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北新市,揭开一段为后世盛赞的桑蚕史话

 张明儿 2024-04-24 发布于浙江

新市古镇位于江南农桑村落的深乡,因此,它的贸易集市,带有强烈的本地农业特色。它的四郊终年被一大片桑园包围。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以渔、农、桑为主,特别是明末以降,桑蚕的比重开始大幅上升,在整个浙北桑蚕业历史上,新市留存的桑蚕史话足以颠覆大多数人的认知,而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为后世所盛赞。
几乎与湖州其他村落一样,新市四郊的桑蚕历史沿革应该是在宋元时期,而明代已经纳入朝廷的农业发展规划。农民大量植桑,养蚕,新市作为集市,伴随而生的便是叶行,茧行、丝行等专业桑蚕服务与营销机构,由于桑蚕经济收入占农户全年收入的比例不断升涨,因此,蚕农对桑蚕的丰收有更多的期待与梦想,民间利用古镇宗教寺庙的祭祀内容,使桑蚕农业的活动渗入到各项祭祀活动中,如此愈演愈烈,演绎出一段又一段动人传奇史话,让新市古老之地盛开出一朵朵桑蚕文化奇葩。
一、建一座含山塔,让蚕农深怀祈福的信仰

北宋一位新市乡绅,叫姚明鼎,在距新市东北方向十华里处的一座山上,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大胆创新,最后终于完成了含山塔的建成。建了一座塔。因为那座山叫“含山”,所以人们习惯称这座塔为“含山塔”。含山塔的建成,充分展现了新市人前辈的智慧,也为日后的本地蚕农,发展浙北桑蚕事业建立起良好的精神圣地。
含山,又名涵山、或寒山,位于新市东北方向约十里地的含山古村落。海拔仅60米,山体覆盖地面之大,也不到百亩。含山座落地理位置独特,为南浔、桐乡、德清三区县的交界处,也处于湖州、嘉兴、杭州的天然中心点。一条京杭大运河途经含山绕山而过,成为本地东部唯一的山景。
这座塔形似一支高插云端的巨大香烛,点燃起人们对美好明天的祝愿。元明以后,本地农村桑蚕业大开,人们对含山塔赋有新的时代含义,让内心丰富信仰,充满幸福生活的向往。本地农民植桑养蚕,收入比例大幅提升,蚕农对蚕业丰收的期望很迫切,希望苍天风调雨顺,在这样情况下,“含山塔”自然成了本地蚕文化圣地,百姓祭蚕神的重要场所,它标志着蚕农对养蚕植桑的热爱与美好期待,标志着人们赋有“含山塔”风调雨顺美的灵魂,所以上千年以来,本地蚕农每至清明必上含山,到“含山塔”作一番祭祀活动。含山塔为浙北桑蚕活动开启了巨大的精神能量库,如此对浙北桑蚕文化的贡献,是先人姚明鼎所始料示及的。
二、对英雄朱泗的纪念,化为浙北规模最大的蚕神祈福活动

新市有一座永灵庙,是为纪念西晋治水英雄朱泗而建的庙宇,治水英雄朱泗,生前为百姓做了大量好事,目前流传最广、史志记载的是治水。他兴修水利、开渠挖河,建成“西河口”千古防灾工程,消除旱涝,功绩卓越。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为他造了庙宇,形成定期的祭祀活动。后来,由于四方来祭的百姓太多,所以又为他造了两座庙宇,这便是新市历史上的三座永灵庙,分别俗称为:西庙、东庙和南庙。
这位英雄的治水壮举,让百姓的农事、蚕事都因其恩泽而呈现丰盛。所以本地蚕农每年在养蚕的关键时间,都必须往永灵庙进行“进香大祭”,祈丰祝盛,这是自古以来本地蚕农的习俗。这场祭祀活动,从单纯的英雄纪念,到百姓祈求蚕事丰收的演变,最终演变成一场浙北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蚕神祭祀活动。
康熙辛末《仙潭文献》描述到蚕事最为重要的农历四月时,记载了当年新市百姓祭祀朱泗与养蚕的风俗情形:
……立夏,三日后凡蚕家定稍叶者,任从采摘,以蚕三眠也。四月十四,永灵侯诞辰,东西两庙社盛,水陆作乐佑神,张灯三日。“小满”蚕功告成。有谚曰:“小满见新丝”。又云:“小满动三车:丝车油车水车”之句。
“小满”节气,一般在农历的四月,这一天,成蚕进入“上山”期,这便是史志上所称“蚕功告成”。谚语说:“小满见新丝”是指“小满”的时候,蚕宝宝开始吐丝作茧了。虽然“小满”日子每年都会有变,而四月十四作为永灵庙神的诞辰,却是永不变期,所以,这一天就需要进行社祭,做些水上与陆上演出。一是感谢庙神对蚕事的佑助,二是期待蚕业丰收,这是符合百姓心理要求的。
新市每年本地的桑叶产量大,品质好,有繁盛的桑叶市场,有专门的“叶行”。明清两朝新市的叶市非常繁盛:
本土及西北两乡,所出最广。每清明后,蚕育群摘而聚于市衢以卖。早晚时价不同,俚谚云:仙难定叶价。又有“朝金暮土”之说,谓其贵贱起于忽焉之顷,不可预定也。鬻桑盛时,呼为叶行。
清明是祭祀活动最为繁盛的一季,后来逐步形成“烧香市”形式,成为新市古镇对治水英雄独特的祭祀方式,也成为农事及蚕事“进香祈神”、每年定期常态化活动。“烧香市”形式,说白了,是一次祈神与集市的综合民俗活动。后来它的内容是以蚕事为重点,人们通过对朱泗庙神的纪念与祭祀,来祈求蚕业丰收,所以,新市古镇“烧香市”名弛遐迩,几乎南至余杭、塘栖,北至乌镇、甚至江苏的平望一带。盛况空前,蔚为一绝。当年新市清明街市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热闹景况。百姓祭祀活动出自内心的自发形式。直到二十世纪末的1999年,新市镇政府组织指导下,清明举办大型的“新市蚕花庙会”民俗活动,很接地气,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这是新市传统“烧香市”“祭蚕神”传统祈福文化活动的继续,更是开创对英雄朱泗纪念的一段桑蚕史话。
三、创立“蔡家漾土丝”品牌,让新市成为“湖郡独良”蚕丝贡品诞生地

新市蚕丝品牌。在明代新市地方志上就有记载:
大抵蚕丝之贡,湖郡独良,而湖郡所出,本镇所得者独正,外此皆其次也。
清代朝廷称“蔡家漾蚕丝”命名为“七里丝”,翻阅《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诏令奏议中有一篇《蚕务条陈》文章,有以下记载:
由上海运往美国者,名“七里丝”,即细丝,俱由南浔、新市、菱湖、湖州、双林、乌镇而来。
从以上文字中不难发现,所谓“七里”,特指七个地方的俗称,而非望文生义的其他解释。
据笔者调查,蔡家漾位于原新市丝厂以南,根据笔者少年记忆,蔡家漾河流北接跃龙潭,南通运河官塘,西连漾溪河。水势湍急,循环往复。此漾虽不算大,水位比较深,清亮冷澈。当年附近几乎没有居民生活,水质从无被生活用水污染过,保持大自然原始状态,水质矿物质丰富。蚕农发现“蔡家漾”的水有助于缫丝生产品质的提升,这需要在长期缫丝生产中,才能在对比中发现。这一成果在明代方志上记载明确。
蔡家漾独具先天条件,这几乎在湖州境内,新市先民是最早发现制丝生产所需的上品水质条件。“蔡家漾”的水质资源优势,在明朝《仙潭志》中就有明确记载:
蔡家漾,在西成桥内,转而西南。蚕时取其水,以缫所得丝,视他水缫者独重,盖水性然也。故缫时取水于此。
据专家言,此“重”是缘于所缫之丝比普通的更有长度,故有此说。就这样,新市先民凭着这一份智慧,让新市成为“湖郡独良”的蚕丝贡品诞生地。
四、中国蚕业奇人嵇慕陶先生,迷上了这一片桑蚕神话土地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清代晚期,由杭州知府林启创办的“杭州蚕学馆”,它是中国最早培养蚕桑专业技术人才的机构,中国民族养蚕业先驱者嵇慕陶先生就学于此,他一生贡献与英名流传,与新市桑蚕神话土地息息相关。
1925年,中国近代蚕业界杰出的教育家和实业家嵇慕陶先生抵达新市,在蔡家漾北侧建立了一家“新市镇西栅公利丝厂”。从此,新市“蔡家漾蚕丝”有了突破性发展,成为一座德清县蚕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也是嵇慕陶先生晚年时,从事中国民族蚕业生产技术改良的重要实践,而让新市蔡家漾成为了一座首选的蚕丝生产先进技术实践基地。
嵇慕陶先生(1871年—1934年),德清新塘乡西封漾村人(目前行政划归为新安镇),出生地与新市古镇近约二十华里路。嵇先生是中国近代蚕业界杰出的教育家和实业家,是蚕业界的学者巨星,嵇先生晚年的蚕丝实业活动重点放在新市古镇。1925年创办“德清新市镇西栅公利丝厂”,让新市“蔡家漾蚕丝”正式通过先进缫丝的方式,从土丝生产成为大量生产“洋丝”,创办机械缫丝,设坐缫车126部,日产生丝150市斤,年产200担。嵇先生逝世后,新市公利丝厂由他儿子嵇秋成继承父业,并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进行厂房全面改造扩产,:更大的生丝出口能力,产值达到四亿五千万元,产品销往国内和欧美各地。后来,公利丝厂迁址塘栖武林头,改名顺丰丝厂。1966年,政府在“新市西栅公利丝厂”原址上,建立了规模更大的制丝企业——“国营新市丝厂”。
千年古镇沧桑巨变, 在经过历史沿革的路上,新市先人们以深邃智慧开创着前人未竟的事业,古镇历史的一段段桑蚕史话感人动情,可歌可泣,值得我们以敬畏之心,读懂古人博大胸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