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前半辈子是地痞流氓,后半辈子成伟大诗人,逆袭之路堪称奇迹

 茂林之家 2024-04-24 发布于湖南

在我们的眼中,唐代大诗人是如何的存在呢?

他们能在朝堂之上,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世事,把握时代脉搏;又能在民间深处,亲身体会百姓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

他们以笔为剑,挥洒自如,写下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诗篇,诉说着人间的欢乐与哀愁,国家的兴衰与荣辱。

此人前半辈子是地痞流氓,后半辈子成伟大诗人,逆袭之路堪称奇迹

可或许没有人会把能写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或“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这样佳句的人与一个纨绔恶霸联系起来吧。

好巧不巧,韦应物就是这样一个极具纠结色彩的人,身披文学光环的他,曾是恶名在外的长安“街溜子”,也是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

此人前半辈子是地痞流氓,后半辈子成伟大诗人,逆袭之路堪称奇迹

他的一生总是在纠结和内耗的矛盾中度过。

每当黎明破晓,他似乎总在思考辞官之事,却又因为现实的无奈与贫穷被迫留在权力的旋涡中。

他总是会劝导别人不要入朝为官,然而自己却在官场中摸爬滚打了一辈子。

这种自我矛盾的状态,覆盖了他的整个前半生。

到了他的晚年,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韦应物。

他经常与文人雅士聚会,成为了年轻人的引路人。

他劝导他们读书作诗,追求文学与艺术的真谛。

但当想回望他自己年轻时的风采时,却只留下了那个大字不识的长安街溜子离去的身影。

在繁华的开元二十五年,韦应物降生于名门望族。

父亲韦銮,怀揣着家族的辉煌与梦想,轻轻抱起襁褓中的婴儿。

那时,这位以绘画花鸟松石闻名的韦少监,在儿子第一声啼哭中,竟显出少见的手足无措。

“小心点。”

母亲的声音温柔而稳定,她的手轻轻拍着婴儿的背,带来了安宁。

自此,他成为了韦家的希望所寄,这个家族曾独占唐朝风华,此时正期待着这位新生儿续写家族的辉煌。

“他将是我们韦家的未来。”

韦銮对这个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盼。

他认为就算自己的孩子不能权极一时,也能做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年少的韦应物却成了不学无术的小霸王。

此人前半辈子是地痞流氓,后半辈子成伟大诗人,逆袭之路堪称奇迹

十五岁的韦应物,正值青春年少,却已是名副其实的长安城中的纨绔子弟。

你以为他会在长安这座繁华的城市中,吟诗作对,苦读诗书。

但你总能在那些金碧辉煌的酒楼和豪华的庭院里找到韦应物的身影。

他总是成天与同龄的贵族少年们纵酒狂欢,挥霍无度。

他身着华丽的衣服,手持名贵的扇子,行为放肆,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不屑一顾。

诗书礼仪,在他看来无非是束缚人的枷锁,他对此不闻不问,甚至一提起便烦躁不已。

这个少年,以斗鸡听曲为乐,把诗书学问抛之脑后。

此人前半辈子是地痞流氓,后半辈子成伟大诗人,逆袭之路堪称奇迹

每当家中长辈提起读书习字,他总是找借口逃之夭夭,跑得比风还快。

反倒是在那些游手好闲的狐朋狗友中,他找到了同病相怜的快乐。

这些纨绔子弟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

韦銮作为他的父亲,心中自然是五味杂陈。

他明白儿子的性格,知道这般放纵下去,科举之路对韦应物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

他希望能通过送儿子进入宫中,令他受到宫廷礼仪的熏陶,从而得到唐玄宗的青睐,为未来铺路。

于是,十五岁的韦应物被送入了宫中,成为了唐玄宗的近侍。

此人前半辈子是地痞流氓,后半辈子成伟大诗人,逆袭之路堪称奇迹

在宫中,他见识了更为奢华的生活,依然与一群同样顽劣、追求权势的贵族少年为伴。

他们一起随着天子出入宫闱,享受着至高无上的特权。

韦应物手持宝剑,威风凛凛,身边总是围绕着那些同样想要在仕途上一展宏图的贵族子弟。

在这样的环境中,韦应物的性格愈发放肆,他的青春岁月似乎被这金碧辉煌的宫廷生活完全吞噬。

然而,这样的生活,真的能够满足一个年轻人的内心深处吗?

此时的韦应物,似乎完全沉溺在了武皇帝的恩宠之中,对权力的依赖和恃宠而骄的态度,让他在长安城中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

他的日常就是在樗蒲局中挥霍时间,在酒肆中放纵激情。

他甚至窃取东邻的姬妾,无视法度,肆无忌惮。

但即便这样,司隶也不敢轻易动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在白玉墀上嚣张跋扈。

骊山风雪之夜,长杨羽猎之时,他的放荡形象尤为鲜明。

这个在长安街头横行的少年,裘马轻狂,目无王法,将所有读书人所鄙视的行为都实践了一遍。

他不识一字,饮酒成性,痴迷于肆意的快乐之中,将自己置于世外之人的位置。

在盛唐的繁华间,他懒洋洋地叼着酒杯,倚靠在斜桥上,视诗书为无物,仿佛天下大事与他无关。

而钟鸣鼎食的韦家,恰好为他提供了一切物质上的奢侈享受。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沉醉其中,肆无忌惮地挥霍着他的年少时光。

此人前半辈子是地痞流氓,后半辈子成伟大诗人,逆袭之路堪称奇迹

后来的安史之乱,震撼天下的战火改变了大唐,也改变了那个曾任性妄为的少年。

韦应物在战乱中目睹长安一夜间的颠覆,豪华的生活瞬间化为泡影,家族的荣耀尽失。

他亲眼见到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离长安,那一夜,仿佛整个盛唐的辉煌与荣光一同破碎,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哀伤与绝望。

曾经的骄横自在,如今不过空谈。

二十岁的韦应物,面对生活的猛然转变,选择了沉默。

那个曾对罗绮美人、骏马雕鞍心存憧憬的少年,如今站在破败的长安街头,迷茫而惶恐。

韦家不复往日荣光,财富与地位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韦应物也从纨绔子弟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此人前半辈子是地痞流氓,后半辈子成伟大诗人,逆袭之路堪称奇迹

在这绝望的时刻,他来到了家族世交杨开府门下,那个曾高傲的头颅,此刻低垂着。

他对杨开府说出了那句:“我想学诗。”

韦应物从此开始在太学认真学习,投身诗歌与文学。

他知道自己起步晚,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他的诗句中也流露出了这段经历的辛酸与成长: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此人前半辈子是地痞流氓,后半辈子成伟大诗人,逆袭之路堪称奇迹

那个曾经令人侧目的纨绔少年,最终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转变后,开始展现出真正的成熟与深度。

他以布衣蔬食的生活,承载着韦家的清高不屈。

面对苦难,不再逃避,也不再妄自尊大,开始真正地用心去理解这个世界。

韦应物的诗名在长安逐渐响亮。

27岁担任洛阳丞时,他的与众不同愈发明显。

这时候的他性情中存着任侠,清高矜冷,他对腐败浑浊的官场深感厌恶。

多年的官场生涯,让他见证了朝政的颓败和百姓的困苦。感到无力改变现状的他,最终选择退隐地方,寻求一份内心的宁静。

任职的地方,便成了他的游历之地。

山水间,他寻得半日的清闲,从中汲取灵感。

德宗建中四年,他出任滁州刺史,在这一年,他写下了备受赞誉的《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中的景致幽冷,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

渴望归隐的他,虽屡次辞官,却又返回官场。那些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百姓,仍牵动他的心。

他的诗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透露出他的担忧与不舍。

韦应物的晚年颇为孤独,理解他的人渐行渐远。

妻子先他而去,挚友亦远离。

曾写“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的他,终成“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的孤独饮者。

清高的他,最终无法逃脱孤独或落寞的结局,唯有酒伴随着他,安慰着他在风尘世界中的心灵。

韦应物的影子在夕阳中拉长,断壁残垣背后,乱鸦掠过。

谁又能想到,这个曾不学无术的长安恶霸,竟独自撑起了中唐的文化风流。

韦应物从青春的放荡不羁到晚年的孤独与反思,转折极大。

人生总是充满转变,而内心的成长和理解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

无论起点如何,都有机会走向深刻的自我认识和成长。

人生之路,转折多端,唯有内心的成长,方能绘就生命的精彩画卷。

不管你现在身处何处,身居何位,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先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便能拥抱不一样的未来!新的一天,加油!

如果您认为文章内容还不错,诚邀您点一下关注,以后我会持续为您推送此类优质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此人前半辈子是地痞流氓,后半辈子成伟大诗人,逆袭之路堪称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