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暖花开——70 油画公社 7 人作品展”研讨会实录

 70油画公社 2024-04-20 发布于江苏
春暖花开
“70 油画公社7人作品展”研讨会
 


主持

孙俊(江苏油画雕塑院院长)

嘉    宾
谭根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王鹭(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李荣国(南京艺术学院艺创处副处长)

  薛勇(盐城市美协副主席)

  王东春(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金临(上海大学博士、江苏大学教师)

  钱征洪(凤凰艺都美术馆副馆长)

  议     题:

1.画家们来自四方八方,作品风格面貌迥异,不同程度的受到地域文化的熏染,从而具备了别样的文化性格,如何深度发掘地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

2.生命情感是画家艺术表达的源泉,关于生命情感的经验和与艺术创作的关联。

3.吕鹏先生说:21世纪的前10年,当代艺术“形成了无数碎片之间的断裂——从行为到绘画、从平面到现场、从个体到社会、从本土到全球语境。” “70后”艺术群体正是新世纪前10年的生力军,他们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在时浪潮下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学意义的演进中,形成了艺术现象的多样性及价值观念的多重性,在这个背景下,传统油画语系、语族、语支体系内油画创作的存在价值与发展空间及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

4.70一代在中国社会文化建构和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

研讨会发言摘录
(根据研讨会发言整理)

孙俊(学术主持)
“春暖花开”不仅仅是因为应景,更是因为这7个艺术家以“70后”艺术家共同身份的一次展览的结集呈现。“70后”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记事起便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潮,接受了较完备的教育,伴随着中国当代美术史的发展而自觉地递进,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影响,更强调自我的艺术观念的张扬和意识价值的追寻,他们没有过多地沉迷于对历史及文化形态的批判,也没有充满过多的理想主义的梦想。他们是中国当代艺术进入新世纪以来重要的有生力量的群体,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状态和表现,正如吕鹏先生所述:“形成了无数碎片之间的断裂——从行为到绘画、从平面到现场、从个体到社会、从本土到全球语境。” 他们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学意义的演进中,形成了艺术现象的多样性及价值观念的多重性,构成了“70后”艺术群体基本的艺术生态。
“70油画公社”正是基于这样独特的艺术生态而组建的一个全国性艺术团体,他们以“相近的艺术观、人生观、价值观彼此感召、驱策,”并试图谱写出另一维度对于生命意义的读解。” 也希望能“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以其独有的文化面貌”成为一个有特殊价值的坐标。他们既不是狭隘的一个艺术风格接近或以地域成因相关联的画派,也不是一个具有行政性的组织,而是自愿集结的相对松散的学术团体,他们不反对传统艺术,也没有走到架上绘画的对立面,同时对综合材料、观念、影像等艺术形式采取兼容并蓄,形成了一种多元的艺术生态,希望以这种方式的凝聚与呈现,构建起“70后”艺术群体新的思想价值观。
此次展览选择了“70油画公社”的7位艺术家的近80幅油画作品。从万里冰封的北国之疆到巍巍太行的中华主干、从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到豫章文化的源头、从吴音侬语的鱼米之乡到誉比天堂的西子湖畔。大跨度地抽选了有代表性的这7位艺术家,借助此次展览,田野考察般地从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抽离出其别样的文化性格的样本,以期寻找出“70后”艺术家在不同的场域中所具有的时代共性,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背景中,对各自当代艺术创作语境及观念性的影响。

谭根雄

////  展览的整体质量很高,画家风格各异,语言面貌很成熟,反应了画家的精神面貌,在国内70年代画家群体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策展和学术主持都比较成功。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和艺术符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文化身份用抽象的理论文字来表述比较容易,但是要通过艺术作品来实现就必须依附于某种形态,这就叫符号,这两样要能完美的结合起来,那么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就诞生了。亚洲或者东方的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身份,是要建构在个人认知基础上表明自己的态度的,这个文化身份就牵扯到一个文化艺术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牵扯到要向谁证明这个历史的真实性的问题,它如何通过一个艺术符号来体现,这是70后艺术家要思考的问题。

国内学院圈层的绘画艺术发展有极强的唯美主义倾向,这个也要引起大家的警惕,绘画的本质绝不是美不美的问题,个人首先要尊重个人的生活,将真善美的诉求沉入到当下的语境,我们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


王鹭

/////   作品是艺术家内在气质的外在体现,展览现场和原作所带来的视知觉体验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带给我的感染力,这是印刷品无法实现的,这让我想到无所不能AI绘画的局限性。

作品传达人文观念,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池颖红老师的作品在环保主题背后所隐射的是女性主义立场下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作为70油画公社的唯一一名女性画家的发声,同样也从某种角度呈现了女性画家的处境。


王东春

/////  维特根斯坦说我们大部分的争论几乎都是语言和概念的争论,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他的哲学性思辨很重要。所以我在想,名义上艺术发展到了今天,艺术究竟在寻找一个什么东西,我们要不要和世界接轨,还是我们自己搭建一个小圈子;是应该追求群体的突围还是追求个体的突破。

信息化时代我们和西方当代艺术几乎是零时差的接触,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如果我们艺术家个体没有突围和突破的精神,早早结壳了,那么艺术生命力就枯竭了。

李荣国

///// 70油画公社通过展览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的团体令人羡慕。

在我看来,碎片化的时代不但意味着艺术路径和规则的多重可能,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干扰,如何规避这些东西的负面影响呢?寻找适合自己的和追求自己想要的方式,同时保持内心的单纯,关照自己最迫切的创作欲望。至于对作品的解读,那是观者结合自己的感受的二次创作。

金临

/////  中国油画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表现为官方艺术,一条暗线表现为当代艺术,70油画公社的社员大部分具有官方或学院背景,但作品具有一定的当代性特征,面对这样一个社团,我想站在史论角度提出几个问题,第一个:70油画公社作为艺术社团,能否在未来中国的美术运动中能立住脚的,能否有几个画家在油画领域中有所建树。第二个:艺术家的生存方式和创作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动力联系。第三个:70 油画公社的社团文化特征是什么,学术的原动力到底指向何处?

薛勇

///// 展览中艺术家的南北方气质显而易见,这是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我个人所处的盐城兼具南北方特点,如何发掘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并在我个人的作品中呈现,这是我日后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艺术家的绘画语言问题,我认为会有不同的倾向,有一类艺术家是在某一语言框架内不断地深入发掘实践的,但还有一类艺术家在语言上则会随着个人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迁徙。

参展画家

池颖红

///// 影响画家作品面貌的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毫无疑问地域文化很重要,本次展览的七位画家当中,我是最靠北的,高纬度的黑龙江畔的地域文化赋予了我的作品一些冷峻和刚毅的气质。然后就是我出生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儿时受到珂罗惠支、蒙克的很多影响,导致看问题会从社会性、思想性、批判性角度切入,同时也影响了我的思维习惯,在我个人的创作之初,首先考虑的不是怎么画的技术问题,而是为什么要画、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这样一个严肃而沉重的问题。

陈光龙

///// 70后这一代人,在当下中国是真正的承上启下的一代人,这个承上启下不是年龄上的传承关系,而是在中国社会现代文明和艺术生态的转型中的传承和担当。我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人,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变革和转型的社会环境中,70一代人经历了迷茫、困惑以及理想憧憬后逐步成熟起来,生成了一种集体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弱化了艺术潮流和社会变革对我们的影响,转而更加关注我们内心的安顿,这也是我们70油画公社热衷于传统架上绘画、热衷于油画艺术的绘画性的原因。当然我们公社这二十来个人,不能说代表了70一代的艺术生态,但却反映了70一代的一种时代共性,或者说是艺术共鸣、一种艺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希望在公社未来的发展进程当中,不断壮大我们的队伍,打造真正的70后油画家的代表群体,通过油画艺术这一角度来见证和履行70一代在当代社会情境和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特征。

余尚红

///// 我们70后这一代人,不得不面对来自多方面的矛盾、压力和冲击,有前辈们的艺术成就和传承,有8090后创新,有与西方当代艺术零距离的对望,有AI尖端科技对传统艺术方式的威胁,也包括南北方地域文化对我的影响,这一切都让我们不得不进行自我反思和梳理,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艺术发展的策略。对我个人的绘画语言而言,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写意语言将江南的文化本质或特性挖掘出来、表现出来。本次展览的作品《润江南》系列就是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践行。

孟新宇

///// 我们70后赶上了人类历史上变革最为宏大的时代,也是文化现象和艺术标准最为碎片的时代,在这样的处境当中,我们如何自处、建构什么样的意义并为之奋斗下去呢?

架上绘画的坚守就是我们70后的一面旗帜,在这背后是我们70后的成长记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支撑,还有我们对自我关照的真诚态度,大家不约而同的聚在一起,绝非偶然。

70后这一代人,包括70油画公社这一批人,就这么多,它不会再生,再过几十年这一代人就从历史舞台上谢幕了,留下来的只有我们的作品,我们的足迹,那么我们会留下些什么?该留下些什么?如同在喜欢搞收藏的人视野中令他们感兴趣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一样,我们将为下个时代的人们展现什么样的价值,这是我们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沈磊

///// 坦诚的讲,这个时代是个纷纷扰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任何产物,人们都很难给予足够的关注,人们的视野前所未有的发散,人们的注意力前所未有的被分流,这是大环境。所以一方面我们不能自我感觉良好的认为我们会在时代文化中扮演什么重要的角色然后被充分关注;另一方我们也是这纷纷扰扰的时代的产物,我们也同样被各种纷纷扰扰所戕害,所以对我个人而言,要做的不是接受,而是要过滤,要排除,去成为更好的自己,纯化我的创作行为,越纯粹越好。这也是我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虽然其方向是逆向的。

王永昌

///// 艺术家的创作行为有一个原始动机或者叫底层逻辑,我认为可以笼统的概括以自我实现为目标的人格诉求,其中包括了较为价值诉求,例如创新、潮流、哲学思考、学术性、审美、市场等方面的思维倾向;也包括的较为感性的价值诉求,如生命情感的诉求,即最为稳定的和最为迫切的情感状态和心理诉求。这些复杂的相互纠葛的诉求在现实际遇中碰撞,产生各种各样的表达现象。从理想的画家状态下来分析,画家所操持的艺术语言都是彰显人格诉求和自我实现的途径、方法和工具。在这个逻辑上,无论画家操持何种语言,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是为时代发声还是蝇营狗苟的聊以自娱,即有以自我实现为准则的趋利避害”“唯利是图的一面,也有真诚的自然流露的一面。我想说的是无论我们处在美术史视角下的什么格局当中,画家面对的问题始终是个体的自我突破。

张永

///// 艺术社团是时代文化的产物,70油画公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帮助公社的发展和成长。

生存体验是我个人绘画创作的灵感源泉,之前的矿工主题系列作品最具代表性,那种对矿工生存状态的感受和记忆在很长里主导着我的创作。我的表现手法是倾向于叙事性的现实主义的,但我意识到其语言的变体任然有很多可能,如注入表现性元素等,园林系列就是对消解写实造型的一种尝试性、突破性实践,但依然建构在现场写生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

程小雨(学术观察人)

在这里,我想就这次研讨会中关于艺术家的“文化身份”和70 油画公社的社团文化特征及其学术的原动力的问题谈一谈,我认为“文化身份”是艺术家所置身的文化根性的自然流露,这首先不是一个艺术家创作行为之前的一种身份设定,或假想,这种“文化身份”自然流露和生成通常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一直身处本土文化浸染中,艺术家的创作中那种来自中国文化的基因和血脉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就像70油画公社中很多画家的绘画实践都彰显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挖掘,尤其是不同地域文化下表达视角。另一种是艺术家自身处在极其强烈的文化冲突和矛盾之中而必然走向对文化身份的确证,尤其在东西方文化迥异的现实境遇和生存夹层中,这些艺术家群体的文化焦虑和思考更为显著,文化身份的指向和反复言说也更加强烈。那无论哪种情况,“文化身份”的问题都更像是一种渗透在绘画探索中的一个如影随形的艺术家必然会携带的一种文化思考,它不是刻意为之的角色和担当的演绎。
 
另外一个关于70油画公社的社团文化特征及其学术原动力我想这两个可以融合在一起来谈,今天的绘画时代已经不是一个天才闪耀,群星拱月的时代,而是一个文化驳杂、多元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知识越来越趋向一个更为细分又彼此关联的结构,在庞大而碎片化的迷宫般的世界中,个体必须通过探索自我而实现一种真正的精神安顿。那么,在绘画中走向个体的真实,个体的多样性也成为当下绘画生态的一种必然。70油画公社的诞生以及近十年来作为一个团体的绘画实践正是彰显不同个体基于其个体性的真实和丰富所作出的多元的绘画探索,又不断通过这种多元性走向一种完整性的关于自我与时代不可断裂的描绘。作为一个自由地充分尊重和激励个体探索的油画学术团体,其学术的原动力便来自于个体本身在绘画语言上致力于持续地实现突破,展现绘画语言的逻辑并非只是艺术史理论的描绘,而更应是朝向具体的鲜活的个人所诞生的产物。

当然,在全球化的开放语境中,呼吁我们个体有着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和置身社会现场的敏感,当个体的存在本身具备着开放性时,绘画的语言边界也将随之拓展,并将绘画最终引向当下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