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清 张家湾:运河边的故事

 zqbxi 2024-04-21 发布于江西

《醒世恒言》瑞虹复仇一章曰:吴楚之地做官,离不开临清张家湾顾船交通。临清、张家湾一地还是两地?都在运河边。

张家湾的客运码头

不同年代,张家湾客运码头的地点也不尽相同。大概是辽金时代吧,萧太后河口高丽寺与净业院之间,即现在张家湾城西南那一大片水域为客运码头(因张家湾城未建,城南还未成市街);元朝以后通惠河开通,后潞河也已疏浚,“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漕运舟航,骈集于此”(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这时的张家湾客运码头就已转移到现在城南街市东部临河一线了。而张家湾城、通运桥建成之后,码头无疑离城与桥更近便了。通运桥北、桥南河底、坡下仍可见的散乱条石、块石便可为证。

张家湾客运码头与傲立城垣为伍、虎踞石桥相伴,两岸绿柳婆娑,荷菱香溢,更有那永远流不尽的桨声帆影,城里城外广福寺、铁锚寺、河神庙的青烟袅袅,多么充满诗情画意的北国水乡景色啊!

这里是南来的举子最得意也最伤心之处。进京第一站,十年寒窗苦,满腹青云志,只待金榜题名时;一旦科考失利,顿时天昏地暗,流水落花,无颜南下见江东父老……赴任的京官和发配蛮荒南地的贬官,这里是他们仕途前景的分水岭,抬腿上岸、举步下船之间,春风得意和秋风肃杀并举,天壤之别的两个世界……迎接亲人挚友,梦里的思念化作重逢的惊喜、欢笑、激动,身边的一切都是妩媚的,连那骄阳、暑热、蝉鸣、鸟噪、远处骡马轿车待客的不耐烦的长嘶;而送别亲人挚友,满河都是惜别的泪水,折一枝岸柳相赠远行者吧,请记住这暮春傍晚的难忘一幕……

最潇洒浪漫的,是那些仕途平稳的官吏和衣食无忧、云游天下、得山水之乐的文人墨客。听听他们的声音吧:

《铁牛庙》:“燕人重东作,熔铁象牛形。角断苔华碧,蹄穿土锈腥。遗踪传野老,古庙托山灵。一酹壶中酒,穰穰黍麦青。”这是最早的元代南阳人、翰林编修迺贤的一片张家湾北门外铁牛寺的幽幽怀古之情。

《长店作》:“牵舟下潞河,河浅不可行。前途漫浩浩,日暮悲孤征。缘流百里间,淼茫即东瀛。挂帆越万里,快哉平生情。失计今如此,忧怀徒自盈。”这是明代弘治进士、山东寿张殷云霄所写的长店,即今张家湾城南一带的略带伤感之作。

《张家湾》:“柳色凝青曙,莺声散晚霞。微茫连水国,迢递见村家。绿满平田草,红开断岸花。流亡宜早复,此地足鱼虾。”此诗作者为张继恕,生平不详。但此诗留给人的印象是欣欣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它是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墨画。

以上所选只是有关张家湾诗词的极少几首,另外还有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登张湾里二泗道院高阁》;明代大学者李卓吾多次往返张家湾,为接送友人之“以报船抵张家湾”诗句;清代方志学家管庭芬的《张家湾古铁锚歌》、清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好友张宜泉的《赴张家湾寻曾祖柩》,等等。

有一首诗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昔从銮舆曾此径,重来熟地弗胜情。彩云一片今何在,春梦三年记不明。目送吴帆心共远,迹存潞水恨难平。江湖来往饶情客,谁向云卿漫寄声。”(《重至张家湾有感而作》)此诗作者富察明义,做过乾隆朝上驷院侍卫,曾随乾隆多次到过张家湾。他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密切关系。富察明义风流倜傥,是明清文人雅士好与歌妓酬唱风尚的代表人物,此诗提到的“昔从銮舆”事,是作者曾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初春,随皇帝到张家湾,与苏州歌妓陆笺(字云兰)邂逅,因陆美艳绝伦,琴诗兼妙,故一见钟情,别后,他有若干诗词寄托对云兰的思念。此诗是1773年作者故地重游、触景生情之作。

乾隆曾六下江南,想必是要走运河经过张家湾的,或者有时就是干脆到张家湾一游。其实他的祖辈康熙皇帝,也多次到过张家湾,不过,康熙帝似乎更关注民生、体恤民情,他的通州张家湾之行大多与漕运有关,问察河政、督催疏浚、抗旱防洪……

在所有来过张家湾的帝王当中,最荒唐又最风流的还属明武宗朱厚照。有一段故事: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游幸大同,发现了晋王府乐户杨腾名下刘姓妓女的惊艳美色,从此,这位色艺双绝的妓女就留在了武宗身边,集万千专宠于一身。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姓家人朱宸濠谋反,朱厚照不顾群臣反对,决定亲自率兵征讨。他先把刘美人移居通州张家湾,和她约定,自己带兵先行,再派人返回接刘美人随驾。临别时,两人难舍难分,刘美人取下一簪,送给朱厚照,作为凭信,并约定:“见簪而后赴。”朱厚照将簪藏在衣中,在过卢沟桥时,因纵马驰奔,簪子不幸失落。朱厚照吩咐近侍随从四处寻找,几天几夜毫无踪影。朱厚照奔驰临清州后,遣中使宣刘美人南行。刘美人不见信簪,不敢行。朱厚照情急中竟独自回舟昼夜兼行,直奔张家湾,刘美人这才与朱厚照一同南去。临清随驾而行的大小官员一早起来发现皇帝失联,谁也不知他是返回京城去接刘美人了,大家疯了一样四处寻找。朱厚照却置群臣万分焦急于不顾,返回临清途中仍然优哉游哉……

这位刘美人和武宗的风流艳事后来成了民间故事,几经变形,变成京剧《游龙戏凤》。朱厚照为什么将刘美人留在张家湾?俱因这里是富贵之乡、温柔之地,连深夜都是灯影摇红,歌舞升平。最重要的是这里有皇家自己的买卖,有皇家的代理人会对刘美人百般殷勤照顾。

这里又引出一段天下奇闻。原来张家湾是货运大码头,吞吐量极大,通关税收额自然也大。税务征收本来一直由顺天府批验茶引所管理,所收税银按季解部。但这个朱皇帝太贪婪了,把国家税收独揽在手,他认为这是个乐子,眼见白花花的银子流进自己的腰包有多开心?于是,在太监于经的怂恿下,在张家湾开了两家皇店——宝源号和吉庆号。皇店由于经直接管理,于经小人得志,中饱私囊,除征收巨商大贾税外,连小商小贩也不放过。然而他却上交少量税金遮人耳目,大部侵吞私有。当时,宦官纷纷在西山修寺建厦,一为流芳百世,二为日后离宫留个养尊处优处。明王廷相《西山行》诗中有“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间内臣作”句,正是这一情景的写照。碧云寺即于经搜刮张家湾税金,在原来碧云庵基础上兴建的。

明嘉靖间修筑张家湾城后,数百年间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在城内建有曹家当铺、刘记老盐店、川广杂货、风味小吃等买卖数家;城南门外,南北向长街两侧,更是货栈、旅店鳞次栉比;至十字街,与东西向主街相交,这里是整个张家湾最繁华的商品交易和生活消费街区,商号林立,旗幌临风。张家湾南从下马口(广利下闸)的南大桥至城内官沟六里,再出北门三里至土桥(广利上闸),俗称十里街,皆有买卖夹道,行旅如织,人声喧嚷,商业气息甚浓。

张家湾的确是块风水宝地,既有强大的经济实体,又有历史人文景观助兴,不但国人慕名而来,就连外国人也心向往之。

张家湾城南萧太后河岸边建有水马驿,那可不是光管快递一类的普通驿站,它兼有接待外国使臣来京首站的重任。明万历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自广州进京朝拜中国皇帝,就在张家湾下船登陆,他为这里的码头繁荣和美丽风景所倾倒。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英国贡使首次来中国,船停泊在张家湾客船码头,政府派礼部官员来此指导英使练习拜见皇帝礼节。明清两代,高丽学者、使臣多次、多人来中国文化交往,于此上岸。

琉球国始终不渝地与中国交好,不断派贡使和留学生,总是走大运河,在张家湾水陆交会处转换舟车。非但如此,琉球国经大清皇帝恩准,还在客船码头南侧建立了一座墓地,自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于此葬有八名官员、五名官生,立有康熙皇帝谕祭碑,还立有一通保护须知碑。在中国,琉球人墓地在福州、杭州、南京等地有十余处,然而等级最高者当属张家湾的琉球墓。而今仅存一块琉球国陈情都通官王大业墓碑,砌在唐小庄一户农家后护坡。或许透过墓碑上斑驳的文字,还依稀可见当年张家湾对外交往的胜景。

通州漕运码头—张家湾

老北京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漂来的北京城”。这不是说北京城是漂来的,而是说建城用的材料是通过运河的水漕运来的。无论是元大都城的修建,还是明清北京城的修建,都需要大量的砖石木料,而这些砖石木料来自四面八方。如砖石多来自山东的临清,那里不仅靠近大运河,便于水运,而且土质细腻,烧出的砖石坚固结实;上好的木料多来自江南的深山老林,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大的木料运输也只能依靠水运。由此,在运河的运粮船上,加载京城官府用的砖石木料就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对过去的这样一段历史,至今还有遗迹可以考察。在通州张家湾,就有存放木料的皇木厂村和砖厂村。为此,明朝政府还在张家湾修建了一座古城堡,现在城堡与张家湾古镇相互连接的古桥——通运桥依然存在,仍保持着明代桥梁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古朴的风格。遥想当年,桥上车水马龙,桥下舟船穿行,古镇、古桥与古城相连,恐怕是通州最热闹的地方。

通州城的缘起与运河也有密切关系。经史学家考证,通州的命名就是依据“通漕天下”和“漕运通济”的思想而来。元代通惠河开通后,通州开始“编篱为城”。到明朝初年,大将军徐达委派部将孙兴祖督军开始用砖石筑通州城。这时的通州城周九里三十步,开四门。其中东门曰“通运”,西门曰“朝天”。从命名上看,通州城与运河漕运有关系,与天子所在地——北京城也有联系。

古城临清

临清城的故事,从元朝开始。元朝定都大都后,必须依靠南方的供给,但海路从江南调进粮米时船只经常发生危险,因此在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开凿由山东须城到临清的会通河,联通南北大运河,会通河与原有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交汇处的临清一跃成为运河枢纽,成为大运河的“腰脊、咽喉”。 《临清州志》记载:每届漕运时期,帆樯如云,百货积山,商业遂勃兴而不可遏……绵旦数十里,市肆节比,有摩肩毂击之势。也就是从这时,不断有回民开始移居临清。

1373年(明洪武六年)临清粮仓建立,1450年(明景泰元年)在会通河北岸以广积仓为基修建砖城。当时在临清城西南,由卫水和汶水的两条支流环抱成一座“中洲”是临清商业最繁盛的地区。中洲由一条长街贯穿南北,自北而南分为锅市街、青碗市街和马市街,这里也是临清回民最集中的地方。

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临清扩建土城,面积扩大了五倍,中洲被纳入临清城。

雍正刻本《行水金鉴》

清真美食

美好的旅行,从美食开始。早上在临清鳌头矶北面钱家羊汤吃的羊杂汤,小碗堪比北京的大碗,羊汤很好喝,东西特别丰富,往汤上浇辣椒的时候噼里啪啦的特别有意思,辣椒不辣特别香,这也是我第一次带羊脑的羊杂汤。

保良第一家饼卷肉,点了红烧蝶鱼头和饼卷肉。说实话他家的红烧完爆北京各家清真炒菜馆儿,我和花老师都惊了,继续嫌弃北京。饼卷肉15块钱一张,量太大了,特别过瘾!

晚上在临吃的第一家三鲜锅贴,非常惊艳!近期最棒!完爆我在北京常吃的紫光园西来顺双和顺等。量巨大一道顶北京三道,而且特便宜。铁板豆腐绝了,日本豆腐里是海参虾仁,底下煎鸡蛋。芝麻羊肉棒哭了,一直在北京找这种正宗做法。牛肉茴香锅贴一屉30个,馅儿佐实。吃完以后很嫌弃北京馆子。

清真寺

临清清真北寺,在山东可以算是和济宁东寺并列最宏伟的了。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有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和1809年(嘉庆十四年)三次大修,最近也在大修中。

临清清真东寺始建于1465年(明成化元年),从2013年开始关门大修,这次只看了外面。

清真女寺

临清清真女寺创建于民国时期,80年代后成为批发市场仓库,于2010年重建。


临清段大运河

临清境内有三段大运河,分别创建于隋、元和明。

608年(隋大业四年),隋炀帝开通永济渠,这是临清段大运河的开端,五代以后由于黄河连年决口,永济渠淤塞,河道东移,形成了后来的御河,也叫卫河。

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开凿由山东须城到临清的会通河,联通南北大运河,由于水源来自汶水,这段也被叫做汶水。

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河南原武决口,会通河大段被毁。1417年(永乐十五年),平江伯陈瑄开凿了临清的南支新河,从此元代会通河称为北支旧河。

明代南支新河

治理过后的明代南支新河

以鳌头矶为元明两条运河的交汇点,元代旧河有临清闸和会通闸,明代新河有板闸和砖闸,明代和清代又在元代旧河上又建了天桥和月经桥,再加上运河钞关,形成了临清的漕运遗址群。

鳌头矶

鳌头矶是会通河元代旧河和明代新河交汇处的突出水面的石矶,元代建有吕祖堂,明嘉靖年间增建观音阁,上有明代临清知州马纶的题名“独占”。

临清闸

临清闸是元代会通河流入卫河的始船闸,建于1296年(元元贞二年)。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南支新河修建后将临清闸借墩筑拱改建为桥,崇祯年间修缮时命名为问津桥 。

金瓶梅第81回写道:“韩道国从江南办货回来,一日,到临清闸上,正在船头上站立,忽见街坊严四郎从上流坐船而来,往临清接官去。”

会通闸

会通闸建于1293年(元至元三十年),和临清闸相互联运,是元朝会通河上重要的水利工程。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明代南支新河修建后,会通闸改为会通桥。

天桥

天桥史称永济桥,建于1485年(明成化二十年),嘉靖年间重建,1958年又在旁边建了新的天桥。现在老天桥桥基、桥翅尚存。

月经桥

1652年(顺治九年),商人邵以枢在问津桥与会通桥之间捐资修建了月径桥,俗称“鸽子桥”。

砖闸

砖闸在明代南支新河上,始建于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又名新开闸,俗称二闸。1513年(明正德八年)重建,砖闸改为石堰,与南支新河流入卫河的南板闸(头闸)上下互联,前后启闭,形成漕河前后两座船闸,漕船转漕的管控枢纽和咽喉闸涵。

1526年(明嘉靖五年)工部督水分司裁撤后,在砖闸收取“短载”和“纸价”两种税,称为工部关,直到1736年(乾隆元年)归并到户部钞关,这里曾征税210年。

临清钞关

临清运河钞关是专门针对运河商船征税的机构,隶属于户部。临清钞关是设关最早,撤关最晚的运河钞关,设置于1429年(明宣德四年),历史近五百年时间。

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曾征税银十一万七千多两,占运河钞关全部税银的四分之一,而山东省1578年(万历六年)的课税折银只有八千八百多两,不到临清钞关的十分之一。

公堂也称大堂,是钞关官员审理案件的地方

钞关公堂

巡栏房是巡视稽查的差役办公的地方

皂隶房是衙门里差役办公的地方

后堂是接待官员、商议事务和休憩宴乐的地方

后堂

后堂

书办房是署书吏办公的地方

清中后期以来,聊城段的运河一直倚重黄河水的补给,但 1855年(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堤,临清一线运河全部淤塞,漕运愈加困难。 1872年( 同治十一年 ),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漕粮开始通过海上运输。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运河漕运完全废止,临清完全沉寂下来。

先锋大桥

先锋大桥建于1959年,是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系杆拱桥 ,横跨在卫河之上。

明武宗南巡临清

东昌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491年——1521年),明朝第11拉皇帝。他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出为皇帝嫡长子,后来又当上皇帝的人。他14岁登基,国号正德。正德十五年(1520年),朱厚照在南巡游乐中翻船落水,回北京后于第二年三月死于豹房。谥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葬北京昌平康陵。

    明武宗登基未逾两年,就搬出紫禁城,不受宫廷清规约束,新建了豹房,与美女、宦官寻欢作乐。正德皇帝在位期间,他不想做皇帝,只愿做大将军。他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后加封朱寿为“镇国公”

    武宗在位之时,念念不忘的就是四处巡游,吃喝玩乐,拈花惹草,放荡形骸,追求肉体的放纵与占有女人的快感。武宗的胃口越来越大,他已不满足于在京城玩乐,他希望有更广阔的天空。于是他置国政于不顾,开始西巡。但不久之后,他又看上了一个乐工(当时的职业演员)刘良女,对刘氏宠爱至极,豹房的人都将刘氏称为刘娘娘。

    正德十三年(1518年)秋,武宗要求大臣草拟圣旨,命令威武大半军朱寿到北方边区巡视。此举受到臣僚的反对,不断有臣僚谏劝呈到武宗手上,然而他不予理睬。次年,他再次准备以威武大将军的名义到南方各地巡视时,受到了大臣们更激烈的反对,全体监察官员联名诤谏劝阻,甚至跪到午门外强行谏劝,集体向皇帝示威。武宗大怒,廷杖了146名抗议的官员,当场打死或事后伤发而死者11人。大学士全部引咎辞职。这样与皇帝针锋相对的抗议、谏劝,历史上还比较罕见。

    武宗以强力走上了南巡之路。临清是他此次巡视的地点之一,他认为“临清是两京之间最大的码头,最有油水,肚过一省的镇守”,以至他也想在临清开皇店赚钱。但这些记录并不详细,有的甚至还故意遮遮掩掩,但仍留下了武宗南巡的蛛丝马迹。

  《国榷》记载得颇为详尽。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上在太原,群臣遥贺”。正德十四年,“王子,上至宣府,自宣府至西陲,往返数千里。上弃辇乘马,佩弓矢,冲风雪,历险阻。从人病惫,上不以为劳也”。二月,“上留宣府”。三月癸丑,“上南巡意决,廷臣忧甚。……上言,今日之事,痛哭泣血,有不忍为陛下言。江右有亲藩之变,大臣怀冯道之心”。九月,“戊戌,上至临清,守臣进宴,上简之而不怒。右都御史王羽称觞缓,上目之,总兵周怵以上意叵测。明日复宴”。“癸丑,上自临清单婀疾趋而北,从官不知也。数人追及之。初,幸妓刘良女赠簪为约,驰芦沟失之,如刘不至。遂晨夜抵张家湾,偕而南。值湖广参议林文缵舟,入夺其妾。”十月,“辛未,上至临清”。玩了没多久,“壬午,上发临清”。十一月,武宗过济宁,“丁巳,羁朱宁于临清,收其家属。上南征,已留居留守。宁惧远上见嫉,私求扈从。上时出正阳门,始得命。朱彬以争宠,至临清,进间,止宁创皇店”。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丙子,武宗至东昌,“戌寅,万寿节,上至临清”。

    其他史书也有关于明武宗巡幸临清的记载。《明通鉴》纪四十八《武宗》记载:“戊戌,车驾至临清,方上之南发也。刘姬疾不从,约以玉簪召。上过芦沟桥,驰马失簪,索之不得。及至临清遣使召姬,姬以无信约,不肯往。于是上复自临清北行,乘单舸,晨夜疾趋至张家湾。…'壬午,上发临清。…'丁巳,上至淮安府,……羁总管太监钱宁于临清,密遣人拘其家属。……江彬素与宁争宠,至临清,进间,因止宁董皇店。”

  《正德皇帝大传》记载,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厚照至临清,载女嬖刘良女沿运河舟行南下,从临清出发南行,行前命拘禁钱宁。

    但是,官修的《明史·武宗纪》并没有武宗巡幸临清的记载。尽管如此,从以上所引史籍中,我们可以知道明武宗确曾两次到临清。正德十四年(1519年)九月七日,武宗到达临清,在临清寻欢作乐,一待就是一个半月。十月二十二日从临清出发南行,从南京返回京都时又在临清驻跸。


    1973年4月13日,临清市八岔路镇万庄村发现三座明代券顶墓,出土一批文物,其中包括当时的临清社会名流、以书法闻名后世的方元焕书丹的一墓志铭,从而可以推知其中一座墓葬是明代方元焕的同代人王东洲的。据墓志铭所书,明武宗南巡时,王东洲34岁,与当时的临清名流方元焕、米世功等都参与了“迎驾”仪式,见证了武宗游历临清的前前后后。

    作为一个乡绅,能够亲自参加“迎驾”仪式,得以一睹龙颜,必然是他一生中最为荣耀的事。他的墓志铭对他盖棺定论,自然会将他这一生最重要.、最能体现他社会地位和能力的事情记录其中。因此,墓志铭所记载的内容应当是非常可信的史料。

    王东洲墓志铭有这样一句话:“昔武宗南幸,藩司檄其迎驾,公忻然赴事,夙夜匪懈,不避艰险。”记录了王东洲在武宗巡幸临清时,所付出的努力。王东洲鞍前马后,不辞劳苦,昼夜不敢懈怠,做了些什么事?自然是为了满足武宗对女色的追逐。至于为皇帝服务而招致的艰险,则是因为明武宗作为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他喜欢的女人绝大多数都是已婚妇女,甚至是孕妇或妓女,在老百姓看来,这种事是一种有辱家门的丑事,谁愿主动将自己的女人献给皇帝呢?作为一方乡绅,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成功,弄不好就要招致一顿辱骂甚或臭揍,“不避艰险”之词的选用,可谓用心良苦。


张家湾的通运古桥

通州自古繁华,至今还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说,而先有张家湾后有通州城,说明清两代,张家湾城地位非同小可。 当年的张家湾城商号林立:天圣斋、天成楼、天顺当局、曹雪芹家当铺,二友轩、庆和成、济生堂、永元号等近百家。河深墙高,柳绿桃红,漕运繁忙,水波荡漾,游人如织。明代人曹代萧诗说的好: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王孙驰马城边过,笑指红楼听玉筝。

通运桥位于北京通州张家湾镇。因横跨萧太后河上,又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神宗时建石桥。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建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曾重修。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每边各有雕狮望柱22根,神态各异,浮雕宝瓶栏板21块,瓶纹有别。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仅存石桥与残垣一段。

桥南北走向,全长43.5米,宽10米,为3孔石券洞结构,中券宽9米,券洞两侧上方雕有镇水兽,券洞壁上镶嵌碑记1块;两侧券洞宽7米。桥上两侧各有望柱18根,柱头有石狮;柱间镶置浮雕宝瓶栏板,共计19块,用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瓶纹彼此有别。桥面有不同程度损坏,桥结构仍完整。

京东门户通州,有座古城张家湾,其南门之外,萧太后运粮河自京城而来,顺城之南垣而流,东汇京杭大运河。对城门架有一桥,原为木制,俗称萧太后桥。因地近码头,南北客货悉经此桥,经年累月,不堪重负,明神宗敕建石桥。万历三十一年(1603)正月动工,三十三年(1605)十月告竣,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1851)曾予小修。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今此桥尚在服役,坚固如初。1959年7月已立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

萧太后河是北京市区东南郊的一条河流,汇入通惠排水干渠,位于北京市东南郊,是北京市最早开凿的人工河。因辽代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明清笔记记载,“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变迁,尽管“萧太后河”的名字尚存,但其上游早已变故,运河本身也早已不通漕运。

通运桥是张家湾城南门外的一座桥,也称萧太后桥。公元一五年至一八年,即辽代统合年间,熙宗之母萧太后,由燕京凿河至此,运兵运粮,故此河称萧太后河。斗转星移通运桥北为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此桥南北走向,全长十三丈,宽三丈,乃三券平面石桥。两侧护以石栏,一色青砂岩,各有二十二根海棠望柱,柱头雕狮,神态各异;狮下雕为须弥座,束腰饰以连珠纹,上下浮雕仰覆莲瓣,整齐划一;两柱间嵌以栏板,每块内外两面各浮雕二只宝瓶,大小一般,纹饰有别,煞为别致。

桥身均由花岗条石砌成,桥面车痕累累;中券阔二丈七尺,侧券阔二丈一尺,分水石距缴背石高近一丈,运船穿洞不必免帆。正券当中圆肩之下两壁,各嵌一块碑记。边券外与雁翅接连,雁翅正中之上置滚石,雕为饕餮状,即所谓水兽,挺颈侧首垂视流水,十分生动,可惜只余一只,据传,此只乃城北不远土桥村石桥雁翅上之物,因夜间出来到田间毁坏禾苗,被桥南三官庙内关羽看见,便持刀前去轰赶,挥刀砍伤一只,此只不敢回到原处,则乘夜暗暗逃到通运桥下。

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每边各有雕狮望柱22根,神态各异,浮雕宝瓶栏板21块,瓶纹有别。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现仅存石桥与残垣一段。

桥北端原有螭首方趺碑记两通,咸为汉白玉所制,一为敕修通运桥碑,一为敕修福德古庙碑,钳道骈立。当年,船通桥下,帆樯相连,车行桥上,鞭声不断,不愧为京东水陆要塞。城楼、古庙、岸柳、市肆俱与石桥映带,好生壮美,\\\"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正是此处景致。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启用汉人郭守敬当“水利部长”,疏通了京杭大运河;启用汉人刘秉忠当“城建部长”,规划了北京城市布局。两位先人数百年前留下文化遗产,今人尚在受用。

13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张家湾城南门楼。张家湾,因元代漕远万户张督瑄海远漕粮至此,复陆路转运至通州或大都(今北京),故名张家湾,作大运河北端码头达七百余年。

1995年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九年通县文物保护单位

中券券洞两侧上方雕有镇水兽。

镇水兽

古桥长十三丈,宽三丈,为三劵平面石拱桥,桥旁为石质护栏,一色青砂岩,二十二根望柱,柱头雕狮,神态各异。桥头桥尾与护栏并齐有石兽,劵洞上雕有兽首,威严生动,桥面条石砌成,坑洼不平、车痕累累,凸显年轮苍苍。

石狮瞰壘

南门楼西侧石碑,碑上的字模糊不清。汉白玉雕,两面浮雕二龙戏珠纹。据记载,此石碑内纵刻篆书2行:“通运桥碑文”,碑首题“敕建通运桥碑记”,碑身阳刻楷书铭文。

柱间栏板上镶置的浮雕宝瓶依然精美。

柱间栏板上镶置的浮雕宝瓶依然精美。断裂的栏板修复时用铁锔固定。

镇水兽

数百年的车流滚滚,马踏人行,桥面石板历经磨砺,虽已不再平坦,坚固依然。

如今的萧太后河成了城市排洪河道。流动的河成了一沟死水,浮动绿藻。“小时候,全村都吃这条河里的水。”通州区张家湾镇70岁的村民戴先生从小就在通运桥下的河里捞鱼,十多年前,还常以打鱼为生。 “后来就不行了,上游工厂排污增多,村民也往河里排污水,水里鱼越来越少,垃圾越来越多。”戴先生摇了摇头。 “桥上原有44尊古狮子,现在也只剩五六尊比较完整的了。”始建于明朝的古桥,古韵被臭味所掩,

从公元605年开始的短短五年里,隋炀帝杨广两次征发民工过百万,开通两条新运河,一条是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市)叫\\\"永济渠\\\";一条是从江都对江的京口(今镇江)到余杭叫\\\"江南河\\\"。后把其他运河连接起来,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全长四千里的大运河。公元611年,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他从江都乘龙船,沿着大运河直达涿郡,亲自指挥战争。岁月沧桑,现在,千年古镇张家湾已经荡然无存。萧太后河凿成之后,在河的南、北跨水搭架木板桥,故通运桥又有板桥之称。此桥也当水陆要冲,是去往通州和北京朝阳门方向的必经之地,人来车往,风吹雨淋,木桥不堪重负常修常坏,时断交通。 明万历三十年(1602),属下奏请改建石桥,并建\\\"福德庙\\\"与\\\"文昌祠\\\"镇守此桥。万历帝生母李太后是今通州人,此桥和庙建在她的家乡,兼之修桥乃是件大功德,很快得到恩准,修庙之资而且由李太后捐了一大半。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竣工。旧时,张家湾城设守备一员,率军五百人守城。城墙随河岸地势而建,基本的呈刀字型,周围九百零五丈,厚一丈一尺,高二丈一尺,城砖印刻有成化年制,临清造之类的字样。可见明时建城确属七拼八凑,不得不建之。老乡们说城墙是用修紫禁城剩下的砖砌的\\\"。明、清时期,以通运桥为界,桥北为张家湾城,桥南则为张家湾城郊。当年喧嚣繁华的城区现在是荒野一片,除了荒凉,真的是什么都没了。

河边就是张家湾

桥东几百米外,萧太后河上一座水闸。

污水河

张家湾身处北京副中心,

据悉:张家湾棚改项目是通州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首个以公开招投标形式确定实施主体授权的棚改项目,是通州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促进环境整治、留白建绿的重要工程,共涉及户籍人口约8468余人,宅基地1984户,腾退用地规模约227.19公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约144.98万平方米。该项目位于北京市城市副中心东南部,张家湾镇镇域范围内,项目东至南许场村土地及太玉园小区,南至京哈北侧路,西至东六环及太玉园小区,北至萧太后河及六环辅路。

在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根据城市副中心建设需求和张家湾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禀赋,项目公司将对张家湾区域发展进行整体概念规划,注重对张家湾古城、通运桥等古迹遗存的保护,努力重现昔日“大运河第一码头”的盛景,努力使之与一水之隔的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相映成趣、和谐共融。

也许不久的将来,这里更美好

张家湾规划图

张家湾规划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