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方草原战国时代开始使用丝织品

 天下文学文摘报 2024-04-22 发布于内蒙古

过去一般人只知道中国北方草原于13世纪(元代)才兴起毛纺织业,却不曾听说过丝织业。通过对内蒙古一些地方从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墓葬和辽代(公元916年至1125)墓葬中陆续出土丝织品的研究,加上这些年对草原丝绸之路的考证,学者们认为:

     ——中国至少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较成熟的养蚕丝织业。北方草原诸游牧民族在距今2000余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开始使用从中原输入的丝织品,并通过横越欧亚大陆的草原通路将中国丝绸和其它商品西运中亚、西亚和欧洲诸国。

     ——40余年前从辽墓取得的大量纺织品遗存,可与汉墓出土丝织物媲美。察哈尔右翼前旗豪欠营辽墓中沉睡干年的一具契丹族女尸,身上穿着轻罗衫,其轻薄透明度之高,令专家们惊叹不已,认为是无与伦比的珍品。女尸身上还有半透明绢衣,薄如竹衣,亦属罕见的丝织杰作。在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出土的各色绫、锦、罗、刻丝刺绣等丝织品,技艺都达到了精美绝伦的高度。

     长期从事文物考古的老专家说,辽墓丝绸文化遗存,不仅展示那个时代工艺技术水平之高超,更证实了距今1000年前中国北方有过一个丝绸繁荣时期。

     据文物考古者介绍,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公元872年至926,即辽太祖)创建辽王朝后,提倡养蚕丝织,曾在京城(辽上京)设置绫绵院,开办丝织工场,组织契丹人、渤海人、汉人缫丝织造,对一些州县的丝蚕户,实行免收粮赋,只纳丝绢。辽地制作精美的绸缎绫罗产品,

除供宫廷贵族官僚需求,还以贵重礼品赠予北宋和邻国。当时北宋商人在辽地大量采购称作“番罗”的辽罗,以质地特优见长,誉满宋境。商贾视为奇货,销路颇畅。辽丝绸与南方出产的丝绸-,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外运,成为契丹王朝同西域各地各国通商通好的佳品。

     辽代之后,中国北方蚕桑丝绸业衰落中断了整整10个世纪。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内蒙古自治区提倡养蚕产茧,复兴丝绸业,经过多年努力,已具备相当规模的缫丝、织造能力。

作者:石云子

摘自《内蒙古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