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昵称ci5BI 2024-04-21 发布于河南

图片

马克思同时代人、法国的托克维尔(AT 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只在美国逗留九个月,就写出了至今仍被世人赞誉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1]该书认为建立一个新世界必须有新的民主原理,而在托克维尔那个时代,“这样的国家只能是美国”[2]。该书在欧洲有十种文字译本,“英国和美国就有60多个英文版本”[3]。欧洲对美国是仰望的:“切不要让美国人谈论欧洲,他们一谈起欧洲,总是表示非常自负,而且还很看不起欧洲。”[4]

  然而托克维尔也指出:“美国人希望在自由之中享受平等,在不能如此的时候,也愿意在奴役之中享用平等。”[5]

  他还强调:“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6]“墨西哥照搬美国的宪法,并未使墨西哥富强。”[7]

  与中国关系最直接的是一条不起眼注释:“在我看来,中国是以最集权的行政为被统治的人民提供社会安逸的最好代表。……我认为,中国一旦对欧洲开放,欧洲人就会从它那里找到世界上现存最好的行政集权的典范。”[8]

  托克维尔似乎有所预感到“中国特色道路”,这个预感与马克思《鸦片贸易史》惊叹的“比任何诗人敢于想象的”诗意相吻合,后者刊发于新世界《纽约每日论坛报》。[9]大卫·哈维(David Harvey)《马克思与<资本论>》的末章标题是:“中国或许未曾料到,自己竟然成了全球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但这就是现实。”[10]

  (摘自《读资本论》,陆晓光,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年,第285页)

注释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iii.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iii.

[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ii.

[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53.

[5][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24.

[6]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86.

[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v.

[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1.

[9]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M]//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83.

[10] [美]大卫·哈维.马克思与《资本论》[M].周大昕,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3.

加微信,防失联

朋友圈里有广告,介意的请慎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