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士淳为李氏族谱作序

 严陵散人 2024-04-21 发布于四川

李氏族谱序

  宇内族姓夥矣,而我陇西一派,盖犹称盛衍焉。自皋陶因官得名,老聃指树为姓,李之兴始于此矣。其后日昌日炽,久而愈著。至盛唐,而渊公、世民父子,首辟河山,而临治天下,传世二十,历年三百,族日以蕃;李氏之谱,日以盛大。而陇西之派,遂遍布于西北东南,而天下皆有李氏之族矣。
  若我潮、惠之李,其来已久。或隶程乡、平(远)镇(平),或隶长乐、兴宁,或隶海扬(阳)、澄浦,或隶龙川、河源,或隶博罗、归善、永安。而溯厥由来,盖自闽汀之宁化县。乃知数县之李,初本一县;各房之祖,始本一房也。万物本乎天,人生本乎祖。其初皆一气而分,其后愈传愈远。今合计潮、惠之派,以数万计。而溯其始,大约系出于陇西,原本于松江佛祖高之始祖珠公。从前虽有隶名仕籍者,皆不甚显,至今日而始发祥于士淳,故潮、惠之族人,佥推士淳为族长。若谓祖宗之灵,钟于淳者居多;宗族之望,系于淳者独厚也!淳虽不敏,邀祖宗之灵,而承宗族之望,敢以不敏辞?况当清朝鼎兴、国运方新,四海忠义之士,尚思同仇一家,骨肉之亲,岂忍异视?谨联潮、惠之同宗,萃一本之和气,诹于顺治十三年(1656)丙申岁二月廿二日,于松江龙牙适中处所,会集各县宗支,序源流、定昭穆、修祠宇、立谱志,总以自闽入东之代为始,遂于三月初十日齐至佛祖高拜扫珠公,转入丰浪岗重祭火德公墓。谅家厚薄,各捐锱铢,汇交房长,总缴士淳,以供祭祀公费之用。一以储祠堂祭田之资,一以备异日缓急之需。尊祖敬宗,以慰先灵,孝也!莫远具迩,以联同气,仁也!会文讲武,以御外侮,义也!盖一举而众善备焉。自此,而子子孙孙,勿替引之。陇西之派,蕃者日益而蕃;李氏之门,大者日益而大。
  诗云:“贻厥孙谋,以燕翼子。燕及皇天,克昌厥后。”正谓萃众人之欢心,以祀先人。祖宗享之,皇天佑之。和气致祥,治日开邦。家之光,端基于此,岂直一家之庆已哉?

           大清顺治十三年(1656)丙申岁春吉旦 

           钦取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孙 士淳序


【注】
1、李士淳 (1585—1665),名二河,广东省梅县松口洋坑村祥安围人。19岁中秀才,25岁中解元。明朝崇帧元年(1628),44岁考中进士并荣获会魁,选任山西省翼城县知县。崇祯八年,调任山西曲沃知县。后被荐贤参加殿试,召对称旨,钦取第一,授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编修,充东宫侍读(即教太子读书的老师)。明朝亡后,遁入梅县阴那山。清康熙四年(1665)十月十四日,因病卒于松江书院。
 
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火德公祠之前,最先倡议并领导组织统宗合族共建火德公裔祠、谱者。其后李象元继续组织修祠、谱,合族后为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之后李象元编修先后为: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和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清1739年嘉应州城火德公祠建成后士淳被例为三二郎朝宗公后裔。(福建李九我,例为三一郎朝文公后裔。广东河源李焘,例三三郎裔。┈┄┄)
2、夥 huǒ〈形〉形声。从多,果声。本义:盛多,如:获益甚夥。
3、辟(闢)pì,开发建设:开辟。
4、唐朝618-907历289年,“历年三百”是约数,但“传世二十”不对,从李渊(566-635)至李柷(892-908) 20位皇帝(不含武后),14世13传,平均每代:(892-566)/13=25.077年。
5、棣,录错。应为“隶”,繁体为“隸”。
6、平镇,原文如此,应为平远、镇平合称。
7、【万物本乎!天人生本乎!祖其初,】之断句有误,应为【万物本乎天,人生本乎祖。其初,】
8、“紧于淳者独厚也!”为“系于淳者独厚也!”
9、“会文构武”应为“会文讲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