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定古玩的最高技巧

 荣纳堂 2024-04-19 发布于天津

  转自 灵象维光


       近期在小红书上被推荐了大量《华山论鉴》巡回各地海选视频。看见大量送鉴的工艺品皆一眼假,不少人花几百万几千万于此,真佩服他们有点人精钱多。值得高兴的是,每上来一件藏品,本人鉴定和专家结论总那么相差无几。倒令人为二十多年来逐渐感悟出来的鉴定心得颇感自得。看全国各地藏友路边买个瓷器非让专家说这是某某官窑,听闻专家说新就展开一副辩论的架势,有点激发起分享鉴定感悟的欲望。若说古玩鉴定,它起步于文物知识,比如需要学习了解各朝代有哪些古玩品种,各品种有哪些材质和工艺等。要升华到具备鉴定的能力,需要长时间沉浸于真品中,才能形成一眼识假的眼力。但鉴定最高境界,乃是终结于逻辑思辨。通过观察古玩呈现的老化特征,用逻辑分析判断古玩的真伪。

       一件几千年几百年前的工艺品,不管是曾经在地下埋藏过,还是一直在世间时代相传,都必然在它身上呈现出老化特征。而新制作的仿古玩器物,不会呈现出任何老化特征。老化特征是古玩区别于新品的核心因素。即便一个人没有对某件古玩的生产年份、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辨别能力,仅凭老化特征就能判断出真伪新老。而能鉴定出一件器物的真伪新老,其意义的巨大是此行中人都能理解的。大致来说,各类古玩有会呈现出哪些老化特征,让我们断定它是一件真品呢?

       一、包浆。包浆是瓷器、玉器、木质品等古玩在传世过程中,表面皮壳发生老化氧化,器物表面形成一层老化膜。由于器表分子老化,反射和折射光的能力降低,照在器物上面的光不能直接形成反射,只能在表面一毫米、两毫米的高度内形成一片光膜或光晕,旧瓷器上的光泽人称酥油光、蛤蜊光。带有一种特别沉稳内敛的气息,让人愈看愈爱,不忍放手。而经过酸去光处理的瓷器灰暗无光,令人作呕。有包浆者必真,无包浆者多假。

       二、分子游离或置换。宋之前瓷器因烧成温度不高,瓷器没有完全瓷化,在地下存放过程中,瓷胎会反生,这时瓷胎中原来含有的铁分子会游离原来的位置。由于铁分子的重量重于胎土,铁分子便会向下面沉淀,寻找胎和釉的结合处作为出口,聚集在胎釉结合处位置。所以,如果一件瓷器胎釉结合处有铁分子聚集斑,便说明是古瓷。

       青铜器更会发生分子散逸的现象。一件青铜器在入土的时候比如说有30斤,出土的时候也许有29斤和28斤。它的一部分铜分子会消散到包裹它的土壤中。敲击的时候,发出的声响清脆发康。而新铜敲击声是沉闷浑厚,反应出铜分子密实状态下的传声特点。有的玉器如果玉质不坚,周围的土、石灰、朱砂等会深入到玉的肌体中,充实到玉石分子的缝隙中。古玩器物的分子和周围物质的分子发生置换,互相渗透互相交换。如果有这些表象,证明必真。

       任何表面的作伪、做旧,不会发生这种分子游离和置换现象。只能是表面的物质被腐蚀性的物质损害,目的是为了造成器物表面的陈旧感。但它和器物整身的物质构成发生深层次变化截然不同。

       三、碳酸钙结晶体。古瓷在地下有水的环境中存放,因瓷器烧成温度不高,会出现反生现象。水进入瓷胎的胎体内部,将胎体中的石灰成分溶解,形成碳酸钙溶液,向下寻找出口,在胎釉结合处向下渗透。久而久之,经过长达上千年的溶解渗透,在胎釉结合处会出现白色含钙的结晶体。所以,凡是一件瓷器由内向外渗透有结晶体,必然是古瓷无疑。

       四、古玩器物表面发生变化。宋之前瓷器在地下环境存放时,受水沁和土沁时久,会发生胎体隆起而导致鼓破釉的现象。此乃因为古瓷烧成温度低于1300度,瓷胎没有完全瓷化硬结,长期水泡反生,会将瓷胎泡涨,从而鼓破釉面。如果发现古瓷有从内部向外发力造成破釉现象,均是真古瓷器。玉器在石灰上存放,会因石灰的温度造成玉器开裂,玉器中原先有绪和柳的部分破裂,比较坚硬光润的部分受影响小。这种由内及外的变形,亦为真品特征。

       鉴定古玩到了高处,不只是拼知识、拼眼力,更是拼逻辑思维,拼科学思维。光凭一肚子文物知识,成就不了鉴定准确率很高的专家。有多年专业的眼光,才能养成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而拥有精微的思辨能力,拥有严密的科学头脑,才能成为千鉴千准、千战千胜的鉴定大师。鉴定一件古玩是真是假,是老是新,比鉴定其年代和经济价值更为重要。如果所有专家和藏家都具备从老化痕迹鉴定古玩真伪的能力,这世界上会少很多仿品,少很多为仿品倾家荡产的伤心客。如果所有专家和藏家都具备从老化痕迹鉴定古玩真伪的能力,这世界上会多了很多真品,多了很多扬眉吐气;少了很多骗局,少了很多鹿马之争。可以说,收藏界乱象重归有序,污浊又回清明。岂不快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