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理学家邵雍故事

 戊土777 2024-04-19 发布于福建

邵雍虽然遇事能前知,但并不迷信命理之说。在给父亲择墓地时,“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在《伊川击壤集》中收有《闲行吟》一诗,说道:“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列子乘风徒有待,夸父追日岂无疲。劳老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歧。”由此诗可见,邵雍是一个不信世俗之命的人,并非如后人附会,事事动不动就卜卦稽疑。虽然相信堪奥或命理之说,在古代的知识阶层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非常崇拜邵雍的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就相当地迷信堪舆及卜筮之道。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邵雍有病卧床百余日,气日益耗,神日益明,自感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与我们普通人不同的是,他非常的达观,并没有依依不舍,而是非常有条理地安排了自己的后事。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葬于伊川先茔。

  邵雍病重之中,写下了“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育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达观态度。

  邵雍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雍笑调:“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雍回答说:“死生亦常事耳。”

  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雍说:“平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雍也开玩笑地说:“正叔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雍的声息已很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雍说:“面前路径常令宽,路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

  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也来问疾,给邵雍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他喜欢论命,又要给邵雍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雍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

  邵伯温当时年纪尚小,邵雍的朋友们在其家中商议后事如何办理。有人主张把先生葬在洛阳附近,以便大家祭扫。虽然房间离客座很远,但先生已知大家的议论,把儿子叫进来吩咐道:“诸公欲以近城地葬我,不可,当从伊川先耳。”七月初四日大书诗一章曰:“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客问年几何?六十有七岁俯仰天地间,浩然独无愧。”以是夜五更捐馆。

  关于邵雍之死,《邵氏闻见录》有如下记载:

熙宁十年,公年六十七矣。夏六月,属微疾,一日昼睡,觉且言日:“吾梦旌旗鹤雁自空而下,下导吾行乱山中,与司马君宜、吕晦叔诸公相分别于一驿亭。回视其壁间,有大书四字曰'千秋万岁’。吾神往矣,无以医药相逼也。”呜呼,异哉!

  邵雍的著作,主要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洋洋十余万言。他认为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化的,而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和运用的。他以先天易数为理论基础,用元、会、运、世等概念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由于邵雍的学问实在是太渊深,到今天,熟悉邵雍及其作品的人已经不多了。据说,历史上研究《皇极经世》的人虽然很多,但大都是盲人摸象,各执一端,很难窥其全貌。能够读明白《皇极经世》一书的只有三个人:邵雍本人、明代的黄畿、清代的王植。但在今天,民间仍然流行着他所说过的一些警句。比如,我们常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就是出自邵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