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忙碌了一天,身心俱疲地回到家中时,听一曲喜欢的音乐,会感到疲倦感瞬间消失,整个人元气满满。当繁重的事务缠身,压力无处不在时,来首舒缓的音乐,会觉得生活充满美好,心情立即平静。这就是音乐的魅力。音乐的治愈能力远不止这些,近日,《国际老年精神病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演奏乐器、唱歌和整体音乐能力与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的显著改善相关。也就是说,演奏乐器和/或唱歌可能会改善晚年的大脑健康。 01 改善记忆可听音乐、玩乐器、唱歌 听歌、唱K、看演唱会、参加音乐节还有各种线上的演出,是很多现代人舒缓压力的选择。这一选择的确有益身心健康。 文章开头提到的研究纳入的参与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有计算机及互联网使用史且没有诊断为痴呆。研究人员测量了参与者的认知表现,及参与者乐器、接触音乐的时间、声乐方面的参与情况。 研究人员分析了认知表现与音乐体验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这些因素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其中,认知表现与“演奏”这一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 研究显示,对“演奏”因素问题做出积极反应的参与者在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任务中表现明显更好,其学习能力、检索能力、工作记忆能力以及语言推理能力较强。其中,在“演奏”中,演奏键盘乐器和木管乐器(单独或与其他乐器结合)的参与者与认知表现的关联性更强。 综上,演奏乐器与老年人的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的改善有关,而唱歌和整体音乐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参与音乐也有助于改善工作记忆功能。 此前,发表在《神经影像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就显示,经常听音乐能延缓大脑退化。研究表明,虽然听音乐比学习演奏在延缓脑部衰老方面要逊色,但也是有助力的。这提示,音乐喜好,有助于保持一个人的认知能力。 02 音乐防病降压、防心血管病、增幸福感 音乐的魅力不止于此。《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不论是听音乐,还是唱歌,总之,加点音乐就有助于改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而且,音乐这种积极影响效应近乎规律运动对健康影响的一半左右。研究者表示,反复接触音乐或引发自主神经系统激活模式,增加个体有效应对压力的能力,进而改善整体健康和幸福感。 塞尔维亚学者一项长达7年的研究称,心梗后早期出现胸痛的患者,每天听30分钟喜欢的音乐,不仅会让焦虑、胸痛有所消散,而且还会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音乐为什么有此“魔力”?研究者认为,听音乐缓解了交感神经反应带给心血管系统的压力,有助于降低心率和血压,减轻了心脏的负担。 英国心脏病学会会议上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必刻意迎合每个人对音乐的喜好,音乐疗法也能实现使人平静。用音乐控制血压和脉搏是比较简单易行的一种疗法。 一项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提示,开车时精力需要高度集中,这样会给心脏带来一定的压力,从而可能引起心脏病发作,听听音乐可以舒缓这种心脏应激。 还有一项研究显示,服用降压药物后听音乐可提高药物的降压疗效,而且显著增强了降压药物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降低静息心率。数据分析显示,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听音乐,1小时内心率明显下降;不听音乐时,心率没有显著下降。而且,当高血压患者听音乐时,血压对药物的反应也更强烈,尤其是古典音乐,对降低血压最有效。 03 选对音乐能养肝、心、脾、肺、肾 以乐养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荀子在《乐论篇》中提出“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的观点,指出乐舞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孔子对音乐颇有研究,孔子认为好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的高尚情趣,并使人心悦神和,有益于身体健康。孔子提倡多听欢快及情调积极向上的音乐,少听消极、悲伤、格调低下的作品,十分赞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作品,体现了孔子的音乐欣赏原则。 那么,选择哪种音乐更适合自己的健康状况?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曾介绍,中医有“五音入五脏”之说,指的都是单音,我们现在的音乐治疗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强调的是调式,即五声调式养五脏。 角调式音乐养肝。角调式音乐如春天般充满生机,令人愉悦。肝气旺盛容易急躁、发怒的人,以及肝气郁结爱生气、常叹气的人听这类音乐可以起到疏肝解郁、调和肝气的作用。徵调式音乐养心。徵调式音乐的特点是欢快喜悦、烘托出喜庆的氛围,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冠心病患者,存在胸闷、面色紫暗,容易怕冷等症状者,可以通过听徵调式音乐来激发阳气。宫调式音乐养脾。宫调式音乐的特点以平和、中庸为主,整体风格雄浑敦厚坚实、悠扬而庄重,有健脾助运、促进消化的作用。商调式音乐养肺。商调式音乐的特点是高亢嘹亮,营造出一种苍劲悲凉的气氛。肺气虚的人,症状以久咳气短为主,宜多听一听这类音乐。羽调式音乐养肾。羽调式音乐大多是哀伤的、阴柔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等。临床上多用此类音乐来缓解忧郁的情绪,听这类音乐可以收到滋养肾阴、降火的功效。 编辑 || 颜红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