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于华严 | 闲言碎语 一七六

 栖心阁主 2024-04-20 发布于陕西


没有大段的时间写大段的长文
这样零碎的片段
暂且名为话题闲言碎语1
一段为一段

他说:多少豪杰壮举,不论是壮士一去不复还,还是壮士凯旋归来,只要进入历史的长河就会无足轻重,维吉尔说:“一丝微风勉强把他们的名字吹入我们耳中。”

唐宋写文章32个字的精简时代,能举国之力翻译洋洋洒洒动辄几百万字的经文,可见佛法之高妙。只是后人不识宝。

在寺院这个相对封闭的地方,如果没有戒法的摄受和信仰的坚定,没有选贤制的约束,你会发现,执事和方丈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在没有脱离凡夫俗子的烦恼自认为那份话语权占尽世俗优势之下,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弊端。

诸如会出现比世俗更胜一筹的巴结谄媚口是心非;会出现做方丈像做皇帝一样的被众人众星捧月,但却并不一定为佛教或许只是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会发现最后到一定程度之下,必定有外来者打破这种封闭,用制度约束这种优待殊荣,比如说宗教管理制度的制定,站在保护和约束的条款之下,其实最多的是对信仰的淡化。信仰做不到自觉和以心为出发点,何尝不是一种淡化。

期待是一种微妙的暴力。我想要被理解、我想要在不说的情况下你能猜到我在想什么、我期待你变成我想象中的样子……,一旦脱离预期,期待就会转变成痛苦和怨恨,这何尝不是一种微妙的暴力。


李隆基,开元元年勑建安国寺弥勒佛殿,之后帝问神光法师说:“佛于众生有何恩德,致舍君亲弃妻子而师事之?”
神光大师说:

佛于众生,恩过天地,明逾日月,德重父母,义过君臣。

帝曰: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何以言佛并过此乎?

神光曰:天只能盖不能载,地只能载不能盖,日则照昼不照夜,月则夜朗而昼昏。父只能生不能养。母只能养不能生。君有道则臣忠,君无道则臣侫。以此而推,德则不全。且佛于众生德则不尔,论盖则四生普覆,论载则六道俱承,论明则照耀十方,论朗则光辉三有,论慈则提拔苦海,论悲则度脱幽明,论圣则众圣中王,论神则六通自在,所以存亡普救贵贱皆携,惟愿陛下留心敬仰。

帝悦曰:佛恩如此,非师莫宣,朕当生生敬仰《唐史》。


当太宗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因内疚感和对因果报应的恐惧而日益亲近佛教,亲近玄奘大师的时候,作为太子的李治,也紧跟父亲的脚步,对玄奘大师表现出特别的友善。

公元656年,皇后武则天难产,提出所生孩子将皈依三宝,届时请玄奘大师为孩子受戒。玄奘大师启奏她,必定平安,会顺利生下一个男婴。男婴生下后,玄奘为他起名佛光子,这就是后来的唐中宗。他虽然并未正式出家,但当上皇帝后,崇尚佛教,造寺不止,度人不休。

分享一篇关于玄奘大师的文章:
当初,玄奘大师向唐太宗提出要在少林寺译经时,没有被允准。十二年后,他向高宗提出同样的请求,再次被拒绝。将玄奘困于京城内宫、皇家寺院,以译事相牵,以杂事相扰,以公卿与之交接,使其既无修定的余暇,又无行动的自由。这正是高宗所期望的。
西行时染上的冷病越来越频繁地侵蚀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玄奘大师想去少林寺的愿望就更加强烈。那里距离他的出生地仅十二公里,在生命进入晚年时,除了译经之外,他还希望进一步修习禅观,但始终不蒙允准,这个遗憾一直伴随他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慈恩传》中描述玄奘大师在慈恩寺四年的译经生活时,这样写道:他无弃寸阴,每日自立课程,若白天有事,务必兼夜完成。三更才眠,五更复起。在玄奘大师归来后的十九年里,几乎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不得不周旋于宫廷之间。尽管如此,只要条件许可,他就继续译经。对玄奘大师来说,译经始终是压在心上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不动摇的佛教僧人,玄奘大师已经不会有物质或自身生死的贪图,但在完成心中使命和个人修为这些事情上,即使不眠不休也是可以的。设想太宗、高宗能少一点猜疑烦扰,多一些宽松自由,恐怕更多的经典就能够流传后世了。
在长达二十年的译经当中,玄奘大师在长安的译经场有四处,它们先后是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和玉华寺,其中慈恩寺最为有名,也是唯一留存下来的。

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十二年前去世的母亲长孙皇后,特意下令建寺。这座由皇室改建的寺院,占地将近二十七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今天我们看到的慈恩寺只是原来建筑的一个院落——西塔院,占地面积只相当于当年整个寺院的九分之一。
慈恩寺译场,是唐初佛学研究的最高机构。玄奘大师白天主持翻译,晚上就为弟子们讲授当天新译的经典。
玄奘大师的弟子中,名传后世的人很多,除了窥基之外,还有撰写《慈恩传》的彦悰、慧立、新罗僧人圆测、回国后开创日本法相宗的道昭。为佛教培养法门龙象成为玄奘大师印度求法和译经之外的另一大成就。

大雁塔是西安的象征,甚至没有来过这座城市的人都知道。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公元652年,玄奘大师向唐高宗请求在慈恩寺内建塔,获得批准。开工那天,玄奘大师亲自挑砖,参加建塔劳动。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四角五层的慈恩塔终于落成。
这就是今天大雁塔的前身,玄奘把带回的经典及佛舍利全部奉纳于此。值得一提的是,塔门两侧的砖龛内分别镶嵌着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佛塔奠基那天,玄奘大师把这两块刻有序言的石碑砌在墙上,希望它们能成为镇塔之宝。
历史证明了玄奘的远见卓识,公元842年,唐武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疯狂的灭佛运动,他拆毁了四万四千六百多座寺庙和佛塔,却始终没有敢拆存放有他祖宗碑文的庙和塔。大雁塔躲过了这次以及后来的历次劫难。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也依然毫发未损。
公元659年,为了翻译六百卷的《大般若经》,玄奘大师上奏高宗,希望把译场移至离京城远些的玉华寺。高宗终于恩准,玄奘大师可以全心全意地译经了。六十岁的玄奘大师带领玄门四神足在内的一批高僧,远行两百多华里来到玉华山,满怀抱负。看到深秋的玉华山依然景色秀丽,他深信这里就是阎浮兜率天,生命中的最后四年在这样的心情下开始了。
公元66310月,在译完《大般若经》六百卷后,玄奘大师突然感到体力不支。从开始翻译这部浩大的经典,到这时已经过了四年的光阴。也许是预感生命将尽,玄奘大师停止了译经,开始终日诵经。他对自己的下葬也交代得很清楚:请用草席包裹,置于山涧僻静处,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尽量屏远
玄奘大师也为自己的来世做了准备,向立在寺院周围的佛像作了最后的告别,让人们把他翻译的所有经书,请来的佛像,帮助过的穷人和指导过的信徒都一一列了清单,还请人专门做了一尊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塑像,放在自己的床前。

新年的正月初九,玄奘大师在肃成院过一小渠时不慎跌倒。这个小渠玄奘大师不知走过了多少次。那一瞬间的事,他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到十三日一卧不起,沉沉昏睡,偶有谵语。那间病室大概简单幽暗,但此时玄奘大师的心中却渐渐升起了一片光明,梦见犹在极乐净土,处处可以听到美妙的音乐,一生中所经历的一切又一幕幕映在眼前。
正月二十三日,昏迷十天的玄奘大师突然醒来,向玉华僧众及同来译经的大德、弟子、卫士一一作了临终前的欢喜告别: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
玄奘大师合掌良久,之后右手撑头,左手放在左腿上,舒展双腿,右向侧卧,与释迦涅槃姿势相同,并以这个姿势持续五日五夜
二月五日夜半,他的弟子悄声问:和尚决定得生为弥勒菩萨否?”“得生,之后呼吸渐趋微弱,不久气绝。
高宗是二月七日得知玄奘病危消息的,赶紧派遣御医来为他治病,可是为时已晚。二月九日,当高宗接到玄奘圆寂的报告时,不禁泣道:朕失国宝,敕命以官费安葬大师
三月,玄奘大师弟子按照遗嘱用草席做成灵车把玄奘大师带回长安。安置在他生活过的大慈恩寺译经院,每日有成百上千的弟子和长安市民泪流满面地来向他告别。
四月十四日,玄奘大师被安葬在白鹿原,那一天赶来送葬的有一百多万人,三万人为他守墓三天三夜。
这座背靠着山,俯视着一片村庄的寺院,是兴教寺。因为是玄奘大师灵塔的所在地,所以香火旺盛,信众往来不断。

当年,因为唐高宗每天都能从大明宫眺望到白鹿原上玄奘大师的灵塔,伤心不已。于是在公元669年,下诏将玄奘移葬至远离长安的一个幽静山谷,建舍利塔,后来又因塔建寺,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兴教寺。玄奘大师终生致力于弘扬佛教,这大概就寺庙名字的来由。
在终南山紫阁峪,有一座无名塔。根据史料记载,人们怀疑玄奘的部分遗骨,很有可能被埋在这里,崎岖的山路把人带到杂草丛生的山顶,这里一片荒凉,各种昆虫的叫声不绝于耳,静静的草叶在风中自由地舞动,隆隆的水声就在不远处的山谷里。目之所及的地方,除了这座塔就是周围美丽的群山,一个真正远离尘世的地方,仿佛冥冥之中应验了玄奘大师的遗愿,我死之后,请用草席包裹,置于山涧僻静处,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尽量屏远。

玄奘大师从他很年轻的时候,凭着天赋异禀和不凡的相貌,就已经征服了所有人的心。
中国人最值得骄傲时代最伟大的皇帝——唐太宗在临终的时候,请求大师守在他的床前
太宗的宿敌——建立了史无前例帝国的西突厥叶护可汗,却给玄奘大师西行提供了一切可能的方便;
印度历史上为数不多把印度统一起来的明君戒日王,对他百般呵护,甚至激怒了婆罗门,几乎丧命。
这三个君王主宰着波斯以东的几乎整个世界,他们对玄奘大师却都有着同样的尊重或者说是崇拜。
玄奘大师留下的七十五部佛教经典,总计达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它们至今还在被人们沿用、咏。这是翻译史上一个惊人的数字,再没有人能够超越,然而这只是他从印度带回经典的九分之一,遗留下的大部分经典从此被封存起来。

玄奘大师圆寂的时候,非常从容安详,仿佛心无挂碍,这让我们无法通晓大师真正的内心。
我们该怎样描述玄奘大师?也许一个英国汉学家的评价显得格外形象,他说:玄奘不只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像马可波罗一样;也不只是一个伟大的神学家,像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托马斯;他倒像是特洛伊战争中的勇士;像中世纪传说中的一往无前的国王,他是一位史诗般的英雄,勇往超前
环顾四周,重现历史的考古学家、研究佛教思想的学者、参观古迹的观光客、阅读《西游记》的孩子、寺院修行的僧侣,他们也许都在接触着大师留给我们的遗产,只是有的自知,有的不自觉罢了。
……


第一七六,分享:

伫立在自己的沉默中
像一阵风
伫立在飘摇中
一滴雨
伫立在坠落中
一颗月
伫立在圆缺中
一粒沙
伫立在渺小中
一切心安于一切
伫立在本来的样子中
……

—文 中 部 分 图 片 仅 作 公 益 分 享 侵 权 联 删—
— 往 期 链 接 —
时光映画——2022年3月
—点 | 击 |  |  |  |  |  |  |  |  | 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