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为何忍了胡惟庸七年,原来是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对手

 登记去 2024-04-22 发布于湖北

                图/文/西风无语

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个大义灭亲的人,开国大将朱亮祖因为贪污被他当廷杖毙;然而对于一个胡作非为的小小的胡惟庸,他竟然忍了七年之久。

胡惟庸何许人也?胡惟庸只不过是朱元璋的谋臣李善长用来对付刘伯温的,他在朱元璋心里的位置一个远不如李善长。

李善长跟了朱元璋很久,并且也是开国功臣里很重要的一个人,李善长稍微有一点独断专行,朱元璋就让他退休了。

胡惟庸是既无战功也无政绩。

更何况,胡惟庸狐假虎威打败刘伯温之后,挤走了汪广洋,多了丞相之位,简直是狂妄至极,他贪污受贿,买卖官职,随意处决犯人,甚至于私自截留下属的奏章等等,这些贪赃枉法,以下犯上的行为,随便拿一件出来,就可以处置胡惟庸;再说一个皇帝想处置一个大臣,有时候根本无需理由。

再说,朱元璋是什么人,他自血火之中奋战而出,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他无所畏惧!

那么让朱元璋为什么忍了胡惟庸七年呢?

其实是因为胡惟庸背后的对手太过于强大。

有一句话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是什么意思呢?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知否》里的顾二郎顾廷烨,他最初在京城里是有名的浪子,哪家的姑娘都不愿意嫁给他,所有人都闻之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名声非常不好。

其根本原因就是他的继母,顾家的大娘子的纵容所致。

在他年幼的时候,他的继母对他是百依百顺,信马由缰,他如果犯错被父亲处罚,他的继母也是百般维护,直到最后他要被逐出顾家的时候才明白,继母一直惯着他的目的是想让他成为一个浪荡子,把他逼出顾家,夺走他的爵位,让她的儿子承袭爵位。

朱元璋也是有目的的。

在朱元璋心里,他觉得自己打下的江山天下为什么要将权力分给别人。丞相让朱元璋讨厌的,因为丞相会不断地给自己提意见,还反驳自己,不仅管理国家大事还管他的生活。有时候如果不接受丞相的意见,有时候恼火处罚了他,史书上还会记上一笔,让自己背上不纳谏的罪名。

他想拿胡惟庸下手,废除延续了几千年的丞相制度,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大臣官员都认为丞相是必不可少的,要废除丞相制度,理由必须充分,并且让大臣们无话可说。

而胡惟庸的任意妄为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借口。

胡惟庸知道自己干了不少的违法行为,见朱元璋不动手,只当看不见,他心里也是惧怕的,因为他知道朱元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绝不妥协。

他想拉人下水,所谓法不责众,跟自己站在一条船上的大臣多了,朱元璋或许就不会处置自己。

他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恩师李善长,因为李善长有免死铁券,拉拢他无疑对自己是最有力保障。

但是李善长并不上当,于是胡惟庸就从亲戚着手。

首先被他拉下水的是自己的亲家李存义,也是李善长的弟弟。如此这般,慢慢地就将李善长拉下水,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

朱元璋做事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他看到胡惟庸的实力越来越大,觉得是时候解决他了。

导火索出现得非常及时。一次出游,胡惟庸的儿子坠马,死于车轮之下。胡惟庸没有通过司法部门直接将马夫杀了。

杀人对于胡惟庸来说很平常,然而这次不同于往常了,朱元璋的一句“杀人偿命”就解决了胡惟庸。

大臣们心生恐惧,他们与胡惟庸或多或少都有接触,都担心胡惟庸一事牵出自己,此时朱元璋撤销了丞相这个延续了千年的职位,当然是没有人出来阻止了。

足见朱元璋是一个能忍有计谋的人,也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

欲害之,必溺之,想必现在大家心里应该有一些想法吧。

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

  • 升修养。阅读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使人的内心更加强大。

  • 丰富生活。读书可以使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 提升认知。阅读能够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