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科观点 | 黄石: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新的融合发展

 顺其自然h 2024-04-18 发布于北京

2024年2月2日,“首届新质生产力与艺术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承办。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黄石的发言标题是《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新的融合发展》。他认为,艺术创新始终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以下为发言全文:

新质与旧质或原质是相对的,而从旧到新的转变实际上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质的本质在于其在结构、内容、素材和基数等方面产生的全新变化。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即我们可能正处在智人时代的终结,甚至可能是人类时代的结束,历史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当今的许多新兴概念,如元宇宙、ChatGPT、人工智能、AIGC等,本质都是新质生产力工具的体现和代表。

然而,当前最核心的问题是:随着AI的发展,艺术将何去何从?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人类艺术的发展历程。以旧石器时期的打砸器为例,可能很多人在看到这件工具时会觉得它很大,但实际上,其手感与现代的鼠标颇为相似,可以轻松握在手中。那么,为何这个工具会与鼠标如此相似呢, 为什么远古祖先在造物时,经过几万年,冥冥之中会跟我发明鼠标不谋而合呢?这正是艺术造物过程中经久不变的原则——以人为本——艺术的尺度即人的尺度。无论是古希腊的桌椅、房屋还是现代的建筑,其尺度都与人相契合。尽管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各种技术工具,但其度量标准从未改变。

再比如法国考克斯洞穴中的巨大壁画。画面中的人物处于前景位置,但与后面洞穴上的动物相比,其尺度仍然只是动物的几分之一。这表明壁画中的动物尺度极大,令人震撼。据说该洞穴跨越了两万余年,当现代人首次目睹这些壁画时,其震撼程度难以言表。想象第一个探险者看到几千年前的游客留下的脚印,那种震撼确实令人无限遐想。

因此,面对AI的挑战和艺术的未来走向,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通过回顾历史和观察现实中的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在科技创新背景下的地位和价值,并探索其未来的可能性。

在探讨壁画中的牛与毕加索作品中的牛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因素:时代背景与技术限制。尽管我们无法确定壁画的作者,但该作品所传达的艺术冲击力以及对生命与生活的美好愿景,无疑显示了作者卓越的才华与独特的视角。壁画主要运用了黑色和棕色,而未采用绿色、紫色或蓝色。这并非由于创作者缺乏想象力或审美观,而是受限于当时的材料和技术。例如,黑色主要来源于碳黑,而红色则来源于一种矿物,其成分与铁锈中的三氧化二铁相似。

艺术与科技之间存在一个关键的区别:科技具有显著的积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以逐步掌握和应用新的技术;然而,艺术家的创造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并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增减。尽管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技巧和风格上有所差异,但他们的核心创造力却始终如一。这主要是因为艺术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受限于可用的材料和技术。因此,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艺术家都需借助现有资源来构建他们心中的艺术世界。

到了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油画技术的发明使艺术进入了图像拟真的时代。以《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为例,该画于1434年完成,其光线描绘技术将写实绘画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这一艺术进步的背后是数学原理的应用。该画的创作年代恰好是文艺复兴时期数学飞速发展的时代。1435年,意大利建筑学家Leon Alberti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透视学的论文,利用数学方法阐述了透视中的灭点理论。这一时期,西方的创作方法呈现出明显的工匠化特征,甚至显得有些流程化。画家经常使用一些辅助工具进行写生,如固定下巴的托架等装置。通过这些装置的帮助,画家可以更精确地捕捉对象的特征点,并利用三点一线和单眼透视的原理,绘制出逼真的肖像画。这种以数学为基础的技术发展对西方艺术的流派和现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片

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与此同时,摄影技术也初露峥嵘。这张1838年的照片,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人物影像。然而,大家是否注意到左下角的那两个人?他们模糊且微小,那就是人类在摄影史上的初次亮相。为何在1838年的巴黎清晨,街上空无一人?是疫情肆虐,还是市民们尚未从睡梦中醒来?其实,这并非真正的原因——由于当时的曝光技术限制,照片的拍摄需要长达二三十分钟的时间。因此,除了那两个正在擦鞋的人因为长时间地站立而幸运地留下了影像,其他人都在曝光的过程中被模糊。

图片

摄影技术的出现对架上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艺复兴之前,画家主要依靠宗教题材和贵族委托题材为生。然而,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当1839年第一幅人像作品诞生后,从造像的角度看,摄影的精确度和速度远超油画。这无疑给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可见,现今所面临的AI挑战并非历史上的首次,这与摄影术兴起时的情景十分类似。当时的艺术家并未选择忽视这一新兴技术,而是以一种睿智的方式进行应对。他们注意到摄影具有客观精确性和黑白无色性,从而找到了突破口。画家们开始使用主观的色彩和模糊的轮廓以与摄影形成对比。于是,我们看到了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印象派的诞生。印象派画家采用主观的色彩和模糊的轮廓,与摄影术进行对抗。这一转变开启了当代艺术的潮流,如立体主义、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都相继涌现。可见,艺术发展的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产力的科技进步。这一点在《克莱因蓝》的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不仅在色彩选择上独具匠心,更通过创新将蓝色作为一种品牌标志,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他将整个房子漆成蓝色,体现了技术进步与艺术创新的结合。

进入20世纪后,技术进一步推动了艺术形式的革新。1878年诞生的 《飞驰中的萨利·加德纳》虽非电影,但却是动态影像的雏形,标志着人类艺术在媒介上的又一次变革。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机,使得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了技术气息。电影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科幻电影的崛起,如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记》和库布里党的《2001太空漫游》。随着CG技术的出现,1976年的《未世界》成为最早的CG影像作品。随后,2007年《阿凡达》的出现,标志着电影技术的新里程碑。电影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媒介,对大众审美和文化倾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片
图片

进入21世纪,技术再次取得突破。智能影像的兴起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2018年的人工智能绘画作品《埃德蒙·贝拉米肖像》以43.2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这一案例标志着一个全新的艺术时代的到来。

作为当代前言科技的代表,AIGC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模仿能力,能够快速地模仿画家的风格。仅需要几分钟时间,几个关键词,AI就能在短时间内生成与毕加索、萨金特或梵高的风格高度相似的绘画作品。同时,人工智能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好莱坞电影人开始利用AI进行电影概念设计。例如,谢尔盖导演(Sergei Dvortsevoy)未能成功拍摄《沙丘》,但人工智能却能够根据他的电影风格创造出假想的电影版本。再比如,宫崎骏从未绘制过《哈利·波特》,但通过AI技术,我们可以将他的画风与哈利·波特的题材相结合,创造出惟妙惟肖的新版图像。同样,AI可以把好莱坞与宝莱坞混合,将《星球大战》与印度歌舞片结合,产生出其不意的滑稽效果。这种技术尝试不仅具有创意性,也为电影制作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

图片

在2023年的索尼世界摄影奖颁奖典礼上,一幅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虚假记忆:电工》获得了创意类大奖。该摄影作品完全虚幻,人物和场景并不真实存在,因此被命名为“虚假记忆”。然而,该作品的作者拒绝接受这个奖项,原因是该作品具有争议性,它打破了摄影的基本原则——现实性原则。AI技术正在挑战艺术创作的边界和相关的伦理道德。

人工智能它还具备了一定的创造力。如果要让人类去画一幅包含50个物品的画作,可能需要花费数日的时间,而人工智能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完成。我们甚至可以让人工智能创作一幅画,画中的人物在冲浪时背着50个物品。而且,我们还可以将画中的主人公从年轻人换成坐着轮椅的老奶奶——只需要简单地更改一个关键词,人工智能就可以轻松实现。这种高度的可定制性和创造力使得人工智能在绘画领域中大显神通。

此外,人工智能在推理能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以ChatGPT-4V为例,它不仅能准确地回答问题,还能解释其推理过程,让我们深入了解其思考方式。例如,在智力测试图中,ChatGPT能够准确地指出应该选择的答案B,并解释其选择的原因。这表明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具备初步的推理能力。

而且,人工智能还具有强大的识别和解释能力。当人类看到这张图片时,可能无法立即识别出其中的物体。但是,ChatGPT能够准确地识别出被损坏的十字螺钉的螺帽,并给出相应的使用和修复建议。这种能力还可以应用于语言、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人工智能正在从各个方面冲击人类的智商和社会。

人类历史的发展并非线性的,而是呈现出指数式的增长趋势。从直立人到旧石器时代使用工具的人类,经历了约200万年的时间;从石器时代到苏美尔、两河流域的农业社会,经历了8000年;从农耕时代到工业社会,人类用了8000年的时间;而从工业社会到电器时代,只用了200年的时间。最令人惊叹的是,从电脑的普及到人工智能的出现,仅仅花了40年!这表明,人类科技的进步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其发展并非直线或者抛物线,而是呈现出指数曲线的趋势。

图片

这个指数级发展趋势意味着科技的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其斜率将越来越高。这可能意味着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科技发展速度将接近无限快,最极值的点被称为奇点。然而,关于奇点是否会到来,科学家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些学者预测奇点最早可能在2035年出现,而有些人则认为它将在2080年左右出现,也有些人认为奇点永远不会到来。尽管对于奇点的具体时间存在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科技发展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的艺术形态。例如,石器时代的岩画,青铜时代的希腊和罗马雕塑,以及铁器时代的中世纪宗教艺术。到了蒸汽时代,文艺复兴的油画成为了主流艺术。那么,代表20世纪和电气时代的主流艺术是什么?以杜尚等为代表的当代艺术无法承担这一重任。这些艺术形式已经走入极端,脱离了人民大众的欣赏水平,只有电影这样雅俗共赏的艺术才是代表20世纪的主流艺术形式。

那么,信息时代的艺术将会呈现何种形态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八大艺术的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音乐和文学可以被归类为一维艺术,它们主要通过线性的声音和文字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其次,绘画和雕塑可以被归类为静态艺术。这些艺术形式主要通过静态的图像来表达创作者的意图。

最后,舞蹈、戏剧和电影则可以被归为第三类。这些艺术形式融合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通过动态的表演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我们可以看出,科技的进步对艺术的媒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决定了艺术的维度。按照维度来看:从左到右,艺术的维度逐渐提升。由此可以发现,科技对艺术媒介具有深远的影响,决定了艺术的维度。正如一位老师所言,张艺谋强调科技并非艺术的辅助手段,而是决定性的核心要素。

电影之所以被视为第八大艺术,是因为它综合了绘画、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且具有高度的内在技术复杂性,同时又表现出直观的艺术亲和力,获得了广大观众群体的欢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未来的主流艺术将进一步综合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引入新的维度,成为第九艺术。

有观点认为,第九艺术就是游戏。然而,这个观点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果我们将第九艺术与电影和文学等严肃艺术进行比较,它应该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主流媒介特征的艺术形式。因此,第九艺术不一定是游戏,却包含了游戏的交互和智能特征,具备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维度。

这个新的维度是交互性和人工智能。当电影具备交互性时,它将会产生全新的艺术形态。然而,目前我们还面临着如何实现交互叙事的挑战。当前的交互叙事往往采用网状或开放式结构,但只有当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成熟时,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开放、自由和沙盒式的叙事形式。

虽然,第九艺术的具体形态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它肯定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具备沉浸式和交互性的特点。或许我们可以将游戏视为第九艺术的萌芽状态,类似于电影最初被称为“活动画片”一样。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艺术的演变,我们期待着第九艺术的诞生,并探索其无穷的可能性。

从当前游戏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技术突破已经令人瞩目。例如GTA5的实时渲染图像,以及《最后生还者2》、《荒野大镖客》和《死亡搁浅》等游戏的精细光影效果和人物细节,都展现出了惊人的逼真度,其中的角色形象已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逼真程度。如《最后生还者2》中的角色,其皮肤纹理、汗滴、毛孔乃至头发都清晰可见,如同摄影一般真实。3A游戏的实时渲染能力正在无限接近电影画质,为玩家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

图片

以虚幻引擎5所采用的Nanite技术为例,现代技术已经将游戏的光照渲染推向了新的高度。Nanite技术能够在一秒内渲染60帧以上的图像,同时,单帧内可渲染高达160亿个面,并实现真实的光照效果,使得游戏场景看起来如同真实的东南亚旅游照片一般。当然,Unity引擎也不甘落后,其渲染的数字人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实时渲染为游戏和未来的交互艺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成为游戏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基座。

在此分享中国传媒大学团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该成果并未依赖于市面上如虚幻引擎等成熟商业引擎,而是从底层开始,基于DirectX框架,使用C 编写开发出了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渲染引擎,支持全流程的虚拟拍摄,该项目也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项目支持。

为了更好地测试引擎的性能和效果,本团队利用该引擎进行了虚拟拍摄,构建了外星球、太空舱以及赛博朋克的城市的场景,并拍摄了一部名为《最后一刻》的科幻短片。这不仅是我们团队的技术展示,更是对未来艺术形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艺术的不断创新,未来还有机会在与各位老师更加深入地分享和探讨这一领域的发展。

图片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黄石 

诚邀更多原创作者向 “艺科资讯” 投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