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师工作坊 || 书是一扇窗,不是一个框——写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

 陈昱行思录 2024-04-23 发布于安徽
2024年4月1日,紫云湖小学“明师工作坊”正式揭牌成立;4月15日首批四个工作坊发展规划在推进会上亮相交流,刚刚竖牌的“明师工作坊”开启自主发展的研修之路。

当然,四月是“忙成狗”的日子,大家可能都还在忙碌和蒙圈中,暂时还没有将愿景付诸实际;而总有人忍不住迈开了脚步——千里之行,始于这样的每一小步。
今天,借两位朋友不约而同发来的同一个读书链接,就让语文坊的老师们首先走几步。其他老师也可以跟上来,线上的同学时光总会在其他时候给我们馈赠,无论现在大家如何沉默或迷茫。就如阅读教学,总有孩子会爱上读书,爱上学习,走向自主自由。

在刘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我也在想着读书这件事。借此机会说说我的读书观——
书是一扇窗,不是一个框。
书是什么?读书是什么?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的,书是一种丰富的可能性,像一扇扇窗户,将我们与世界联通。
在读书之前,我们只是我们;读书以后,我们才成为我们。因为成为更好的自己需要有更多的他者;因为森林之中的每一片叶子都不只是一片叶子,它还是一棵树的叶子、一簇叶子中的一个、一只毛毛虫的午餐、一条藤蔓的脚手架、一位摄影师的镜头,以及我的一个思维对象……
有了图书这扇窗,我们有机会完成一种成长: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看到了整个天空的蛙——研究井底和井外的蛙——填井的蛙——开天辟地的蛙——回归自然的自由蛙。这是不是一个轮回?是不是一种可笑的无用功?起点和终点是不是同一个地点?那个自主回归自然的自由蛙,还是不是原本的无知蛙?或者,两者虽有极大不同,而客观的效果是不是一样的?几千年前的老子是不是也想到了这些?从无知到自由的过程是有意义的吗?我的回答是:价值连城!
好了,让我们从读书的哲思中抽离。那毕竟是一种难得的理想状态,让我们回归现实。读书都是好的吗?
不记得哪位作者在哪本书中说过,你若到乡下走走,会见到两种年轻人,一种是受过多年学校教育的读了很多年书又没有最终脱离农村的,他们往往行动愚笨、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另一种是没有读过什么书、很早就务农的,他们往往身强力壮、思维灵活、乐观开朗。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倒害了第一种人!
其实,这是读书的常见“恶果”,成为“文不能测字,武不能挑筐”的书呆子、废人。追根揭底,哪能怪书?要怪得怪读书的方法和眼界。“不能挑筐”的人是把书读成了“框”,生生把自己框住框死。破解大法就是实践和思考,是知行合一。才能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很多不喜欢读书,或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往往把书和世界看成两样东西。如果书和现实生活是两样东西,不读也罢!
书是来用的,也是来赏的。
以上读死书的人,不知道学以致用和融会贯通。他们从书中只能读到一样东西:知识,还往往是一堆没有被激活的死知识。
会读书的人,从来都是学以致用的,将书本与现实贯通。罗胖今天说,现在他很少读完一本书,只需取自己需要的部分,干嘛要读完一本书?书本对他是工具而已,指向问题解决。
当然,这不是罗胖读书的全貌。一定还有一些书,是他愿意花时间透读精读深读的,因为他一定也会像所有爱读书的人一样,需要反复领会一本好书的思想、品味一本好书给自己的滋养,此时,书不只是工具,更是精神的食粮,品尝就是欣赏、享受。读书超越实用主义的工具性,显现出一种深层的文化性、趣味性。
如果世上的书都是你来用的,那么你的人生该多么乏味啊!只有当你用心赏书时,你才会因为书而生趣、得趣。
无趣的事情,谁有力气干?
书是媒介,万物皆可书。
回到上文说到的村里不读书的活泼泼的年轻人,他们真的没有读书吗?不对,他们只是没有读有字书,无字的自然之书、劳动之书、生活之书,甚至苦难之书,他们天天在读。
科举制度最后走向腐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延伸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腐朽思想。只有书本、本本,只能输光、笨笨!
读书的正道一定是万物皆可书,读书的本质是见多识广以发展思维、激活思想、拓宽眼界,最终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见微知著,知行合一,天人合一,返璞归真。
真正的读书人,一定是做事人。
真正的读书人,乐观、平和、朴实、谦逊、慈悲。
真正的读书人,一定是创造者。
真正的读书人,一定是明白人。
真正的年轻人,都是读书人。
So,紫云湖小学的老师,其实都是读书人、做事人、创造者和明白人。此之谓“明师”也!
而工作坊也是一扇窗,不是一个框。

陈昱记于2024年4月23日深夜紫云湖小学书记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