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的儿子宁王朱权,16岁来到大明最艰苦的地方守卫边疆。结局却出人意料。这个地方在哪里,现在怎么样了?

 新用户33836C5M 2024-04-23 发布于北京

    作为一位大明朝的皇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16岁就离开了金粉之地的南京城,离开父母,来到了塞外苦寒之地的大宁,这个地方今天叫宁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这里可是蒙古人的家门口,这是大明朝的最前线,历代藩王驻藩之地最为艰苦,最为凶险的地方。

       这位皇子就是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王朱权。朱元璋杀掉了大批功臣以后,用谁来守卫大明朝的边疆,朱元璋想到了他的儿子们,别人不信任,儿子还能够不相信吗?明朝的边防线很长,幸好朱元璋的儿子很多,而且有本事的儿子不少。西安、太原、大同、北京等处,一下子有九位王爷分别来这里坐镇了。然而大宁这个地方,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物质条件都差远了,而且凶险程度又远在其他地方之上,但是地里位置又十分重要,       朱元璋为了培养儿子的军事才干,不断的在南京城培养他们,后来朱元璋发现了朱权,更善于排兵布阵,临阵指挥,是难得的帅才,安排谁去大宁呢?最终朱元璋选择了老十六朱权。

大宁这么凶险,重要的地方,如果安排一个平庸的儿子去驻守,一是害了儿子,二是守不住城池,于是封老十六为宁王,驻藩大宁,也就是今天的宁城。

      一个十六岁的大男孩,现在应该上高一,但是作为皇帝儿子,为了大明朝的安危,也不得不挑起守边重担,没有办法,谁让你是皇子呢?

     当时就有说法,宁王善谋,燕王善战。宁王来到大宁,是这片土地最后的辉煌,这里在大辽朝无比辉煌,辽代有五个首都,而大宁这里就是辽国的中京城,可见当时的历史地位和繁华程度。随着辽国的灭亡,这种辉煌不再。而宁王的来到这里又再次热闹起来。朱元璋给宁王配备了精兵强将,有八万军队,六千辆战车,而且大明朝最能够打仗的朵颜三卫也来到大宁,归宁王指挥。兵马强盛,在各位藩王实力之上。

    宁王不负众望,把大宁军事治理的井井有条,出外巡塞,和其他兄弟联合打击蒙古,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大宁就像根钉子,钉在蒙古人的家门口。打又打不过,哄又哄不走,如芒刺在背。大宁成为蒙古部落的眼中钉。宁王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大宁的战略地位的作用。

     后来建文帝削藩,燕王造反,建文又怕宁王造反,想把他调到南京,宁王采取中立。后来燕王来大宁看望宁王,宁王中计,等燕王走的时候,宁王出城相送,没有想到燕王劫持了宁王,宁王没有办法被迫参加造反。燕王承诺,将来得了天下,与宁王中分天下。

这样,宁王手下的八万精锐之兵,就成了造反队伍中重要的军事力量。

      后来燕王得了天下,不认旧账,将宁王改封内陆,宁王想去苏州和杭州,都没有同意,最终封到了江西南昌。宁王也没有办法,只好忍气吞声,来到南昌。连王府都没有,住在了政府大院,后来政府搬走,这里就成了宁王府。宁王在此寄情文学,在艺术的道路不断前进,著书立说,琴棋书画,在各个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

       后来四哥永乐皇帝朱棣死了,宁王想让侄子洪熙皇帝,给自己换个的地方,侄子没有同意;后来侄孙子宣德皇帝登基了,宁王想要点土地,侄孙子依然没有同意;还挨了批评,忍吧!最终宁王朱权熬死了四哥家祖孙三代人,在正统十三年去世,信奉道教,修身养性,是不是也是长寿的原因之一,活了72岁的高寿,超过老爸朱元璋、四哥朱棣,也算笑到最后。

     宁王当时如果不是遭四哥燕王暗算,如果燕王进攻济南或者南京,宁王在后面抄了燕王的老窝北平,燕王就完了;假如燕王进了南京城,宁王在振臂一挥,打着为建文帝报仇的旗号,可能历史的结局就不一样了,或许后来的江山,谁来坐,都不好说呢?历史没有假设,历史就是历史。

       随着宁王不在驻藩大宁,朱棣将大宁的军队调走,边民内迁,这里再次成为蒙古部落的地盘。曾经辉煌鼎盛的大宁城不在了,像大宁这个地方需要强有力的人物,带领精兵强将来镇守,否则抵挡不住蒙古人的进攻,守不住。但是又怕这里的人造反,综合考量,最终大明朝收缩了北边的防线,最终北京暴露在前沿,怎么办,最终只好天子收国门了。

      今天的大宁,早已经默默无闻,现在就是内蒙古赤峰市下面的一个小镇子,这个地方叫宁城,现在有一种酒叫宁城老窖。当年的宁王府早已经无存了,如今成了平民百姓的家,为了纪念这段曾经的历史,于是在宁王府遗址处,立有一块巨石,上刻“宁王府”。

     宁王府是在辽中京城和元代城池基础上修建的。

作为曾经的辽中京城,现在还有三座古塔留存,分别是号称辽塔之冠的大明塔,也叫大宁塔,

还有小塔,还有半截塔。

以及纵横交错的城墙遗址,叫人看出不出这到底是几座城池,怎么城墙里面还有城墙。这就是大宁,这就是辽中京城。 

     假如宁王会穿越,600年后宁王来到这里,也会一脸懵,宁王也会感叹:这就是我曾经的家吗?除了大明塔和小塔,其他我什么都不认识了。真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啊!

     喜欢明朝历史的朋友有机会可以去看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家明朝历史书读得再多,也不如亲自到这些和明朝历史有关的地方看看,去亲自感受一下。

 作者:大槐树,70后,北京人, 热爱文物古迹,四处奔走,记录古迹;四海漫游,把旅游中的景物,推介给大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记录更多的历史,传承更多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