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的选择 | 中国百年阅读史

 遇事明言 2024-04-24 发布于广东
        阅读什么,不只是个人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每个时代的阅读主题都是由时代决定的,如20年代的新文化阅读,80年代的新启蒙阅读。反之,时代的阅读也将影响到每一个个体,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自近代中国与西方接触以来,国人的阅读随着历史的剧变也经历着跌宕起伏的变迁。任何时代,阅读都分为大众阅读与精英阅读两种,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时代的完整风貌,回望近代百年国人阅读变迁,就是重新理解一部中国近代百年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时代风貌变迁史。
大致来说,从清末民初到今天,中国人经历了五个阶段的阅读变迁。

晚清

传统典籍+西学新潮的精英阅读
中国与西方的接触,首先是知识体系的碰撞。这一碰撞最早可追溯至明末传教士来华时期,到了晚清,西方知识的大量涌入彻底打破了中国读书人传统的“经史子集”阅读体系。
从林则徐、魏源的《海国图志》,到严复翻译的斯密的《原富》(即《国富论》)、穆勒的《群己权界》(即《论自由》),从各地兴办新式学堂,再到清末政府组织公派留学生,西学阅读在中国知识结构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当时,由于社会经济、识字率等条件限制,读书更多是精英阶层的一种选择,而精英阶层也将西学阅读作为维新变法、改变国家命运的一种工具。

但同时,中国固有的旧学阅读体系并未被完全打破,当时的知识阶层既熟读四书五经,又吸收了大量西方知识,并且他们也以这种方式教导自己的儿孙与学生,这就造就了清末民初一大批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师,严复、辜鸿铭、王国维、梁启超、鲁迅、胡适、陈寅恪、傅斯年,都是这样的代表。

民国

从精英阅读走向大众阅读
民国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业最为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中华书局、开明书店、光明书局,三联书店,都在这一时期创立。出版业的发达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的普及,让国人的阅读向更大众的中下层社会普及。
民国时期的国人阅读包含三个重要版块。
第一,现代化转型的使命让知识阶层更加重视西方知识的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传播的新思潮、新理论,20年代大批讨论女性解放的作品,如丁玲的《莎菲女士日记》,以及商务印书馆百年来一直致力的西方经典翻译工作,都是当时知识阶层的努力。
第二,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让知识阶层也更加重视对中国古典知识的重新阅读。如胡适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胡适撰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顾颉刚的“古史辨”运动,钱穆的《国史大纲》。这些书目,都是以现代视角与现代学术规范重新审视旧学传统,要么是在旧学中开出新思潮,要么是在国难之际唤醒民族魂,它们都饱含着重要的时代内涵。
第三,现代化的教育普及以及白话文的普及,使得大众阅读兴起。首先,1912年成立的中华书局,凭借新版教科书一跃而起,开明书店编写的一系列教材如《开明中国历史讲义》至今仍在再版,还有史学大家吕思勉专为学生撰写的多本《白话中国史》,这些都是当年教育普及+阅读普及的成果。其次,新文化运动革新下的现代小说、现代散文、新诗等,成为大众阅读的体裁,让知识与文学彻底走出精英阶层,各种现代白话小说、新武侠小说、历史演义层出不穷,其中代表者如《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李宗吾《厚黑学》,至今仍是大众畅销书。

新中国前三十年

淡化精英大众,时代主题成为全民阅读的主流
50年代开始,历史进入新的周期,出版与阅读市场也表现出新的面貌,供给决定需求的时代阅读开启,全民阅读的主流自然是共同的时代主题。
如范文澜以马克思主义史学撰写的《中国通史》,是当时标志性的史学著作;革命作品“三红一青”——《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也影响了无数年轻人。

▲1960年代的《十万个为什么》


从1960年代开始初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其影响力更是持续到21世纪初,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儿童启蒙读物。

改革开放

新启蒙阅读+大众阅读多元化
80年代后,人们对书籍、对新知识、新思想的需求,让图书市场迎来井喷式爆发。
思想方面,对西方知识与中国传统的双重回归产生了一场空前的“文化热”。对于西方,官方与民间掀起了浩浩荡荡的翻译运动,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甘阳、刘小枫、陈嘉映等编写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金观涛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都是其中的代表,爱因斯坦、康德、海德格尔、哈耶克等也得以重新进入中国。
对于传统,知识阶层积极修复与传统文化的裂痕,对传统重新阐释,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衍生出了后来的“国学热”。
大众阅读上,人们开始走向更通俗、更多元的阅读方式。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港台武侠小说瞬间在内陆流行开来,它们的影响力与阅读覆盖率,甚至堪比古代读书人阅读四书五经。此外,琼瑶的言情小说等其他类型的通俗读物,也是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且,这些读物最终大都以影视剧的形式,达到更大的传播效果。


互联网时代

更多元也更通俗,更便捷也更碎片
互联网时代来临后,人们的写作方式和阅读方式都进行了一次“革命式”的变化。文字生产上,网络写作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纸质出版,近些年流行起来的各种通俗阅读,历史如《明朝那些事儿》,小说如各种盗墓、科幻、悬疑题材,大都是先在网上连载,然后火遍全国。
就连专业的学者,也走出象牙塔,所撰写的学术著作,基本都是面向大众发行的,而不只是局限于学术圈子,由此精英阶层的知识也走向了大众阅读的通俗化。同时,短平快的网文阅读、电子阅读,也在侵蚀着纸质书的整体阅读方式。
经典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遗忘,但互联网阅读确实在侵蚀着“经典阅读”,占据着现代人的大量时间。尤其是直播、短视频等更多新的媒介形式兴起后,这种现象更加严重。这个时代,我们看似更多元、更自由,实际上无形的枷锁越来越牢固,我们读哪些书、看哪些内容,往往是数据与流量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
        阅读是一个庞大的事情,国人的阅读面貌不仅仅只有以上这些片段。一百多年来,我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不断变化,但无论时代如何变,阅读永远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图书出版也是一个永远不会、也不能消亡的行业。
简略回顾中国百年阅读变迁,唯愿书友们都能忠于自己的内心,阅读对自己、对社会有益的书籍,继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思考。在这个电子信息泛滥的时代,愿这一页页纸质出版物,能成为我们心灵永久的陪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