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物关系探析(二)

 骷髅馆 2024-04-20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本文继续探讨心性学视角下的心物关系。

在这种视角下,【物】都有哪些含义呢?

1、物,是心的对境。

心的所有一切对境,皆是物之范围。

这时,物就不仅仅包括身外之物,还包括心内之物。

身外之物,如宇宙、星系、地球、山河大地、生活环境,以及所有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万事万物。如金钱、名声、地位、权势等等,这些皆是物。

心内之物,如感受、思想、情绪、情感、认知、观念、记忆、心理、意识、潜意识等等。这些看似都是某一种【心】,但在心性学心物关系中,这些皆属于【物】。

2、物,即现象。

身心内外的所有一切现象,都是物。

但凡可以呈现为某种现象的,皆是物。

所以,作为现象的物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一切——除了心。

3、物,即物欲。

代表生命对于物的欲望、需求、追求。

4、物,即物累。

当生命对物的欲望与追求,反过来成了阻碍生命自由、阻碍生命成长、阻碍生命升华的力量时,就变成了物累。

5、物,即形式、载体、道具。

生命的本有智慧在随缘生起妙用的时候,总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载体或道具来呈现,那么这种形式、载体和道具即是一种【物】。

在心性学视角的观照下,【物】具有哪些特征、特点、特性呢?

1、变化性

这是【物】最重要的特征、特点、特性之一。

所有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宇宙、星系、地球、山河大地,人们生活的环境,乃至人们感知到的所有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没有例外。而且这种变化是非常迅速的。即使表面看来“不变”的事物,当更加深入地去观察其微观层面的变化时,就会发现,微观层面在极为迅速地变化着。

这种变化是永不停息的,永远不会停止。

当看清了这一点,就不要期待某种事物和现象保持不变,因为这种期待必然会落空。

2、在变化中找不到固定不变的实体、实质。

量子力学的发展,已经完全打破了人们原有的认知——所有宏观的事物,在微观上都是【量子化】的,而【量子化】有一些非常奇异的特征,比如“波粒二象性”,比如“量子纠缠”,比如“非定域性”等等,这使得人们对于【物质】原有的认知——【客观实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笔者认为在量子科技时代,人们需要对【物质】重新定义——物质是能量在特定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一种客观事实,但不再是【客观实在】。人类基于科学研究所发现的客观事实而进行实事求是地探索与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和总结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规律,用于指导人类的生活,为全人类的福祉提供有效的、有益的指导,这即是所有科学研究所应秉持的科学精神——“唯物主义精神”。

秉持这种精神,就应实事求是地看待量子科技视角下呈现出的世界的样子。

在量子科技视角下,“量子”本身并不能确定为一种“实体”,而只能确定为一种“能量”——这种能量是“存在”的,但却没有其实质性的本体。这种能量可以根据实验与观测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或为“粒子相”或为“波相”的特征,这说明,这种能量的本体,同样是变化的。其本体本身的“样子”是隐而不显的,当其显现出来的时候,则只能根据实验方法与观测方式的不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现象。

这是所有一切宏观现象的微观基础。当这一基础的“实在性”“实体性”“不变性”被科学观测结果所否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明白,不管我们在主观心理上如何难以接受、难以承认,但事实已然如此,科学所确认的结果是无法否认的。因此我们只能实事求是地接纳。这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

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能量的运动变化,一切都是能量运动变化所呈现出的现象与图景。

在这种变化中,根本找不到固定不变的实体、实质。

这不再仅仅是哲学思想上的推导,更已被量子科学实验所证实——这就是客观事实。

3、人类对于各种现象的定义从本质上而言,皆是一种方便设定,皆是一种相对性的假定。

因此,对任何一种现象的概念化定义,都是一种抽象化的定义。只要这种定义能够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要,也就可以了。

4、因缘聚合性

这是物——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性质,即现象的生、住、异、灭,是基于各种不同的因缘条件而呈现的。所有一切现象,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例外。

换句话说,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而没有任何现象是可以完全独立存在的。

以地球上的生命而言,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包括,地球本身,地球的环境、气候,空气、养气,水、阳光等等。任何一个看似非常细小的因素不具足的话,生命就无法生存。比如,一个小小的细菌,就可以夺去无数人的生命。

5、【物】在【心】中如何呈现,不仅取决于【物】,同时也取决于【心】。

物在心中的任何一种呈现,都有其对应的【视角】。视角不同,物的呈现即不同。

而采取什么样的视角,则取决于心。心不同,视角即不同,现象的呈现即不同,现象所呈现的意义亦不同。

6、物可迷心,心可觉物,心与物的关系,即主要呈现为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也即迷与觉的关系。

心被物所迷时,心即无法成为自己的主宰,而成了物的奴隶。

心不被物迷而能看破放下时,心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物就成了心可以支配和使用的道具。

7、当心彻底超越了心物对立时,物就消融于无有任何对立的整体性的“一体”之中。这时,心与物,皆成了生命本体智慧的光明——心是内向性的光明,物是外向性的光明,心物一体共同构成了一体无分的生命大光明。对于此光明,以客观视角视之,即为“道”光明。

心与物,从对立走向统一,从矛盾走向和谐,从阻碍走向通达,从蒙昧走向光明,最终同归于大道,与道合一。心与物,在道之中,皆是道的显化,以其主体性、主宰性、灵明性的一面而名之曰心,以其客体性、客观性、现象性的一面而名之曰物。但离心,物亦不成其为物,离物,心亦不成其为心。泯去心物之名相,追究其共同的根源,则同归于道。

道本无名,其体虚寂而含藏万有,其性灵通而妙用无穷,既可显化无量之心,亦可显化无量之物,虽有现象之显化,而本体未曾有丝毫的改变,自古及今,其性如是。

心归于道,物自归道,心与物,于道中和谐无碍。心若离道,物亦成碍,心物对立,遂成区隔,乃至矛盾冲突,互成损害。

所以,本质上而言,心物关系,其背后真正的本质是心道关系,心背离于道,才会与物相碍,心与道合,顺道而为,则一切物皆成心之道具、心之助缘、心之助力。

道者何也,心之根也、源也、本也、母也。心离于道,犹如木离于土,鱼离于水,自绝根本,自取灭亡。心合于道,则如木得厚土,鱼归大海,自在无忧。若更进一步,以身为道器,载道而行,以道心为心,以道用为用,则可与天地同参,与万物同化,乃至大顺,可游于逍遥耳。

与所有志心向道者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