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赏析】人生与书本

 孟玥 2018-05-18

硚口区水厂路小学轮值周

读书可使人心胸坦荡,开拓视野。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她认为,读书可以充实人的思想,丰富人的情感,教给人们本领,纠正人的错误。


她认为,只有在书籍中,才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的美好。

  园  丁  颂  

作者:祝捷



轻推开了图书馆的大门,古朴的书架间散发着神圣的气息。博尔赫斯在多年前感叹“如果有天堂,那便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铭刻在心间的话语在此刻不由自主地浮现。


漫步于排列整齐的书架,凝视着一部部高低错落的书籍,有家喻户晓的通俗小说,也有艰涩难明的哲学读本,有枯燥乏味的历史记载,也有令人读来津津有味的剧本……身处在书丛中的我,骤然间倍感到“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的真实。

翻阅书本,是在字里行间寻找自己的方向,既刺激又富挑战性。我想阅读大抵是一个发掘的过程,当我们闯进书内的另一个世界时,我们看到的,是先人重生的火种;是失落文明曾今的枯荣;是粉墨舞台中社会的缩影;是黑白交替里的悲欢离合……透过阅读,我们的思维与书本的精神融合了。这过程带来的,可能是冲击、矛盾、彷徨,又或者是安慰、信心、平静。


咀嚼书本也是高速生活的慢化剂。“阅读让生活充实”,在不同的心境下,可以与不同的书籍对话。忙里偷闲时不妨欣赏一些清雅脱俗的散文,心潮澎湃时也可朗读几首豪情奔放的诗词。当大脑已然厌倦西方的名著,也不妨顺手拈来一本《张爱玲小说集》,尝尝倾城之恋的绝望与希望,又或者找来《余光中诗选》,于方寸光阴间感受最初的悸动;甚至是博益的“书仔”,也能在茶余饭后供人一笑。一言以蔽之,曰“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

人生与书本,本是异体同心。人与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人的精神食粮可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试问一个有气质的读书人又怎会眠花宿柳,纸醉金迷?看怎么样的书,便会成为怎么样的人。这或许不是亘古不变的定律,但也有它的道理。今日,在这种繁忙的社会机器里,失却了书本铸就的地基,一味追求物质的高楼,最后只有房倒屋塌。总有人汲汲于无穷的钞票,心中的银行早已赤字多年。这种的人,只是身如旧,魂已透的“空心一族”而已。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修养精湛,表现在外自是雍容的气度,不俗的谈吐,脸上洋溢的亦是灼人的光华。记得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以后,就应该为自己的脸负责。” 为什么有的人上了年纪,虽头皤齿豁,满脸布满岁月沧桑,但在那沟壑中,却是一派安然,慈祥和无边的笃定?为什么有的人正值不惑,鬓未霜,人未老,脸上却写满内心的空虚?这无他,只是因为缺少了书本的人生注定是不完整的。心中无书,离开了学校强制力,便与书籍天各一方,人文素养也在无声中离家出走。相对地,埋首经纶,日久天长,则胸次玲珑、见识广阔,自然能口灿莲花,气质高雅,此即“书卷气”之谓也!固然,我们不必强调中国古代名文人黄山谷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但如果穷年累月,一襟风尘,满面烟火,人已无暇自哀,只能在夜深时的华灯前感叹“近来多少华发?”


书本,是人的第四面镜子,以书为镜,可以明方向,焕发你的智慧之光。故而古代埃及有一位帝王,将书籍称之为:“灵魂的药剂”。美国哲人杜威也说:“真理的探险”, 读完一本好书,就好像完成一个旅程。途中有飞扬的书页作引路指标,使我们进入无限的时空,穿梭于本触不可及的地方;观摩书卷的姿彩与魅力,经验它的丰富与生命。一路上度过了多少春雨的洗涤,夏日的煎熬,秋风的吹袭,冬雪的孤冷;但也尝尽了多少朝露的滋润和晚霞的温馨。随着岁月的加增,读书人的心胸渐渐早育出一股典雅含蓄的“另一个我”。读书人攀遍书山,则可海纳百川,于光怪陆离中找到自己。于桑榆暮景,已经老去的读书人仍然能翻出曾经的快慰,供自己在生命的尽头回忆起曾今的美好。纵然终生无就,你亦满身情才。


秋菊煎新茶,小炉逸青烟。
金石陈堂后,古卷展眼前。
石鼓墨香近,岳麓书声远。
雨住骈文至,谁歌赋采莲?



美 编:游 洋

责 编:凌 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