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时期湖南地区禅宗重要寺院及其驻锡僧人(13):常德澧县钦山寺

 文山书院 2024-04-23 发布于湖南

图片

钦山寺位于位于唐宋时期澧州(澧阳)澧阳县(澧阳县即澧县,今属常德市)县城西约十公里处的钦山下,为唐代文邃禅师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首先在此结庵禅修而后形成丛林。《(雍正)湖广通志》记载:“钦山在州西十五里,唐文邃禅师卓锡处。”[1]“钦山寺在州西十五里,唐文邃禅师道场。”[2]该寺院又名“乾明寺”,《(乾隆)清一统志》记载:“钦山寺在州西十五里。唐建,赐额'乾明禅寺’[3],文邃禅师道场。”[4]在灯录文献中虽然有许多僧人被著录为“澧州钦山乾明某某禅师”,但多以“钦山寺”或“钦山”称之。为唐宋时期澧州最著名的丛林之一。南宋僧人居简撰有《钦山禅院记》,记载了该寺院自唐代创建至南宋时期之兴废修葺的沿革:

建炎末,荆湖南、北列刹㶳于贼,环千里为盗区。澧之钦山在唐咸通为大兰若,最先罹此酷,时人命如叶。州郡闭关自固,坐视剽掠焚荡,方迂辨曲谈,聊忍须臾。一马渡江,再造区宇,遗墟扫砾,剪榛棘,图厥修复。当绍兴初,楚安方来创僧堂、藏殿、厨库。大殿、法堂则枯木诚(成)作于乾道丁亥[5]。绍熙改元,宗译建三门、钟阁。逮嘉定辛未,善应又营诸天阁、五百阿罗汉殿。至是稍复咸通之旧。阅数传,历百艰,摧折于奔驰,挫抑于留难,莫知其几也,仅克成之。其他力弱寡助,遂为强有力豪据,而湮没者何限?先是,枯木凿池潴水溉田,使谷不槁;种藕,禁采捕,示人以好生之德。清心亭、古溪桥则憩游观者发奇胜于觞咏吟啸,土木之役至是不可以加矣。昔钦山负迈往之气,死于德山,苏于洞上,昧者以为跃冶于德山,殆不知其从容驾两雄之时,反睨直前,微岩头孰能柔其刚、挫其锐。雪峰逶迤曲折,养其胸中所未发,终至大究竟,后世仰之如华山,三峰峭峙半天上,清风泠然,可望不可及。故书之,使讲古尊德之士知师友渊源之正。因作而言曰:三峰青中,雄酋三人。焉德可侔,是谓钦山。雪峰之与,岩头白日。西颓黄河,北流天地。所不能老兮,廪乎千岩之秋。[6]

据居简禅师所记可知,钦山寺在唐代就已经是一处较大的丛林,为唐代文邃禅师所创建。南宋建炎年间,该寺院毁于兵乱。此后,于南宋高宗绍兴初年(约1131)、宋孝宗乾道三年(丁亥,1167)、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及宋宁宗嘉定四年(辛未,1211)进行了持续八十年的多次修葺扩建,才“稍复咸通之旧”,致使这所在历史上有着与钦山文邃、岩头全豁及雪峰义存“雄酋三人”的寺院得以中兴。

文邃禅师,生卒年不详。为唐代禅宗青原系下第六世(洞山二世)僧人,洞山良价的法嗣。据《景德传灯录》[7]记载,禅师为福建福州人。少年时,依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受业。据明代文士徐一䕫撰《重建大慈定慧禅寺记》记载,文邃禅师在唐宣宗咸通初年(约860)以寰中禅师大弟子的身份上奏朝廷为师尊请敕谥号和塔名[8],据此可以推断文邃禅师初出家时的大致时间。当时岩头全豁(奯)、雪峰义存也依止于寰中禅师座下,见到文邃禅师谈吐,知是法器,便相率游方。许多灯录文献记载了他们游方的事迹、趣事及机缘语录,广播丛林,津津乐道,其中以宋代著名文士兼居士陈师道[9]所记载的最为有趣:

岩头、雪峰、钦山同行至湖外,诣村舍求水。舍中独一女子,见山爱之,为具熟水,而山盏中有同心结。山谕意而藏之,遂称疾而留。岩、峰既行,复还访之,则已与女纳昏(婚),是夕成礼。乃诱出之,投之棘丛,展转钩挂,而不能自出,忽大呼曰:“我悟矣!”遂弃去。既出世,每升座,即曰:“锦帐绣香囊,风吹满路香。大众还知落处么?”众莫能对。久之,传至岩头,岩教之曰:“汝往,但道:'传语十八字,好好事潘郎。’”僧既对,山曰:“此是岩头道底。”僧又无语。余为代曰:“熟处难忘。”[10]

这件事情在灯录文献中也有著录,但或称“鳌山镇尝遭魔娆”,意即为恶鬼神所障碍;或称为误解雪峰义存的“为钦山负累,缘在鳌山店”语而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之所至[11]。但据“无尽灯注曰'是师之旧事,见别传”一语可以看出,并非空穴来风。据《雪峰真觉大师年谱》记载,他们结伴游方的时间在唐宣宗大中七年(癸酉,853)前后,当时雪峰义存32岁,他们“三登投子,九上洞山”[12],几年后,文邃禅师于洞山寺得法后再往常德澧州钦山开创寺院并出任住持,时年还只有26岁(一作27岁),故他们游方时,文邃禅师的年龄最多不会超过25岁,实乃气血方刚之年,有此“魔障”也是情理中事,故后来文邃禅师才有“止于钦山,对大众前自省过”的行为[13]。在灯录文献中,经常看到的是禅师们如何地从儿童或少年时期便信仰坚定,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然而,僧人也是人,不能认为他们全都在受到外界利欲诱惑时毫不动心,反而在抵制诱惑而觉悟之后,道心更为坚定,展现了僧人在出家乃至求法过程中真实的心路历程,从而更为可贵。

文邃禅师等三人结伴遍访丛林,北上河北,南下江(西)湖(南),来到洞山寺参谒良价禅师后,又到常德德山参谒宣鉴禅师。岩头全豁与雪峰义存留在德山成为宣鉴禅师的法嗣;文邃禅师未得契悟,再次回到洞山依止良价禅师,言下开悟,遂嗣法洞山良价为其弟子。文邃禅师得法后,来到常德澧州,创建钦山丛林开堂说法,从而驰名丛林,成为一代名僧。文邃禅师圆寂的时间不详,但在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还经常被当时割据湖南的马殷延请到府衙内说法[14]。据前文所述文邃禅师在唐宣宗大中七年(癸酉,853)前后与岩头全豁与雪峰义存一道结伴游方,以及他于唐宣宗咸通初年(约860)以寰中禅师大弟子的身份上奏朝廷为师尊请敕谥号和塔名看,文邃禅师享年至少在80岁以上,年龄比雪峰义存(823~908)小一些。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文邃禅师的嗣法弟子有洪州上蓝院自古禅师、澧州太守雷满2人,但未留下机缘语录[15]

如静禅师,生平事迹不详,为青原系下第八世僧人,鼎州大龙山洪济的法嗣,钦山寺第二世住持。《天圣广灯录》记载了他在钦山寺的机缘语录:“上堂云:'夫妙音须假妙指,若得妙指,妙音自震。诸上座,且作么生?是妙音,还委悉么?若未委悉,钦山与汝按指去也。’乃拍手一下,便归方丈。僧问:'祖师未来时如何?’师云:'上是天,下是地。’进云:'来后如何?’师云:'下是地,上是天。’问:'鱼未成龙时如何?’师云:'擎头戴角。’进云:'成龙后如何?’师云:'江湖踊跃。’”[16]

悟勤禅师,生平事迹不详,为青原系下第十世(云门四世)僧人,鼎州德山惠(慧)远的法嗣,与潭州鹿苑(麓山寺)圭禅师和郴州王氏山普禅师为法兄弟。《建中靖国续灯录》记载了他的法脉世系,但未载机缘语录[17]。据《建中靖国续灯录》记载,他有法嗣1人,为鼎州梁山应圆禅师,留下了机缘语录[18]

法成禅师(枯木成,1071~1128),为青原系下第十三世(洞山九世)僧人,天宁芙蓉道楷的法嗣。他先后担任过汝州香山寺,东京净因寺,潭州大沩山密印寺,长沙道林寺、广慧寺,韶州南华宝林寺,镇江焦山寺、普济寺的住持。据前述居简禅师撰《钦山禅院记》记载,法成禅师在钦山寺修建了大殿、法堂等[19]。

继明禅师,生平事迹不详,为青原系下第十三世(云门七世)僧人,东京法云圆通法秀的法嗣,与潭州石霜山居晦等为法兄弟。《建中靖国续灯录》记载了他的法脉世系,但未见机缘语录。他的法兄弟在常德弘法的还有澧州寿圣用旻、鼎州德山仁绘和鼎州德山妙湛。

智因禅师,生平事迹不详,为南岳系下第十三世(临济九世,杨岐二世)僧人,杨岐方会的法嗣,与海会白云守端、金陵保宁仁勇、潭州石霜守孙等人为法兄弟。《建中靖国续灯录》记载了他的机缘语录:“问:'如何是道?’师云:'步步踏着。’僧曰:'如何是道中人?’师云:'眼眼相觑。’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锦绣银香囊。’僧曰:'客来如何祗待?’师云:'硬餬饼,烂䬪饦。’僧曰:'佛法事如何?’师云:'人情浓厚道情微。’”[20]

普初禅师,生平事迹不详,为南岳系下第十五世(临济十一世,黄龙四世)僧人,澧州夹山晓纯的法嗣。《建中靖国续灯录》记载了他出任住持时的第一次开堂法语:“上堂,良久云:'举扬宗旨,上祝皇基,伏愿祥云与景星俱现,醴泉与甘露双呈。君乃尧、舜之君,俗乃成、康之俗,使林下野夫不觉成太平曲。且作么生是太平曲?无为而为,神而化之,洒德雨以霶霈,鼓仁风而雍熙。民如野鹿,上如标枝。十八子知不知?哩哩啰逻罗哩。’拍一拍,下座。”[21]普初禅师的法兄弟在澧州弘法的还有澧州洛浦惟昉禅师。

元德禅师,生平事迹不详,为南岳系下第十五世(临济十一世,黄龙四世)僧人,黄龙灵源惟清的法嗣,与潭州上封佛心才、潭州法轮应瑞和潭州法轮守寔为法兄弟。《嘉泰普灯录》记载了他的法脉世系,但未见机缘语录[22]

慧方禅师,生卒年不详,为南岳系下第十七世(临济十三世,杨岐六世)僧人,鼎州文殊心道的法嗣,龙牙苏嚧智才的法侄,太平佛鉴慧懃的法孙。据《嘉泰普灯录》[23]与《云卧纪谭》[24]记载,禅师为湖南醴陵人,俗家姓许。20岁时依止潭州等觉寺法思禅师出家,七年后得度。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具戒,开始游方。首参谒潭州(长沙)开福寺道宁禅师。次依五祖山法演禅师的法嗣太平佛鉴慧懃,佛鉴禅师指点他往湖北汉阳大别山太平兴国寺[25]参谒自己的法嗣心道禅师,进而成为心道禅师的法嗣,受命管理经藏。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汉阳大别山太平兴国寺改为道教的神霄宫[26]。慧方禅师便回到长沙。后来心道禅师出任鼎州(常德)文殊寺的住持,他又随同前往,被任命为首座。后出任南岳楚安寺[27]的住持,故灯录中称其为“楚安方”。复迁任澧州钦山寺的住持。据前述居简禅师撰《钦山禅院记》记载,慧方禅师在钦山寺修建了僧堂、藏殿、厨库等,时在南宋高宗绍兴初年(约1131)。《嘉泰普灯录》与《云卧纪谭》还记载了他的许多事迹和机缘语录。他最为著名的偈语是《四威仪》:“山中行,步步踏无生,手把过头杖,轻重不多争。山中住,生死全无路,地狱与天堂,总是闲家具。山中坐,松竹大底大,时时起清风,自唱还自和。山中眠,祖佛并齐肩,神通并妙用,尽在枕头边。”[28]此外,宋代僧人法应集、元代僧人普会续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29]记载了他的39条颂古以及机缘语录。可见,他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僧人。

[1]清·迈柱等编纂:《(雍正)湖广通志》卷十二“山川志·直隶澧州·澧州·钦山”。
[2]清·迈柱等编纂:《(雍正)湖广通志》卷八十“古迹志·寺观·直隶澧州·澧州·钦山寺”。
[3]此处所称“唐建,赐额'乾明禅寺’”,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在唐代创建寺院被赐额命名为“乾明寺”的。其实,“乾明寺”的命名是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诏令全国各州郡新修或改名一所原有寺院为“乾明寺”的。参见本书湖南寺院“常德德山乾明寺”部分的相关考述。
[4]清·和珅等纂修:《(乾隆)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七“澧州·寺观·钦山寺”。
[5]“枯木诚”当为“枯木成”,即法成禅师(枯木成,1071~1128),为北宋时期青原系下第十三世(洞山九世)僧人,天宁芙蓉道楷禅师的法嗣。其活动年代当早于宋孝宗乾道三年(丁亥,1167)半个世纪以上,他担任钦山寺住持的时间当早于“楚安方”。一般而言,致力于弘法的僧人在修建寺院时,都是先建大殿、法堂,而后再建僧堂、藏殿、厨库等附属设施。此处反而颠倒其事,称“楚安方”(即慧方禅师,南岳系下第十七世僧人。参见下文关于这位禅师的考述)修建钦山寺的僧堂、藏殿、厨库等反在其前,于理不合。故居简《钦山禅院记》对法成禅师修建钦山寺大殿、法堂的时间有误。关于法成禅师的生平事迹,详见本书湖南寺院“宁乡大沩山密印寺”部分的相关考述。
[6]宋·释居简撰:《钦山禅院记》,《北磵集》卷四。
[7]宋·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吉州青原行思禅师第五世·袁州洞山良价禅师法嗣·澧州钦山文邃禅师”,《大正藏》第51册,第340页。
[8]明·徐一䕫撰《重建大慈定慧禅寺记》记载了这所寺院的建置沿革以及文邃禅师参谒寰中禅师的因缘,并称:“开成初,(寰中)禅师入灭。咸通初(约860),其大弟子钦山遂上其师之行于朝,谥曰'性空’,塔曰'定慧’,易寺额曰'法云院’。”载《始丰稿》卷十一。
[9]陈师道(1053~1101),北宋著名文士,江西诗派重要作家,苏门六君子之一。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16岁时从师曾巩。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人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陈师道到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后复职,调颍州教授。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他被朝廷目为苏轼馀党,罢职回家。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任秘书省正字。次年病逝。撰有《后山先生集》及《后山词》等。
[10]宋·陈师道撰:《后山集》卷二十一“谈丛”。
[11]宋·正觉颂古,元·行秀评唱《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益录》卷下“第七十九则·钦山三关”记载:“师云:澧州钦山文邃禅师,大慈受业。美咨容,善谭论。常以剪刀星尺针线随身与众裁缝。雪峰常以漆桶木杓护布随身为众作饭头。岩头常以把镢随身为众治蔬圃。相与游方。积岁,二人缘契德山,钦山独嗣洞山。……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山云:'锦地绣香囊,风吹满路香。’岩头闻之,令僧向山道:'传语十八姊,好好事潘郎。’无尽灯注曰:'是师之旧事,见别传。’万松昔在众中见举钦山三人至鳌山镇,山遭魔娆。皆好事者为之。雪峰于鳌山镇宿夜坐禅,责岩头睡,乃曰:'今生不着便,所到常为钦山负累。’所谓负累者,一则别嗣洞山,二为德山打我太㬠。岩头曰:'汝向后莫道我曾见德山来。黄口禅和见岩头点,传与十八姊。’又见雪峰道:'为钦山负累,缘在鳌山店。’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意谓鳌山镇尝遭魔娆。”《卍新续藏》第67册,第496页。
[12]雪峰义存等三人遍访丛林,多次来到东山寺。明·林弘衍编次《雪峰真觉大师语录》卷之下附录《雪峰真觉大师年谱》记载:“(宣宗皇帝大中)七年癸酉(853),师年三十二,辞曾氏游方。……遂同岩头奯公在大慈寰中会下,与寰中上足钦山文䆳为友。至江南,三登投子,九上洞山。……遂参德山……”《卍新续藏》第69册,第87页。
[13]《景德传灯录》记载:“师后于洞山言下发解,乃为洞山之嗣,年二十七,止于钦山,对大众前自省过。”但元·熙仲集《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八记载:“马王常诏钦山文䆳禅师入内问法。时年二十六住山。”《卍新续藏》第76册,第215页。
[14]元·熙仲集《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八记载:“己巳,开平三年(909)。湖南楚王马殷。……马王常诏钦山文䆳禅师入内问法。时年二十六住山。一日与道士论义,道士立义曰:'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师曰:'道士是佛家奴。’士曰:'太粗生。’师曰:'第一义何在?’道士无语,王大悦。”《卍新续藏》第76册,第215页。
[15]宋·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目录“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第六世·澧州钦山文邃禅师法嗣”,《大正藏》第51册。
[16]宋·李遵勖编:《天圣广灯录》卷第二十六“吉州清源山行思禅师第七世·鼎州大龙山洪济禅师法嗣·澧州钦山第二代如静禅师”,《卍新续藏》第78册,第554页。
[17]宋·惟白集:《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三目录“庐陵清原山行思禅师十世·鼎州德山惠远禅师法嗣·澧州钦山悟勤禅师”,《卍新续藏》第78册,第623页。
[18]宋·惟白集:《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六“庐陵清原山行思禅师十一世·澧州钦山悟勤禅师法嗣·鼎州梁山应圆禅师”,《卍新续藏》第78册,第678页。
[19]关于法成禅师的生平事迹,详见本书湖南寺院“宁乡大沩山密印寺”部分的相关考述。
[20]宋·惟白集:《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四“南岳怀让禅师第十三世·袁州杨岐山方会禅师法嗣·澧州钦山乾明智因禅师”,《卍新续藏》第78册,第727页。
[21]宋·惟白集:《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四“南岳怀让禅师第十五世·澧州夹山纯禅师法嗣·澧州钦山乾明普初禅师”,《卍新续藏》第78册,第788页。
[22]宋·正受编:《嘉泰普灯录》十之卷目录“南岳第十四世(临济十世·黄龙三世)·黄龙灵源惟清禅师法嗣·澧州钦山元德禅师”,《卍新续藏》第79册。
[23]宋·正受编:《嘉泰普灯录》卷第十九“南岳第十六世(临济十二世·杨岐五世)·文殊心道禅师法嗣·潭州楚安慧方禅师”,《卍新续藏》第79册,第406页。
[24]宋·晓莹撰:《云卧纪谭》卷上“楚安方禅师”,《卍新续藏》第86册,第669页。
[25]太平兴国寺位于汉阳县(今武汉市汉阳区)大别山晴川楼(阁)附近。《(雍正)湖广通志》卷七“山川志·汉阳府·汉阳县·大别山”记载:“大别山,(汉阳县)县东北半里。……《元和志》:鲁山,一名'大别山’,在汉阳县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上有吴将鲁肃神祠,故一名'鲁山’。”《(雍正)湖广通志》卷七十八“古迹志·寺观·汉阳府·汉阳县·太平兴国寺”又载:“太平兴国寺,在城北,唐建,置僧会司于内。”
[26]《嘉泰普灯录》与《云卧纪谭》的原文均作“未几,改寺为神霄宫”。按:此指佞道的宋徽宗在道士林灵素的蛊惑下于宣和元年(1119)下诏改“佛号”的一场闹剧。当时诏令改佛号为“大觉金仙”、“仙人”、“大士”等;僧人改称“德士”,行者称“德童”,尼改为“女德”,并令其穿戴道士的冠服;佛教的“寺”改为“宫”,“院”改为“观”。事情的详细经过参见本书“绪论”部分的相关注释。当时与汉阳大别山太平兴国寺同样改为道教“神霄宫”的还有许多寺院,如金陵(今江苏南京)的保宁禅院,参见本书湖南寺院“长沙谷山寺”部分关于“保宁仁勇禅师”的考述。
[27]宋·陈田夫撰《南岳总胜集》卷上“五峰灵迹·双石峰”记载:“下有双峰、能仁二寺,北有瀑布玉虹亭、楚安寺、拾穗岩。”又同书卷中“叙观寺·楚安寺”记载:“楚安寺在庙之西二十里,在双峰之上。古禅僧宴坐处。记云:'山北有石室,有逸人隐居,但闻诵经声。’”《大正藏》第51册,第1061、1078页。
[28]宋·正受编:《嘉泰普灯录》卷第二十九“偈颂·钦山方禅师四首”,《卍新续藏》第79册,第479页。
[29]宋·法应集,元·普会续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卍新续藏》第65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