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橡树 | 明清其实一路货:从海禁解说明帝国的灭亡……

 唐宋自在鸟 2024-04-21 发布于福建

图片
第乌海战规模不算太大,但是对大航海和欧洲及中东、印度及远东格局影响极深。

明、清两朝,到底谁好谁坏?

历史过去了,却依然回望可见。那么,我们顺延历史余脉,自然可以看见那段本就清晰的历史……

1509年2月,印度第乌海面爆发战争。

这是葡萄牙舰队与埃及马木鲁克苏丹国、卡利卡特扎莫林和古吉拉特苏丹的穆斯林联合舰队为争夺香料贸易权而发生的一场海战。

这场海战,葡萄牙人凭借现代化海军军制以及性能优越的战舰、火炮,以仅仅18艘战舰、1800多人的舰队,在付出几乎忽略不计的微小代价之后,以少胜多,击败了声势浩大的由2000多艘战船,近5万人的穆斯林联合舰队。

这场海战,史称第乌海战。

就此,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压制从地中海扩大、延伸至印度洋、太平洋。

随着战败影响,伊斯兰教诸国经济严重衰退,欧洲基督教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大航海时代也就进入了波澜壮阔的高潮阶段。

不过,这些惊天动地的世界变局,与遥远东方的那个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安详的明朝,确实没有三毛钱的关系。

第乌海战这年,正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在位的正德4年。

正是明武宗朱厚照执政年间,葡萄牙外交使臣皮雷斯第一次来到中国。

受马六甲葡属印度总督委派,皮雷斯与葡萄牙舰队司令安特拉德率4艘战舰来到了传说中遍地黄金的广州。

与后来我们熟悉的满清帝国完全一样,明帝国对国际贸易毫无兴趣,常年海禁。因此,当时广州和鸦片战争前夜的广州,冷清、萧条,完全一样。

葡萄牙舰队按照远洋舰船入港,放礼炮通报东道主的习俗,在进入广州港之前,4艘战舰开始鸣放礼炮。

明帝国方面没有这个规矩。同时,明帝国虽然说也有自造的土火炮,但确实没有威力极大的葡萄牙18磅舰炮的概念。
(详情点击可见)

红夷大炮突响,轰鸣阵阵。

如此一来,广州地面无论官民为炮声巨响惊吓,人人不免愤怒。

于是,广州地方官员在验明葡萄牙舰队并非明帝国的南洋朝贡藩属国家船队之后,以葡萄牙“素不列王会”为由,公事公办地拒绝了葡萄牙人上岸。 

葡萄牙人兴致勃勃远道而来,脸贴屁股,只得低声下气,四面托人前往北京说项、斡旋……

最终,葡萄牙使臣皮雷斯在1520年获得机会前往北京。

图片
明朝地图。

到了北京之后,皮雷斯下场十分悲惨。

不久,随着明朝与葡萄牙爆发屯门海战,明军以多战少,伤亡惨重,取得惨胜,明葡关系就此恶化。皮雷斯因此被逐出京,之后在广州即被地方官员果断逮捕,关押,惨死牢狱。

皮雷死了,明帝国与葡萄牙的交往之门,却事实上由此打开。

15、16世纪的葡萄牙,既在非、亚、美拥有大量殖民地,同时在航海、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等方面,远超欧洲诸国,为当时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

如是能够与葡萄牙全面对接,无疑为当时逐步走向历史死角的明帝国提供全新的发展、崛起契机。

明帝国真要如此,历史也就必然为此改写。

然而,历史不容假设,那些少为人知的真实的历史,总会不出预料地给我们带来一声叹息。

在15、16世纪,相比头上插鸟毛,鼻孔穿羽毛,赤脚满山跑的非洲、美洲土著国家、部落而言,明帝国为远东大国,虽然科技落后,但是政体成熟,军队完备,幅员辽阔、体量庞大。因此,陆续抵达明帝国的葡萄牙传教士们既不敢沿袭非洲、美洲模式,以极为强硬手段传教。

于是,以利玛窦为代表早期葡萄牙传教士便首先师法传统孔孟之道,了解风土人情,学习语言和文化,另辟蹊径敲开传教、通商的大门。

随着传教士们对明帝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利玛窦对明廷君臣的自信自负尤为唏嘘:

“……他们不能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他们要向外国人学习他们本国书本上所未曾记载的任何东西……”

图片
徐光启和利玛窦。

于是,传教士们拿来了自鸣钟表、玻璃器皿等等新款产品,乃至于当时最先进的火绳枪和18磅红夷大炮……

他们希望这些好用的、好玩的各类科技产品能够引起明帝国君臣重视、好奇,达到传教、通商之目的。

然而,明帝国君臣都是咔嚓咔嚓一番玩弄尽兴,之后,始终没有允许开门传教、通商。

这是明帝国最大规模一次外事活动郑和下西洋之后100年的事情。

其实,即便明廷组织郑和下西洋壮举,既非传统观点认定的明帝国的开放象征。同时,郑和下南洋的航海技术也是远无法与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航海技术相提并论。

郑和下西洋并非民间贸易,而是明廷为打造“万国来朝”盛世而不惜抛洒国家财富的过场。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都是亚、非洲贫穷、落后国家、地区,不仅无法为明帝国工商业发展提供机会,同时,频繁“回赐”财富无偿给予这些国家、地区,给明廷财政带来极大负担,对明帝国经济影响极为负面、深远。

此外,早在明帝国建国之后,明廷即颁布《大明律》,严令海禁。

《大明律》不仅要求全国不分官、民,一律不许“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禁止对外贸易,之外,《大明律》更是意法律形式,明确严禁民间制造二桅以上船只。

明廷如此恶政,效果明显。

自南宋、蒙元发展起来的较为发达的航海技术,在明帝国建国早期,即遭到沉重打击。

因而,等到郑和下西洋之时,虽然看似明帝国船队光鲜亮丽,浩浩荡荡,行程万里,可是考察、回望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情景尤为尴尬:

郑和船队都是沿靠近大陆的近海航线航行。

显然,明帝国的航海技术不仅落后欧洲,更落后之前的南宋、元朝时期。

图片
郑和下西洋画作。

如此落后近海航海技术,显然无法保障船队跨越大洲大洋进行大航海。由此可见,在大航海时代,明帝国既受体制限制,更受科技限制,完全没有大航海的可能。

偌大帝国闭门发展已经登峰造极,既然无法进行大航海,无法由大航海而刺激工商业发展,那么,关门烧香,日出而作,也就必然成为明廷朝野的自娱自乐的主题生活。

可惜,即便如郑和下西洋这般的近海航海,也随着明成祖去世而人亡政息,被历史划上了句号。

这样延至百年,从明太祖朱元璋严令海禁,到郑和下西洋,再到明武宗朱厚照严令海禁,明帝国悠悠走来,又转身回到了海禁的原点。

明帝国严厉实施海禁,对国家与民生伤害空前。

当时,明廷对沿海民众视作仇寇,推行“其邻舍不举者连坐”,“凡夷人贡船到岸,未曾报官船验,先行接买番货者,具发边卫充军”,以极为严厉、强硬手段,对出海贸易、招引海外国家商船进行贸易、与外国使臣交接贸易等等,都是予以不留情面,不留余地的打击。

明帝国海禁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使得靠海而居的民众生存极为艰苦,于不得已时,只得铤而走险。

嘉靖年间,史册倭寇频繁来袭。

如今查阅史书记载即可发现,所谓倭寇,里面真正倭寇不过二三成,其余大多数即是被海禁断了生路的沿海民众、商人。

图片
隆庆开关为1567年隆庆元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的改革。

此后,虽然到了1567年明廷终于有了一次隆庆开关改革,然而,同样碍于明帝国中央王朝的帝国体制和落后的航海技术限制,这次改革对外贸易不仅规模有限,产品出海也是只得依靠欧洲船只,海运欧、美、亚洲等地。

这时,随着东西方文明差距快速拉大,明帝国航海技术已经远远被葡萄牙等欧洲国家丢在后面。

显然,中国在古代落后欧洲,并非是始于清朝。

隆庆开关对明帝国作用极为有限,不过是明帝国昙花一现的一次回光返照。

明廷通过隆庆开关赚得大量财富,暂时缓和了帝国财政矛盾,但是,隆庆开关同样受制于人亡政息,仅仅昙花一现,旋即凋谢。

此后直至崇祯亡国,海禁始终阴魂不散,都是明帝国的宿命。

可以说,明朝相比清朝,最是接轨现代科技与文明的黄金时期。

这一阶段,随着蒙古帝国不断崩溃,欧亚陆桥流动通畅,亚欧两洲往来频繁,诸如欧洲最先进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源源不断派出使臣、传教士、冒险家们络绎不绝来到明帝国。

然而,他们无论为明廷钦天监修撰历法,或者为明帝国传授数学、医学、几何等自然科学常识,他们依然无法融入明帝国,更无法打开明帝国传教和通商的大门。

现代文明、科技在明帝国徘徊……

就在明帝国纠结海禁和开关的时代,欧洲的社会、工业、科学、文艺、军事等等方面继续突飞猛进。如此颟顸200余年,明帝国终于水到渠成地走到了萨尔浒之战惨败,财政危机,瘟疫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的亡国边缘。

庙堂之上,烛光昏暗,即便这时,朱家皇帝还是一如既往,同样是高坐龙椅,乾纲独断,自信微笑,俯看天下臣民匍匐在地,高呼万岁。

此刻,现代科技与人文曙光照耀了万里之遥的欧洲,因为明帝国相比清帝国而言,与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有着联系密切,因此依然有着借助西方科技击败满清的一丝希望。

于是,受辽东后金及清帝国崛起及威胁,原本无力改革的明帝国终于在生死存亡最后时刻,再次开始了开关改革。

这是一次旨在引进西方军事技术的开关。

当时,明廷精英如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等人对东西方文明认识清晰,尤其对西方自然科学,及西方集军事弹道学科技大成的红夷大炮等现代化武器极为推崇。

图片
深受利玛窦等传教士影响,徐光启等明帝国精英可谓开眼看世界的先驱。然而,在明廷传统体制之下,他们雄心勃勃,四处奔走,最终依然一事无成。

在徐光启、孙元化等人推动下,明帝国既在澳门招募葡萄牙雇佣军助战清军,同时,明帝国围绕红夷大炮等武器及其生产技术的买卖,对葡萄牙等国开始了200年来最大规模的外贸。

然而,明帝国末期引进欧洲军事技术运动和200余年后的清朝洋务运动同样的自大、狂妄、颟顸、腐败,甚至还不及清朝洋务运动。

明帝国朝野同样是坚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认定葡萄牙人前来助战是“窥我虚实,熟我情形,笑我天朝之无人也”。

清帝国虎视眈眈之下,明帝国与葡萄牙进行军火贸易,无非还是走的以夷制夷的套路。

明帝国朝野还是认为可用洋器,而万万不可用洋制、洋人。

这番类似清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花招耍完,明帝国于已经处在生死存亡之时,无论购买红夷大炮,或者引进制造、使用红夷大炮技术,都对引进洋人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压制。

于是,徐光启、孙元化等人的大规模的以西方火器装备、整编明军的计划,最终受制取法洋制,引入洋人,而被国产化作坊式地压缩在山东登莱一隅。

最终,登莱这支最为精锐的葡萄牙武器装备的火器部队,以及登莱葡萄牙军火仿制技术人员,统统都随登莱兵变而被孔有德席卷,投奔清帝国而去。

于是,等到甲申之变,清军入关以后,即凭借数以百计的红夷大炮、仿制火炮,轰隆隆从东北碾压过来,无论闯军、明军,自然只能望风而逃。

那么,满清军队何以战力远过闯军、明军?

这段历史,可能与书本上的明清战争不太相容。

诚如孔有德向皇太极上书求降所言:

本帅现有甲兵数万,轻舟百余,大炮火器俱全。

有此武器,更与明汗同心协力,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天下又谁敢与汗为敌乎?”

孔有德的军队就是明朝末期全盘引进葡萄牙、西班牙军事技术建成的新式军队,既有远东最犀利、最现代化的红夷大炮,还有在葡萄牙军工技术帮助发展下的登莱军火生产技术,军工保障体系等等。

孔有德降清,实为推动清军战力飞跃性发展的主要事件。

清军此后沿袭孔有德军队装备火器、建军、练兵,到了甲申之变时候,满汉八旗清军如虎添翼,已经与明军、闯军拉开了军事代差。

换个角度去看,满清入关之顺利,实赖明帝国海禁锁国之坚决、之愚蠢。

图片
历史上,明廷颟顸200余年,最终被满清轻松灭国,实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如此可见,相比人们熟悉的故步自封而被动挨打的鸦片战争之后的满清王朝而言,明帝国自立国到灭亡,期间正遇到蒙古各大帝国坍塌,亚欧齐头并进的黄金时代。

这时候的明朝既与欧洲公平竞争,即便落后还有通过科技、文化、军事、经济的交流渠道扳回局面的优势,同时,还有200余年的宽松时间……

万事可谓美妙。

然而,200年的时间很快用完,明帝国颟顸依旧,依然故我。

如此浑浑噩噩,如此一事无成,一旦轰然倒塌,纯属情理之中。

那么,谁还会为明亡可惜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