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没有读懂社会这本书,更没有读懂人性这本书

 猎户ywysh4sdge 2020-07-07
2006年的夏天,从上海回到家乡的我,失魂落魄地在家里躺了几个星期。在外几年的种种经历一幕幕浮现脑海:情感的疏远背弃,尤其是创业失败的打击,让我对以往所学的知识产生了一丝的轻蔑。我感慨到:现实的艰难困惑岂是书本所能传授?人生的失落教训岂是书本所能学习?曾经,我在读书上投入了许多的时光,却像投入深渊的石子,听不见一点的回响,更看不到一丝的微澜。自己是否唯书本所教的理想与希望,用单纯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我开始深深地怀疑自己与所读的书籍。在现实的打击下,我对满屋拥有的书籍优越感荡然无存。它们在我眼中成了一张张软弱苍白的纸,与现实重重隔绝的装饰摆设。我感到书籍的力量根本抵不过现实的种种挫折。于是,在某天,我让一个收废品的大姐来到家里,拖走了我收集在一起的几个麻袋的书籍。但是,没过几天,我突然又后悔了,我失魂落魄地寻遍了周围大大小小的收废站,找了好几天却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后来,我又遇到这个收废的大姐,她告诉我,书可能被拉到纸浆厂了……那些书籍本无过错,却被我误解与不信任。它们来了,又走了,与我从此分离。正如生命以“遇见”开始,以“分离”结束。分离虽无可避免,但遇见之时,总可以彼此真诚信任而珍惜。凭心而论,我的跌跌撞撞不能怪罪在书。是我没有真正读懂它们罢了,我没有读懂社会这本书,更没有读懂人性这本书。书本和现实,两者于我,其实都未读懂。社会是一本真正难以读懂的书。有些人带着世俗油腻的眼光读它,有的人带着虚幻缥缈的眼光读它。如果让我说出内心读书人的标准,我会选择这样一个人:他既有迎接风雨、运筹济事的能力,也有呼风饮露,超越凡俗的风骨。其实,决定一个人人生走向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文化。还有他的性格、情商、智商,更有一些说不清楚的机缘。但如果一个人缺少了吸纳文化的能力,人生难免会少一些坚实的基础与底色。后来,我的书柜里又慢慢充盈了各种书籍。虽然有些书籍买来几乎未翻阅,我却对它们充满信任与期待。相信有那么一天,当我们心眼相遇时,它们又会给我一束心灵的火花。欣赏一本书,正如欣赏一个人。有些书,像憨厚朴实的村夫;有的像仙风道骨的游侠;有些则像高傲的绅士,娴静的淑女;而有些书,像和蔼可亲的大娘,给你许多关怀叮嘱的话,娓娓道来……世间许多事,人与人还可以相依相伴,携手而行。但读书这件事,往往是一个人“无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多少感慨在心头。如果没有那个心意相通、唯爱至上的人,谁又肯在你身边嘘寒问暖、递茶送饭、添衣揩汗?面对这遥遥无期而又没有明确回报的事,谁又能不计得失利害,心甘情愿伴你读一生的书?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并没有好好静下心来读懂几本书。正如像对待许多一面之缘的朋友,彼此握握手,浮光掠影般地又分离开了。读书难,难于上青天;读书也有乐,乐在能长岁,可得天。即使没有人相依相伴,你也要一个人走在路上,如同那些早早起床追逐名利之辈。唯一不同的是,在寒霜晨雾中,读书人一身青笠蓑衣,竹杖芒鞋,义无反顾,他看到的是满天星斗,明月满怀。面对一些朋友的赞誉之词,我往往从反面去警示自己。“文,虚也”,读书人往往需要附着在各种实业上才能得以生存。这既是读书人受束缚的一面,又是读书人超越的一面。我也不像朋友们所说的那样“内心充实,精神丰富”。如果是这样,我也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烦恼和困惑。记得苏东坡说过,人的学问是前几世修来的,今生即使再努力用功,也于事无济。因此《三世因果经》这样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当下不修,就永远没有了机会,永远就会“方恨晚”,晚时才悔“初不修”。我想,前世即使存在,那也是无法改变的过去。“我心在我不在天”,在于当下这颗心。他历经磨难,他也被美照亮,也将照亮他的周围。2020-05-16赵智勇 于 贵阳无一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