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约在徽州(三十二):荫余堂的故事

 二班毛豆 2024-04-23 发布于广东

碧波地博物馆之“荫余堂”(图片来自纪录片)

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荫余堂,在黄村已有200多年历史,住过八代黄氏子孙。

这样一幢徽州古宅,为什么会搬去了塞勒姆碧波地博物馆呢

先来认识一个人。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师,20世纪最负盛名的海外汉学家和中国问题观察家之一。出版了《中国的思想与制度》《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等。

1932年初,25岁的费正清来到北平,研究中国近代史并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兼课。他和夫人住在西总布胡同的四合院,邻居便是留美归来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费正清这个中国名字就是梁思成替他取的。他的英文原名John King Fairbank一般译为约翰·金·费尔班克,梁思成告诉他叫“费正清”好,意思是费氏正直清廉。

1972年5,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费正清一行共六人,作为中美两国建交后第一批美国历史学家代表团,应邀到中国进行访问和演讲,受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的热情接待。1991年9月12日,费正清完成《中国:一个新的历史》书稿交哈佛大学出版社,两天后去世。

费正清夫妇去世后,他们的女儿把珍藏在家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信件,捐给了位于塞勒姆的碧波地博物馆。

荫余堂(图片来自纪录片)

为什么要捐给碧波地博物馆呢?

因为这家博物馆专门收藏与中国建筑有关的各种书籍及资料文件。

碧波地博物馆所在的塞勒姆小镇,是个大名鼎鼎的小镇,不仅是美国东部最古老的海港之一,更以中世纪一场有关女巫的宗教审判而闻名。关于女巫审判而改编的话剧在全世界舞台常演不衰。

当年的审巫法官中,有一位约翰·霍桑法官,100多年后,他的后代中有个叫纳撒尼尔·霍桑的人,以塞勒姆女巫案为灵感,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探讨愚昧的宗教理念对人性美好的迫害,这本书就是《红字》。

塞勒姆海港以和远东之间的贸易闻名。1784年至1815年,在广州黄浦进行合法贸易的船舶中,就有来自纽约与塞勒姆的轮船。清乾隆五十一年,第一艘来自塞勒姆的轮船是大土耳其号(Grand Turk)。船从塞勒姆、波士顿启航,在广州交易后,再返回纽约和塞勒姆。

1799年,一些船长共同发起并出资在塞勒姆建造了碧波地博物馆,展出他们历年航海贸易中的收藏。博物馆东方部收藏了有关东方建筑的艺术类丛书,包括中国建筑、家具以及园林等。

碧波地博物馆东方部负责人,名叫南希(Nancy)。南希当年在哈佛读书时,老师正是费正清。

南希受费正清的影响,是个中国迷,她与中国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她曾在北京中央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对徽派建筑和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荫余堂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年轻人纷纷出门讨生活。居住在荫余堂的黄家人,也渐渐走出黄村,荫余堂逐渐成为一幢空屋。

没人住的房屋,也就没了人气,慢慢成为危房”,面临被拆的命运。是继续修缮,还是拆掉重建,或者出售?1996年,天南地北的黄家人,重新集聚于荫余堂,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因缘际会,这场家庭会议刚好被前来参观荫余堂的南希撞见。

南希早就想购买一栋徽州古建筑收藏于博物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她当时就与黄家人交流,表示愿意购买荫余堂。为了说服黄家人,南希表示,她将竭尽所能保留荫余堂的原貌,不做改变。

最终,荫余堂以三万美元成交。

荫余堂内部房间

1997年春天,开始拆卸荫余堂。

拆卸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保证古宅完整,整栋房屋上至瓦片,下到砖块,榫卯结构的木头和柱子构件等,全部要一个一个拆下来。

最后,荫余堂拆下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石件,大到地基、池塘,小到挂在门上的装饰,墙上的招贴画,全部原封不动拆下。

工作人员在拆分房屋撬开板壁时,发现了一批徽州文书,些文书被细心包裹,深藏于墙壁夹层里面有黄家主人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还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代邮票的信封,这些文物在国际古董市场都价值不菲。

拆下的零部件共装了19个40呎的货柜,运至塞勒姆。

碧波地博物馆荫余堂

拆屋艰难,组装拼凑更艰难。

博物馆从中国请来能工巧匠,并邀请众多中国古建专家共同参与复原工作。

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古建保护建筑师、木匠、工匠和学者组成的团队,遵循保护指南,旨在保留尽可能多的原始材料。他们了解了北美的保护技术,应用于保护工作,以保护这幢历史悠久的徽州建筑。

历经数年,荫余堂的修缮工作才得以完成。

南希女士

从1997年购买荫余堂,运输至塞勒姆,到修缮完成,至2003年开馆展览,前后历时六年,共花费1.2亿美元。

荫余堂甫一开馆,便引起当地民众的热议。人们前仆后继涌入博物馆,想一睹中国建筑之美,第一天参观人数就突破了一万,前去参观的民众,无不为中国传统建筑之美而叹为观止。

如今碧波地博物馆严格控制参观人数和时间。票价12美元,每天定时开放,限定人数,每次只能参观半小时。

即便这样,依然源源不断涌入游客。他们以前在博物馆只见过中国的书画、瓷器等物品,还从未见过一整栋房子。

对于荫余堂卖到海外,一直存在争议。

一说荫余堂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借助荫余堂,当地民众徽派古建筑了解到中国古老的建筑文化,对中国古建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说荫余堂是传统古建筑,流落到海外,是文物遗失。

这件事之后,中国政府出台了专门的法律,禁止任何关于传统建筑的买卖。如今,在徽州可以看到很多古民居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从这点来说,荫余堂唤醒了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犹如“此数言,振聋发聩”。

房屋左边为荫余堂遗址

对于荫余堂,人们既惋惜,又庆幸。

在那个年代,若无人购买,只怕世上再无荫余堂。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与“在看”,让我知道。

上篇推荐:相约在徽州(三十一):全世界唯一一幢飘洋过海的徽州古宅,出自千年古村黄村

视频推荐:徽州昌溪古村

跬步之行:00: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