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液,皆有可能用到此方有一个经方可谓是体腔积液“清除剂”,它的名

 快时代的慢蜗牛 2024-04-24 发布于湖南
积液,皆有可能用到此方

有一个经方可谓是体腔积液“清除剂”,它的名字叫作五苓散。

五苓散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通阳利水方,它的作用当然不仅限于体腔积液。像急慢性胃肠炎,腹泻,虚胖浮肿,头晕眼花,晕车晕船,肤黄多水,糖尿病,慢性肾炎,尿潴留,慢性支气管炎,肝硬化腹水等,都有可能用到此方。

一个小小的五苓散,能治这么多种病?难道是神药不成?

其实不是的。还是那句话,中医是辨证施治,而不是辨病施治。病名对中医而言,最多是参考,且分量极低。中医最关键的,是要看证。证就是证据,疾病的证据。你也可以理解为病因。为什么要用这个方子?证据是什么?这是证。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有好多条都提到五苓散,我们简单看一下。

1、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辨证要点:渴,消渴或烦渴。消渴就是渴欲饮水,但是喝了水还是不解渴,表现为频繁喝水。小便量少无力,喝水即吐,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厚腻或水滑苔等。

最主要的症状,就是渴,但是喝了水又不解渴。什么原因呢?因为里有停水,本身体内的水液就有囤积,无法代谢。

很多人会说,既然体内水多,为什么还会渴呢?

因为水湿囤积不能正常气化,水分就不能为人体所吸收利用,相当于是废水。无法被人体吸收利用,身体各部分就缺水,自然就会渴。

临床上,真正因为缺水的渴是很少见的,因为人渴了都会找水喝,只要你不在沙漠里,自然不缺水源。

大多数的渴,都是因为水湿囤积,不能代谢而形成的渴。现在的中医一见到渴证,就喜欢用麦冬,生地黄滋阴,反助其湿,这就是没有辨证准确。

渴的话,又分欲饮水和不欲饮水。

渴了还有不想喝水的?有。渴而不欲饮,是因为胃里是寒的。胃一寒,就不想喝水。只有胃是温的,是热的,才会想喝水。

渴欲饮水,说明五苓散证的时候,病人的胃还是有点微热的,但是因为体内囤积水湿过多,又不能正常代谢。人体缺津液,就会渴,胃还微热,就会想喝水。这是渴欲饮水。

五苓散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成。从方子来看,桂枝可解表,同时又能温阳利水,有助于水向体表气化。猪苓,泽泻,微寒的利水药。寒是下行的,能走肾开水道。猪苓比泽泻更偏寒一些。茯苓,白术,性平,常用的利水药。

五苓散的方义,就是略有表证的水湿内停,同时胃不寒,有微热,渴欲饮水,喝了又不解渴。

为什么中医强调喝水要小口小口慢慢喝?因为人在渴的时候,往往容易一次喝很多,这样会给胃造成负担,如果不能运化代谢,水湿就会内停,疾病慢慢就来了。比如大夏天,非常炎热,在外面出很多汗,非常渴,进到屋里咕咚咕咚喝很多冰水,就很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

说一下几个祛中焦湿气方子的区别。

五苓散:有渴,胃微热,以微寒的泽泻,猪苓为主,泽泻用量最大。

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炙甘草,生姜):不渴,胃寒,生姜用量最大。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条文中没有提及渴与不渴,是否欲饮水,说明在寒热问题上居中,不寒不热,所以既没有用偏寒的猪苓,泽泻,也没有用热性的生姜,只是重用一些性平的利水药。

所以我们在去湿利水的时候,还要考虑寒热问题,有湿有热,用偏寒的利水药。有湿有寒,就要利水兼温阳。只是湿,无寒无热,就用性平的利水药。

回顾一下,五苓散用在人体什么情况?渴欲饮水,胃微热,水湿内停不能运化,小便不利等。

于是出现渴了想喝水,喝了不解渴,继续喝,同时因为水湿内停而造成的一系列症状和疾病,比如各种体腔积液,肠胃炎,水肿,腹泻,慢性肾炎,尿潴留,腹水等等。#中医##健康科普##来点儿干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