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科学经济学原理》(2)

 昵称21405352 2024-04-19 发布于湖南

科学经济学是研究创造或获得财富全过程的规律、方法、社会影响、分配及享用财富的科学。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涉及需求供给和交易三大范畴,本书将需求和供给建立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可测量的欲望为前提,研究需求与供给的因果关系,由此建立起科学经济学的公理体系,从而推导出经济学的所有规律。

本书所建立的常规与非常规交易区模型,具有像物理学规律一样的解释力,他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合理成分,完全统一在这个公理体系之中,其科学化程度,达到与自然科学等价的水平。

科学经济学可以完美解释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奥秘。

序言 原来经济学真的可以成为科学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需求、交易、生产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经济学科学化的关键,就在于需要有效地建立起经济学的测量基础。但经济学的三个研究对象测量基础的建立都存在巨大的困难。

经济学本质上就是一个必须大量依赖其他学科知识才能获得发展的开放性学科。大量社会领域的学科都是如此。

需求。需求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心理现象。

交易。对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经济学界普遍只能引用第二手甚至第三四手的资料,并且一般只是统计性的资料,事实上第一手原始资料是大量存在的,只不过他们一般属于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具备获得这些数据条件的人其实非常多,问题只是一个商人或企业的国际国内市场营销总经理,同时又具有强烈经济学术兴趣的人及其罕见而已。要实现经济学的科学化,很多时候科学的经济学家必须同时将这两种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如果你根本就不在经济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中,并长期持续地测量实现经济交易过程的整个环节,你研究的东西怎么可能与现实的经济过程有什么关系?

生产。在马歇尔之前,古典经济学家都会对各类生产过程进行直接考察和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可以是之前对生产过程进行直接考察最全面的最后一批经济学家。

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学生大多是没有工科背景的人员,这使他们难以具备理解生产过程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学专注于用数学方法来描述经济过程,一旦把生产过程仅仅转化成所谓供给的数量和纯粹以价格描述的产品成本概念,或抽象成生产函数,似乎问题又变得异常简单。经济学家很难不受到诱惑之选择后者,甚至把这样的问题简化方式看作成功的法宝。

从马克思那里重新开始。经济学的科学化工作,可以说是一个需要重新发现马克思,回归马克思并从那里重新开始的过程。

数学的推导只能保证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一致性,但不能保证前提的正确性。如果前提是错误的,完美的数学推导只是保证结论与前提完美一致地错误。

供给。供给曲线与绝大多数经济现实有明显不符之处。

稀缺性假设。营销学的兴起,就是因为有更大量的经济品已经普遍处于不稀缺的状态。稀缺的有可能是供给,但更可能是需求,否则现阶段的中国为什么要搞供给侧改革?

均衡。同样需要用奥卡姆剃刀切除。一切优秀的企业家都会告诉你,只有当供需处于不均衡的时候才会有差价,才能挣到钱。尤其在IT产业,一个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均衡状态,甚至意味着它已经进入技术生命周期的末尾阶段,处于即将被淘汰的状态。这难道是经济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只有持续追求市场上的不均衡,企业才会获利,科技才能进步,经济才能活跃,社会才能发展。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均衡状态,而在于对待均衡的观念。数理经济学,就是把经济死亡状态当成社会终极理想和帕累托最优的荒唐透顶的知识体系。

科学经济学是研究赚钱(创造或获得财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方法、社会影响与花钱(分配及享用财富)的科学。一切与解决这个核心问题无关的学问,都与经济学毫无关系。

本书创建的经济学为科学,因为:一切科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都是可测量的。一切过去的经济学能够有效解释的现象和不能解释的现象,科学经济学都能更加有效地解释,并且是完全用单一的公理体系解释。不会出现内在矛盾。可以将一切与经济有关的学科全部统一在一起,包括但不限于市场营销、财务、价值工程、企业管理等。一切推导而得的经济学结论最终都可以在逻辑上还原为牛顿力学。等等。

经济过程中真正存在和起作用的是“差价”。价格只是商业链条上所有环节差价的累计(求和或积分)。

只要我们简单考察科学技术最普遍的基本规律就会发现,任何科学规律本身都不可能自动地符合人类社会的福利。市场机制可以用来增进社会福利,也可能产生极大的负作用,甚至可以开发成为一种强大的武器来攻击一个国家,导致其崩溃。鼓吹绝对的市场化,如同鼓吹只要是核反应就一定有利于社会福利一样荒谬至极。

“市场失灵”与“外部性”。一致性是科学最基本的根基,如果连这都可以轻易动摇,一切就全都无从谈起了。正因为经济学家们对于实际测量数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如此随意,并且采用如此反科学的方式容纳反例,因此他们就难以发现理论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这样无法把任何返利变成重大科学进展的机遇。

第一章 经济学测量基础——小心鬼影数据

第一节 经济学追求科学的努力

经济学的测量如果有什么不同,主要是误差处理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经济学领域的测量过程可能会受到几个主体误差较严重的干扰,主要是政治和利益误差。并且,在经济学中一些主体误差是很难从根本上消除的。

经济学的测量基础还存在其他巨大的困难,对需求的研究需要测量心理过程,对生产的测量需要跨越整个科技领域的知识支持,对交易的测量有商业机密的制约。但是存在这些特殊困难,完全不表明理论上建立经济学的测量基础不可行。事实上又有几个学科的测量基础建立是简单的事情呢,问题并不在于它的难度有多大,而是经济学家们是否清楚的意识到测量基础是一个学科是否有资格被称为科学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计量经济学与经济测量学

一切学科要想称自己是科学,都必须以共轭标准来建立自己的学科,比如某某学,一定要同时有一个某某测量学。在这一点上,经济学不会成为例外。

第三节 计量经济学名称错误导致的后果

等精度多余测量。不等精度测量。等方差,异方差。

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无论是在写文章,还是在理解文章中的平均值数据时,都是不会去看均方差的。

第四节 真值数据与鬼影数据

我们把反映真值的测量数据称为真值测量数据,简称真值数据。对应的变量为真值变量。以真值数据为基础,经过一定数学公式计算后得到的,并不直接反映客观真实的数据,称为鬼影数据,对应的变量为鬼影变量。

鬼影数据不是任何人为捏造的数据,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趋近于真值数据。在一般条件下会偏离真值。

案例:以不同客观对象真值数据为基础的统计平均值,经济领域人工制造的各类指数,包括价格指数,综合国力指数,各种排名指数,资信评估结果指标数据。

当前经济领域大部分的数据本质上都是鬼影数据。

量子力学的波函数也是鬼影数据。

鬼影变量的真值化。如果把鬼影变量本身就当做一个对象,并且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形成鬼影变量的真值化的效应。例如股票成分指数是一个鬼影变量,但如果以这个指数为基础建立成分指数期货,就形成鬼影变量的真值化,鬼影变量真值化体现了人类可以进行幻想以及进行精神创造的能力。

第五节 相关与因果

在一个数学关系中的变量,如果全部都是真值变量,那么它们就是因果关系。

存在鬼影变量形成相关关系。

鬼影定律。只要数学关系中某个变量必定是鬼影变量,相应的数学关系就不能成为因果关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鬼影变量定律,简称鬼影定律。存在鬼影变量的所谓规律和关系是不可通过测量和实验检验的,因为该变量不可直接测量,其本身就是一个自洽的数学关系,因此就不可能通过测量数据直接去进行检验。

真值定律。只有当一个规律中的所有变量都可直接测量时,才能用测量结果来验证相应的规律是否与测量结果一致。

对鬼影变量的人为操控。由于鬼影变量计算所依赖的数学关系式,尤其是其中的大量权重系数是可以人为设定的,这就是鬼影数据具有可人为操纵的空间。通过改变鬼影数据里的权重系数,数学关系,真值变量种类的选择范围等,都可以达到改变最终鬼影变量数据大小的效果。如果进一步将鬼影数据真值化,就可以实现对经济过程的人为操纵。

科学经济学,并不能完全排除鬼影变量和数据,但会严格地将自己所有最基本的概念完全建立在真值变量和数据之上。

第二章 需求、产品与满足

第一节 需求的心理学测量基础

需求,是经济学一切理论问题的基础和最原始的出发点,满足需求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归属和目的。

以往的经济学并非没有去关注和研究人类的心理和欲望,但他们却被归为消费问题来研究,而不是当作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第二节 需求基本概念

一 欲望

动机。兴趣、爱好。情绪(兴奋与抑制)。理想(长远的欲望)。意志。信念、愿景、使命(最高级的欲望)。希望、盼望。梦想。本能。

二 需要

需要侧重于欲望的指向性,它不仅是指心理上存在的状态,而且指向特定的反射弧的行为对象。如,单纯的饥饿对应于食物的欲望,而如果食欲具体的体现为想吃四川担担面,那么就可用对四川担担面的需要来表达相应的欲望。

三 欲望的强度

在欲望强度的定量测量和分析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研究欲望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关系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不同工作性质,其最佳欲望强度也不同,工作内容越简单,欲望强度越高,就越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而如果工作的内容比较复杂和困难,最佳的欲望强度需要降低,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欲望的强弱只是整个心理调节过程中呈现的变化。相同的欲望强度,可能会对应不同量的需求。例如,一个穷人对1000元钱所产生的金钱欲望,可能与一个富人对1亿元钱产生的金钱欲望强度是一样的,但是,欲望本身的强度是在有限单位之内的。

人的自尊系统是以相对差值来体现的。

经济过程要满足的、并且能够满足的只是需求,而不是欲望。不论欲望是否无限,但经济过程中没有哪种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

欲望驱动行为后,直接满足的是需求,通过需求的满足,而使欲望得到平衡,其表现为欲望强度减弱,心理转入平衡。

四 欲望的方向

欲望只有指向确切的方向,才有可能变成行为,否则,只能陷入焦虑和渴望之中,却无所适从。

五 需求

当欲望具备以下两个特征,就成为需求:1.有具体的、可确定实际对象的方向(需要)。2.能够以技术上可能的和能力上可行的方式获得对象或实现相应的目标,以最终有效平衡欲望。

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是以需求为驱动的。它适用于买卖双方。

六 满足及满足的量度

欲望和需求有不同的强度,满足也是有不同强度的。从弱到强体现为:反感,不满足,勉强满足,基本满足,满足,满意,非常满意,忠诚,疯狂。

对卖方也有不同的满足层次。

这种评估带有主观评价的成分,目前技术上还很难还原为以7个基本国际计量单位为基础的物理量。但在未来,如果可穿戴设备能够大量应用,人们在穿戴有大量可对人体生理状态进行测量的设备时,其真正满足程度对应的各项生理指标,就可在不影响个人感受情况下自然地被记录下来。如果对这些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有可能形成可还原为物理学计量单位的欲望、满足等强度的量度方法。

第三节 产品、效能及成本

一 产品

产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性:效能、成本、价格。

效能提现了它对买方需求的满足。销售价格减去生产成本提现了卖方需求的满足。

我们要在讨论完等效能和异效能买卖分析之后,才能完全明了产品价格的完整形成机制。

二 效能

效能是产品自身与需求相符合的客观特征。

一些效能的评测是把人的感官当做客观测量仪器来看待的。它们也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采用客观的分析仪器来实现。

三 错误的效用与边际效用递减

传统经济学里的效用概念,是把效能和需求的满足混淆在一起而形成的产物,本质上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概念。边际效用递减,仅仅在人类反射周期的特定阶段才有效,远远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使这个规律只限定在特定的范围,一是人类的需求强度有周期性,二是就算在一个反射周期之内,如果仔细分析反射周期,详细变化过程,也不是简单的边际满足感递减的(可能是M型曲线),三是人类消费习惯,也会有学习和强化的过程(比如上瘾)。

四 成本

成本是为获得需求的满足而进行的所有付出。

成本分摊。

第三章 满足、交易与买卖

本章彻底否定了微观经济学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概念,对科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严格定义,包括自我满足、易货交易、货币交易、买方、卖方。

第一节 交易

人类满足自己的需求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自我满足、易货交易、货币交易。后两种是交易方式,前一种不是交易方式。

第二节 交易存在合理性的理论

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更多的交易发生。交易发生得越多,生产和财富积累得就越多。

一切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无非是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获得更多财富,二是如何通过财富获得更多效能和满足,三是如何更好地分配财富。

累积禀赋优势。通过生产发展,投资改造,学习培训等,任何一个人组织或国家,其资源是高度可变的。

累积的禀赋包括累积的人员能力和知识,累积的科技创新能力,累积的产能,累积的基础设施,累积的生产配套环境,累积的软环境。

累积禀赋的资源,需要具备以下的特点。效能长期有效性,资源可增长性,门槛性,系统性和良性循环,持续性,核心竞争力,对后期技术的障碍和兼容性,对自身应付新环境的障碍。

第三节 买方与卖方

为什么将需求与供给完全换成买方与卖方,而杠杆和锚等名称不换?

为什么一定要换掉供给和需求这样的词语?1.供给和需求在交易双方中的每一方都必须同时存在。2.交易双方出现性质差异只在货币交易方式中才存在,在易货交易中不存在。它等于把易货交易过程排除在经济研究对象之外。如果没有自我满足和易货交易的存在,根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会存在货币交易的过程。3.这套词语认为一切供给的经济资源是稀缺的,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稀缺的资源如何分配。这根本是严重违反绝大多数经济现实,不能解释普遍存在的生产过剩。4.这套词语认为表达需求的基本性质是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并且需求定律是说需求数量与价格成反比,这与事实相差甚远。对很多个体来说,有大量产品是需求量为1,根本没有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变化。5.用某个体微观的需求曲线与全社会的宏观供给曲线相交找均衡点,本身就不对。

第四节 货币交易中双方的满足

第四章 货币

第一节 货币的定义和货币形态的技术评价指标

货币是作为交易中介一般等价物而出现,本质上它是具有信用的价值信息载体和价值计量单位。

从交易角度来说,货币具有四个最基本的特性:

通用性,信用,价值计量单位,价值载体。

评估货币形态的技术指标

1.携带及储藏方便性。2.价值储藏时间。3.支付及转移方便性。4.成本。5.货币计量单位一致性。6.货币形态统一性。7.信用。8.价格分辨力。9.货币的阶。在原始交易货币的基础上,不断自我循环衍生出更高阶的货币。它包括交易货币、货币储藏、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泡沫化、高阶泡沫化等七个不同阶的货币本质。

货币的阶越高的就越“虚”,因为它越是依赖于货币更多层级的自我循环。

第二节 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天然不是电子信息,但电子信息天然就是方便性、成本、分辨力等技术指标全面优越的货币形态。

比特币是否适合作为货币可以采用各项货币技术指标来验证。比特币的货币发型与经济发展完全无关,这肯定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其价格暴涨暴跌,也失去了价值计量单位的基本稳定性。但它也说明电子符号作为全球通用的价值中介在技术上是极为简单的事情。

第三节 铸币税的起源及发展阶段

我们一旦明白了铸币税的本质不过是一切经济过程都相同的差价动力,所有概念就全都会一目了然。

现代法定货币的发行可以通过发国债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直接印纸币的方式。

对铸币税的盈亏计算,一定要从整个货币发行全过程来系统地考虑,而不仅仅是一时的收益。

第四节 货币信用支撑体系及货币锚

让交易者认可纸具有货币的信用,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它与已经普遍接受的、有信用的货币挂钩,使它成为后者的替代品。这种机制就形成各种货币本位制。

以纸币本位形成的电子货币初始形态,类似最初用银行券代替黄金。

之所以会形成纸币本位的准货币,事实上就是这些企业努力地在通过一些准货币的形式去变相地享受铸币税的好处。

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国际收支顺差的大幅增长,以及强制结汇,导致了中国央行以美元为基础发行人民币。这是一种事实上的美元纸币本位机制。

第五节 非货币的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的牙买加体系。锚定一篮子在国际上信用度较高的货币。

物资本位。解放区和根据地的制度。石油本位。

从通货膨胀角度来看,社会财富本位是最佳的货币锚。

科学的货币锚概念。只要货币的币值和其货币形态之间存在差值,就必然需要相应的信用体系来支撑其币值。锚的本质就是存在铸币税的货币信用支撑体系。如果不存在铸币税,就不需要货币锚。铸币税越高,需要的货币锚就越强大。

第六节 货币锚的链长与放大

货币与其信用支撑之间是一种锚定的关注,我们将这种关系称为“锚链”。两者之间关系的远近,就称为货币锚链的“链长”。货币锚链关系的紧密程度,称为货币锚链的强度。

在获得更大铸币税动力的驱动下,货币锚总是要向更长的链长和更弱的强度方向发展。而从货币锚的信用支撑角度说,是锚链越短,锚链强度越强的信用支撑作用就越好。

总体来说,货币锚越来越脱离技术性的支撑,而不断转向依靠法律、监管、治理等手段,以及防伪的技术手段来支撑其信用。

完全锚。特征:1.货币数量与锚的数量完全相等。2.货币与锚可完全自由兑换。3.锚与货币同步转移。

完全货币锚的铸币税。铸币税=留存在市场上未回笼货币量+发行货币期间对这些货币使用的净收益-货币发行成本

限制锚与完全锚相比突出的特征是:1.货币与锚之间不能自由兑换。2.限制锚货币的数量或币值可以与锚相等,但更多情况是可以存在放大。

第五章 交易、商业与市场

第一节 商业及市场的定义

交易的全部环境以及交易行为称为市场。

以交易的对象为标准,商业可分为实物商业和服务商业两大类。

市场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市场制度。2.市场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支付结算等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物流、信息流、货币或资金流三个方面。3.商业。它以市场制度、市场基础设施为基础完成交易。

第二节 实物商业的十个要素

这里讨论的实物商业不包括设计等前期生产环节,而只是指特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到销售给客户的过程。实物商业本身也是一种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相比,商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完成实物产品的交易或交换。

10个要素,场设、信息、订单、体验、支付、执行、运输、仓储、商业再加工、信用。

信息是产品的信息,有推和拉两种方式。

体验。现在商业地产全面转向有体验性的领域:电影、儿童娱乐、餐饮、咖啡店……

执行。如果只是购物的话,执行就是把货拿回去。但对餐饮来说,执行可能是在桌台上就餐,这就需要占用餐桌。餐桌占整个营业面积很大一部分。餐饮虽然在经济统计上往往归入服务业,但它事实上是以食物这种实物产品交易为主,因此还是属于实物产品的商业。有些复杂的产品订单执行可能需要庞大的专业售后服务团队来实现,如各类工程等产品的执行。

商业再加工。可能是简单的拆箱将货物上架,也可能是将产品在现场重新包装成容易销售的状态,或者是将为促销赠送的产品与销售的产品打包等。在餐馆里则需要更进一步对食物进行烹调的再加工,某些产品也可能只是以零配件方式包装送到商场,在商场进行最后安装成正式产品销售。

第三节 商业要素的分离与结合

传统商业的以上多个要素往往集中在一起。但现在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必然发生分离。

理论上说,网上的信用可远远比现实世界的信用更高,因为谁要是在网上失信,就将寸步难行。甚至可以实现理想的信用体系。

信用,支付两个要素将越来越往政府公众社会服务平台方向发展,因此,企业长期竞争的方向将主要在信息、订单、物流三个要素上做文章。

最终电商竞争的主战场就是物流系统。

第四节 物流的模式

阿里巴巴和京东模式。

第五节 商业渠道

多级的渠道。

直销。如果客户总量很少,则适宜采用直销的方式。例如通信设备。传销。自建专卖店。电话直销。目录邮购。

第六节 服务产品商业的七个要素

缺少运输、仓储、商业再加工三个要素。

可以远程化的服务和不可以远程化的服务。

在一切实物的生产和交易的全过程中,为此作出贡献的人类劳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服务。

第七节 电子商务的本质

交易匹配的全社会化。交易过程的核心是买方与卖方的匹配。

交易成本的极大降低。

交易角色的分离。交易过程中存在的7个角色,买方,卖方,支付方,收款方,收货方,开票方,收票方。过去这7个角色一般在空间上是同一地点,但通过电子商务,这7个角色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可以完全分离。

电子商务的成本变化。电子商务的约束条件是物流仓储以及电商平台的成本。电子商务的仓储等场地位置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少。电子商务伴随的物流成本是一种工业化的成本,它是可以随着规模效益的提升而不断下降的。

第六章 科学经济学公理体系

第一节 满成比

满效比。满足是通过产品效能实现的,但由于满足的心理反射周期性,即使完全相同的效能,给人带来的满足度是高度可变的,为评估和计算某个确定效能给人带来的最终满足,我们引入满效比的概念。

满效比=满足度/效能

马孝比可能因人自身心理发育或认知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在某一个特定时期,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描述人自身需求特性的一个常量,因此就可以将满足的问题简化为产品的纯粹技术效能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营销等环节,寻找使满效比更大的方式。满足是全过程的满足,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效能的满足,因此满足是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估:产品使用过程,营销过程,服务过程。

效费比=效能/获得相应效能的所有成本

满成比=满足度/为获得该满足而投入的所有成本=满效比×效费比

第二节 科学经济学的三个公理

一,净满足总额更大化公理是经济学第一公理。

净满足总额=满足-为获得该满足而付出的所有成本

由于卖方的满足和成本都已经全部货币化,第一公理对于卖方应用较为简单。

不同经济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并不仅仅是获取信息上的不对称,而且会因是否货币化具有不对称性。

二,满成比更大化公理是经济学的第二公理。

当我们要进行不同满足方案的比较时,其计算方式的量纲必须相同,否则将不具有可比性。

以浪费相同资源的方式去获得面子的满足,这是满成比和净满足总额都极大降低的方式,因此它意味着的是经济上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三,延续公理是经济学的第三公理

如果净满足总额相等,且满成比相等,则维持和延续原有满足模式不变。如果净满足总额和满成比较低,则会存在反对满足模式变化的动力,降低的量越多,反对变化的动力就越强。

延续公理所提示的是,要改变客户原有的消费习惯,必须采用在净满足额和满成比上,超过原有消费习惯的创新产品,仅仅做到与客户正在使用的产品一样好,是远远不够的。

科学经济学的公立体系,绝对遵从数理逻辑的最一般公理体系原则:一切定理和命题都必须由他们推导出来,一切该命题系统的其他命题都不再能成为公理,公理体系是数量最少的,更多的基本假设将纯属多余。

第三节 卖方基本规律

一,货币交易使卖方需求量无限化。

二,差价交易的原则与价值创造。当交易发展到货币交易阶段,逐步就演变成投资经营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切人都是投资经营者,只有投资收益率和利润总额的不同,如果其中还存在劳动,那完全是服务于投资经营。在这个阶段,是原始劳动逐步消失的阶段,劳动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品。在很多企业,员工也因劳动的投入而获得企业的股份。在这个阶段,一切价值都是投资经营创造的,只是投资的内容和方式不同,有人用劳动投资,有人用货币投资,有人用土地和其他资源投资,有人用知识产权投资。

A和B进行交易的经济学原因,并不是因为1头牛的价值就是等于1000公斤大米,而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牛和大米。交易和不交易之间对交易的双方来说都存在一个差值,并且是交易方式获得的财富总量,大于不交易的财富总量。即使原始的易货交易,遵循的依然是差价交易原则,而不是等价交易原则。

流过一个电阻,两端的电流看似相等,似乎是一个等值过程,但它是以电阻两端的电位不同,也就是存在电压为前提的。

三,卖方总方程。

四、卖方利润更大化定理。由净满足额更大化公理推出。

五,利润更大化的不同途径。根据卖方总方程,分解开来说也就是数量、价格和成本三个独立策略。获得更多数量主要有两种方式,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及扩大市场总容量等方式实现的增加单位时间的交易数量,和相同单位时间交易数量下,获得更长的持续交易时间。获得更高的价格需要有一定的垄断能力。

六,卖方投入产出比更大化定理

第四节 买方基本规律

消费需求与幸福。

幸福更大化定理。金钱可以买到效能,但能否变成幸福还要看自己。

幸福成本比更大化定理。

效费比更大化定理。

第七章 等效能条件下的买卖

第一节 等效能与等效能分析

如果我们假设产品的效能完全相同,仅价格、成本或数量发生变化,就称这种前提条件为等效能。等效能概念可以避开产品内部的细节差异,而仅从对用户需求有意义的效能上分析问题,把效能相同的产品即认为是完全同样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数量分析就可以统一在一起进行。不同品牌的产品,效能会有微小差异,当这个误差在许可范围内时,我们才会接受等效能分析的结果。

买方个体的数量规律。如果某产品更多数量可带来更多满足,根据满成比更大化公理,价格下降可导致个体购买数量增加。这个定理可对应于数理经济学个体消费行为的需求定律。但如果更多数量不能带来更多满足,价格下降就不会导致购买数量增加。消费者有可能只是维持原来的消费,或会转向更高价格,但具备更高效能和满足的交易过程。也有可能另外的消费者新加入这一产品消费。从个体消费者行为上来说,不同产品消费数量与价格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

多种数量效应。

例如某个等效能的手机价格下降,在宏观市场表现上有可能导致该手机销量增加也可能减少。有多种不同的微观消费行为影响。进入效应:原来不买此手机的用户开始买。退出效应:原来买,现在不买。节余转向效应:维持消费不变,将因价格下跌节省的钱买其他效能的产品。超支转向效应:因该产品涨价,而减少购买其他商品。

如果更多数量带来更多满足。会出现其他效应。增量效应:某个体买方购买更多数量该品种的西瓜。减量效应。其他效应和手机案例一样。

某特定消费者个体的行为,与宏观统计结果表现的行为未必是一致的。即使传统树立经济学,个体经济行为的需求定律成立,因多种不同方向效应的存在,也未必一定能导出宏观统计上同样情况的需求定律。

因此数理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将个体经济行为直接对应宏观经济行为是不合适的,如把斜率为负的个体需求定律,直接相加就变成宏观统计上斜率为负的需求定律。

三个不同类型的效应:消费者增减(进入和退出),预算增减(节余转向、超支转向),消费量增减(增量和减量)。每个类型有两个相反方向的效应。

预算偏好函数。

第二节 买方分析

买方曲线。以买方某个意愿为条件

与数理经济学需求曲线不同的是,这个曲线并不一定是交易行为发生的曲线,而是一个区分两个重要区域的边界。真正的交易有可能发生在所有区域,这一点是与传统处理经济学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在rbw区域越是往下,买方交易意愿越强烈。在rb区域越往上,买方对交易越不愿意。但是在这个区域,并不是没有任何成交,但他们会让买方反感和痛苦,在买方有充分决策自由并且可以得到足够决策信息的条件下,一般不会使成交发生在这个区域。

买方意愿条件。

如果我们以最大可能得购买能力为意愿假设,是上述买方曲线,但如果以最大购买能力的一定比例为意愿假设,则买方曲线会向下移动,并且形状也可能发生变化。

把买方曲线相对应的意愿的界定称为买方意愿条件。

消费者最大购买力都用于购买某产品,我们称为基础买方意愿条件。

以最高市场价格形成的买方曲线是不同人心目中的最高市场价格分布曲线。

假设在Rbw有某一点T,过T作一条垂线,交买方曲线于A。买方意愿强度(买方划算值)=A点(买方划算点)的价格-T点(成交点)的价格。

如果T位于买方曲线下方,意愿强度为正,反之为负。

买方意愿强度,就是相对于买方曲线的价格折扣。商家标注折扣越大,越会激起买方购买欲望。标注折扣时,往往都是喜欢以最大市场价格为参考值。

第三节 卖方分析

如果以卖方某个意愿为假设,如总的利润为零,以形成一条不同销量条件下的曲线,称为卖方曲线。卖方曲线上,都是利润为零的点,它们是平均成本线。卖方曲线的斜率并不确定,曲线的斜率一般也都不需要任何特定的需求。

卖方意愿假设的不同,所对应的卖方曲线也是不一样的。

卖方意愿条件。

卖方意愿强度。

等成本利润率线上方,满足投入产出比更大化定理。

等利润线上方,满足净利润总额更大化定理。等利润线在交易数量Q变大时,会趋近于基础卖方曲线,当Q变小时,会快速远离基础卖方曲线。

两条曲线相交划分四个区域。R1区域,成本利润率提升,利润总额下降,部分改善并不值得推荐。R2区域,成本利润率和利润总额都获得提升,经营全改善区域。R3,成本利润率下降,利润总额提升,这是价格站区域。R4,双下降,失败区域。

第四节 买卖区间分析

买方曲线和卖方曲线在符合条件时叠加。常规交易区。非常规交易区。

常规交易区越广,买卖双方发生常规交易的空间就越大,交易就会越活跃,市场力量驱动产生和创新的能量就越大。

一个新产品为快速上量打开市场,并非一定要从买卖曲线相交的顶点开始进入市场,而是选择一个可大规模普及的价格点开始进入市场。由于产品获得客户认知等需要广告、产品传递等过程,市场要达到某个价格的最大销售数量需要一定时间。但是在销量增长的过程中,增长速度却越来越慢,所以,厂家会提前开始降价促销。

在达到市场饱和容量之前,产品的销量增长速度就会开始不可遏制地下降直到永久性停止增长。

一个产品生命周期在飞入和退出常规交易区部分,为亏损阶段或危险阶段。在常规交易区里飞行的阶段,为盈利阶段或安全阶段。

如果结合等成本利润率线和等利润线分析更好。

如果卖方取现和买方取现在右边,相交于E点,那么这个一点就是市场饱和点,在这个点,卖方没有任何利润,买方没有任何幸福,是市场上的问题点,只有向左边运动会更幸福,像右上下运动都是痛苦。如果在该点处,卖方曲线的斜率为正,买方取现斜率为负,这就是传统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模型状况,这个点是市场饱和点,是市场之手作用趋于消失的点,他是理性的企业和个人以及整个社会,都应当尽早采取措施,努力回避的市场死亡点,而不是帕累托最优的均衡点。

第五节 常规交易区成交价格波动分析

买方划算点(可买可不买)和卖方划算点(可卖可不卖)。

在常规交易区里,成交发生在任何一点都是可以的,那么如何确定这个点的位置呢?

供给量。需求量。成交量。成交量等于供给量和需求量中间最小的一个。成交量等于供给量是属于卖方市场,成交量等于需求量时,是买方市场。需求量约等于供给量时,市场供需平衡。

传统经济学有一个错误的假设,某个产品有位于某一个点位的价格原因,实际产品价格围绕这个点位进行波动。但是产品价格并不是围绕某个点在波动,而是在一个区间内波动,这个区间就是两个点(买方划算点和卖方划算点)所构成的价格区间,买卖是一个交易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

决定价格竞争力的多种因素。

印度人、中国人和欧美人三种非常典型的价格偏好。

以供需为主的价格竞争分析。案例,一是供给量相对固定,需求量高度变化的行业,如航空,酒店。二是供给量高度变化,需求量固定,如农产品。

在进行全社会的交易区分析时,显然是绝对不可以把单个厂家的所有交易区分析参数,全部简单叠加作为全社会的交易区分析模型。

如果需求量的变动周期长于供给量的变动周期,那么供给量适应需求量的能力一般就不会有问题。如果相反,供需间的变化周期相差越大,供给量的适应能力就越差,而非他们的弹性不足。但价格上升,信号刺激,供给量增加时,很长时间内供给量可能难以增加,因此价格会持续暴涨,但因价格的持续暴涨刺激了很多供给能力的建设,因此到了供给量变动周期的临界点时,会发生大量供给能力瞬间暴增,弹性远远超过价格刚刚开始上涨的时候。

与其研究供给价格弹性,不如研究供给能力变动周期和成本,以及相应行业的需求变动周期等技术指标更为有效。

第八章 异效能条件下的买卖

第一节 效能改变对买方的影响

只有总体来说满成笔可以有所变化,才能使买方的行为发生相应的改变。而当买方的行为发生改变时,就会对应着买方曲线的移动。买方曲线的改变意味着改变两个极限,这两个极限一是可接受价格P的买方最大数量为Q,二是数量为Q的买方可接受的最高价格为P。

利润弹性。薄利多销策略和高端路线策略的计算。

产品的种类与门类。

替代与互补。

替代,如果不同产品竞争同一项目预算,我们就把这个预算执行的过程成为预算替代,或简称替代。完全不同的产品都在竞争同一笔预算,但他们之间很难说是替代品,替代品之间可能会发生替代过程,但有替代过程的未必是替代品。

互补,如果不同产品会一起去竞争预算,就成为预算互补,也可成为配套消费,或意义更准确的带动性消费。

大型的shopping mall的商业形态就是充分利用带动性消费,客户的消费量。

再论无差异曲线。数理经济学一定程度上是倾向于认为,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他们是理性的,有足够理智解决自己的决策问题,但是关键往往在于,消费者对于选择可能会无所适从。

不可拆分的单一产品价值越高,越容易形成这种非此即彼的消费选择情况,越是那些低价值的可拆分的数量变化可对应满足度变化的产品,越容易适用无差异曲线来分析,如单位价值较低的食品等。所以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多是由预算决定,而不是由满足度差异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量入为出。

第二节 效能改变对卖方曲线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效能的提升会带来成本上升,效能下降会带来成本下降。但对这个问题不可简单理解,尤其产品质量上的改变,对成本的影响是复杂的,如果质量提升虽然会增加投入,但因后续服务成本的下降,综合成本很可能是下降。

当成本发生变化时,如果不能同时匹配,考虑买方划算点的变化,是不足以作为决策依据的,从买卖双方满成比都可以更大化的角度说,产品成本的上升需要对应产品价格更大幅度的上升,而成品价格的上升又需要对应买方满足度更大幅度的上升,这样才有可能平衡产品成本上升带来的营销困难。如果成本下降,同时效能下降比较多,会对应买方划算点更大程度的下降,导致市场价格更大的下降,从而更大程度上压缩卖方的市场价格空间。

竞争对产品发展的促进。推导出厂家之间需要永无止尽地提供越来越好的产品。

第三节 其他影响

价格歧视。价格歧视被定义为基础产品本身并无变化,但通过一些对产品的不同包装,而对不同买方提供不同价格的行为。较显著的价格歧视,一般发生在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成本主要体现在摊销成本上的产品或服务,如酒店交通服务等。

劳动供给曲线问题。一般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卖方,其成本主要是财务成本,而作为劳动者的卖方,除财务成本外还要考虑更多方面。

第九章 产品与产业分类研究(一)

产品是贯穿整个经济活动的核心,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经济性质,不能简单的用无区别的经济规律去看待它们。

不去深入研究各种产品细节,只用抽象的价格和产品数量,就想把经济学规律研究清楚,这种错误,并不仅是数理经济学传统如此,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同样如此。一是因为经济学家自认为高贵,服务于一个国家的最高政府机构。二是经济学家们客观上极少具备全科型的知识结构。三是现实经济中不仅产品种类繁多,而且进化速度远远比生物进化快很多,给相应的研究带来更大的困难。

产品研究,在学术界各国政府以及联合国相关部门,都存在相当完备系统的产品研究基础,只是这个工作没有成为经济学研究核心的课题之一。

具有普遍决定意义的产品技术进步和普及,远远比经济体制变化对经济发展影响大得多,例如交通、通信、支付等市场基础设施。这是中国经济成功证明的最重要规律之一。

科学经济学不仅要使优秀的企业家获得一般性的管理和营销能力,而且要使他们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精通任何一个产品的特殊经济规律,以及全新创造的产品和行业的特殊经济规律。

第二节 对以往产品和产业研究的总结

第三节 产品与产业研究的内容

产品与产业分类。分类的标准和目的不同,将会带来不同的分类结果,例如,如果按照中国的理解和定义,应当是以利用生物的自然生长和自我繁殖的特性生产的产品是第一产业。但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粮食与人口的问题,他就仅仅是第一产业中的一部分,如果按第一产业的概念进行粗略的统计,就会难以获得准确的粮食产品数据,例如林业中有属于粮食的果类的,也有不能食用的木材。而农业中大部分属于食物,但棉花等有不属于可食用的粮食,渔业绝大部分是可食用的,但珍珠等水产品不属于食物。

产业与行业。产业相对偏向产品,行业偏向生产技术。如餐饮产业,烹饪行业。

第四节 分类方法

产业研究的目的,决定了分类的目的。

数量分割管理。从根本上讲,之所以要进行分类是一个管理学问题。因为太多的对象如果不进行分类的话,堆在一起会让人无所适从。从对人的管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能够管理的合理横向幅度为7到15个下属,如果超过这个幅度,就需要进行部门和管理分割,减小管理幅度。对于知识和研究对象的管理是类似的。各类别所包含的对象数量最好大致地均衡。

产品性质逻辑差别及联系。对产品的分类不能仅仅是一个数量管理问题,而且需要体现出不同对象之间可理解的性质和逻辑差别,以及不同类别间的逻辑联系。

分类的原则。1.完备性。2.归属唯一性。不同类别间不应当重叠。3.简便性。操作简便,不易造成理解混乱。4.编码。方便计算机处理。

树形层级结构。

树形层级结构可能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存在横向跨越的对象,从而导致难以归属和分类。当对象跨越非常多不同类别的属性时就会更困难。可以用最主导原则和最稳定原则来确定归类。

面分类法及不同分类法优缺点。

关键词搜索与分类。

分类依据。

第十章 产品与产业分类研究(二)

介绍几个主要的国际及各国产品与产业分类研究结果,包括用于海关的HS,用于统计目的的产业与产品分类,以及用于商场店面排列的产品分类。

第四节 用于商业店面排放的产品分类

它不一定谈要求分类的完备性,也可能不要求分类的高度准确,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客户寻找,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客户在商场的行走路线,将希望推销的产品尽可能放在客户容易看到的地方。例如在收银台客户排队的地方放置口香糖等。

另外还有如何更好利用商场店面空间等使用目的。例如货架和冰柜,就需要不同考虑。

分类依据。分类方法。分类层级。编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