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解读|“真性情”:解读鲁迅作品的钥匙

 昵称503199 2024-04-20 发布于湖北

作者说

     如果问中学生:对语文教材中谁的作品印象最深?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鲁迅的作品。这不仅因为每个年级的语文教材都会收入鲁迅不同体裁的作品,还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能够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以用“真性情”三个字来把握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内涵。


真 实

教材所选的鲁迅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鲁迅的创作素材大多来源于其真实的生活经历,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生活和思想状态。鲁迅能够把日常生活和个人所遇所感结合起来,在真实的素材中洞悉并深刻剖析其内在本质,直面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图片

鲁迅作品真实地呈现了旧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悲苦生活。小说《故乡》中,长大后的迅哥儿重回故土,发现记忆中山清水秀的美丽故乡变得冷清悲凉,曾经“项带银圈”、活泼热情的少年闰土变成脸色灰黄、浑身瑟缩、不停称呼“老爷”的穷苦中年人。小说《孔乙己》中,鲁迅通过描写孔乙己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塑造了旧知识分子典型形象。面对酒客们的讥讽嘲笑,孔乙己执着而徒劳地辩解,拼命维护自己的尊严。《藤野先生》中,鲁迅用悲怆的笔调记录了弱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种种败相和日本学子对国人的歧视与偏见,也体现出当时觉醒的知识分子内心的彷徨与挣扎。

除了真实的“苦”,鲁迅作品中也有真实的“乐”。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童年乐园——百草园;《藤野先生》中,鲁迅描写了一段跨越国界、超越语言的师生情,“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藤野严九郎先生被鲁迅视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恩师,给鲁迅以精神的支持。

人 性

鲁迅的作品仿佛是“投枪匕首”,以犀利的笔法揭露旧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人性”或者说“国民性”,则是其关注的核心。对于如何“立人”的命题,鲁迅自留学时就深有感悟,“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这三个问题贯穿其作品始终。

图片

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鲁迅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回忆性质的小说。它们通过各类性格鲜明的人物展现了复杂丰富的人性。比如《故乡》中,除了从活泼少年变为麻木中年的闰土,还有“圆规”杨二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迷信又唠叨,但也朴实善良,帮迅哥儿买到了全套《山海经》;《药》中既有华老栓一家这样愚昧、迷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底层百姓,也有康大叔这样狠毒、贪婪的刽子手,还有刑场旁、茶馆里的无聊看客……这些人物大多是鲁迅青少年时期和求学过程中遇到的人物,有些体现了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有些暴露出受封建社会毒害的人性之丑,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我的取材都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力图通过“立人”寻找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民族振兴的路径。

深 情

于鲁迅而言,其创作不仅是对丑恶现实的无情揭露与批判,更是自己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一片丹心深情。语文课上,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研读鲁迅的作品,领悟鲁迅倾注于文本中的深刻情感和伟大哲思,获得精神洗礼,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

鲁迅作品的深情体现在对美好记忆的珍视。鲁迅的作品常以“现在的我”窥探“那时的我”。《社戏》中,“我”和双喜等小伙伴半夜坐船去隔壁镇看社戏,并在回家途中偷摘六一公公田里的罗汉豆煮来吃。小说结尾,鲁迅感叹“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鲁迅对少年往事的留恋,对光阴不复的感叹,对小伙伴共度冒险时光的珍惜。《阿长与〈山海经〉》中,从“阿长”到“长妈妈”称呼的变化,从“烦琐之至”到“空前的敬意”态度的变化,以及那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体现出鲁迅对这位儿时保姆的怀念之情。

图片

鲁迅作品的深情还体现在对改造旧文化、发展新文化的坚持。面对旧社会的黑暗,鲁迅作为觉醒的知识分子也曾感到彷徨和迷茫,但他最终选择写作,以文化之道救亡图存。他的作品中充满“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对生命无辜毁灭的痛惜”“对生命的奴役、残害的绝望的反抗”(钱理群语)。他戳穿旧文化的“吃人本质”,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化,不排斥、不拒绝、不强迫,而是占有、挑选、使用,并呐喊疾呼“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希望以此创造一个“新的文化精神”。对此,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钱理群先生认为,“鲁迅比起其他名人、伟人更像凡人”。作品中的“真性情”,让鲁迅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而是可以亲近、可以感知的前辈。为中学生讲授鲁迅作品,应该引导其感受鲁迅创作素材的真实、以人为本的生命关切以及真实深刻的思想情感,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图片
● 跟鲁迅学为师之道
● 鲁迅,讲故事的“节奏大师”
● 统编教材“鲁迅单元”怎么教?
● 中学生如何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
● 任翔:学习鲁迅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4年3月6日文章《“真性情”:解读鲁迅作品的钥匙》;作者:上海市第一中学/沈慧俊;

(文字编辑:过超;微信编辑:贺庆;校对:晋力)
图片
仙女都在看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