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万平丨袁用华丨我的老家古村袁河(二)

 新用户6981V1ce 2024-04-20 发布于河南


袁五爷传奇

一、家世传奇

袁河之美,除了美在山水田园、古树老宅,更美在它的教化昌明、乡风淳厚。
从明朝中期至清朝晚期,四百余年间,袁河村人丁兴旺,秀才举人、达官显贵、能工巧匠甚多。其中颇具传奇色彩、最为值得纪念的代表人物就是“袁五爷”。
袁五爷,名志立,字本之,号履道,别号云峰。生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卒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享年九十七岁。弟兄六人,排行五,故后人尊称“袁五爷”。他和老三、老四均是国子监太学生。先后做过翰林院散馆、国史馆协修。告病还乡后代办光山县以南地区案件。
袁五爷博学多才,工诗画,长于四六赋体文章,精医术,善风鉴。体恤民情,足智多谋,在任期间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还乡后,布施乡邻、德高望重,颇受朝野敬重。
袁家是名门望族,老宅大门前有一对石狮子,两进院落,三排房子,有文轩阁、藏书阁、绣楼、染房、炮房。分六房门楼,六个石臼、六个石马槽。进袁河村西口的道路两边,现在还有两个天然石柱,直径一尺有余,表面凹凸不平。路外侧石柱较高,有一米多高,路里侧石柱较低,不足一米,相传这就是袁五爷的上马石和下马石。
道光八年,袁五爷“头悬梁、锥刺股”,十多天没有合眼,用功读书,准备赴考。一天夜里,五爷读书至夜深,疲劳得趴在书桌上睡着了。睡梦中见一位满头银发、长长胡须、手持拂尘的老人带着两头狮子,来到他的面前,说道“好小生,是个正果”,说罢挥动拂尘转身而去。到了村口,只见老人平步青云转瞬消失,而两头狮子却还蹲在路的两旁一动不动。五爷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上午了,他慢步来到村口,只见路两旁平地冒出两个石桩,很是惊奇。考期到了,五爷牵马来到村口,登上石桩跨上马,策马进京,果然金榜题名。
袁五爷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以农耕为生,家境较为宽裕。祖父袁启鸾精于风鉴,喜欢交游。勤劳俭朴,阅历丰富,与人为善,家业兴旺,殷实富足。父亲袁玢读书识字,有文化,为人正道,心地善良,在远近乡邻中有较高名望。他重文兴学,教子有方。袁五爷兄弟子侄中,有太学生十四人。庠生、邑庠生六人,名医四人,善相风水的三人。老大志和、老三志成、老四志祥均是太学生,他们成材在先。作为老五的志立也自然受到家族里伦理教化、家风教育和书香的熏陶。志立自幼聪颖好学,刻苦认真,记忆过人,在兄弟中出类拔萃。他五岁启蒙,六岁入私塾,从县试到乡试一路平步青云。在他刚过而立之年时就被推选为“拔贡”进京入国子监读太学。




二、官声显赫
读了五年太学后,道光八年(1828年)春,三十五岁时中举,受到时任吏部尚书潘世恩的赏识,举荐任国史馆协修、后来担任纂修、总纂。在任期间深受潘世恩的教育和感化,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从政之道,为人之德。
五爷青少年时代就谨遵父亲的教诲,牢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并受兄弟的影响,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仕途顺遂,二十几岁先后中秀才、举人,三十几岁中进士、点翰林,四十几岁就入京做官。先后做过翰林散馆、国史馆协修、并有皇帝御赐金锏。
五爷为官之时结识了许多朋友,有大学士穆彰阿、一代儒师曾国藩、中堂李鸿章、湖北巡抚胡林翼、湘军水师彭玉麟、著名文人王闿运等。
袁五爷在京城为官二十余年,他重操守,讲仁义,严修身,谨笃行。他信奉和推崇儒家思想,坚守“仁、义、礼、智、信、恕、思、孝、悌”的道德修养。他认为,做人应该有“不惑、不忧、不惧”的睿智,乐观、淡定;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应该有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他高尚的节操深得朝廷信任与同僚的推崇。
一日深夜,袁五爷掌灯去书案办公,不小心跌倒,左脚骨折。他卧床休养了两个月,由于思乡心切,仕途厌倦,脚伤稍好后就呈奏皇上,告病还乡。皇帝极力挽留,无奈五爷去意已决。皇上说:“爱卿回乡,在家好生休养,朕念你一片忠心,且贤才难得,愈后不得清闲。赐你金锏一把,辅助州县做事,不可懈怠。”
五爷虽然离开京城回乡,朝中仍然要他任弋阳(今光山)代县令。在任期间亲民爱民,体察民情,惩恶扬善,为地方百姓做了许多实事,被人们尊称为“衣食父母县令”。数年之后真正告老还乡后,还是未得赋闲,在家为县衙代办事务,调解地方民事。
他扶正驱邪,清正廉明,体恤民情,布施乡邻,德高望重,深受广大百姓的尊敬与爱戴。至今仍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



三、体恤百姓
袁五爷返乡后见到了乡亲父老,感到十分轻松,精神格外舒畅,病情一天天好转,身体很快康复了。他虽然放弃高官不做,但是忧国忧民之心却无稍减。他心系父老乡亲,与百姓有割不断的情缘,因此也倍受百姓爱戴。
光州县城南部,层峦叠嶂、沟壑万千,山寨、寺庙星罗棋布。五爷常走寨串庙,明查暗访,宣教游说,每到一个地方就对寨主、庙主讲:“你们各据一方,要保一方安宁,润泽万物,福泽黎民,除恶扬善。”
咸丰六年,光州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许多百姓逃荒要饭,流离失所。五爷看着灾情,焦虑万分,他先打开自家的粮仓,分发给灾民。但仅有这点粮食,无异于杯水车薪。他不敢怠慢,不顾年老体衰,披星戴月策马进京,奏请朝廷拨粮赈灾。皇上派钦差视察,灾情属实,立即开仓赈灾,许多灾民免遭死难。
同治年间,五爷同兵备道傅寿彤、朱寿镛,知州宫国勋,光州知县朱道台等人,先后捐银万两,分别在信阳城内、光州城内修建试院、学堂、义塾、豫南书院、斋房等,为发展豫南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惩恶扬善
晚清时期,光州地界并不太平,许多地方欺行霸市、拦路劫夺、偷盗成风,来县衙告状者比比皆是。县衙为了方便乡民,设定光州县以南的地区由五爷代办案。五爷执法严厉,清正廉明,秉公断案,为民除恶,深得人心。
县南有一白衣庵,庵东三里有个红林寺。红林寺的和尚不行正道,拦花轿、掠民女、寻欢作乐,并常到白衣庵骚扰。白衣庵的尼姑们不胜其扰,受尽凌辱。一日一位尼姑痛哭流涕,来到五爷公堂哭诉受辱经历,五爷大怒,当日就派人惩办了行恶的和尚。
五马山下有一村镇,甚是繁华。镇上有两家肉铺,是远近周知的刘大毛和刘二毛两兄弟所开。二人卖肉不仅价格高而且缺斤少两,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有一日王老四也新开了一家肉铺。开张那日许多乡民前去买肉,刘大毛和刘二毛得知后,便操刀前去砸了王老四的铺面,还将王老四和一位顾客活活砍死。五爷知道后即刻派人捉拿刘氏兄弟,押入大牢。这刘氏兄弟为何如此霸道?原来他们是新科状元刘明焕的侄子,刘氏兄弟依仗权势,欺行霸市、横蛮无理。第二天五爷升堂,审理刘氏兄弟行凶杀人案。正在公堂审讯时,刘明焕来到公堂,与五爷强辩,盛势凌人。五爷据理力争,毫不退让。最后刘明焕在人证物证面前不得不服,刘氏二兄弟终于认罪伏法。
有一日五爷和武艺高强的堂侄袁巴子路过五马山,黄杨寨下一群匪徒不知底细,拦路抢劫,把五爷和袁巴子团团围住。袁巴子气得发抖,大喝一声:“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拦路抢劫?你们知道我们是什么人吗?”匪徒们说:“什么人?只要留下买路钱,就放了你们!”袁巴子一气之下,从地上夹起一根四人抬的条石,在匪徒们面前转了三圈,直把匪徒吓得一蹋糊涂。一个匪徒飞快跑上山,向寨主通报,寨主前来一看,原来是五爷和袁巴子,慌忙打开寨门,请他们二人进寨。不等五爷他们说什么,寨主跪地磕头如捣蒜,口中还不停地说:“请五爷息怒!请五爷恕罪!”五爷严厉地说:“你们这帮匪徒多行不义,黎民百姓哪还有安宁之日!”临走时五爷对寨主说:“一寨之主,占寨一方,不可称霸,要接济百姓,多修善行才是啊。”此后,黄杨寨上再无人为非作歹。


五、耿直善断
某日,五爷在府衙中办完公案,带着袁巴子等人回家。走到离一个村庄不远的地方,忽见一支长长的殡葬队伍。引魂幡飘飘扬扬地走在前面,四筒大幡分两边,四对童男童女紧紧跟着,纸车纸马无数,纸扎花轿夹在中央,吹鼓手卖力地吹奏哀乐,出殡队伍缓缓前行,很是壮观。
五爷策马向前一看,只见领棺女子身段苗条,美貌出众,身穿长衫,边走边哭。哭声虽然惊天动地,但却高低有序,快慢合拍,如同唱山歌一般,听起来毫无悲痛之感。五爷正在疑感,一阵微风吹过,把这女子的白孝衫吹起来,孝衫里红夹袄鲜艳夺目。
五爷看罢,自语道:“这女子外白内红,哭声无哀,其中必然有诈。莫非是勾奸害夫?”五爷想到此,急忙发令:“巴子,速将女子及棺材押进光州县衙!”
刚到县衙,死者的哥哥,张林来见五爷,诉说弟弟张禄死得突然。五爷说:“不必哀伤,快说情由。”张林说:“前天我弟兄俩相逢,在一起吃酒说话,小弟谈笑风生,精神饱满,回家后却突然死去,至今死因不明。更不解的是夜间死去,天明弟媳就将张禄入棺成殓,然后才告之于我,岂不让人生疑?小弟死得不明不白,还请袁大人明断此案,为小弟鸣冤报仇,下官感激不尽。”张林言罢泣不成声。五爷道:“你放心,我一定明断,不负所望。”
五爷立即升堂审案。那女子来到公堂,并不下跪,并且高声嚷道:“你无端闹丧,拘捕无罪之人,执法犯法,该当何罪?”五爷心想这女子年纪不大,却很刁蛮。我不下力气审问,看来难定此案。想到此把惊堂木一拍,道:“报上名来,不然会扒掉你的皮!”那女子开口便骂:“狗官!我要说出名来,会吓死你的。我生在开封府,当朝吏部天官李让就是我的父亲,本女子叫李桂莲,你无端闹丧,还不快向我道歉赔罪!”五爷冷笑一声道:“你丈夫是怎么死的?”李桂莲平静地说:“我丈夫是得伤寒而死的!”“你不要花言巧语,蒙骗本官。分明是你勾奸害夫,快快从实招来!”“无凭无据,要我从何而招?休得妄想。”“领棺出殡,身当重孝,你为何内穿红色夹袄,你哭中无哀,眼中无泪,分明假意做作!”那女子心中一震,心想,好厉害的县官,仅能凭此看出破绽,我万万不能就此承认。于是便目中无人,伶牙俐齿,强词夺理的极力狡辩。五爷高声道:“重刑侍候!”正在这时,门外来报李银龙状元求见,李银龙昂首来到公堂,高声道:“我妹所犯何罪?受此大刑?”五爷道:“李桂莲是你妹妹,那么你是…”“我乃新科状元,蒙皇上隆恩授于青州知府。”“如此说来,失敬!失敬!”那李桂莲见李银龙来到公堂上便更加嚣张,叫道:“我冤枉啊!哥哥快为我做主啊!”说罢,哭天喊地。李银龙对五爷说:“办案得有凭有据。”“你我都是为官之人,当然要重证据,待我开棺验尸,你就会心服口服。”说罢令人开棺验尸。仵作仔仔细细验了一遍说:“死者周身无伤。”“再验!”验尸官又反复细验了一遍,说:“死者周身无伤。”五爷心中发慌,脸上冒出汗来。这时李桂莲又哭又跳又骂,李银龙开腔道:“袁大人,你查无证据…”“本官决不食言,但按大清律法规定,验尸可验三次,只此一次,尚不当定论,我若拿不出证据,甘当领罪。”“好。我就再让你三天,若再拿不出证据,我们只有朝廷上见,告辞!”
五爷暗中安排了几个人在外查访,现已有些眉目。这一日五爷再次升堂提审李桂莲,李桂莲心想我没有露出什么马脚,你没有抓住任何证据,奈何不了我。于是更肆无忌惮,咆哮公堂。五爷惊堂木啪的一声:“你李桂连从实招来。”“报!五爷你的急信。”五爷展信看后,先是一惊,后是一气,瘫坐在椅子上,好久才说道:“如此就将案犯暂且放还李府!”
原来吏部天官李让一来回家养身,二来顺路巡查各州各县。那天吏部天官回到府上,只见夫人哭哭啼啼,把家中事故细说一遍。李老夫人道:“老爷,如今小女被押在县衙大牢里,我只求能见上女儿一面。”天官略一思索,言道:“如此也好。”于是便修书一封,送至县衙。
那李桂莲回府母女相见,自然是一番痛哭。吏部天官李大人公正、廉洁,为官清正。他知五爷也是清正干练之人,断案名声甚佳。便道:“女儿呀,你若没有伤风之事,老夫自会为你做主。若有败俗之举,如今落到袁大人之手,也只有一死。”那李桂莲听出了名堂,便大声哭道:“女儿冤枉!那袁大人滥用重刑,现查验张禄全身无伤。你想,女儿自幼熟读诗书,怎么会做那伤风败俗之事,女儿真是冤枉!父亲若不为女儿作主,女儿只有一死。”说罢又号啕大哭。李大人见状,说道:“女儿不必啼哭,为父这就到县衙走一趟就是了。”吏部天官李大人来到公堂,五爷恭敬相迎。故友相见,客气一番之后,李大人先发制人道:“袁大人,你拘押小女为何故?”“令爱勾奸害夫故而拘押。”“一派胡言,那张禄身上可曾有伤?”“开棺验尚无伤。”“好哇,既然无伤,何来伤害?何来勾奸害夫?分明是屈断此案,莫非要徇情枉法不成?”“我为官一生,清正光明,岂有此意。以大清律法三验为定,我只此一验,大人您怎么就说我是屈断此案呢?”
李、袁二人虽说是故友,但仍免不了一场唇枪舌战。李大人道:“我现在就让你在此开棺验尸,若是再验不出伤来我定是不饶了!”五爷也道:“本官甘愿领罪”。
李天官端坐大堂,板着面孔,甚是威严。五爷侧坐,毫无惧色。
李天官大喊一声:“升堂,给我开棺验尸,细细查看”!仵作当即开棺,细心查看,全身无伤。五爷说:“再查。”仵作又细查一遍,生怕漏掉了针尖那么大的地方。仵作突然眼晴一亮,发现死者鼻孔深处有一血球。当夹出血球时,有一根白色的东西露了出来,待他细心拉出一看,原来是一根长长的银针。
这时一切真相大白,五爷提到嗓子眼上的一颗心一下子掉了下来。那吏部天官李让羞愧难当,回府吞金而死,李桂莲上吊自缢身亡,老夫人撞死于后堂之内,状元李银龙闻罢昏死于地,五爷叹息不止。
次日,五爷即捉拿凶犯李桂莲奸夫杨红归案。杨红在事实和证据面前终于低头从实招供了:先是强奸了表妹李桂莲,后来表妹出嫁后与其私通,继而合谋用银针穿鼻害死张禄。
五爷不畏权贵,为民平冤,险些丢了人头。但他想到的却是:为民作主,生命何足惜!


六、善待忠臣
清朝战功赫赫的大元帅范殿应,因执行军令触犯了一位朝廷重臣。这位重臣为报私仇,以不尽忠心为名,奏本于皇上,皇上偏信其言,下令处死范殿应。朝中几位老臣联名保奏,才免遭死罪,流放到光州县五马南山。临行时,一位老臣写一书信,嘱咐范殿应到光州县再看。范元帅因数天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心忧郁气,病倒在荒郊,不省人事。他苏醒过来时,躺在一位猎人家里。范元帅惊讶地问:“此地是何处?”猎人说:“此地是五马南山”。元帅听罢忽然想起怀中的书信,连忙拿出来,一看,方知信上嘱咐他到五马南山后寻找袁五爷帮忙。到袁五爷家中后,五爷看完了信,悉知原委,便安排家人细心调养,待元帅亲如兄弟,无话不谈。元帅安心地度过晚年。数年后,范元帅去世,袁五爷亲自主持丧事,厚葬了范元帅,坟墓至今仍存于村后的太阳山上。



七、望重乡里
道光年间,地方不太平,各地豪强、土匪、长毛纷纷出没,百姓不得安宁。一次五爷带着袁巴子外出暗访,数日未归。不知哪股子长毛来到了袁家大院,众长毛四处翻箱倒柜。一个长毛来到五爷的大厅,见一张玉石桌子,十分好奇,便举起大刀往下砍,想试试玉石硬不硬。哪知大刀落下,才砍掉一角,长毛头目闻讯赶来。但是已经晚了,便当众割掉了那个兵丁的一只耳朵,并说:“大家听着,五爷家中的一草一木,不得损坏,违者同样下场。”原来这位长毛头目对五爷的为人早有耳闻,甚为钦佩。
秋收完了,甚是清闲,五龙保的刘老四到连康山脚下表弟家走亲戚。表兄弟俩多年不见,甚是亲热,天南地北侃侃而谈,一直聊到深夜仍无睡意。刘老四说:“表弟,布谷鸟啥时叫?”“这事考不住我,四月呗。”“哈哈!我们那儿的布谷鸟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叫。”“胡说!哪有这事?”“这不是我说的,是袁五爷说的。”“啊,那是真的,是真的!”看看,老百姓都把袁五爷当神了。没有的事,只要是五爷讲出来的,人们竟然也相信是真的。
袁五爷修善积德连鬼神也敬他三分。一日,五爷在县衙办完公务,独自一人急着赶回家,走到水塝朱石崖脚下时已是一片漆黑。这时五爷抬头一看,前方的路中央燃烧着一堆火,火光冲天,火堆旁边围坐着许多人。五爷正好走困了,想歇歇脚。于是便翻身下马,取下腰间长长的旱烟袋,借火抽袋烟。谁知点了许久,仍然点不着。坐在一旁的人说:“五爷,这火你是点不着的啊”!五爷惊奇地抬头一看,原来围坐一圈的人都没有下巴,都是鬼头鬼脸的人。五爷吓得魂飞魄散,慌忙跃上马飞跑。小鬼在后面追着喊道:“五爷慢走,您的官靴掉了,烟袋掉了。”五爷哪里还敢顾那么多,回到家中紧闭门户。不一会儿小鬼在门外高喊:“五爷,五爷,您的官靴和烟袋都放在石墩上了,再丢了,可别找我们的事啊!”五爷第二天一早开门一看,官靴和烟袋果真在门外的石墩上。



八、疏才好义
七月初九日,是袁五爷八十老母的生日,袁五爷提前两天就从京城赶回来为老母庆寿。
这天,天高气爽,袁五爷家里欢声笑语,喜气洋洋,还请来戏班子在村前搭台唱戏。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赶来看戏祝贺。袁五爷难辞乡亲们的敬意,只好收下鸡蛋、长寿面等礼品,拒收礼金。
村前热热闹闹的唱戏,台下的观众黑压压一片。中午时分,五爷在台上讲话:“尊敬的父老乡亲们,万分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放下手中的农活赶来看寿戏,这是对我老母亲的尊敬与厚爱”。说罢便抱拳深鞠一躬:“今日中午家中备有薄宴,请客人们留下便餐“。话音一落,台下一片沸腾。
这天自中午到深夜,吃饭的吃饭,看戏的看戏,袁五爷兄弟五人家里,客来人往,一拨接一拨,一拨赶一拨。二十几个厨师忙不停,锅里不断饭,席上不断人,台上不停戏。寿戏唱到夜深,乡亲们都不肯离场,许多乡亲都争着要出钱为老寿星点戏,再唱几天。这时五爷上台抱拳施礼说:“免了免了!非常感谢你们的盛情,钱不能要你们掏了,但是戏还照样看,简宴照样吃”。寿戏唱了三天三夜,第四天戏子班头又送了一天的戏。
枫叶如火,菊桂飘香,一位商人模样的人,挑着十几个罐子瓦壶,沿途寻访豫南五马山袁河的袁五爷,慢慢悠悠地走着,访着,一连走了三天,访了三天。这一日总算找到了袁河,他望着正在塘边洗衣服的大姐,清了清嗓子问:“请问大姐,这湾是袁河吗?我来找袁五爷。”  
洗衣服的大姐领着客商走了进来,五爷连忙恭迎让座,让家人上茶。两人对座细品慢聊。夜餐小酌慢饮,推杯换盏,酒过几巡,聊得越来越是投机。
午夜,五爷把客商领到上等客房就寝。五爷谦虚道:”光临寒舍,难胜君意,请委屈一夜。” “不客气,在家也不过如此。”客商回言道。
五爷回到自己的卧室准备上床,可是心中总有些不悦。心想你一个素不相识的客商我以礼相待,又安排以最好的客房歇息,你却毫不谦虚,还说“在家也不过如此。” 
以后几天,客商和五爷玩得很是舒心、谈笑也很投机,第四天本来还想玩几天再走,却故意对五爷提出要回家,试探试探五爷的心思,五爷极力挽留。
第六天早上,这位客商把担中的十几个坛坛罐罐都捡了下来,决意要走。五爷便让家人拿来两包茶叶递给了客商,走出村口,五爷接过空担送了一程又一程,临别时客商拉着五爷的手说:“大哥,您是我一生中幸会的第二位好友,请您在家好好保重身体,有时间到我家寒舍住些日子,后会有期。”
当五爷返回家中时,家人说,五爷你看,这是那个客商写给你的留言。五爷接过字纸一看,顿时一惊。尊敬的袁兄阁下:久仰大名,今日一睹大家风范、仁者胸怀,才茂德高,敬佩不已。在贵府之日,承蒙悉心照顾,如归吾家。在此致谢!台兄若有需助之事,请往宋埠绸缎庄寻弟,当会竭力。愚弟刘一才。
五爷看罢,自言自语道:开绸缎庄的,原来是个富商巨贾。
第二年重阳节刚过,眼看二闺女出阁的日子快到了,家里要为女儿准备嫁妆,选购布料了。
五爷想起了那位“瓦壶客”,他开有绸缎庄,就决定去看看。
五爷骑马来到宋埠,在一个十字街口,看见醒目的“刘氏第一绸缎庄”高大招牌,对面是“刘氏第一家纺”店铺。
五爷来到绸缎庄,进了门。说:“我是河南五马南山的,今日特意前来拜访刘大掌柜。”  
刘掌柜听说五爷来了,惊喜万分,把五爷请进屋。刘氏府邸四进三院,富丽堂皇,十分气派!
第二天刘掌柜陪同五爷浏览他的几家门面店铺。为了留住袁五爷多住些日子,刘掌柜去麻城、中馆驿、歧亭谈生意便拉着五爷陪同前往。这一转就是三四天。 第六天早上五爷对刘掌柜说:“老弟,已玩多日了,我的小闺女出阁的日子临近了,得要打些布料回去做点嫁妆。” 刘掌柜一听这话,连忙说:“不急,不急呀!再住几日再说。”
一晃又过了四天,五爷又提起归家之事,刘掌柜还是那句话:“不急,不急呀!” “我咋不急啊!女儿的事不是小事,再说还要请师傅缝制嫁衣,耽误不得呀。明日一定要回去。” “老兄,实话跟你说吧,你来的第三天我就已派人把绸缎、布料、床上用品、梳妆品等一样不少的全送过去了。裁缝师傅已经在做了,你尽管安心地再住几日,委屈几天。”五爷急忙说:“这如何是好,你怎么知道我是来为女儿置办嫁妆的?”“去年在你家时我就看出你女儿已至出阁芳龄,前些时你来这里首先就看绸缎庄、家纺铺……我就猜准你定是为女儿的事来的。”“老弟真是有心之人啊!有劳你了。多少银两呢?”“嫂子夫人付了,全付了!”“我该如何感谢才是!”“老兄,你是令我最敬佩的好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这点小事何足挂齿?”刘掌柜的诚心诚意让五爷感动不已。
原来,五爷走后的第三天刚过午时,五爷的家人在门外高喊:“奶奶,奶奶!送货的马队来了。” 不等奶奶出门,一位中年壮伙子进门向奶奶急报:“老夫人好,我们是湖北宋埠绸缎庄刘掌柜的马队,今日专为袁五爷送绸缎、布料的。袁五爷被我们掌柜给留下住几天。”  
马队的伙计们很快搬完了布料及物品。壮伙子递过清单让奶奶清点过目:红色、绿色、水红、花色绫、罗、绸、缎各两匹,共十六匹;黑、青布料各两匹,蓝、红士林各两匹…… 大花棉被两床,小花棉被两床,蚕丝被两床,六种花色床单各两床。红双喜、鸳鸯枕头枕套四套……梳妆品……金银首饰……
老夫人看了十分高兴,心里想这老爷子竟然这么心细,样样不缺、一应俱全啊!便问那位壮伙子一共多少银两?壮伙子说五爷都已经付过了。
袁河在兴盛时期也正是村庄大规模建造时期,村里请来远在湖北黄陂的一位窑匠师傅烧砖瓦,一烧就是四五年。他不仅能烧制出坚固的青砖、黛瓦,还能烧制各种瑞兽和漂亮的雕花。
一年初冬,这位师傅患病卧床不起,一连十几天水米不进。袁五爷和老大、侄子都是名医,他们用了最好的方剂和最好的药材,也未能挽救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师傅。在弥留之际,他的家人赶到袁河,老师傅对儿子说:“袁河这地方山好水好,人情更好,五爷他们待我如同亲人,我不回去了。把我的坟墓建在离这窑不远的地方,让我看着徒儿们把袁河的砖瓦做好烧好。”老师傅家境贫困,后人扶灵返乡也确有困难,便答应了老人家的遗嘱。
袁五爷依照老师傅说的地方择了墓地,置了棺木,请道士打醮做了三天法事,举行了丰厚的殡葬。临行时老师傅的儿子感激涕零,长跪于五爷膝下不起。
数十年后,老师傅的儿孙们家道兴旺起来。他们带着丰厚的物品来酬谢袁河的人们。这时候袁五爷已经仙逝。
老师傅的儿孙们念及先人孤身在外,他们决意移回坟墓,归葬故土。掘开坟墓的刹那间,坟里喷出一股青烟,两只黑雀飕地飞了出去,朱红漆棺木完好无损。



九、宗族情怀
袁五爷德高望重,是袁氏家族的主心骨。袁河正公一支同治四年编纂家谱,其中付出较多心血的就是袁五爷。
袁五爷在《支谱告成序》中说:在他父亲玢公在世的时候,同族人抄录家谱,由始祖正公之下,只有人名和代数。道光辛卯岁,只编成谱式,咸丰丁巳岁族谱没有刻印。直到同治四年五月,袁五爷和黄安来访的族人谈到家谱的事,怦然心动,“窃念兵燹频惊,乱离日甚”,虽然各种条件都很艰难,但还是不辞辛劳,领衔修谱。这个时候,袁五爷已经74岁高龄了。
袁家河历经十五世却没有祠堂,袁五爷就同族人兄弟子侄商议,紧急修建祠堂,但是“寸地分文,毫无积累”,只好抽伐牛栏冲的风水树木,族人集资八百七十九千四百六十文。咸丰二年正月二十日开工,四月二十日即已完工。剩余四十一千钱,用于植树五百株。



十、夫妻情深
袁五爷妻韩氏,生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岁次庚戌十一月初二日子时,卒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二月初八日子时。生一子旷。
1865年,即同治四年袁氏宗族修谱时,袁五爷为妻子韩氏立有小传。传中生活点滴,娓娓道来;朴实无华,读来令人感动。我们把这篇传文全文抄录下来:
云峰原配韩孺人传
呜呼,室人之逝,距今廿余年矣,性生和顺,举止端庄。孝事公姑,睦婣妯娌,真妇道无亏者也。悼亡之作,古人多有,余独何心忍令其生前懿行死而遽泯哉。
室人为韩公讳步贤公季女也。幼读数行书,好诵贤文、女孝经。年十九归余,布裙荆钗,一身以外无长物。绿窗习惯,处之晏如,曾未以服饰耻不若人告余制买也。其性生恬淡如此。
余素性急烈,常御之最严,偶一言少合即行怒詈,氏竟屈为顺受。余见其能受,遂迁怒为常,每俟怒后,辄以婉言相劝。余因以自悔,性亦渐改。
每见余诵诗文,有关风化者,乞余讲解。余见其能记,又嗜读诗文,遂选唐诗及杂诗二百余首,灯下课之,习诵不忘。有未省解处,辄相讨论,故氏能以诗之风化句规劝女流,而戚党妇道家受益良多。
是时旷子尚幼,质颇鲁钝,每夜读未熟,余怒责之。室人曰:“汝请安宿,无与汝事。吾自伴儿读,明日自有熟书。”每读至忘处,氏亦能代记句话,因自诵以诱之。
及其持家也,其勤俭导节,锄园担水,中馈饮爨,日事无少暇,夜则继以女红,不辞劳瘁。间遇年荒,稻价腾贵,炊饭未敢有余。余家宾客浩繁,每于饭时來客,氏则不食以饭客。惟嘉庆十六年至十八年,连岁凶荒,十九年大荒,粒米如珠。相邻口食皆不能糊,而氏之不食以饭客,习以为常矣。至于待人接物,事上御下,诸多厚德,笔难罄述。
即其事姑也,左右三十七年,而色养承欢,始终无怠。先母老至,耳病重听,每年岁毕,必私制饼饵以为拜节之赏赐,所制多出氏手。氏未谢世之先一年,先母八旬有七矣,是年为先母办年物,病体颇费支持。余曰:“尓病草矣,坐立尚不可堪,何不呼婢媳以代?”氏曰:“母耳不闻,恒不知吾病之沉重。吾不亲理,恐母以吾为偷安不御母事也,吾何敢辞?”
呜呼,自办年后,而病更剧,迄至正月,绝粒不食。延至二月初八日子时,卒于内寝。呜呼痛哉!室中尚有两女,犹未成立,愤恨以逝,其能瞑目于九原耶!没后刻有行状训世,版孝家內。
室人生于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冬月初二日子时,享年五十有五。子一女三,以本年腊月葬高家田铺,承山丁向。其居恒待人家事,琐屑不能缕举,谨摄其略而述之。兹值谱事告成,用付剞劂以垂家乘马。

  杖期生志立拭泪谨誌
(注:“杖期生”与“不杖期生”:旧时一种服丧礼制。杖,是居丧时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则称“不杖期”。如:嫡子、众子为庶母丧,服杖期。夫为妻丧,如父母不在,服杖期;若父母在,则服不杖期。此文落款“杖期生”,说明袁五爷写此传文时父母已不在世。)
袁五爷妻子韩氏葬于高田铺西首虎形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袁五爷去世后,与韩氏合葬。
袁五爷的墓碑气势壮观。墓碑长约四米,高二米多。分内外两层,外层是镂空窗格式花纹石雕。里层的碑文是当时光州县令朱道台的悼文和印章,因为年久风化,已不可辨。内层匾额:“荻教留芳”四个字,乃当年豫南光山县教谕张允升题赠。
(注:荻教:语出《宋书·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后以荻画、荻训、荻教为母教的典实。在《女德·廉篇·修母荻训》里,记载有完整的故事。)
“荻教留芳”,很明显是张教谕赠送给韩氏的。
外层匾额中间三字“壺公壺”(壶公壶),左匾额“枕石”,右匾额“棲雲”(栖云)。对联:利薮名场醒梦境,花晨月夕畅幽情。
(注:“壶公壶”:“壶公”指成仙入道者。源自有关“壶公”的神话。《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累,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可明日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有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
壶公壶,意指袁五爷年高德劭,已是神仙。而眼前坟墓,就是神仙隐身的酒壶。左右匾额和对联意思相当明了,无非就是淡泊名利,涵养性情罢了。)
根据内容,外层墓碑的匾额对联应该是题给袁五爷的,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袁氏族谱编纂于同治四年,是袁五爷亲自编纂的,而袁五爷“志立”名下,未写卒年月日,他还健在,当然不会写了。但是,却完整地写着墓碑匾额、对联的内容。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五爷生前二十多年既已决定与妻子合葬,就已经写好碑文,立好墓碑了吗?
还是请有学问的人自己探究吧。



十一、弘扬祖德
袁五爷注重家庭教育,传承祖德,弘扬祖辈的家教之风。他要求子女“修心、修身、修行”。做到“慎独、不忮不求、仁爱、友善、尊谦、律己、克勤克俭”等。传授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使得嘉言懿德流传后世,家风蔚然,家道鼎兴。
袁氏一族,有严格的家规。现谨摘录几条,作为借鉴:
“为仁以孝悌为本,凡子弟有干犯父母及服内之长辈者,分别轻重,以家法惩之。不服送官治罪。”
“凡子弟为人不端,以及娼优隶卒窃盗等情,必以家法惩之,以革陋习。”
“管理祖事之人,必于祭时同众公议,择一长辈年高有德者为之,若长辈不为,即卑幼亦可。然必择其端方正直、殷实老成、素有可信者充之。其有钱谷账目,务于祭时或祭之前夕同众算清,不许侵渔肥己。倘一毫不清,责令赔补,即行革退,另议妥人。”
“祭,原吉礼。凡有凶服与衣冠不整、跪拜不恭者不许与祭。”
“凡公共坟茔,树木有关风水,理宜禁畜,不许砍伐。倘或塞向有碍坟墓,或离墓稍远,树木繁多,亦可变钱使用。然必同众说明,评其价值。不得独断独行,暗中摸索。除此之外,胆有私自砍伐者,轻则按价赔补,以家(法)惩之,重则送官治罪。”
读了此条家规,我们是不是找到了袁河村现存这么多古树名木的原因了呢?
袁氏家训全部摘录古圣先贤至理名言。比如第一条就是寇准的“六悔铭”:
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醉后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
还有司马光的名言:
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而责其成功。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称家之有无,以给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费,皆有品节,而莫不均一。截省冗费,禁止奢华。常须稍存盈余,以备不虞。
又曰: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反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然后改之。若不许,苟于事无大害者,亦当曲从。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况未必是乎。
还有丹书名言: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
只有这样的家规家训,几百年教化熏陶,耳濡目染,才能呈现出家族兴旺,人才辈出的盛况。



十二、高范长存
袁五爷是袁姓家族的杰出代表,是袁姓子孙后代的骄傲和楷模。
他生于袁河,长在香山,也是香山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他少年刻苦学习,中年清正为官,老年积德乡里。他一生光明磊落,不恋权贵,不贪墨徇私,种种德行操守,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
(后记:本文皆据袁氏宗谱和后世传闻所写。遍阅《清史稿》及光山县志约稿、麻城县志,有关袁五爷的史迹皆无支-只言片语。)
 
有稀龄老人吴世清诗礼赞:

谒袁府先贤故居
清流尽日吟,揽胜谒袁门。
重复先贤业,今承洗砚人。
故居传百代,故事说千钧。
治世持刚耿,长萦玉佩音。

袁五爷
处世养丹诚,为官两袖清。
擒文书健笔,修史鉴丹青。

撰写史志
挥豪笔走红,修志越西东。
村有前贤绩,常怀宗祖功。

出乡关
报国少年怀,山河锦绣裁。
乡音留故地,一路未徘徊。

题袁五爷故居(楹联)

(一)
山色凝眸,以贤为鉴怀先祖,思波万顷:
泉声洗耳,邀月和诗节其身,敬酒三杯。

(二)
故宅飘香,溪水长流花自笑:
烟霞吐瑞,莺歌懿德颂清官。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袁用华,网名深山红叶。河南新县老年诗会会员。教坛耕耘三十九个春秋,退休赋闲方始触屏涂鸦微信小诗。喜书法、好诗词。作品散见于各网络平台。用心写诗,以诗净心,玩诗健脑,乐于其中,充实生活。

作 者 简 介

林万平,河南信阳人。《红城诗苑》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