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胆湿热还是脾胃湿热

 图书 馆员 2024-04-20 发布于内蒙古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 ,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脾胃湿热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   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   

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   

二、脾胃病证突出表现为湿与滞   脾胃病证虽多,然湿留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属实滞。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湿、滞又可从中而生,所谓因虚致实,虚中挟滞。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   

三、脾胃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何谓肝胆湿热   

主证:胁肋满闷,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搔痒等。   辩证:多为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化生湿热;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蕴结肝胆所致。   湿热相蒸,蕴于肝胆,肝胆疏泄失常,故胁肋满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胆气上溢则口苦;湿热郁阻,脾胃升降失司,故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湿热薰蒸肝胆,胆液外泻而发黄疸,邪居少阳,故见寒热往来;湿热下注,故尿短赤,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妇女则带下黄臭,外阴搔痒。   

治法:利湿清热,清肝利胆。   

方药:湿重——菌陈五苓散;热重——龙胆泻肝汤。   

黄芩,大黄,枳壳,菌陈,金钱草,龙胆草,黄连等。   

如何治疗:   

治法:利湿清热,清肝利胆。   

方药:湿重——菌陈五苓散;热重——龙胆泻肝汤。   黄芩,大黄,枳壳,菌陈,金钱草,龙胆草,黄连等。

清热祛湿(方剂学中药士辅导精华)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12g) 大黄二两(6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身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配伍意义】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的第一要方。方中重用茵陈清利湿热退黄,是为君药;配伍栀子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是为臣药;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是为佐药。

  【鉴别】 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均主治阳黄,其证均因湿热内蕴所致。其中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清热利湿并重,故用于湿热俱盛之黄疸;栀子柏皮汤以栀子配黄柏,而以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清热为主,故适用于湿热黄疸属热重于湿者。

  八正散

  【方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木通 滑石 车前子 瞿麦 萹蓄 山栀 大黄 炙甘草各一斤(各500g)

  【用法】 散剂,每服6~l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用】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配伍意义】 本方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其证由湿热下注膀胱所致。方中木通苦寒,滑石甘寒,均善清热利水通淋,为君药。车前子、瞿麦、萹蓄利水通淋,清利湿热为臣药。佐以山栀清利三焦湿热;大黄荡涤邪热使之从大便而去。使以甘草和药缓急。加灯心煎服,以导热下行。

  【鉴别】 小蓟饮子与本方同用滑石、木通、山栀、炙甘草,均可利水通淋,治疗淋证。但小蓟饮子配伍小蓟、生地、蒲黄、藕节、当归、竹叶等药,长于凉血止血,主治血淋、尿血;本方则兼用车前子、瞿麦、萹蓄、大黄等,长于泻火通淋,主治热淋。

  三仁汤

  【方源】 《温病条辨》

  【组成】 杏仁五钱(15g) 飞滑石六钱(18g) 白通草二钱(6g) 白蔻仁二钱(6g) 竹叶二钱(6g) 厚朴二钱(6g) 生薏苡仁六钱(18g) 半夏五钱(1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 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

  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配伍意义】 本方是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的常用方。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渗利湿热而健脾。三仁合用,共为君药。配伍滑石、通草、竹叶加强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是为佐药。诸药相合,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

中焦湿热一般分两种:
1.肝胆湿热——龙胆泻肝丸;
2.脾胃湿热——甘露饮;
怎么鉴别呢?脉象可以确诊,把脉必须把出独脉。
1.左关滑数一属于肝胆湿热;
2.右关滑数一属于脾胃湿热。
搞懂这仨方,“气、湿、痰、郁”统统拿下
痰湿三焦

导读:小柴胡汤治疗气滞兼热(可有兼虚),三仁汤治疗气滞兼湿,温胆汤治疗气滞兼痰,三方合治,统治三焦。

  胆、三仁、小柴胡同治三焦

温胆汤为笔者临证常用方。早期对温胆汤的认识,拘于治胆、治心、治胃。运用日久,体会到温胆汤的使用范围应该超越上述认识,但一时未能找到相应的理论阐释。

读《温热论》,叶天士指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犹之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症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反复品读这段文字,如把小柴胡汤作为“和解表里之半”的代表方,则叶天士把小柴胡汤与温胆汤作类比,小柴胡汤治疗伤寒邪入少阳,温胆汤治疗温病邪留三焦。进一步思考,如把三仁汤作为“杏、朴、苓等类”的代表方,那么,小柴胡汤、三仁汤、温胆汤可以做类比。

一、温胆汤、三仁汤、小柴胡汤有何异同?

三方同治三焦,三方同治气。小柴胡汤治疗气滞兼热(可有兼虚),三仁汤治疗气滞兼湿,温胆汤治疗气滞兼痰。

同为调畅三焦气机之方,只是有治热、治湿、治痰的不同。

如此认识,温胆汤可作为治疗三焦之方。小柴胡汤也可作为治疗三焦郁热之方。

而临证时,气滞、湿郁、痰阻极易化热,故笔者常用小柴胡汤与三仁汤合方,或小柴胡汤与温胆汤合方。

二、医案

鲁某,男,42岁。2011年8月16日初诊。

右耳耳鸣1月余,呈持续性,声如蝉鸣,影响睡眠。伴见周身困乏不畅,余无明显不适。体壮,纳好。舌质暗红,舌苔白,脉弦滑。

证属痰气内郁,三焦失和。治以化痰解郁,和畅三焦为法。方用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

处方:柴胡9克,黄芩12克,姜半夏9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枳实9克,竹茹9克,蔓荆子9克,炒莱菔子12克,全瓜蒌15克,生甘草3克。7剂水煎服。

上方服后耳鸣即止,周身舒畅,患者自行停药。之后,耳鸣又有反复出现,患者自行配服上方,每次皆效。

本案辨证,四诊所得资料有限,似不足以辨出小柴胡汤证和温胆汤证。笔者辨证时,着眼于体壮、纳好,考虑实证;周身困乏不畅,考虑三焦郁滞;体壮,舌暗红,脉弦,考虑郁热;脉滑、苔白,考虑痰郁。综合分析,证属三焦痰气郁热。治疗取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痰、治气、治热、治三焦。药后邪散郁解,三焦和畅,诸症自解。

打通三焦最好用的方子,清上焦、通中焦、利下焦,三焦一通,诸症自消
治病的成方中有一首叫做“三仁汤”的,首药即杏仁——苦杏仁。“三仁”者,是对三种种仁药味的简称,指的是苦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
三仁汤的命名也因此而来。不过,三仁汤组方并非只有三味药,它共有八味药组成。
三仁汤出自清朝吴鞠通《温病条辨》,是治疗湿热内蕴、三焦不利和湿温初起的鼻祖处方
吴鞠通以其治疗湿温,取其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使气化行而湿郁开,湿去则热无所凭借,病即愈已。
【组成】杏仁15克,正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
【煎服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大名鼎鼎的“三焦”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西医所没有的。人体“五脏六腑”中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个容器腔,肠也是一个腔,三焦就是把五脏六腑都包括在里面的大腔。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可使各个脏腑间相互协调、步调一致,同心同德地为身体服务。
Image
现代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现代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
上焦不通: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上火,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肾虚、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等各种妇科杂症。

平淡而神奇的三仁汤,通三焦之良方

三仁汤的思路,是从上中下三焦,把水湿往外宣,往外降。
《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可见三焦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功用。
所以三仁汤不单清利三焦湿热,而是能很好地宣畅三焦气机,使邪气外出。《中藏经》谓:“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广东有位名医张立中老先生,是内调外理的高手,直言在南方,前面腹部为湿气堵塞引起的腰痛,一般选用三仁汤把上中下三焦气机疏通,经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君药
  • 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肺气宣发,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有“提壶揭盖”之义;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调中
    生薏仁,甘淡,渗利下焦湿热,健脾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 臣药
    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 佐药
    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三仁分入上、中、下三焦,合用协同,故能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寓启上闸,开支河,导水下行之理,可使气畅湿行,脾运复健,三焦通畅,诸证自除。
徐大椿云:“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三仁汤的功效
  • 三仁汤治外感
  • 2012年春,严某,男,42岁,干部,在春节期间常食荤菜,又因家中有暖气,常觉燥感,兼食有凉菜,水果类,复兼外感,竟致发烧不退。
    住进当地大医院,各种检查都做了,包括脏器病、血液病、结核病、恶性疾病、细菌培养等,都未查出病因,发烧延至第18天,家属恐慌,请中医参与治疗。
    患者面色晦黄,全身困痛,但能忍受,舌质红苔薄黄满布稍腻,脉细濡数,大便不畅,小便浅黄。
    每天下午3点左右开始发烧,体温在39℃上下,至第二天黎明前后胸汗出(4〜5点)发热渐退,上午稍好,下午又发烧依旧,纳呆,但能食,口不甚渴。
    此当属中医的湿温证,内热外感兼脾胃湿滞,湿邪缠绵,又天天输液治疗,复增内湿,导致欲速不达,病退缓慢,过去西医有按“肠伤寒”考虑的,也有一定效果,但现在住院治疗,首先得全面查明病因,占用了一定时间,不能说不好,若配合中医的“三因”等辨证,将更有利于患者,此又属题外话。
    处方以三仁汤加黄芩、猪苓、茯苓皮、腹毛、常山、草果仁等,三剂。一剂发热退,三剂病全退了,后又复诊两次,皆以健脾、利湿、益气、养阴方治疗善后并告康复。
    • 三仁汤治痹症
    三仁汤既有宣上、畅中、渗下之效,应即有全身的作用,只要有湿滞者,皆可对症治疗,筋骨关节也在范畴之内。
    对于单纯的风寒湿合而为痹,临床上用祛风、祛湿、驱寒之方多有成效,但对于又有热,又有风寒湿错杂者常显得力不从心。
    借用《温病条辨》“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的“寒气胜、疼痛较剧,本方重用防己、桂枝,再加姜黄、海桐皮。”
    常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收到了很多效果。
    如张某,男,40岁,1991年春夏之交,先有外感症,后渐出现手、足关节肿痛,以足踝部为甚,住院西药多方治疗,病证不减,夜疼痛较重,未查出类风湿、结核、痛风、肾病等阳性体征,仍按“风湿”观察治疗。
    患者觉午后体热,但体温不升,兼有全身困倦,体略胖,饮食一般,口干不甚渴,小便黄,大便不秘,舌质红苔薄黄腻,予以三仁汤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各20g,10余剂,病愈。
    又治疗痛风患者,“尿酸”增高痛,降低后仍痛不止者,常以三仁汤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再加川木瓜30g,车前子30g(车前子为《中医杂志》单药经验方),湿重热重者又加生石膏30g,苍术30g,临床上常收到理想效果。
    又治肩周炎,包括五十肩及颈椎病患者,常治不愈,针灸、推拿、理疗后仍疗效不显者,亦用三仁汤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再加酸枣仁、玄胡、鸡血藤、夜交藤各30g(此为马有度先生二仁二藤汤),疗效显著,因此类病亦属血虚、气滞、兼有湿邪者。
    • 三仁汤治皮肤病
    湿邪充滞皮肤而产生的疾病,亦可通过三仁汤通达三焦而透表,将邪驱除于卫外。
    面部疣状物增多,西医认为“病毒寄生”,中医以为其皮色不变,粒状疹粒不退,多为湿邪滞留于皮肤,以三仁汤重用薏苡仁30〜40g,再加广三七15〜20g,服10剂以上就可以见到显效。
    白㾦,皮肤出白色痱疹样颗粒,晶莹透亮,内含浆液,常伴有外感发热等症状,现在的儿童多发的“手足口病”,也多属湿热病邪范畴,治疗类似,以三仁汤加板蓝根、连翘、二花、鱼腥草等治疗,效果较快。
    • 三仁汤治口疮
    若是急发者,现代的“消炎”,中医的“清火败毒”,或民间“清热”验方皆可收效。但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慢性发作者,常使人感到棘手。
    有常服消炎药、维生素B2、锌剂、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者,或效或不效,好几天又发病者,中医有用大剂清热者,效果不显时,改用扶正法,有用天王补心丹者,或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玉女煎、大补阴丸等也是时效时不效,也使医患双方犯难。
    这里提供三仁汤参考应用,以多增加一条治疗途径。因慢性口疮辨证,既非单一脏腑经络辨证,又非实非虚,六气当中最难速已的,唯湿为最,虽然舌为心苗,但毕竟脾主口,脾主湿。

    临床上遇到寒热错杂,虚实难分时,多从湿邪考虑,找出三仁汤的主症。

    偏热者加玄参、丹皮、生地。湿热夹虚者加胡连、当归、甘草。偏风热(过敏者)加薄荷、白鲜皮、蝉蜕

    上火下寒中焦不通,吃什么中成药好?

    上焦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多指肾。

    上火下寒的情况现在也不少见。

    下半身冰凉、怕冷,小便尿频、尿急,嘴巴又长溃疡,心烦不宁。

    这就是很明显的上热下寒了。

    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看问题要抓住根本。

    像上热下寒,开始肯定不是因为上热导致,最先开始的是下寒,然后出现上热。

    对于正常人,心属火,肾属水,肾中的水经常上济于心,使心火不至于过旺;心火也会下移,温煦肾脏,助力肾阳发挥温煦的作用。

    当因房事过度或者年龄体虚等原因会导致肾脏的亏虚。肾水不再往上滋养心脏了。肾、心二脏离心离德,不再相互补充了,心火也不往下了,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

    这边的肾虚多指肾阳虚,因为肾水要往上滋养心脏需要肾阳的蒸腾气化。而且如果是肾阴虚的话,也会出现肾水无法上滋心脏的情况,但阴虚会产生虚火,一般不会出现下寒的表现。

    所以上热下寒是心肾不交中心火旺、肾阳虚的表现。

    至于中焦不通是脾胃的运化功能不好,表现为吃饭没胃口,吃进去不消化,消化了不吸收,拉出来还有菜等症状。

    而且脾肾的阳虚经常是连在一起的,脾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先天滋养后天,后天补充先天;先天肾阳都亏虚了,后天脾阳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所以上热下寒并伴有中焦不通的证型多是心肾不交合并脾肾阳虚。

    我们大概理顺了证型,那吃什么中成药呢?

    心火旺,我们就需要滋阴清热,泻心火;肾阳虚,我们就需要补肾阳;脾阳虚我们就需要温阳健脾。

    心肾不交有一个很简单的方子,叫交泰丸。由黄连、肉桂两味药组成。黄连是用来清心火的,肉桂是用来温肾阳的。两个一合就起到沟通心肾的作用了。

    如果自己配就更好点。

    上热比较明显就黄连多加一点;下寒比较明显就肉桂多加一点。

    至于脾阳虚,我之前的文章有讲到这个问题,可以用理中丸温补中焦。

    考虑到还有肾阳虚,可以脾肾双补,用附子理中丸。

    这样就得出了题主的问题了,上火下寒中焦不通吃交泰丸和附子理中丸。

    打通三焦最好用的方子,清上焦、通中焦、利下焦,三焦一通,诸症自消

    治病的成方中有一首叫做“三仁汤”的,首药即杏仁——苦杏仁。“三仁”者,是对三种种仁药味的简称,指的是苦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

    三仁汤的命名也因此而来。不过,三仁汤组方并非只有三味药,它共有八味药组成。

    三仁汤出自清朝吴鞠通《温病条辨》,是治疗湿热内蕴、三焦不利和湿温初起的鼻祖处方

    吴鞠通以其治疗湿温,取其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使气化行而湿郁开,湿去则热无所凭借,病即愈已。

    【组成】杏仁15克,正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

    【煎服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大名鼎鼎的“三焦”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西医所没有的。人体“五脏六腑”中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个容器腔,肠也是一个腔,三焦就是把五脏六腑都包括在里面的大腔。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可使各个脏腑间相互协调、步调一致,同心同德地为身体服务。

    现代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现代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

    上焦不通: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上火,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肾虚、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等各种妇科杂症。

    平淡而神奇的三仁汤,通三焦之良方

    三仁汤的思路,是从上中下三焦,把水湿往外宣,往外降。

    《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可见三焦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功用。

    所以三仁汤不单清利三焦湿热,而是能很好地宣畅三焦气机,使邪气外出。《中藏经》谓:“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广东有位名医张立中老先生,是内调外理的高手,直言在南方,前面腹部为湿气堵塞引起的腰痛,一般选用三仁汤把上中下三焦气机疏通,经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君药

    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肺气宣发,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有“提壶揭盖”之义;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调中

    生薏仁,甘淡,渗利下焦湿热,健脾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臣药

    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佐药

    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三仁分入上、中、下三焦,合用协同,故能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寓启上闸,开支河,导水下行之理,可使气畅湿行,脾运复健,三焦通畅,诸证自除。

    徐大椿云:“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

    三仁汤的功效

    三仁汤治外感

    2012年春,严某,男,42岁,干部,在春节期间常食荤菜,又因家中有暖气,常觉燥感,兼食有凉菜,水果类,复兼外感,竟致发烧不退。

    住进当地大医院,各种检查都做了,包括脏器病、血液病、结核病、恶性疾病、细菌培养等,都未查出病因,发烧延至第18天,家属恐慌,请中医参与治疗。

    患者面色晦黄,全身困痛,但能忍受,舌质红苔薄黄满布稍腻,脉细濡数,大便不畅,小便浅黄。

    每天下午3点左右开始发烧,体温在39℃上下,至第二天黎明前后胸汗出(4〜5点)发热渐退,上午稍好,下午又发烧依旧,纳呆,但能食,口不甚渴。

    此当属中医的湿温证,内热外感兼脾胃湿滞,湿邪缠绵,又天天输液治疗,复增内湿,导致欲速不达,病退缓慢,过去西医有按“肠伤寒”考虑的,也有一定效果,但现在住院治疗,首先得全面查明病因,占用了一定时间,不能说不好,若配合中医的“三因”等辨证,将更有利于患者,此又属题外话。

    处方以三仁汤加黄芩、猪苓、茯苓皮、腹毛、常山、草果仁等,三剂。一剂发热退,三剂病全退了,后又复诊两次,皆以健脾、利湿、益气、养阴方治疗善后并告康复。

    • 三仁汤治痹症

    三仁汤既有宣上、畅中、渗下之效,应即有全身的作用,只要有湿滞者,皆可对症治疗,筋骨关节也在范畴之内。

    对于单纯的风寒湿合而为痹,临床上用祛风、祛湿、驱寒之方多有成效,但对于又有热,又有风寒湿错杂者常显得力不从心。

    借用《温病条辨》“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的“寒气胜、疼痛较剧,本方重用防己、桂枝,再加姜黄、海桐皮。”

    常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收到了很多效果。

    如张某,男,40岁,1991年春夏之交,先有外感症,后渐出现手、足关节肿痛,以足踝部为甚,住院西药多方治疗,病证不减,夜疼痛较重,未查出类风湿、结核、痛风、肾病等阳性体征,仍按“风湿”观察治疗。

    患者觉午后体热,但体温不升,兼有全身困倦,体略胖,饮食一般,口干不甚渴,小便黄,大便不秘,舌质红苔薄黄腻,予以三仁汤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各20g,10余剂,病愈。

    又治疗痛风患者,“尿酸”增高痛,降低后仍痛不止者,常以三仁汤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再加川木瓜30g,车前子30g(车前子为《中医杂志》单药经验方),湿重热重者又加生石膏30g,苍术30g,临床上常收到理想效果。

    又治肩周炎,包括五十肩及颈椎病患者,常治不愈,针灸、推拿、理疗后仍疗效不显者,亦用三仁汤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再加酸枣仁、玄胡、鸡血藤、夜交藤各30g(此为马有度先生二仁二藤汤),疗效显著,因此类病亦属血虚、气滞、兼有湿邪者。

    • 三仁汤治皮肤病

    湿邪充滞皮肤而产生的疾病,亦可通过三仁汤通达三焦而透表,将邪驱除于卫外。

    面部疣状物增多,西医认为“病毒寄生”,中医以为其皮色不变,粒状疹粒不退,多为湿邪滞留于皮肤,以三仁汤重用薏苡仁30〜40g,再加广三七15〜20g,服10剂以上就可以见到显效。

    白㾦,皮肤出白色痱疹样颗粒,晶莹透亮,内含浆液,常伴有外感发热等症状,现在的儿童多发的“手足口病”,也多属湿热病邪范畴,治疗类似,以三仁汤加板蓝根、连翘、二花、鱼腥草等治疗,效果较快。

    • 三仁汤治口疮

    若是急发者,现代的“消炎”,中医的“清火败毒”,或民间“清热”验方皆可收效。但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慢性发作者,常使人感到棘手。

    有常服消炎药、维生素B2、锌剂、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者,或效或不效,好几天又发病者,中医有用大剂清热者,效果不显时,改用扶正法,有用天王补心丹者,或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玉女煎、大补阴丸等也是时效时不效,也使医患双方犯难。

    这里提供三仁汤参考应用,以多增加一条治疗途径。因慢性口疮辨证,既非单一脏腑经络辨证,又非实非虚,六气当中最难速已的,唯湿为最,虽然舌为心苗,但毕竟脾主口,脾主湿。

    临床上遇到寒热错杂,虚实难分时,多从湿邪考虑,找出三仁汤的主症。

    偏热者加玄参、丹皮、生地。湿热夹虚者加胡连、当归、甘草。偏风热(过敏者)加薄荷、白鲜皮、蝉蜕。

    【中医】湿热病与三焦辨证

    今天主要和各位同学讨论的是湿热病和三焦辨证的这个问题。我看了各位嘉宾演讲的内容,大家讲的可能更多的是中医宏观的角度如何学习,包括一些对伤寒的认识这方面的。我讲的这个相对的来说比较具体一些。我今天讲到的湿热病和三焦辨证,会讲到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和一些用药思路。我在临床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现在我们中医最缺乏的是什么,是临床疗效。我也希望在座的同学将来毕业之后,走上临床工作岗位之后,我讲的这个东西,对大家有一些启发和帮助。另外,湿热病和三焦辨证这块儿呢,现在对这个研究的人比较少,我也是把这两年的一些学习和研究的心得体会,对同学们做一个汇报。

    第一个我们讲的温热病和湿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畴,那温病,主要研究什么呢?

    实际上温热病和湿热病大的来分就是分这两类。其中湿热病在临床上最为多见,而温热病则是指一些发热性疾病。实事求是地讲,现在很多发热性的疾病,临床上尤其是门诊上来找中医看的呢不太多。因为他出现了发热性疾病,首先会去医院检查、输液、验血,所以我们在临床上碰到的这些温热病也就是发热病,主要是一些慢性的发热疾病,长期、发低热的这类相对多。相对而言,湿热病临床上相当多见。所以呢我今天想跟大家重点讲的是湿热病。

    从概念上来分的话,湿热病它又分为了几个类型。

    第一个是湿温,第二个是温热夹湿,第三个是伏暑。关于这个伏暑呢,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属于暑病这个范畴。所以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湿温和温热夹湿。掌握了治疗湿热病的办法,可以在许多疑难病中迅速找到破解的办法,可以提高疗效。运用这套办法,治疗的比较好的疾病是慢性肾炎、慢性胃炎、肠炎、胆囊炎、胆石症以及各型的肿瘤,都会有很好的疗效。

    湿热病呢,它主要是湿和热这两种主要的邪气的合气致病。湿呢,它是阴邪,它的特点是黏腻而阻滞气机。热呢,它是阳邪,它的特点是伤阴又蒸湿化。这个湿热,同学们可能从刚一进校门的时候包括看各种书都看到,听各种讲座都听到。湿热的特点是什么呢?湿热交互在一起非常不好化解。湿热病病程很长,这都是它的特点。所以这个湿和热,这两个病邪一旦合邪之后呢,就会形成一个证型叫湿阻热郁。湿和热结合到一起之后呢,它的病位在体内非常的广,经常形成弥漫三焦之势,就是上焦、中焦、下焦都会形成湿热。所以呢,在临床中常以三焦辨证的方法来治疗湿热。

    讲到三焦辨证大家都知道,是我们中医辨证方法中的重要的一个,但是真正对三焦辨证做出特别明细的说明和解释的从古至今都不多,所以我们很多同学都知道三焦辨证是一个大的概念,什么是上焦?什么是中焦?什么是下焦?怎么样具体的应用三焦辨证的方法来治病?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疑问。可能很多同学都看过《温病条辨》这本书,《温病条辨》里,吴鞠通他是按上焦、中焦、下焦来写这本书。但是这本书你看完,可能很多同学会有一个体会,你看完了之后你还是不知道怎么用三焦辨证来看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面他把疾病的种类和他的整本书的线索都是按三焦辨证来划分的。但是具体的内容呢,他又结合了卫气营血辨证、结合了脏腑辨证、结合了伤寒的六经辨证。所以呢,很多同学看完就一头雾水,觉得这本书写得真好,但是不会用,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这个温热夹湿。所谓的这个温热夹湿,它主要是治疗温热邪气中又夹杂着湿邪的病。我们刚才讲到湿热病,一个是湿,一个是热,温热夹湿里面呢,湿与热是一个分离的状态,我们通过它这个名字就可以理解出来。它叫什么呢?它叫温热夹湿,温热为主,夹杂着湿邪。所以这里面湿和热是分离的,湿还是湿,热还是热,两者没有结合在一起,没有形成湿热裹结难分之势。这个时候呢,这种病治疗起来相对来说容易一点。

    第二个就是湿温了。这个湿温是什么意思呢?湿温病,是湿与热合,湿和热两个邪气结合在一起了,热在湿中,湿为热裹,如油入面,胶结难分。很多的医家做了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说这个湿和热怎样结合,怎样如油入面,怎样胶结难分呢?不好理解,我做一个简单说明,你可以体会一下湿和热怎样结合的。

    热在里面,湿在外面;热是无形的,湿是有形的;湿把热裹在里面了,就是这样一种类型。所以呢,这个湿温病非常不好治。如何祛除湿邪,孤立残存湿热,这个就是治疗湿热病的关键。在这儿有一句话:热为湿阻,不能外达。热是在里面的,湿是在外面的,这个湿热它是把热裹在里面的。所以呢,这个时候里面的热就变成了郁热。治疗的途径是必须先把外面的湿去掉,里面的热才能清。如果湿和热结合在一起的话,光看有热证,用些黄连、黄芩、栀子、石膏清热的这样的药呢,往往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为什么呢?就是你直接用了这样的清热的药之后,你想攻击这个热,你攻不到,因为它是在里面的,外面有一层湿裹着热。治疗这个湿热病关键要什么呢?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几个字“分解湿热”

    湿和热它既然结合在一起,我们就要想办法把它分解开。把湿和热这两个矛盾分解开之后呢,这个病就好治了。这叫“湿去热随之而解”。先把湿去了,这时候热已经好了六七成了。残存之热,稍微用一些药清一下就下去了。关于“分解湿热”,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有一段经典论述:“挟风者加薄荷、牛蒡之属,于辛凉清解方中以透风于热下。夹湿则加芦根、滑石之流,渗湿于热下。”叶天士我们都知道,他的一辈子留下的著作很少,所以《外感温热篇》只有几千字。大部分的资料都在他的《临证指南医案》里。

    《临证指南医案》这部医案,我读过很多遍,但是体会不多。因为它写得很精深,你在临床和理论上没有达到一定的造诣的话,是读不懂的。所以叶天士很多治疗疾病的思想和方法,在他的医案里潜藏着呢。你只有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深入地研究,你才能体会到叶氏温病的很多方法。比如在《外感温热篇》里面仅仅的这样两三行字、几句话,它所体现的这种分解湿热的方法,对我们温病的临床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这里他讲了挟风的要加薄荷、牛蒡,挟湿的要加芦根、滑石,他的指导思想就是避免风、湿、热相合。这个热邪或者和风邪和在一起,或者和湿邪和在一起,这个病就不好治了。把热邪孤立出来,清热会变得很容易。

    在讲具体的治疗方法之前呢,我先举一个临床的病案。因为理论讲起来可能稍微枯燥一些,通过这个病案,可能让各位同学有个更形象的认识。

    这个是我在今年7月26号,在门诊部看的病人,76岁农业部退休的工程师。他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反复口腔溃疡将近20年,每一个月几乎就没有好的时候。近两年呢,发作特别频繁,口腔、舌尖部多发,平均一个月半个月以上都在发口腔溃疡,感觉很苦恼。除了口腔溃疡之外,他还有什么症状呢?头面部感觉出油特别多,脸上很油,头发也很油。出汗也很黏,自己感觉口气也特别重。口中发黏,嘴唇发紫,常年感觉大腿内侧会阴部出汗潮湿瘙痒,大便干燥,小便黄。同时呢,他还有前列腺增生的毛病。每天晚上小便多,夜尿是4-5次。还有肾功能不全、肾积水、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大家看看这个病多不多?

    我一看这个病挺多的。怎么来治呢?这个病又有口腔溃疡,又有这个前列腺增生,又有肾积水,又有高血压,又有尿频,好像很麻烦。看一下他的舌脉的特点,他的舌苔是舌红苔白腻,根部特别的厚。脉呢是一个弦滑有力的脉象,两关部应指很明显,看完我给他的辨证是湿阻热郁证。就他的舌脉和他的症状上,既有湿又有热,是一个典型的湿阻热郁证。

    辨证的思路是这样,这个张老先生是南方人,特别的爱吃甜食,尤其爱吃糖果,经年不断。那么他吃的甜的东西吃久了之后就会产生湿积,湿久了之后就会郁热。湿跟热结合起来了,如油入面,非常不好治。两年多的时间呢,他也看了很多大夫,包括像大学的国医堂,他也经常来看,总是吃了药好一点,停了药之后症状还是不好。

    这我就分析了,这个病它是湿热弥漫三焦。病虽多端(有好几个病),但是以湿热为主。虽然他有口腔溃疡,不能用一些清热泻火的药,要以治湿为先,透热为要。同学们注意这里是透热不是清热。讲到这个湿阻三焦我们看一下,湿阻于上焦出现的是什么症状呢?头面部出油秽垢不清爽,口中发黏,同时伴有口腔溃疡。湿阻于中下呢?它引起的是阴囊部的潮湿、瘙痒,小便黄,尿频这些症状。

    我们的治法是开畅气机,芳香宣透,通畅三焦的方法。温病里面一般它讲方的不多,讲法的特别多,所以这个温病家他把法立出来了之后这个药自然就出来了。所以我在这儿立的法是开畅气机,芳香宣透,通畅三焦的方法。有没有同学能够猜到用的是什么药?三仁汤是吧。

    有说三仁汤的同学你们方剂学得还不错,记住了这个治疗三焦湿热的三仁汤。但是如果你仅仅掌握了三仁汤,在临床治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很多其它的方法。你们看一下我开的是什么方子:藿香、 佩兰、苏梗、厚朴、 半夏、陈皮、茯苓、杏仁、冬瓜皮、荆芥炭、防风、苍术、薏苡仁和炒山栀。

    主要的药是芳香化湿,有二陈汤这个意思(厚朴、半夏、陈皮、茯苓),藿香、佩兰、苍术等这都是一派化湿的药。清热的药里面有没有呢?有一个山栀用的还是炒的,这个山栀生的清热力量比较强,山栀炒了之后呢,它也能清热,但是主要变成了透热,这是它的一个区别。从清热药来看呢,只有一个炒山栀偏于苦寒,其它的药都是芳香的、化湿的药。开了六副药,那么吃完药看一下效果怎么样呢?

    8月3号患者来复诊。吃了药一个星期口腔溃疡没有发,最明显的是他口黏好得特别的明显,所以说嘴里变得清爽了。同时头面部的出油减轻了,但是减轻得还不明显,有一点改善。下身的湿热和大便的干燥没有明显的变化。舌苔的白腻退了些,脉还是同以前一样。这些反应了什么,湿热病不好治,没有说三副药五副药就能彻底治好的。

    第二次我又开了一个方子,还是藿香、佩兰、苏梗、厚朴、半夏、陈皮、杏仁、芦根、冬瓜皮、荆芥炭、防风、苍术、薏苡仁,这次加了几个药,也去了几个药,新加的是土茯苓、丹参、苏子、桃仁、冬瓜仁、茵陈。因为他有个特点是他嘴唇紫暗非常明显,嘴唇的这种紫暗提示他一定有内在的血瘀,同时注意他又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所以用了桃仁和丹参起到了活血的作用。

    因为湿热比较重,这次把茯苓改成了土茯苓。除了用了冬瓜皮之外呢,还用了冬瓜子,这次用了这个药之后呢,效果就非常明显了。8月10号,这个患者来复诊的时候说口腔溃疡好了,因为这两年中他从来没有口腔溃疡连续两周没有发过的情况,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吃了药之后口腔溃疡再也没有发作。同时头面部出油改善得非常明显,非常明显。下身的这个湿热也已经好了,大便干燥也不干了,为什么呢?用了桃仁、冬瓜子在里面,有清肠通便的作用。小便的黄也减轻了,这时候呢又出现了新的症状,手足心烘热,有人知道为什么这时候出现手足心烘热吗?前段时间湿是很重的,热裹在里面跑不出来,现在把湿祛了一大半了,这时候它里面的热就表现出来了。除了这个症状改善之外,患者还有一个惊喜,他发现以前每天一晚上要小便4~5次,这就导致他一晚上睡不好觉,1.5小时就要起来上一趟WC。那么吃了这个药之后呢,起夜明显少了,晚上起夜现在只要一次到两次,改善非常好。患者非常高兴,没想到取得这样一个意外的效果。那我治这个过程中呢,我也没有专门用药治他这个小便的状况,没有用补肾的药,也没有用益智仁、芡实之类的固涩下焦的药。

    那么为什么这个症状会好呢?这提示我们什么呢?患者的这个尿频的状况有没有肾虚的情况?有,但是你也不要完全把它理解为肾虚。那我在这里没有用补肾的办法,没有用缩尿的办法,而是把他的三焦通畅了,气机畅通了,他这个病也会有好的效果。第三次给他开的这个方子,还是藿香、佩兰、苏梗、厚朴等,这个化湿的基础上加了地骨皮和秦艽,因为这两个药它们有清虚热的作用。这里呢,我一直用的是荆芥炭,有同学知道为什么要用荆芥炭吗?对啦,荆芥它是走表的,荆芥炭呢,它是入血分,能够宣透血分的郁热。这是一个湿热病,典型的湿温重症的案例。

    下面我就讲讲具体的治湿的办法。总体的原则,祛湿必须宣畅三焦。湿阻三焦,是湿邪致病的基本特点。只有三焦的水道通畅,湿邪才能畅通而去。所以我刚才用的这些药里面,很多都是宣畅气机的,芦根、白茅根、冬瓜皮、冬瓜子之类的药。古人说,治湿有“开鬼门”和“洁净府”的办法。“开鬼门”是指发汗,“洁净府”是指利小便,这两个都是祛湿的办法。但仅仅掌握了发汗和利小便的方法在临床中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用宣畅三焦的方法祛湿,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为什么用三焦来辨证呢?这个湿热病的湿,它不是局限的湿,而是以中焦为中心的弥漫之湿。湿热相合之后,它充斥于表里,弥漫于上下,阻塞于三焦,流连于气分,非常的复杂。这个湿不能一汗而去,同学们有的说用麻黄汤,用这样发汗的办法,汗一出了,不是发汗利小便吗?是不是这个汗一发,湿就祛了呢?它既不能一汗而去,也不能一下而除。纯用淡渗利小便比如像五苓散这类的药,有时小便能够通畅,但是湿还是去不了。有的时候你纯用利小便的办法,这个湿是祛不了的。

    所谓的这个宣畅三焦的办法,实际上是恢复了三焦所属脏腑的气化功能。具体来说有开上、畅中和渗下这三种。具体的办法根据不同的病机各有侧重。那么开上、畅中和渗下呢,它是治疗湿热病祛除湿邪的三个基本的法则。开上、畅中和渗下,有的时候是单独使用,但更多的时候呢,是相互结合在一起使用。因为我刚才讲了,这个湿热的特点是弥漫于三焦的,流连于气分,充斥于脏腑之间,它不会很单纯就是一个上焦,就是一个中焦,就是一个下焦。我们从理论上可以把它分为上、中、下三焦,但是在临床上它更多是三焦结合起来。所以我们才有一个三仁汤,治疗三焦湿热这样一个方子。

    那么如何来开宣上焦呢?开上,主要是恢复肺的宣降功能,这时候的重点是治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治肺的第一个方法是:宣化上焦的湿热,开肺气。这时候用的药要辛温芳香。治疗肺的这个热,很多同学们都讲治肺要用什么呀,要用辛凉之品,要用辛凉清宣之品。但是你要治疗上焦的湿热的时候呢,不能用凉药,一定要用温药。湿为阴邪,你要是用凉药湿就不好化了。所以用苏叶、苏梗、藿香、佩兰、大豆卷、白芷、菖蒲,那么这几味药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温药不是热药,还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它的气味都是辛的,所以它具有走表、开表的作用。治疗一些外感的表证,这些药也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在治疗上焦湿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药,切记温热。同时要注意热药伤阴。因为湿热这个病本来就会伤阴,用了热药之后呢,就更会伤阴。第二个办法是什么呢?直接开启上焦。直接开启上焦是用具有宣降作用的药使肺气宣降。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一宣降的话,这个人体的气机就通畅了。宣降这个肺气的药主要有:前胡、杏仁、桔梗、枇杷叶。前胡、杏仁运用得最好的,是四大名医中的汪逢春先生,他有一本医案叫《泊庐医案》,同学们可以仔细地看一看,他是近代以来治疗湿热病的大师,治疗湿热病效果非常的好。在他的医案里面,前胡、杏仁、栀子、豆豉,运用得非常的多。运用直接开启上焦的办法使肺气宣降,开水之上源,湿从水化,从小便而去了。第三个办法叫开支河,导水以下行。

    叶天士曾经讲过,他说湿邪最擅弥漫三焦,致决渎无权,上雍下闭,三焦皆困,上、中、下三焦皆困。这时候在开上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开利小便,就是你宣通肺气的时候,也要用一些通利小便的药,这时候效果会比较好。通利小便的药主要是芦根、通草、滑石、薏苡仁、泽泻、茯苓、冬瓜皮,主要是用这样的药。通利小便去湿是开宣上焦肺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方法。

    你在用那些藿香、佩兰、苏叶、菖蒲、大豆卷开宣上焦肺气的时候呢,稍微加一些滑石、芦根、通草,这时候效果会非常的快。所以说湿阻上焦开上的这个办法呢,他的重点在于开肺气、降湿浊、畅三焦、利小便。我们在用这个办法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先除其湿,而后清其热,若是你把这个顺序搞反了,先清热后除湿,这个时候效果肯定好不了。

    第二个办法是畅中的办法。那么如何畅中呢?中焦呢主要是包括脾和胃。中焦呢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中焦不通上下皆阻。我记得我当时参加的各类考试,有一道选择题,可能很多同学也做过,讲主人体一身之气的脏腑是什么?是脾和胃?还是肝和肺?有这样一道选择题。你们认为主人体一身之气的是脾和胃还是肝和肺?我也记不清标准答案了,反正这道题我老是做错。这道题我先不做回答,需要你们在临床中体会。三焦气机的升降权衡在于脾胃。脾胃和,中焦升降适度,这时候中焦通畅了。因此宣畅脾胃中焦,恢复中焦脾胃功能的气化,它是一个治疗湿热病的重要一个方法。所以我们治疗上、中、下三焦的湿热,脾胃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中焦如果不通呢,宣上或者渗下效果不好。中焦是脾和胃,怎么治呢?方法很简单——温脾和降胃,这个是治疗中焦湿热的重点所在。什么是温脾?温脾不是补脾,我们补脾有什么呀?我们有四君子吧,有黄芪。那么温脾有什么呀?半夏、陈皮、苍术、苏梗,它不是一个补的办法,是一个温的办法。以往用辛温的药,苦温的药,这些药的作用是什么呢?开湿郁,升脾气,化湿浊。另外,如果一个患者,他除了脾湿同时还有脾虚的情况下呢,你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先用这种苦温或者苦湿的药,先把湿邪祛了,后期再用补脾的药,这样呢效果可能会比较快。如果他这个脾湿比较严重,你上来可以用一些人参、茯苓、白术,可能你觉得是补脾,脾脏的功能健运呢湿气就化了。这种办法也是对的,可能效果会慢一些。你不如用一些半夏、陈皮、苍术和荷梗直接化湿,这个是临床效果会取得非常快。再看降胃,降胃主要是用燥湿行气的药,苦以降胃气。脾胃的功能它是相互辅助在一起的,脾升了胃就降了,胃要降了脾就升了。所以用苦的药降胃气,但是用的药不能过于苦寒,因为药一苦寒了就容易伤脾阳了,伤了脾阳之后就会对脾脏的化湿有影响。所以用降胃的药主要是厚朴、大腹皮这样的药,它药性是温的,同时气味苦,有降胃的作用。如果是脾胃病,它有湿热交织在一起化热,湿郁久了化热了,郁热化火,胃气不降,用以上的办法就不成了。这时候呢可以脾胃同治。我读研究生时做的题目是半夏泻心汤。后来我研究的一个结果发现,半夏泻心汤它实际上是主要治疗脾胃湿热病的。很多清代的医家在用半夏泻心汤的时候,他把里面的人参、大枣、甘草等补温药都去掉了,枳实、竹茹加入一些,化痰祛湿的药应用得比较多。这个时候,郁热化火的情况要用什么呢?要用黄连和黄芩。脾胃湿热并重的时候呢,治疗的时候呢仍当以治湿为主。苦寒之品呢,应轻于苦温的药,就是你黄连、黄芩可不可以用?可以用但是用量不可以重。有的大夫或有的同学用量比较大,黄连抬手就是10g,黄芩抬手就是15g、20g,这个时候药就比较重了。黄连呢这个药苦寒,清热力量非常强,10g的这个黄连力量已经非常大了。所以我们要注意苦寒的药我们可以用但不要重用,尤其不能用苦寒而润的药。如果这人脾胃湿热很重,舌苔很白腻,像芍药、知母这类的药这时候用的时候就要慎重。治疗脾胃湿热有一个经典的名方——王氏连朴饮,这个方一共有七味药,黄连、厚朴、菖蒲、半夏、栀子、淡豆豉、芦根。大家仔细看一下这七味药的剂量有什么规律。这治疗的是脾胃湿热是吧,这个用一半祛湿的,一半清热的对吧?黄连就用了一钱,还是用姜汁炒的。为什么用姜汁炒啊?跟这个炒焦山栀是一个意思,即取它清热的力量,同时佐制它苦寒之性,用的是它宣透的力量。黄连就用3g,栀子呢是9克,栀子是因为它除了清热的力量还有宣透的力量。这7味药呢看看它药量的比例。七味药中辛苦温的药有四味,苦寒清热燥湿的有两味,甘寒利湿的药有一味。所以苦寒之物呢,一个黄连仅用了3克还用姜汁炒了,栀子这个药用了9克,但是它本身除了清热这个作用之外还有清三焦火的作用。栀子这个药我们在学中药的时候都讲了清三焦之火,又有通利祛湿的作用。所以王氏连朴饮里的七味药里面六味药都是具有祛湿的作用,只有一味黄连还用姜汁炙了一下,足见其对治湿的重视。所以这也提醒我们,治疗湿热病的时候重点治湿,具体就是用宣上、畅中、渗下这三个办法。

    下面我们讲最后一个渗下。那么下焦主要指的是什么呢?大家一般都说下焦是肝肾,但是治疗湿热病呢,我们所关注的是大肠、小肠、膀胱。下焦的湿温主要讨论的大肠、小肠、膀胱这三个脏腑病变以引起的水液代谢的异常。渗下是对下焦湿热病的一个概括,它主要包括的渗利下焦,通调水道,主要针对的是两个症候,一个是湿阻膀胱,一个是湿阻大肠。湿阻膀胱这个证候,要用利小便的办法。它主要是湿热互结影响到膀胱的气化功能,膀胱不能化气利水,影响到了小便。所以想一想我刚才讲的病案中的那个例子,那个老先生晚上夜尿特别多的情况,是什么引起的?除了肾虚之外呢,其实还有下焦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所以我没有用补肾的药,但是恢复了下焦膀胱气化功能之后呢,他的小便这个问题呢自然迎刃而解了。湿阻膀胱常用的药是茯苓、泽泻、猪苓、芦根、通草、冬瓜皮、滑石。大家注意一下芦根、滑石、冬瓜皮这个是治疗湿热病、温病用得特别多的药,效果非常的好。第二个是湿滞大肠,湿热积滞,互结于大肠,阻滞了气机,腑气不行了,大便这时候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大便呢几天都解不下来,或者为干,或者为黏滞不爽。这个在临床看病时就要有这个诀窍了。比如说有时候你问患者你大便干吗?患者说我大便不干,但有些时候这个大便是黏滞不爽这个状态,解得非常不顺畅。这个情况呢是典型的湿滞大肠证。如果把它的湿热去了之后呢,很多病呢都会迎刃而解。这时候治疗湿滞大肠证呢,只能化湿宣导,不能苦寒攻下。因为你大便干了我给你用一些大黄、芒硝,大便黏滞不爽的时候我也用一些通下的药,用一些大黄、芒硝、枳实、厚朴行不行呢?不行。大便干结的时候可以用承气的办法。大便黏滞不爽这种情况很多人都有,一定不能用苦寒,一用苦寒湿必不去。这个时候呢,要用枳实、厚朴、木香、槟榔、水红花子,那么这些药有什么特点呢?这些药都是温性的药,藿香和槟榔包括大腹皮和厚朴,枳实一般用炒枳实,都是偏温的药。所以治湿的时候不管它病位在哪里,用药一定要注意用温的药。你要是用凉药、寒药,湿邪是不好化去的。

    所以综上所述,祛湿必须要宣畅三焦。湿热病的治疗无论它是在上焦、是在中焦还是在下焦,都要用到宣畅三焦的办法。根据湿阻部位的不同,重用相应的药物,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湿阻上焦的时候以芳香化湿为主,开上焦并加畅中渗下的药。湿阻中焦的时候,除了有畅中的办法之外,也要注意开上和渗下。湿阻下焦的时候,除了重用渗下的药之外,还要注意开上和畅中。

    上焦火,下焦寒,中焦不通,怎么办?

  •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 三焦的解剖形态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三焦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2、疏通水道: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

    3、运行水谷:

    “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三十一难》)。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毛”(《灵枢·决气》),有输布精微之功;

    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灵枢·营卫生会》),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下焦则“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灵枢·营卫生会》),有排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运化水谷协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对脾胃、肝肾、心肺、大小肠等脏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与排泄的功能的概括。

    三焦的生理特性
    1、上焦如雾:

    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故称“上焦如雾”。因上焦接纳精微而布散,故又称“上焦主纳”。

    2、中焦如沤:

    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为“中焦如沤”。因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故称“中焦主化”。

    3、下焦如渎:

    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

    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的通道,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类经附翼·求正录》)。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

    三焦理周身之气,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首领,三焦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微循环血管网有密切联系。三焦不通,是各种慢性病根源。

    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

    上焦不通:

    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

    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

    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男性肾虚、前列腺疾病,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

    三焦是个复杂系统,仅用单味或几味药物搭配。根本不能适用这个多样的系统。对老年人患多病、大病、顽固病的治疗,必须融数方为一方,合数法为一法。只有选择一种能科学、有效同时治多种疾病的疗法,调理内分泌,平衡阴阳,补充元气,这样才能逐渐康复。

    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打通三焦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拍。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站着或者是坐着都可以。用左手从右边肩膀开始,沿着胳膊外侧的三焦经行走路线,往下拍打。动作快慢一样,一直拍打到手腕。可以稍微用力达到真懂经络的作用。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钟往上,拍完之后再用食指按揉。阳池穴按摩三分钟。左面肩膀君用右手,同样的方法。一定要坚持三个月以上才能完全打通。

    还可以用中药打通。栀子为药引,加入黄芩,黄连,茯苓,泽泻,白术,薏苡,枳壳,桔梗,益母草,煎好后,一天喝一次,或者也可以选用艾灸的方法来打通三焦经。平时喝白杭菊泡的茶,多吃绿色蔬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