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双融双促”的内涵特征和实现策略

 扬眉剑客 2024-04-24 发布于山东

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双融双促”内涵特征

建设产业学院是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共生共长的重要途径。实现“双融双促”(即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价值旨归。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应立足“双融双促”目标,扣住“深融合”“同治理”“共发展”等内涵特征,为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找准着力点。

(一)“深融合”:融合融通,内外兼修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关键在“融”,核心是职教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互动匹配,重点是专业群与产业行业企业的互融互促。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融合育人是其运行核心,应以产业趋势、企业急需为指引,汇集行业顶级人才和优质资源,聚力产学一体、研用结合,强化社会服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深度融通,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比如,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由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及中电科第五十八研究所共同发起,瞄准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定位为江苏省首家政府主导建设、政产学研多元参与的现代产业学院,为地方集成电路产业提供设计、封装、测试和装备人才,探索实践“双主体、深融合”产业学院育人新模式,构建“共建专业及实训基地、共同管理、共育人才、共组师资、共融文化、共享利益”的校企合作“六共”长效运行机制和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

产业学院运作还主要处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内循环”状态,“外循环”溢出效应需进一步显现。一是强化行业发展指导。厚植核心优势,培育标杆企业,提升产业链的段位和层次。二是强化科研创新服务。依托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深入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服务。比如,长沙汽车产业学院由长沙汽车学校在长沙雨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导下,联合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等,寻求政、校、企三方“最大公约数”,联动共建提炼出“以时间造空间”的产业学院办学理念(即人员互聘、场地共用、项目共享、技术共研),让学生在校期间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岗位技能,相应地减少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时长,缩短学生成才时间,企业提供场地让师生进行实践锻炼,扩大中职学校的教学场域和空间。

(二)“同治理”:政策激励,协同运营

产业学院发展的动力因素,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预期收益和成本,需要多方利益契合和地方政府推动。企业是产业学院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产业学院运行中需进一步激励企业参与。从政府部门角度看,产教融合政策供给有待加强,除落实对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外,更应该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获取优质劳动资源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同时,产业学院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治”。因产业学院组成角色较多,需建立具有独立决策权的理事会,负责对人、财、事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部署。要在法律上明确理事会、董事会等组织地位,优化以学校的行政指令为准的领导模式,但在产业学院具备独立法人地位之前,理事会做出的决策需经高校备案,以确保产业学院的运营管理仍然处于可控状态[16]。比如,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工匠学院由平顶山工业技术学院联合平高集团有限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首先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理论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型,然后成立工匠学院理事会、院务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督导组,形成由工匠学院理事会统筹决策、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咨询、院务委员会管理执行的协同运行模式,以解决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有效迁移和转化的问题。

(三)“共发展”:关联契合,人才共培

产业学院是有政府公信力背书和企业强劲需求托底的教育改革项目,发力于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共同体,需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比如,江苏经贸九如老龄产业学院由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校企联合实施PPP办学模式下的多元化投入,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创设“紧密型、一体化”的办学组织联合体,组建“双元身份、双兼互聘”的教师发展联合体,构建分阶段人才培养的“理实融合”教学联合体,形成“情境化、体验式、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联合体,搭建开放式的协同育人平台,校企优势互补,人才共育,项目共建,成果共享。

校企以产业学院来关联契合体现在以下方面:高职院校为了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培训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科研、社会服务水平,以及优化实践教学条件等;行业企业介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储备所需的专业人才,深度利用师生科研能力进行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作为员工培训基地提升员工专业水平。比如,现代学徒制佛山模式1由佛山市陈村职业技术学校抓住佛山市建设教育部全国首批地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契机,根据“政府引导行业参与区域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任务,先后建成7个混合所有制产业学徒中心,形成“政府引导、多方聚力、打造区域分布式产业学徒培养模式”经验,构建“学校+产业学徒中心+企业”的佛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双融双促”实现策略

(一)以建设命运共同体为逻辑起点,实现产业、教育、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发展

首先,以制度优势保障产业学院建设。充分利用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红利,一是在政治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中国共产党职业学校基层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站位谋划产业学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二是在机制上注重考核,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整体部署、统筹实施,同时作为考核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支持地方整合相关职能,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机构,统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三是在制度上注重激励,对企业举办的非营利性职业学校,也要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等相关经费标准和支持政策给予适当补助,对参与联合体、共同体建设的普通高校,在平台建设、招生计划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四是政府要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加强政策扶持,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企业、院校和政府开展合作。政府适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降低企业、院校和政府之间合作的门槛,鼓励各方积极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形成良好生态体系,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其次,产业需求引导产业学院建设。结合区域科创带布局,促进产业发展战略与区域资源融合。根据地区的科创优势制订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与区域资源相结合,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链,提高区域竞争力。以产业需求为内生动力,持续发挥创新资源集中优势,在推动校地、院地合作及科创平台建设上共同“破冰”关键核心技术,攻克更多关键难题,开拓更多“针尖”领域,布局更多科创平台,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产业为创新源泉的自身资源优势,整合创新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产业(行业)充分发挥平台和纽带功能,构建“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形成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再次,龙头企业与骨干院校牵头产业学院建设。政府应推动龙头企业与骨干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建设产业学院为突破口,共同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开拓更多领域和布局更优科创平台,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为支柱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服务,同时帮助院校打造品牌专业。在政府支持下,企业和院校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合作成果,激励各方不断优化合作方式和内容,保证合作的持续性和深度,实现龙头企业与骨干院校协同发展、支柱产业与品牌专业共生共长。

最后,实体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着力点有三:其一,实体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训、技术研发等工作,针对人才或技术需求,为合作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和顶岗实习机会;其二,实体企业积极承接学校的科研成果转移与孵化工作,将院校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其三,实体企业通过投资或捐赠的方式持续参与共建产业学院,为学院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学院建设和发展。

(二)以促“四维度”耦合为建设向度,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首先,达成“五主体”共赢共识。为了促进产业学院的建设和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加强产业、教育、人才、创新等“四维度”的耦合,实现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学生“五主体”聚链共赢。各主体应该紧密协作,共同推动产业学院建设,服务产业链发展。产业学院通过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对接企业发展链,在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实现产业学院建设的无缝性和产业链的全链条专业布局,增强技能人才职业性和产业学院建设效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抓住专业集群这个耦合点。产业学院是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联合体,其专业集群应具有“专精特新”天然属性。因此,在产业学院建设方面,专业集群是关键。应将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对接产业链,构建支柱产业全链条专业布局,打造特色专业集群。同时,要加强对接产业,通过搭建“平台+模块+方向”专业群课程体系,满足支柱产业各岗位的需求,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跟岗培训是另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实践和教学的结合,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适应性。

再次,实现产教资源相对集聚。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以“头部”企业为重点,统筹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动共进,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确定对接支柱产业的专业布局,为产业学院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更好地实现产业链发展。要吸纳普通本科学校、科研院所等作为成员,涵盖中职、高职(含职教本科)学校,汇聚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搭建联合体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

最后,有效服务产业发展。采用“旺工淡学”错时交替的方式,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性,改善产业学院建设效果。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制订培训规划,统筹产业学院各成员单位的培训资源和需求,积极承接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

(三)以“跨界”融合获“乘数”效应为目标导向,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合理定位人才培养场域。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雇主更加关注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而非学科专业知识。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处于“专业知识本位”和“职业能力本位”两个场域,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顺畅地完成从“专业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指标。高等职业教育所提供的人力资源,应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产业学院尤其要重视满足劳动者职业发展和职业迁移需求。

其次,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与行业标杆企业共同制订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岗位工作流程标准,以确保学生掌握与现实职场相关的实际技能和经验。同时,产业学院构建思政课程群、职业素养课程群、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群、职业发展能力课程群、职业迁移能力课程群,依托真实职业岗位推行工学交融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为学生提供全面、实用的课程内容,并加强实践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再次,组建校企“混编”双导师团队。依托头部企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在产业学院中设立双导师工作室,学校和企业导师共同编写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教材,共同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并在实践环节中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育教学项目中,学校教师负责教育教学项目的设计、组织协调工作,并将党团建设和思政工作贯穿于实践教育教学全过程;由企业导师负责职业技能指导和训练、工艺流程管控,并配合做好思政和职业素养教育工作。

最后,做实实践教育教学项目关键环节。在这种项目中,学生接受“混编结构、双向流动、两栖发展”的师资队伍指导,能够最大程度参与真实的职业项目实践,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实际工作技能,增强职业素养。通过实践教育教学项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知识在职业生涯中的应用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实际能力,更好地适应职场的需求。启动高水平实践中心建设项目,通过政府搭台、多元参与、市场驱动,对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分类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学校实践中心。(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36期)

来源:高职观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