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问西东:我今天从哪里出发

 解语渊 2024-04-24 发布于福建

一路上我问过数次,我们是从哪里到哪里,连老黄这个极具耐心的人都开始显露出不耐烦、不想搭理我的神情,可见那一天我问了很多次。兴许是间隔时间太短的缘故。就像是刚说完便忘,多少使人丧气,有种徒劳的徒劳感:反正你会忘了的,何必再问呢?大概是不解,又大概是无力,更可能是心疼自己的付出?

老实说,换作我,多半我只会脾气更差。尽管我好像从来未曾显露过我的脾气,然而我的脾气火爆自己是深知的。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就能直接将人推向矛盾最尖锐的时峰。说不明白,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突然袭击,潜伏着,不断起伏的胸膛中气鼓鼓的,一桶随时可能“爆炸”的“油罐”,冷语冰锥一戳,或热嘲一句点燃,“嘭~”。

大概是我从未被驯服过。我是说,我无法从庞大的仇恨中仅仅因为眼前的一点点小恩小惠就喜笑颜开。你知道的,总是会有这样的人,先损失了全部,然后还了一部分回来,这就足以让人心生欢喜。我并非是这样的人。说不明白,这究竟是“直”还是别的什么。

我并非记仇,也并非小心眼,但多年的忍让并没有让我因此而变得懦弱。且我好像从来没有服输、认输的概念。事实上,在我的观念中,我对于很多东西都既没有概念,更不会多去琢磨。是的,我指的是那些不好的事儿,无论是本身不好的,还是只对我不好的。

我的意思是,既然伤害已经造成,既然后果已经受着,我并没有必要再去怎么处理它,或者期待朝着我想的方向变化,或者祈祷它自己变好,又或者靠自己或想办法及时医治。我只会觉得这还不是时候,我还没有位于安全位置,这时候的任何举措都只会将一切事态严重化。我要静会儿,我要离开片刻,我需要等待我“正常”后……我之前曾解释过,“正”指的是修证的意思,而不是标准的另一种解释,而“常”指的是习性或惯性或平常的状态,即非极端,非情绪,非冲动,非昏智的。这也是为何我往往看起来没有脾气的缘故。

人性太过于复杂了,处于这样之中的人失控是极易发生的,且越是复杂越是容易失控,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至于哪个不知死活的家伙不信邪,自认为这些皆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最好别高估自己。就我个人而言,我永远相信有我所不知道和不可知道的存在,这不仅是人的局限,更是人的思维的局限。至于其它,未可知?

所以,尽管我每次都心平气和地问,又在心底闷闷的回响,终是沉闷了。

大概是慢慢意识到原来骨子里是厌恶和不满“无知”的。这大概也是之所以好奇,以及有了后来的语言,文字,包括“名”和所谓的“道”的缘故吧?我是说,好奇是天性的,一旦天性得不到满足,多少会有些意难平。是故,往往人们都喜欢言之有物,而很难与“形而上”纠缠深。我虽然早早训练过自己,然而本能的和残存的意志还是会时不时地出来“捣乱”一番。

话说,老黄是有说的,不仅有说,而且尽可能说得详尽。依旧无效。这多少叫人气馁吧,甚至是气愤。就像以前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遍又一遍,可总还有人会犯错,且每次都是犯同样的错误。这于老黄而言大抵也是一样,我和那些会重蹈覆辙的同学也多半是一样。并非不想记,也并非记性不好,更非不努力,而是完全没有那个概念。是的,就是没有概念。

我大概是知道原因的。对于我这类人而言,诚然我能记住很多复杂的东西,然而,越是简单的反而越是容易。就像我的名字一样。有多少人在不看我名字的时候能够脱口而出并且能够写出来呢?并不是生僻字,但多少倍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所扭曲而难以形成我是这个“名字”的人的概念。相关性太少了,唯一性太多了。换句话说是个性太强,以至于看起来不像个正常人,长久接触下来,怎么说呢?还是理解不了……于是,要么不理解,要么没印象,要么就只剩下些匪夷所思的片段印象。

是的,我这类人的记忆方式和大多数人多半不同,多少有些“未老先衰”的症状。我是说,有点像中老年人对自己的记忆并不确信,尤其是设计敏感信息偏又只提供只字片语的情况下。

当然,现在回想起来我又能记起来了:109国道穿越可可西里去往格尔木方向……

至于原因,当然不是我死记硬背的结果,而是途径过。这是一个神奇的能力,通常而言,我走过一遍的路几乎可以原路返回,且下一次我还会记得。并不需要特别地去记,只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存在。

是故,可以想象我当年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如何?不会太理想,但也绝对比一般人要强得多。当然,期间自然也是让人“啼笑皆非”,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别人可以轻易地得出“粗心”的结论,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毕竟能够接受越复杂的思维,其仔细、谨慎、认真的程度绝对要远超于一般人。真实原因只有一个,所知甚少乃至于一无所知。这大概就是“理解记忆法”的弊端吧?虽多了诸多的灵活,却又难以对“独立”的、“唯一”的东西下手,直至自己足够独立、唯一,乃至于特立独行后。也就是绕了一段很长很长的路之后,才记住“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像极了以前答题的我。原本用一个“数学公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结果我愣是用更简单的计算公式推出数学公式,然后才开始进入下一步。这样的事例屡屡出现在我的人生中……就像面对一个现象,我很少就现象进行直接展开分析、判断,而是往往需要先寻根溯源。比如我写东西,之前写文案,我都对各种产品信息的收集花费了绝大多数时间,然后又是对文案技巧的各种补充之后,最后才开始动笔。实际上这些东西可能最终都没用上,但确实我写东西很快,只是就总体时间而论我写得挺慢的。当然后期我也尝试着训练过直接写,无效——依旧会绕回去,比如写着写着就得去查资料,写着写着又得查资料。倒像是知识构建了我的自信?实际上并非如此。最无知的时候我压根不会生起自信还是自卑的概念,反而我只会勇敢地做,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而一旦有了足够多的知识,我开始变得不确定了,直到越来越多的知识被我所掌握,心到手到,我手写我心……然而这些都是很多年的事儿了。如今的我反而有些混不吝了。

是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好像能够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又或者即使没有把握也依旧不怵。大概是在内心里始终认定,本身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又或即使有然后呢?不也最终成空?言外之意是要么在变化,要么更新迭代被替代或代替,又或最终总是可以做到的,不过是唯手熟尔罢了。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于我而言,切实掌握的绝大多数都是对于无知,对于无常,对于变化的种种应对之法,且还都是主动的选择,哪怕虽然可能最终结果是一致的,比如不争,无为,又或不动。

是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很可悲,然而,我并不确定。我是说,并不确定究竟是他人的幸运能够理所当然地率然地去本能地或直觉地行事,而我却需要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才最终得出结论、作出判断,如此行事,这究竟是不幸吗?不过,我并未深思,我是说,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如果将人的成长,将人的学习,将人的机动性或其它一定要量化的话,我确实效率不是最高的,不过我的基础不错,且对于自己能够认知到的往往也都能够践行下去。

不过,怎么说呢?就像问我今天从哪里出发,如果你只是以为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地名的话,大概我已经领略了一路的风景,只是对于周遭更多的风景的了解我却一无所知。我是说,我弄明白了大部分自己的问题,且按图索骥也逐渐梳理出很多关于个人的部分,只是,距离核心,我的心,我似乎并未踏足太深。

这当然是个问题,虽听着宽泛,就像那些动辄谈人生意义的人,那很有可能是只有走到人生尽头才有答案的问题,但也可能是即使走到人生尽头也依旧没有答案,只能说是,尽量尝试着作答,继而有了后来的人生和记忆住过往的人生,谁知道呢?

如今,我反而是并不需要答案了。我是说,今天并不是此时此刻,包括此时此刻也并非如此,心在何处才是。毕竟,我们的身体往往跟随着头脑,而头脑和眼睛又需要处理时空的信息,实则曲路颇多……谁知道最终能否越加熟练还是越加迟钝呢?只能说,洗心而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