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为造车,路向何方(下)

 转型刚刚好 2024-04-18 发布于北京

昨天的视频中,我们提到了华为造车的三大挑战,分别是:与传统车企的合作问题、消费者对华为汽车的品牌认同问题、华为车机系统与生态构建问题等等。而就在我们这期视频内容准备的时候,汽车圈又发生了两件事:一是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将在全球裁员10%,一个是小米和华为在微博上隔空祝贺,这两个在智能手机时代经常插枪走火的对手,选择在智能汽车时代惺惺相惜,抱团取暖。

我们先说第一件事,关于特斯拉这一轮裁员,马斯克在公司内部电子邮件中是这么说的:特斯拉的快速增长,导致了某些领域的角色和工作职能的重复,为了给公司下一阶段的增长做好准备,审视公司的各个方法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是极其重要的。简单点讲,马斯克的意思是说降本增效。很多人说,这都是因为特斯拉今年的销量未达预期,所以马斯克要控制成本了。

非也非也,要知道,除了特斯拉Model Y继续保持全球最畅销车型的记录之外,特斯拉的Cybertruck还有200万辆订单还未交付,这属于幸福的烦恼,最令马斯克发愁的不是销量,而是产能。而特斯拉在生产制造领域最新的进展是,其名为「开箱工艺」(Unboxed Process)的制造系统,将亨利福特开创百年的流水线模式,变平面作业为立体作业,真正实现像组装乐高积木那样组装汽车,再配合特斯拉的一体化压铸以及擎天柱机器人,预计将帮助特斯拉降低50%以上的成本,这件事如果进展顺利,特斯拉的下一轮降价应该不会太远,其他车企要做好准备了;

再说小米和华为在微博上隔空祝贺的事。大家都知道,作为智能手机时代的竞争对手,华为和小米总是相爱相杀,无论是双方的新品发布会,还是产品的性能参数,每一次都是拿对方当“友商”来摩擦。口角和冲突很多,针锋相对的时刻也不少。但奇怪的是,为什么这次小米SU7发布会,华为那边却是一片祝贺溢美之词?有人说,那是因为雷军发布的小米SU7,选择的友商竞品是特斯拉,而不是华为问界M7。

错错错,先不说小米SU7和问界M7,一个是纯电轿车,一个是增程SUV,压根不是一个物种,即便是从产品的角度看,别忘了,华为说自己“不造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亲自下场造车,而小米不一样,的确是亲自下场造车了,回到华为的逻辑,既然华为要“帮助车企造好车”,理论上讲,华为当然也要帮助小米“造好车”,比如零部件,比如系统应用,比如供应链层面的合作等等。所以,不要再用当初手机时代的故事看华为和小米了,旧故事翻篇了,新时代登场了。而回到华为层面,如何在汽车领域破局,有三个点至关重要:

一是能否坚守“不造车”底线,真正为车企赋能,成为汽车时代的“安卓”。当初华为为何选择不造车?原因有很多,市场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很关键,华为经历过智能手机的巅峰,也曾位列全球手机销量前三,但经历过手机市场的厮杀,以及后来的卡脖子事件,华为意识到,如果能从前台走向幕后,成为那个众多手机厂商选择的“安卓”系统,这条路是不是更适合华为,是不是更能发挥华为的优势和特长?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也就能理解,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战略选择,与当年的智能手机完全不同,华为要成为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帮助其他车长庄稼的“黑土地”。

这就意味着,华为选择了为车企赋能这条路。尽管到目前为止,传统车企与华为的信任并不牢靠,那句“灵魂论”,还萦绕在各家车企掌门人的心头,然而,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销量,已经开始见证华为给车企赋能的实力,如果能持续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这样的好事,哪家车企扛得住?所以,为车企真赋能,帮助车企补短板,特别是科技、智能与供应链、产业链等方面的问题,持续提升车企的竞争优势,这才能让更多车企选择华为,让鸿蒙系统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安卓”体系;

二是车机一体,让鸿蒙系统真正成为“人车家”全生态的底层架构。之前我们提到过,人们对智能电动汽车的需求变了,不再仅仅是之前的驾驶体验,更看重系统交互,把车作为第三空间,能否和生活空间、工作空间无缝衔接,这就对智能联网、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再配合大模型与GPT,汽车的智能化体验的市场空间巨大,需求不可限量。然而,除了特斯拉,就国内汽车厂商而言,能真正能实现“人车家”全生态打通的屈指可数。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小米SU7的发布会上,雷军主打的就是小米的澎湃系统,就是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而另一个总在强调人车家系统打通的,就是经常提遥遥领先的华为余承东。确切的说,除了暂停造车的苹果,以及事实上已经进场的谷歌和微软,目前能实现人车家全生态的,也就是华为和小米。所以,华为真正要做的,就是在赋能车企造好车的基础上,加快实现人车家全生态系统的打通,无论是软件应用,还是休闲娱乐、工作生活,让鸿蒙真正成为全生态的系统底座,这件事,华为比拼的,还真光是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还要有一大批环绕在华为身边的开发者,就像苹果周围的iOS开发者那样,这就考验华为的生态领导力;

三是自动驾驶。无论是当前各大车企热衷的城市NOA,即面向城市场景的智能驾驶系统,还是特斯拉正开放给美国用户使用,并把价格打五折的FSD12.0自动驾驶系统,大家都明白,车企的下一个竞争关键点,就是自动驾驶。而自动驾驶的背后是什么?是算力,是算法,是数据,是人工智能,而最最底层的基础设施,其实是芯片。

从长期看,要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持续领先,自动驾驶是绕不开的一道坎。而相比较算法、算力与数据,华为目前真正被卡脖子的,其实是芯片。其实,华为自研了自动驾驶芯片、车机芯片、自动驾驶技术、三电以及激光雷达等等,但包括理想、小米以及众多国产汽车厂商,大多还是选择了英伟达的智能驾驶平台,个中原因除了英伟达在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芯片方面持续领先外,还有担心芯片的供货和产能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不断用实力和事实,给其他车企安全感,将是华为接下来的战略重点。

破局不易,转型很难,华为造车,愈久弥坚。对此,您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