,暗示出了丰富的意味。苏东坡称赞陶渊明的诗“淡而实绮,癯而实腴”,“淡”和“癯”容易理解,“绮”和“腴”表现就表现在这些深蕴含蓄的地方。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可以用来命题。

阅读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这首诗传递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情,请简要分析。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诗歌中描写的是诗人和友人多年分别,相见时恍如梦中,两人雨夜孤灯,促膝长谈,诗中充满了悲戚之情。在诗歌的颈联,诗人没有写谈话的内容,却描绘了深夜景象:一盏孤灯下,两人相对而坐,雨夜清寒,密密的竹林雨声滴答作响,浮动的雾气一片迷蒙。这种清冷迷蒙的意境传递出诗人的心境是悲凉的,可见两人的谈话内容是沉重的,这就透露出了诗人的人生不够顺意。这就是暗示让我们窥见了诗人不曾言说的东西,我们不必去查考诗人生平就可确定。

总之,《说“木叶”》有着重要的阅读实践价值,教学中切不可以读懂文章为核心,要让学生能够把文章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