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不到位,绝对蒙圈

 金明书院 2024-04-23 发布于河南

迷宫

以前,老爱用“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激励学生。认为吃苦受难是可以成就一个学生的,毕竟常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有亚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说,初接触就会很明白地告诉学生吃苦受难会有好的结果。那时候自己信,所以就教学生也要像梅花和宝剑一样,肯吃苦,不怕磨难,让他们要牢记这句话。

本来也说不上,这种认为就错。因为,后来也真就有学生吃够了学习上的苦,终像梅花一样,能在社会上散发沁人心脾之香,得到了人们都赞誉。也有学生历经了学习磨难,过五关斩六将,就像宝剑一样在社会上披荆斩棘,为社会做出来大的贡献,成了家国重器。

当然,不成器的还是居多,就像社会上的梅花和宝剑一样,本就少见。于是,就不得不对这句话产生疑问了。吃苦受难,真就是孩子成才的真正来源吗?原先的理解真的就对吗?

必须承认: 苦寒,绝不是梅香的根源,绝不是苦寒成就了梅花。事实上梅花本来就香,苦寒只是衬托,是梅花赋予了苦寒以辉煌。

如果不是梅花,怎样都不可能散发梅花的香味,花花草草虽然多如牛毛。不是梅花,且别说受不受得住苦寒,就算是花开春暖时,也都只会散发它独具的气味。古圣先贤,他们懂这个道理,才有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而今天的教育,工厂化模式生产一样,实际是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啥都一样的要求,甚至想要求所有人都有同样优秀的成绩。这都是只想闻梅香,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梅花。实际呢,怎么可能。每个学生,其实就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一样,其质本不同。各种草,各样花,不同的能力,让它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

同样,也不是磨刀石出产了宝剑。干将莫邪,无不是材料本好,加之大师的精心锻造才得以面世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都不行。  

所以,这句话要很好的用到教育上,苦难是要靠后的,苦难只是真正成才的催化剂。关键还在于前面那个梅花,也就是要重在于本。本有两点: 家有父母的遗传基因,和家教的培养;校有老师的栽培,学校的熏陶。每一点都十分重要,任一或缺都是遗憾。

有条件的择偶,聪明人已经开始了对遗传基因的选择。霍家选择游泳皇后,主要为的就是基因,婚后学业的升级,则是家教的升级。为什么有人花几十万择校,无非是要个校风学风的熏陶,之后的选班选老师都同样重要,聪明人都在做。做不到,才会制造各种理由,无非一个掩饰自己的无能。更甚者,有作为家长的还以自己的无知对学校和老师各种要求,总之是就不要求自己,最终害的还是自己的学生。想之,都难免一叹。

走到哪一步,真的是都有最好的走法。天堂有路不去走,地狱无门偏又求,又能怨谁呢?


说点儿科技的小知识: 嫁接,是真正的科技狠活儿。嫁接,科学的说法叫创新,说白了就是改造,直接的变本加厉,根本变了,就能真的厉害起来了。变了本,就加了力,利益同步增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锤。

老师的说教,就是一种试图嫁接,也只是试图。而真正的嫁接成功,实际需要合适的时候做个手术,用尖刀,剥个皮儿,包扎,然后创伤,经历等候,就会得到理想的果实。教育孩子,没有家法也不行,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无论家长还是老师。

话,都是迷宫,有直来直去,更有弯弯绕绕,看不清就道不明。是成功突破,还是蒙圈,全在一个认识。有人说,知易行难,知道个啥很容易,真做起来很难。实际上,最核心的东西能知道才是最难的,知道了做反而是比较容易的。把戏只隔一张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谁对谁错?就需要我们知道: 知行,更通俗的说,实际就是学习。知识不学怎么可能知道,知就是一个学的问题,可就是有人一辈子不愿意学,一辈子不会学,一辈子仅得了年龄,到老了都是一个糊涂人。没有学,根本也就谈不上后面的习,无知的瞎蒙乱撞,是无头的苍蝇,碌碌无为一生,通俗罢了。欲高大上,则全在一个习上,认为难,不过一个懒而已。百步穿杨,卖油翁,手熟尔。懒得做,就难。不知学,难有为。

成为梅花吧先,再说梅香。

先爱学会学吧,长到老学到老,学了用,用了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认识到位,不蒙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