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之应然形态

 课程教学研究 2024-04-19 发布于浙江

课程应当是一个有意义的现实世界

课程必须联结已有经验、联结当下的生活,只有这样的课程符号系统才是有意义的课程。

课程不能只有知识符号系统,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对于学生来说有意义世界。

课程是一种面向未来生活,是一个走向理想的世界。

课程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鲜活的可能的生活世界,一个走向理想的生活世界。

作为鲜活的生活世界,它要把生活作为情境、作为学习内容纳入到课程和课堂中来。

作为理想的生活世界,它要批判当下生活的不完备性和发展性,它要允许学习者去构想甚至重建生活世界,这种“建构新生活”也应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应当是一种完整的生活,这应当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则。

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文化创造。

因为课程设计和开发者是在文化内容选择、文化组织方式再构造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建构的,并不是已有文化的直接的“搬运”。

还因为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带着自己的经验来学习的,他的学习结果是课程中的符号、教师的指导与他主动的选择、理解之间的互动中生成的“新文化”。

于是,文化转化为课程,课程转化为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文化是不断地被修正、被创造的,在此过程中实质性地生成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文化新的样态--这应当是一种创造,它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言:“'课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所生成的有意识的文化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是生成一种属于师生的新文化,而社会的整体文化也会因为这个创新的融入而有所改变和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