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青春期孩子冲突不断,因为你总是说硬话、做软事

 唐正书 2024-04-22 发布于江苏
01
前不久,橙子刚段考完,非要凌晨3点起来看球赛。

我说周中不能这么熬夜,3点起5点睡,早晨你根本起不来,就算勉强起来了,也没精神上课。

橙子非要看,说刚考完试,要放松一下:“我肯定起得来,你不用管了。”

看他这么坚持,我也就不说啥了,只是说:“那你明天早晨万一起不来,我可不叫你啊。”

“没问题!”

看我答应了,橙子喜滋滋地一口气定了十几个闹铃。

第二天早晨,从六点多开始,就听见他的房间闹铃大作,断断续续一直响到快七点,人家还是没动静。

橙子爸爸说:“你别叫他,让他好好睡吧。”

我:“这还用你说。不过,你还是和老师请个假吧,他今天肯定迟到了。”

橙子爸爸就给老师发了条短信,主打一个实话实说:凌晨起来看球赛,今天早上起不来了。

我俩收拾好就出门了,很贴心地没去打扰睡得死沉的橙子。

橙子这一睡就睡到了快12点,实打实的自然醒,急急忙忙吃了点东西,赶着去上下午的课。

晚上橙子回到家,我笑嘻嘻地问:“今天过得咋样啊?老师找你谈话了吗?”

“谈了,要我以后晚上把手机交给你。”

哈哈哈,真是额外的收获。

看橙子的神情,有点出糗的尴尬,又有点觉得这事好玩,估计还有些恨恨的,但又没啥理由发作出来,半真半假地来了一句:“有你们这样的父母,你说我能不优秀吗?”

这么夸我,必须要顺杆爬啊。

我故作真诚地说:“可不是嘛,你看我们多贴心啊,为了让你睡够,我早上走的时候都轻轻的,怕打扰到你。你爸都不用你叮嘱,主动帮你给老师请假,我们这么为你着想,我儿子能不优秀吗?”

说完我就忍不住笑。橙子也嘿嘿了两声,又哼哼两声,估计心情有点复杂。

不过,玩笑归玩笑,我还是忍不住提醒了一句:“这下你可了解自己了,你睡不够的情况下,定十几个闹铃都叫不醒你。下回可别太相信闹铃了,自己心里有点数。”

橙子嘀咕了一句:“我寻思着闹铃叫不醒我,你肯定会叫醒我。”

哈哈,经过这次他就知道了,妈妈是说话算数的——说不叫,就不叫。

家有青春期孩子,这两年我是实实在在领教了,什么是自主意识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橙子读高中以来,更有自己的主见了,多说一点就嫌烦,“哎呀,你别管了”。

有两次我真的赌气不管他,结果发现除了把关系弄僵,于事无补。

几次小摩擦之后,我逐渐总结出来:

应对青春期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说软话,做硬事。

当然了,最糟糕的方法是与之相反:说硬话,做软事。

图片
02
什么是说软话,做硬事?

就是硬下心来,不逾越界限,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

这么做的时候,态度上要软,不说教,不指责,不吼骂,平时该怎样就怎样,甚至比平时更温和、更放松。

实在忍不住,可以点一句,也是点到为止,不啰嗦不唠叨。

因为选择的自然后果已经让孩子得到经验教训了,这么大的孩子又不傻,懂得权衡利弊,趋利避害,毋需家长多言。

图片

什么是说硬话,做软事?

就是在态度上很强硬,甚至带有攻击性:各种指责、抱怨、嘲讽、训斥、放狠话。

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了。

你看看你,这么大了,连这点事都搞不定,你还能干吗?

学习是你的事,你爱怎样怎样,我不管了。

但话说得挺硬、挺决绝,事做得却很软,还是忍不住会管、会包办。

比如,有的孩子不想上学,隔三差五就找各种理由不去上学。家长就很着急,撂了狠话:你不是不想上学吗?行啊,那就去打工吧。

孩子本来还在挣扎中,听到父母说可以不上学,就顺势答应了,真的不去上学了。

家长就慌了——本来是想激一激孩子,让他知道不上学的后果,没想到孩子真不去了,这可怎么办?高中还没读完,不可能不上学啊。

家长又开始缓和态度,各种想办法,劝孩子去上学。

所以,如果父母硬不下心来,也无法承担说硬话的后果,就不要说那么硬的话。

十几岁的孩子容易执拗、冲动行事,不能充分考虑后果,真的把硬话当真了,很可能他真能豁得出去。

到那个时候,父母再想挽回补救,就难上加难了。

图片
03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独立又依赖。

一方面,独立意识增强,什么事都想自己做主,抗拒父母的管教。

另一方面,有时候还会像小时候一样依赖父母,习惯于父母的照顾。

这个特点表现在权利和义务方面,特别明显。

在自己享有的权利上,倡导独立:我要吃垃圾食品。我要玩手机。我要玩到半夜才回家。

我就要!我偏要!你别管我!

但在自己的义务方面,或者要承担后果了,却又习惯性地依赖父母。

你叫我起床吧。你帮我打扫房间吧。你帮我和老师去说吧。

独立和依赖的渴望经常混在一起,很多父母就被孩子搞蒙了,搞不清楚什么时候该硬,什么时候该软。

经常该软的时候硬,该硬的时候软。

该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时,各种干涉、拒绝、管教:你要这么做,不许那么做!

该让孩子承担后果了,又不忍心,忍不住包办、代替,帮孩子收拾烂摊子:算了算了,有什么办法呢!

做着软事,嘴还继续硬:各种唠叨、说教,指望着孩子能听进去,就此改正。

但实际上,白费口舌,下次照旧。

经常这么说硬话做软事,亲子关系很难不紧张。

孩子很委屈:觉得家长横加干涉,蛮不讲理,动不动就指责、威胁自己。家里的氛围让人窒息,一旦有机会就想逃离。

家长也很委屈:我就是嘴上说说,哪能真不管了?真不管他,他肯定弄得一团糟,最后还不是我收拾烂摊子?我这么操心劳力,他不知道感恩也就算了,天天跟我倔着劲儿,多说两句就一脸不耐烦,真不知道该怎么和他相处了。

一片好心为啥弄成这样?

就是因为家长把软硬搞反了。

图片
04
为什么父母会搞不清什么时候该软,什么时候该硬?

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界限不清。

父母没有从心底里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无法和孩子分离,习惯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当成孩子的事。

最常见的是,父母自己有很多焦虑和担心,会下意识地把压力传导给孩子,各种督促管教,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这样自己就不那么焦虑了。

焦虑太多,担心太多,界限不清,就会导致很多冲突和纠缠。

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很可能——

1. 孩子压根不把你的威胁当真。

孩子会看你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

虽然你话说得狠,但事做得软,时间长了,孩子就知道父母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会真那么做。

结果就是,孩子不会把父母的话当真,说多了还会嫌烦。

“你是为我做?那是你愿意的。”

2. 孩子把话听进去了,变得又倔又脆又委屈。

因为父母的狠话意味着切断连接,意味着威胁和嫌弃,这会让孩子很受伤,感觉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

孩子会用倔强、叛逆来防御。

3. 孩子变得既叛逆又依赖。

父母对分离和依赖是纠结的,导致孩子也变得混乱。

他既想挣脱父母,自己做主,又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只能靠叛逆表达自己,非常拧巴,对父母、对自己都有很多的愤怒和无奈。

图片
05
说硬话,是情绪的发泄,会在情感上把孩子推开,导致对立。

做软事,是侵入了孩子的边界,包办代替,帮孩子承担后果。

该拉近的你推开,该推开的你拉近,必然导致一地鸡毛,冲突不断。

说软话,是在情感上保持和孩子的连接,只对事不对人。

做硬事,是明晰界限——虽然我爱你,但我不是你。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为自己的事负责。

我会给到你建议,提醒你可能会有的后果,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这是我能做的事。至于你听不听,是你的选择。后果如何,也得自己承担。

而且,不管你怎样,我的心都和你在一起。

因为无论什么也改变不了一件事:你是我的孩子。

写到这里,我想起心理学家科胡特说的一句话: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还有那句耳熟能详的“温和而坚定”。

它们和“说软话,做硬事”,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

温柔地守护情感,坚定地守护边界。

既连接又独立,既温暖又清爽,这样的亲子关系,才是青春期孩子最渴望的。

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