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二百七拾四:长安韦氏家族,展现出唐代唐豪门望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隋唐人有注重门第的社会风气。唐朝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长安韦氏家族,在隋唐时期就属于当之无愧的高门著姓。自北周以来,累代荣显,族盛门贵,可以称得上当世“第一家族”。

韦氏家族的显贵,不仅因为其“官多官大”的世俗表现,更因为其“品高质纯”的精神追求。进入唐朝后,韦氏家族中同时在朝居官、任职显要者,常常数十人。虽然政权更迭,皇帝轮替,但韦氏家族鼎盛依旧。

历史记载中著名的韦氏家族成员有:较早的公卿是受封郧公的北周骠骑大将军韦孝宽与其兄逍遥公韦夐(xiòng)。其后,有著名的诗人韦应物,花间派词人韦庄,还有曾仿效武则天临朝执政的韦皇后。

韦氏家族中封侯拜相的有韦坚(广运潭的设计建造者)、韦述、韦见素、韦处厚、韦安石……仅在中唐以前,韦氏家族就贡献了14名宰相级的人物,数百名公卿名士。观有唐一代,无论从门第、人物、衣冠、婚宦等方面,韦氏家族都让士林瞩目。

宰相官宦记不得,唯有诗文留人心。韦氏家庭虽贵为豪门,坐致公卿者不可胜记,此不可谓不贵;但真正高贵而且被后人记住的,却是出自韦氏家族的、才华横溢的各位艺术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韦应物及其父辈。

韦应物的父亲韦銮(luán)、叔父韦鉴(jiàn)就是两位画技高超的艺术家。韦鉴善于绘龙、画马,韦銮则长于描绘山水石松,长安著名的大慈恩寺廊壁松树就是韦銮所作。这些珍贵的精神和文化产品,比有形的物质更富生命力。

不仅韦銮、叔父韦鉴善画,韦应物的堂兄弟、韦鉴之子韦偃画技更为出众,以画马有名于时。宋代名著《宣和画谱》给予韦偃极高评价,认为他与其父辈俱以画马、松石出名,但他的笔力遒劲,风格高举,山水云烟,千变万化,远远超过其父。

有一首唐诗《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名作。作为京兆长安韦氏家族的一员,韦应物既有家风不凡的门第,更是一位才气横溢的诗人。

韦应物作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虽有一部分反映了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对黑暗政治的抨击,但更多的则是寄情山水,歌咏隐逸之作。他的这一类诗,写得古淡雅丽,清新秀美好,语言简洁自然,深为后人所推崇。 

虽然韦应物那首几近家喻户晓的《滁州西涧》是在滁州(今安徽滁县)写成,但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仍是长安,“烟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这既是对当时文化之都长安的向往,也是对韦氏家族故乡的眷恋。

韦应物曾出任苏州刺史、江州(江西九江)刺史,因而被称为“韦苏州”或“韦江州”,但退归故里、重返长安,却是他毕生的夙愿,“终理来时装,归凿杜陵田。”此句表露了他的心声。

内心的愿望与现世的真实往往无法统一,可谓是事与愿违。韦应物没能在有生之年回到长安,而是卒于苏州官舍,为满足他“叶落归根”的心愿,最后归葬于长安故园。长安这一方水土,培养了诗人的故园情,诗人的佳句丽作,更成就了长安的韦氏门第。

文化是精神世界的密码,是最隽永的人类存在形式。唐朝都城长安的名门旺族中,并不都是只追求名利之徒辈,象韦氏家族这样注重家族文化传承的世家大族不在少数,受其影响和引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普遍提升,这才是唐朝真正称为盛世,被后世关注和推崇之处。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