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 种儿童用药剂量换算方式,收藏一定用得上

 cqk360 2024-04-18

四种用药剂量换算方式,各有优劣


 

1、体表面积计算法(精准度高、剂量更合理)

儿童体表面积计算方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常用于安全范围窄、毒性较大的药物,如抗肿瘤药、激素、抗病毒药等。

(1)对体重 < 30 kg,儿童的体表面积(m2)= 体重(kg)× 0.035 + 0.1

对体重 > 30 kg,每增加体重 5 kg,增加体表面积 0.1 m2

对体重 > 50 kg,每增加体重 10 kg,增加体表面积 0.1 m2

表 1 各月龄、年龄儿重体重及体表面积换算表 [1]

Image

(2)药品说明书按体表面积已推荐儿童用量:

儿童剂量 = 儿童体表面积(m2× 每次(日)剂量/ m2

示例:免疫缺陷者合并水痘的儿童,注射用阿昔洛韦说明书推荐的剂量是:按体表面积一次 500 mg/m2,对于体表面积为 0.8 的患儿,一次给药量为 0.8 × 500 = 400 mg

(3)药品说明书未按体表面积推荐儿童用量:

儿童剂量 = 成人剂量 × 儿童体表面积(m2) /1.73 m2

药物代谢与体表面积有关,年龄越小,体表面积相对越大,则用药量相对较多。

2、体重计算法(临床常用、方便、比较准确)

(1)每千克体重剂量 × 体重 = 1 日或 1 次剂量。

示例:头孢羟氨芐片,剂量标明为每 12 小时 15~20 mg/kg。如儿童体重为 15 kg,次量为(15~20)× 15 = 225~300 mg,每 12 小时一次。

(2)如不知道儿童的体重多少,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1~3 个月儿童体重(kg)= 月龄 × 0.7 + 3

4~6 个月儿童体重(kg)= 月龄 × 0.6 + 3

7~12 个月儿童体重(kg)= 月龄 × 0.5 + 3

1~10 岁儿童体重(kg)= 年龄 × 2 + 8

年长儿按体重计算如己超过成人量,则以成人量为上限。

根据儿童营养状态适当增减,如度营养不良应减少 15%~25%,Ⅱ 度营养不良应减少 25%~40%,Ⅲ 度营养不良应减少 40% 以上。



3、简易年龄估算法(方便、快捷)

Fried 公式:婴儿药物剂量 = 月龄 × 成人剂量 /150。

Young 公式:小儿药物剂量 =(年龄 × 成人剂量)/(年龄 + 12)

示例:复方鲜竹沥液,说明书中成人剂量时一次 20 mL,一日 2~3 次,6 岁孩子使用剂为一次 6 × 20/18 ≈ 7 mL

适用性:简单易行,可用于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止咳化痰、助消化的药可用。

4、成人剂量折算法(剂量易有偏差)

儿童剂量 = 成人剂量 × 儿童体重(kg)/(50~70)

儿童剂量 = 成人剂量 × 儿童体表面积(m2)/1.73 m2

对于年龄偏小的儿童,应选择药物剂量的上限,防止药物剂量偏低;年龄较大的应选择药物剂量的下限,以防药物剂量偏大。


此方法不适用于体重过重儿童,以防药物剂量过大。


5、其他需要考虑的关键点

(1)联合用药:应注意药物浓度较单一用药时有无改变,及时调整用量。

(2)药理过程和其他潜在疾病等均可改变药物的动力学过程,需注意药量增减。

(3)经肝脏代谢或肾脏排泄的药物,用于有严重肝、肾疾病的惠儿时,应减少剂量。

不过在临床实践中要注意到每个换儿和疾病的情况各不相同、一些特殊疾病的药物剂量调整也无法照搬应用,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特殊情况儿童用药剂量如何调整?



采用上述任何方法计算的剂量,必须与病儿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得出比较确切的药物用量,如:

新生儿或小婴儿肾功能较差,一般药物剂量宜偏小;但对新生儿耐受较强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则可适当增大用量:须通过血-脑屏障发挥作用的药物,如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磺胺类药或青霉素类药物剂量也应相应增大。以下本文还将介绍一些特殊状态下儿童剂量该如何调整。

1、肥胖儿童

首先肥胖儿童体重可能超过成年人,但器官生理在发育上仍不成熟,与成年人明显不同,而肥胖儿童与非肥胖儿童之间疾病表型也存在潜在差异,而目前在研究领域也存在着缺乏肥胖儿童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的情况。以上原因导致肥胖儿童所使用的大多数药物处于亚治疗浓度或超处于亚治疗浓度或超治疗浓度,使得这部分儿童面临治疗失败或更高的药物毒性风险。

在评估肥胖儿童用药方案时,需要搞清楚三个概念,实际体重(TBW)、理想体重(IBW)、瘦体重(LBM)

实际体重就是孩子实际测得的体重。理想体重估算公式如下表所附,是临床给药时候比较常使用的一个体重(表 2)。瘦体重也称去脂体重,是指包括所有非脂肪的组织,其占用人体新陈代谢活性的 99%,很多肥胖病人的脂肪组织会随着 LBM 的增加而增加。事实上,20%~40% 的肥胖患者 TBW 的增加需要归因于 LBM 的增加。

表 2 理想体重计算方式 [2]

Image

该如何在调整剂量时选用这三种体重呢?

1、对于某些药物,理想体重是用于剂量计算的推荐体重,尤其是分布量小和治疗窗窄的药物。

2、在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实际体重(或估计体重)来防止治疗延迟。但是,应尽快申查剂量,以确保过量剂量不会累积。

3、在所有情况下,治疗不应单纯依赖于计算剂量,而应定期进行临床监测,以确保儿童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获得正确的剂量。

2、肾功能不全患儿的抗菌药物剂量调整

因缺乏儿童肾功能不全的调整方法,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的剂量调整主要参考说明书中成人的调整方法。尽管这种将成人的数据外推到儿童患者中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但在现阶段缺乏肾功能不全患儿药动学数据和剂量参考的情况下,儿科医生和药师事实上别无选择。

临床通常使用肌酐清除率替代肾小球滤过率作为肾功能判定指标,常用 Schwarz 方法进行估算。

公式:Ccr = k * L/Scr

公式中 Ccr = 肌酐清除率(mL/min/1.73 m2),k = 常数3,L = 身长cm), Scr = 血清肌酐浓度mg/dL)

表 3 

Image

注意点:

(1)药物的负荷剂量取决于表观分布容积,在肾功能不全时一般不需要调整。而维持剂量则取决于药物清除率,可通过减少给药剂量延长给药间隔或两者结合的方法来减少药物蓄积可能。

(2)单次剂量不变、延长给药间隔的方法,多见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等。如糖肽类抗菌药物在无尿的患儿中可根据其血药浓度间隔数天给药 1 次。但这种单次剂量不变、延长给药间隔的方法可能造成血药浓度在用药期间有较大幅度的波动。虽可得到较高的血药峰浓度但难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严重感染者可能影响疗效;而对于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可能造成中毒。

(3)给药间隔不变,减少单次剂量的方法,多见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如 β 内酰胺类),用药期间血药浓度较为恒定,可保持有效的抗菌浓度,对控制感染有利,但有可能出现较大的肾毒性。

PS. 延长给药间隔、减少单次剂量这两种调整抗菌药物剂量的方法各有利弊,临床常结合应用。

小结


儿童代谢过程、敏感性、药理作用明显区别于成人,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定偏差,需要根据临床恄况及时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