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世民身边的“二李”名将,究竟谁更胜一筹?

 雪忆柔 2024-04-21 发布于黑龙江

李靖列传

      李靖(571—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三原县)人,唐代杰出的军事家。

大唐第一名将

李靖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官宦之家,长得仪表伟岸,器宇不凡,从小深受家庭熏陶,具备文韬武略,曾经对身边人说:“大丈夫若能审时度势,辅佐明主,一定可以建功立业,博取富贵!”

李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和他讨论兵法,都忍不住称赞说:“可以一起讨论孙武、吴起兵法的,只有你啊。”隋朝名臣杨素见到李靖后,抚着坐床对他说:“你最终能坐到这个位置!”

隋朝末年,李靖在马邑郡(今山西省朔州市)当二把手,隶属于当时还是太原留守的唐高祖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李靖通过观察认为李渊有反隋之意,便乔装成囚犯,命令部下将自己押解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向隋炀帝告发他。结果刚走到长安,因为道路阻塞无法成行,而长安随即被李渊攻克,李渊下令逮捕李靖,将他处斩。李靖大喊:“明公举兵起义,想要成就大业,怎么可以因为私人恩怨诛杀壮士呢?”李渊被他的豪言壮语感动,加上李世民也替他求情,就释放了他。不久,李靖进入太宗的幕府。

后来,李渊决定征讨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国主萧铣,命令李靖前往。因为沿途险要均被萧铣占领,李靖进度受阻,险些被高祖下令处死,多亏有人求情才保住性命。其后,李靖提出进攻萧铣的十条计策,李渊看后十分赞赏,就授予他军事指挥权。当时唐军乘船顺长江而下,正赶上雨季,洪水泛滥,水流湍急,航行十分危险,其他将领都请求李靖等水势消退再前进。李靖却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我军刚刚集结,趁萧铣还不知道发起进攻,正所谓迅雷不及掩耳,这是兵家上策。”一切果然如李靖所料,等到唐军兵临城下,萧铣还在忙着征兵,当然为时已晚,只好开城投降。此时距离出征仅两个多月。

两年后,李靖又率军平定了在江淮地区叛乱的将领辅公祏(shí),李渊高兴地说:“李靖简直就是萧铣和辅公的克星啊,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和他相比,都望尘莫及!”

北方的突厥人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强劲对手,李渊起兵反隋时,为了赢得突厥的支持,甚至一度向他称臣。629年,唐太宗李世民趁突厥发生内乱,决定分道出击东突厥。将近六十岁高龄的李靖冒着严寒,亲率三千铁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抵达颉利可汗的大本营定襄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境内)南面。颉利可汗大惊失色,误以为唐军主力已经全部到达,不然李靖不敢孤军冒进。李靖抓住颉利可汗猜疑不定的有利战机,一面派出间谍分化他的部下,一面趁夜突然进攻,颉利可汗被打得狼狈逃窜。

捷报传到长安,唐太宗欣喜若狂地对众臣说:“李靖只带领三千骑兵,就打下了突厥的老巢,真是前所未闻的名将。他的胜利足以雪洗我朝曾向突厥称臣的耻辱!”随后,颉利可汗请求投降,但心里并不服气。李靖摸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趁他和唐朝使者议和的时机发起突袭,斩首一万多人,俘获十几万人,东突厥就此灭亡。攻灭东突厥成为李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战绩。

634年,西北地区的吐谷浑族进犯边境,抢掠百姓。李靖不顾年事已高、足疾未愈,主动请缨,率领五路大军冒着严寒深入敌境,与吐谷(yù)浑主力展开多次激战,终于大获全胜,凯旋回朝。

644年,唐太宗准备东征高句丽(gōu lí),询问在家养病的李靖:“你南平江淮,北扫突厥,西定吐谷浑,只有东边的高句丽还没臣服,你打算怎么办?”李靖当即说:“老臣虽然风烛残年,仍然希望一战。只要陛下不嫌弃,老臣的病也能痊愈了。”唐太宗听后深受感动,但不忍心让他再次出征,便没有同意。

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唐太宗下旨,依照汉代卫青、霍去病的旧例,把他的坟墓修筑成突厥境内的铁山和吐谷浑境内的积石山的形状,用来表彰李靖的赫赫战功。

李靖文武兼备,是唐初最负盛名的军事家,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玄宗创立武庙,供奉十位历代名将,李靖位列第四。相传《李卫公问对》一书,就是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对话,成为“武经七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勣列传

      李勣(594—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mào)功,唐高祖赐他姓李,曹州离狐县(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唐初名将、宰相。

从草莽英雄到一代名将

李勣出身于富豪之家,父子二人都乐善好施,救济贫困,在当地很有名望。

隋炀帝昏庸无道,民不聊生,翟让在瓦岗寨(今河南省滑县)起兵反隋。年仅十七岁的李勣见天下大乱,便投奔瓦岗军,对翟让说:“附近是咱们的家乡,不应侵扰。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郑州(今河南省郑州市)离大运河很近,来往的商旅船只众多,去那里收取官私钱财,岂不是更好?”翟让听从他的建议,果然得到很多财物,兵马更加壮大。隋朝派遣大将讨伐瓦岗军,也被李勣斩杀。

出身名门的李密因谋反遭到朝廷追捕,投奔瓦岗寨。李勣等人认为李密比翟让更具名望和领导才能,力劝翟让退位让贤。当时河南、山东一带发生洪灾,朝廷让饥民去官仓黎阳仓(在今河南省浚县境内)领取赈济粮。由于官员不作为,每天有几万人饿死。李勣对李密说:“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饥荒,如果我们打下黎阳仓,就可以成就大业了!”李密便派李勣带领五千精兵偷袭,当天就攻下黎阳仓,打开仓库让饥民任意领取,十天之内就有二十多万人投军,瓦岗军声势大振。

后来,李密在与占据河南的军阀王世充作战时遭遇惨败,逃到长安投奔唐高祖,大片地盘都落在李勣手里。第二年,李勣在魏征的劝说下,也决定归顺唐高祖,他对部下说:“这些土地、人口都是主公所有,现在主公归顺大唐,如果由我将这些献给朝廷,就是利用主公的失败博取富贵。这是可耻的。”于是派人将土地、人口登记造册,送到长安交给李密,由李密献给唐高祖。高祖知道后高兴地说:“徐世勣能够不忘旧主,推让功劳,真是一位纯臣啊!”下旨封他为国公,赐姓李,附籍宗室。

此后,李勣又跟随唐太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王世充、窦建德等势力,为统一天下做出了杰出贡献。

629年,唐太宗趁突厥发生内乱的时机,派李靖、李勣等人分道出击东突厥。第二年,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被李靖打败后撤退,李勣埋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颉利可汗再次大败,只好投降。李勣与李靖会师后说:“颉利虽然战败,但仍然有很多部众,如果他穿过沙漠得到那些部众的支持,我们就鞭长莫及了。不如趁他与朝廷议和之机,打他个措手不及。”李靖与他英雄所见略同,于是二人分工协作,将颉利可汗的部众全部俘虏,颉利可汗也被生擒,东突厥就此覆灭。唐朝从此少了一个强劲对手,开拓了大片疆土。

李勣先后负责并(bīng)州(今山西省大部)军务,长达十六年之久,西北草原民族都不敢进犯。唐太宗说:“隋炀帝不能选用人才,只知道修筑长城防御突厥。朕委任李在并州,就让突厥人望风而逃,边塞安定,远远胜过修筑长城啊!”

后来,李治被册立为太子,唐太宗调李勣回朝担任宰相,对他说:“我要替太子选择顾命大臣,考虑再三,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了。你当年能够对李密尽忠,如今一定不会辜负我。”李勣感动得泪流满面,表示一定不负重托。

唐太宗临终前,对唐高宗说:“你对李没有恩典,我现在先贬他的官,等你继位后重新任命他做宰相,他就会感激你,愿意效命。”于是将李勣贬为地方官。李勣猜透了太宗的用意,接旨后连行李都没收拾就去赴任。唐高宗即位后很快就将李勣召回,任命为宰相。

      655年,唐高宗想要废黜王皇后,立他宠爱的武则天为皇后,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的强烈反对。有一天,高宗将李勣秘密召进宫里,忧虑地说:“我想立武氏为皇后,可是顾命大臣都反对,看来是无法如愿了!”李勣看出高宗态度坚决,就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用问外人。”当时李勣不仅是宰相和顾命大臣,还是德高望重的军事统帅,他的支持使唐高宗下定决心,如愿让武则天当上了皇后。

地跨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gōu lí),长期与突厥、契丹人相勾结,威胁隋唐帝国的安全。从隋朝到唐太宗都曾讨伐高句丽,但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666年,高句丽发生了内乱,唐高宗乘机派已经七十三岁高龄的李勣率军出征,于668年俘虏了高丽王,消灭了高句丽。

669年,李勣病逝,终年七十六岁。李勣是与李靖齐名的唐初名将,被唐太宗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后又入选“武庙十哲”。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八册《旧唐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