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开学日,读《劝学》

 昵称503199 2024-04-20 发布于湖北

编辑说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很适合读一读荀子的《劝学》。

“劝学”,顾名思义就是劝人们努力学习、用心读书。荀子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王海辉老师认为,荀子的《劝学》不仅讲了为学之道,也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一起来看——


《劝学》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荀子集解》。该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单元导语部分明确要求学生“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课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但想要真正理解荀子所说的“学习之道”,对文本的探索就不能止步于此。

课文有三处明确提及“君子”,在荀子看来,成为君子,是一个人通过学习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文章开篇即为“君子曰”,通过“君子”的口吻,讲述其不断学习、成为君子之道。“学不可以已”,就是君子学习、成长最重要的经验。《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也是在强调“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举了诸多例子来表达学习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作用,最后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总结,依然在说君子何以成为君子。正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学习、反思可以使人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第三段介绍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借助外力,并且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结。笔者认为,结尾这句话还有进一步探究、解读的空间。君子“生非异”,也就是说其天性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能够成为君子,是“善假于物”的结果。

《荀子·性恶》中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懂得礼义、成就善行。圣人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其能“化性起伪”,通过后天努力超越本性。

由此可见,荀子在《劝学》中论述的不仅是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进行学习这一“小道”,而且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甚至是圣人的“大道”。如果将第三段的论述仅仅理解为“通过借助外物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对“学习之道”的理解有些狭隘。

荀子所劝之“学”,其指向是“为人”,为学之道其实也是为人之道。沿着这一思路读课文最后一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的理解难题迎刃而解。“积善”就是“学”,学习内容是为人之道。君子的品德高尚到一定程度,就会具备非凡的智慧,见普通人之所不能见,从而具备圣人的心怀。成为圣人,这是荀子眼中学习的极致,也是为人的极致。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关键在“积”,也就是不断地“学”,再次强调“学不可以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风雨、蛟龙、千里、江海,都是对理想人格境界的形象比喻。锲而不舍地“积学”,方能有所成就。

荀子的《劝学》原文中还有不少关于为学与为人的论述,如:“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可见,荀子所“劝”之学,不是以取悦于人或向别人炫耀为目的,而是为了完善自我,为了“成人”,成为有德行操守、“天见其明,地见其光”的君子乃至圣人。简而言之,学经典、近君子,都是为了成全自己,使自己成为君子甚至是圣人。

总之,荀子劝学,有目标、有路径。高中生学习《劝学》,不仅要明白“怎么学”,更要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从而理清文本的论证思路,实现“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单元学习目标,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成才理想目标。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8月9日文章《〈劝学〉:为学即为人》;作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王海辉;

(文字编辑:过超;微信编辑:贺庆;校对: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