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坊七巷笔记

 博衍 2024-04-24 发布于福建

图片图片

危砖黄 / 笔记

目录

一、南后街

二、光禄坊

……

十二、三坊七巷建筑特色

十三、三坊七巷名人姻亲网

十四、三坊七巷知名饮食

2009年6月,在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三坊七巷以最高票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同时入选的其他名街是: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苏州平江路、黄山市屯溪老街、青岛八大关、青州昭德古街、海口骑楼老街、拉萨八廓街。

三坊和七巷均为东西走向,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三坊在西,七巷在东,呈“非”字形结构,从南到北依次是: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和吉庇巷(今吉庇路)、宫巷、安民巷、黄巷、塔巷、郎官巷、杨桥巷(今杨桥路)。

习惯上,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但从建筑位置和形成时间来分析,似乎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

唐代及唐以前,福州的官绅、商人和居民们先是沿着今南街(八一七北路东街口南段)西边,自觉不自觉地建起了一个排列工整的商住文化区,相当于现在的“社区”。五代时期,王审知治闽,进行城市扩建。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南街西侧这片社区也随之扩大,隔一条后街(今称南后街,大概是伴着七巷的形成而形成),再向西发展,官家和民间大户又先后建起一组新街坊,成为以南后街为中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审知修筑罗城之时,很可能有意模仿大唐首都长安城的里坊规制和宅第建筑,在已有居住区的基础上,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布局。此后,虽然房屋建筑风格历经演变,但这一里坊规制却能世代传承,至今得到保存,实属难能可贵,堪称“唐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经过千百年的变迁,三坊七巷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之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清代进士刘心香有诗《无题》云:“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紫菱丹荔黄皮果,一路香风引酒楼。”这大概是“三坊七巷”以一个整体名称见诸诗文的最早的记录。“三坊七巷”组合名称最早见诸史志的,是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卷中·坊巷第二):“郡西南隅,自杨桥直南到鸭门桥,皆曰南后街。其街东经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凡七巷,西口皆达于此。俗有三坊七巷之名。”民国时期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二载:“会城内有'三坊七巷’之称,皆缙绅宅第所在也。” 清代广东举人王国瑞曾在《入闽绝句》(二首之一)中把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南后街与北京的琉璃厂相比:“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抽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而陈衍一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更使三坊七巷声名远播。

三坊七巷中,人文鼎盛,出过许多名人。其中的宫巷,不仅有林则徐的女婿兼外甥、船政大臣沈葆桢的故居,还有林则徐另一个女婿刘齐衔的故居、林则徐儿子林聪彝的故居。林则徐的同窗好友杨庆琛也住在宫巷。郁达夫曾经在1936年2月7日的《闽游日记》中有这样的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均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的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

图片图片

一、南后街

    南后街两旁,店铺林立,出售各种食品、特产、工艺品和文创产品。过去,这里曾经是书肆一条街和灯市一条街。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抽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王国瑞《入闽绝句》)清末民初,南后街的书肆有群玉斋、藏古堂、薛颐记、陆记、带草堂、醉经阁、聚成堂、缥湘馆、味芸庐、耕文堂、草不除斋、寿古斋、古香斋等二十多家。南后街书肆的特点在于:一是文人开书店;二是店主对古书字画精于鉴别,善于修补,如塔巷口醉经阁林端植、杨桥巷边聚成堂张思永、陆记陆桐桐等;三是精品典籍宏富,古籍善本、名家善本、经典秘籍时有可见,如杨桥巷口群玉斋、宫巷口薛颐记等;四是多数书肆都兼营碑帖字画、地方曲艺唱本之类,如二酉斋、观宜楼、聚成堂等;五是南后街书市勃兴时期,前店后坊,边印边售,蔚为奇观,如董执谊的味芸庐。外地文人名士来到福州,多要到南后街书市逛一逛,顾颉刚、郁达夫、沈从文、王西彦、曹聚仁等,都曾到此逛街。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更是在这里购得大批古书,装成一大木箱运回英国,作为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资料。

    南后街灯市,历史悠久,有史记载,始于宋代,历明清大盛。明诗人邓原岳《闽中元夕曲》(四首之三)云:“街头宝炬夜初开,一曲新词怨落梅。怪底佳人好妆束,闽山庙里看灯来。”清诗人陈少香诗曰:“隔巷帘栊横笛夜,后街风月买灯天。”刘家谋《榕楼观灯词》有句云:“吾闽灯市天下无,千灯万灯然通衢。”旧时元宵前后,南后街的灯市可达10多天,从正月初三至十五,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殷实人家还有搭架“台阁”“鳌山”,城郊、各县前来观赏的人群络绎不绝。观灯之时,还有灯谜活动,一灯一谜,供人猜赏,中者可获小礼物奖励。早年南后街有好几家专制花灯的店铺,多是家传手艺,20世纪20年代初,永嘉、锦章福、永兴和、万升等店制作的花灯都颇受喜爱。彼时海外华侨每年腊月回国团聚,元宵前多要采办花灯带往国外。新中国成立后,灯市一度改为花灯展览会,多由文化部门主办。直至1966年以前,南后街还开设花灯店号二十余家。文革中,灯市一度禁止。改革开放后,南后街传统灯市复苏,并遍及城台各处。

图片

二、光禄坊

    一般认为,光禄坊是为纪念宋熙宁年间福州太守程师孟而命名。熙宁元年(1068年)程师孟以光禄大夫知福州。任内,扩子城,疏河道,修桥梁,兴教育,救灾荒,并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道山亭记》,治行称“东南第一”。程师孟公事之余,常到坊内的玉尺山(又称闽山)游玩,留下“光禄吟台”遗迹。后人据此命名光禄坊。《三山志》:“光禄坊,旧曰闽山,光禄卿程师孟游法祥寺,置光禄吟台,因以名之。”光禄坊北侧有一条支巷,叫早题巷,与文儒坊大光里相通,坊南有安泰河及玉山涧巷,坊内有“三山藏”之一的玉尺山(又称“闽山”)。

光禄坊名人:北宋福州知州程师孟,清代诗人黄任,民族英雄林则徐,浙江提学孙昌裔,湖北布政使叶敬昌,博物大家郭柏苍,外交家罗丰禄,翻译家林纾,诗书画三绝的许豸、许友、许遇、许均祖孙四代,同胞同榜两进士的刘齐衢、刘齐衔,官绅、法学家、外交家、实业家、科学家麇集的刘氏家族等。

图片

图片

光禄吟台、玉尺山房、鹤磴  北宋熙宁元年(1068),程师孟以光禄卿知福州。程师孟公事之余常到光禄坊的玉尺山(闽山)和法祥院游玩。程师孟作诗曰: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游玉尺山寺》,有版本作《闽山》)并篆书“光禄吟台”四字,由法祥院(唐时称为保福寺,宋代改称法祥院)的寺僧刻于岩石上,旁署“熙宁三年□月知州事程师孟书”,光禄坊亦因此而名。

玉尺山旁有玉尺山房(宋末法祥院废,改作民房),明万历间为林有台郎中所有,崇祯间为孙昌裔提学之宅,进士许豸亦曾居此,建“笃叙堂”,乾隆嘉庆间辗转数主,归河南(洛阳)府尹齐鲲。齐鲲是侯官人,嘉庆十三年(1808),他受命出使琉球国,为册封正使,还朝后,给假归,营建玉尺山房,奉父母入住。

清道光二十年(1840),叶观国之孙叶敬昌从齐氏得玉尺山房。历任道员、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晚年归乡,住在光禄吟台玉尺山房。叶敬昌与林则徐有亲,林则徐次子林聪彝之妻即叶敬昌胞妹。1850年,林则徐因病还乡之时,叶敬昌邀林则徐到玉尺山房,并在此放鹤,后人镌“鹤磴”二字以志纪念。郭柏苍有《鹤磴》诗云:“四向亭前冲天鹤,千年鹤骨应已槁。吟台西畔鹤磴高,鹤去人归磴亦宝。文忠头白归乡闾,乡闾瞻仰群遮道。名贤面目世共图,一霎游踪迹不扫。园林放鹤事寻常,林下清风怀二老。主人与客品相高,笼鹤放鹤鹤不恼。苔阶几曲上荔阴,此处闲行休草草。”(据郭伯苍《乌石山志》)林则徐喜鹤,林氏家藏三幅《饲鹤图》,世称珍宝。

咸丰二年(1852年)林纾之父林国铨典得玉尺山房,林纾在此度过童年。话说1897年,林纾原配夫人病逝。他悲痛地写下一篇《哀辞》,不期然传入青楼,情真意切的言辞感动了坊巷歌女谢氏,她主动向林纾表述心迹,吓得这多情的“红冷生”逃往马江“避爱”。经马尾船政学堂魏瀚介绍,林纾认识了留法归来的法文教习王寿昌。为了抚慰林纾受伤敏感的心,他们合作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由王寿昌口译、林纾笔录成文言文,他们配合十分默契,常常是王寿昌口译刚停,林纾笔译也完成了。他们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是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故事每译到缠绵悱恻处,林纾忆起亡妻,泪流满面,“掷笔哭者三数”。18992月,由魏瀚出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南后街的吴玉田印书馆刊刻出版,初印仅100册。

同治年间,玉尺山房归李作梅。

光绪七年(1881年),郭柏苍购得玉尺山房地,改建“沁泉山馆”。玉尺山下有“漾月池”,系郭柏苍居玉尺山时穿凿而成,起初规模为现存十几倍。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王眉寿在玉尺山房创办福建女子师范传习所,分保姆班和小学教员班,招收学生60多人,王眉寿自任监督。宣统元年,该所与林伯棠等倡办的女子职业学堂合并,为福建女子师范。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陈宝琛领导的省教育总会在玉尺山房创办福建省第一所公立幼儿园(蒙养园),即闽山幼儿园。

图片图片

刘家大院(翍均凥)  光禄坊中段北侧的刘家大院,原为并列四座大院,总面积达4532平方米,西连早题巷,北靠大光里,是福州市区规模最大的一姓住宅。归刘家之前,分别为许氏、林氏所有。乾隆嘉庆年间,刘齐衢、刘齐衔的祖父刘照购置此宅院。刘照有三子,家镇、家蕃、家楸。刘家镇乐善好施,1824年出资重建西湖宛在堂,还捐银增扩凤池书院学舍。他精通训诂音韵,曾编藏书书目为《翍均图记》《翍均凥小学书经目录》等,林则徐为之题匾曰“翍均凥”(披韵居)。家蕃早卒,但在家镇的扶持下,有齐衢(家蕃长子)、齐衔(家蕃三子)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成为“同榜兄弟两进士”,给家族带来荣耀。刘齐衔官至巡抚,是林则徐的长女婿。刘家人才辈出,特别是刘齐衔次子刘学恂一门,有大律师刘崇佑,大实业家刘崇伟、刘崇伦,外交家刘崇杰。刘家在福州创办电气公司,书写了近现代福州民族工业的重要一笔,人称“电光刘”。

20世纪30年代,郁达夫来闽,在刘家大院寄住一段时间。

黄任故居(香草斋)  早题巷的黄任故居,曾是林觉民妻陈意映的避难之所。此宅于清同治元年(1862)由何履亨之父购得,何履卯、何履亨兄弟居此二十余年,并于1883年(光绪九年)重修。此宅堂前有匾“旧香草斋”,乃何履亨所书,并附长跋,记其屋宅变迁:

屋西偏,精舍数楹,额曰“旧香草斋”,永福黄莘田先生故居也。本许氏宅,先生与许有连,因侨寓焉,集故有“借人亭馆看乌山”之句。斋西、东堂一,面南室四,西北为长廊,庭植桃、柳、紫藤,集亦有诗。斋右为墨庵楼,下为十砚轩。道光壬寅,先君子赁居于此,时宅属林氏,一藤仅存。同治壬戌(1862年)始购得之,盖居此四十余年矣。迩年藤枯于风,垣圮于雨,而更水患,屋材朽坏,不任修饰,乃于今夏改筑,落成于仲秋望日。因重摹斯额,缀数语以存其旧云。光绪癸未(1883年)重九日,翊卿氏志。

广州起义失败后,林觉民殉难,其妻陈意映接到当时在广州供职的父亲陈元凯传回的密报,连夜从杨桥巷(林觉民故居)迁此避匿,此后的日子陈意映在抑郁中度过。林觉民的《与妻书》,也是被人秘密塞进此宅院门缝内的。

图片

三、文儒坊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又名儒林坊,因宋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教育部长)、福州人郑穆居此,遂改名文儒坊。《三山志》:“文儒坊,旧山阴巷,后改儒林,以郑祭酒穆之居,改为文儒。”国子监祭酒郑穆,是宋代“海滨四先生”之一。明代,兵部尚书张经曾居此,又称尚书里。文儒坊隔着南后街与安民巷相对,文儒坊南侧有支巷大光里(大光里旧名三官堂),大光里南侧又有早题巷通往光禄坊。

文儒坊名人:北宋国子监祭酒郑穆,明代兵部尚书林瀚,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四川总督苏廷玉,六子科甲陈承裘,船政干将梁鸣谦,诗人陈衍、何振岱,海军名将陈季良,工商巨子尤恒盛等。

乡约碑  文儒坊东口北墙上,镶嵌着一方乡约碑。碑高2.2米,宽0.8米,碑文石刻以方正雄浑的颜体书写,共48字:“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光绪辛巳年文儒坊公约。”这是福州古坊巷仅存的乡约碑,是福州坊巷平安治理、共建文明的实物见证,富有文物价值。

图片

叶观国故居  文儒坊西段北侧52号(旧23号,原打线营)。叶氏科甲连绵,创下六世八翰林十二进士的纪录。叶观国任学政、典乡试前后30年,素有“儒林文人”之称,深为学界所称道。其《新居示儿诗》,自述家门与心志,可一窥叶氏家风:

我家荡析余,两世居赁屋。先君晚买宅,粗足布床褥。

尔来稍改迁,小子忝窃禄。一徙通津衢,再徙九仙麓。

闬闳虽渐高,坐处仍苦促。小斋一书榻,竟日驻羲毂。

炙面怪已黧,横肱輙遭触。悠悠思古人,游息恒自足。

少陵号最贫,草堂有遗躅。昌黎亦穷士,南亭松果属。

乐天较优饶,履道居蚤卜。东坡虽远谪,白鹤赋新筑。

嗟我独何为,老死守踡跼。今春又西迁,近傍闽山曲。

非为慕高华,庶以避炎燠。有楼敞可凭,有池清可掬。

轩庭虽不大,颇亦莳花竹。同志三四人,谈啸慰幽独。

喜余还窃叹,住稳转生恧。挟持竟何具,享此书一束。

肯构要儿孙,传家惟诵读。此屋阅人多,世事如棋局。

不见马家宅,作园在转瞩。不见郑公第,乃仗他人赎。

勿嫌甍栋低,莫讶塈涂朴。堂堂宰相厅,旋马不为辱。

况我官秩微,后人非太祝。所伤先子逝,不及奉休沐。

(转引自黄启权主编的《三坊七巷志》)

陈承裘故居  文儒坊西段南侧4547号(旧61、62号),坐南朝北。陈承裘是陈景亮长子,刑部尚书陈若霖之孙。陈承裘之子陈宝琛、陈宝瑨、陈宝璐中进士,陈宝琦、陈宝瑄、陈宝璜为举人,获朝廷赐“六子科甲”匾。此宅由陈景亮于同治年间购进、重修,1908年由陈承裘次女、台湾富豪板桥林家林尔康之妻陈芷芳出资修葺、扩充,以旧宅为花厅,新建宅(西侧)为正座。陈承裘故居正座用材考究,雕工精细,富丽堂皇。

    陈芷芳是陈宝琛同父异母的妹妹,林熊征、林熊祥兄弟是陈芷芳和林尔康的儿子。陈宝琛的小女儿陈俞贞嫁的正是自己的表兄林熊祥。林家有房产在杨桥巷,而林尔康陈芷芳夫妇的女儿林慕兰,又由舅父陈宝琛做媒嫁给了严复的儿子严叔夏,辜振甫夫人严倬云(原名严俊)是严叔夏和林慕兰的女儿。严倬云出生在郎官巷严复故居,曾就读于花巷进德小学,13岁时离开郎官巷到上海读书,以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47年赴台奔丧后一直住在台湾。辜振甫本人与陈宝琛也颇有关联,辜振甫的祖父是清末名儒辜鸿铭,外祖父正是陈宝琛,辜振甫的母亲也是陈宝琛的女儿。

    陈承裘故居里面,全闽第一刺绣名手曾明女士解放后曾租住过,海军名将曾以鼎也住过。

图片

陈衍故居(匹园) 文儒坊大光里8号,此宅系1905年陈衍50岁时购得,并于第二年5月建成小楼。1917年陈衍回闽后,在第二进空地辟“匹园”(形如匹字),园内西北角建两层楼阁,名曰“皆山楼”,由郑孝胥题匾,楼上藏书,名“花光阁”,由陈宝琛手书。匹园和花光阁今俱无存。匹园和皆山楼的建成,以及相关诗文雅事,陈衍在《石遗室诗话》(卷二十八)中有记载。匹园建成之际,“方拟作书乞畏庐绘园图,而畏庐诗来”(畏庐就是林纾),陈衍便和了一首《畏庐寄诗题匹园新楼次韵》:

    敢云隐几日看山,只拟千忙博一闲。

    联扁分书已坡谷,画图传本待荆关。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循例吾家悬榻在,何妨上冢过家还?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两句诗一传出,即不胫而走,几乎成了三坊七巷人杰地灵的代言。

陈衍33岁以前基本在福州生活,其后30年辗转于上海、武昌、北京等地,晚岁12年居福州文儒坊大光里家中,主持编修《福建通志》,82岁逝世于福州。陈衍是“同光派”诗人的代表性人物,也是著名学者,1920年,陈衍在福州与诗友结成“说诗社”,常集花光阁吟诗雅集。

卢家祠(蒙学堂)  即永定卢氏宗祠,又称卢氏试馆、卢氏会馆,文儒坊中段北侧36号(旧16号),系清初永定卢氏族人集资兴建,主要招待来省城赴考的士子们食宿,后来亦有商旅者居住。清末,我国报界先驱、启蒙教育家林白水和黄展云、黄翼云、郑权、方声涛等,在此办“福州蒙学堂”。在此学堂受教者有一批名垂史册的革命英杰,包括黄花岗烈士“福州十杰”之林文、林觉民、林尹民、陈更新、陈与燊、陈可钧等,福州蒙学堂称得上是辛亥革命志士的摇篮。

图片

何振岱故居  文儒坊大光里21,坐南朝北,斜对着陈衍故居(相距约10米)。何振岱一生安贫勤学,教书作文,弟子甚众,著名者如“福州八才女”。

陈季良故居  文儒坊中段南侧19号(旧73号),陈季良的八世祖陈兆盛,亦系林则徐母亲陈帙的六世祖,所以该宅大门外亦挂“林则徐母家旧居”牌。

尤氏民居  文儒坊东段南侧原17号。

    文儒坊42号,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故居。张经曾率明军在浙江大破倭寇,称军兴以来战功第一,后被严嵩诬陷而死。

    文儒坊51号,清代名将甘国宝故居。甘国宝曾任台湾总兵官,在台湾严饬边防,并教台民明礼义,务耕种,得到台湾人民的爱戴。

四、衣锦坊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宣和间称棣锦坊,南宋改称衣锦坊。明《八闽通志》云:“衣锦坊,旧通潮巷口,初以陆蕴并弟陆藻知乡郡,名棣锦。南宋淳熙间,王益祥致江东提刑,居其内,改今名。”衣锦坊南有闽山巷通文儒坊,闽山巷中段又有一条横巷叫洗银营,由东往西,几经曲折,西端又通衣锦坊。

衣锦坊名人:北宋御史中丞、福州知州陆蕴与吏部侍郎、知泉州、福州陆藻兄弟,南宋江东提刑王益祥,明都御史林廷玉,应天府府尹陈一元,清临江、袁州知府郑鹏程及其后裔郑孝胥,河南巡抚林绍年,民国海军总长林葆怿等。

图片

水榭戏台  衣锦坊东口北侧的水榭戏台,是福州市现存唯一的宅院内水榭戏台。此宅据传原为郑姓人家宅第,清道光年间,由孙翼谋家族购置、重修。孙翼谋,又名贻谋,侯官人,清咸丰二年(185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安徽布政使、署理巡抚等,在皖20年,多行善政。其宅三座毗邻,每座三进,共九进,属“九落透后”宅院,占地面积2675平方米,为当时全坊最大。自西至东,第一座为主座大院,第二座为别院(书斋、佛堂、厨房、饭厅、库房等),第三座为花厅园林,水榭戏台就设在花厅。水榭戏台建筑精致,是明清时期福州官绅生活、家族戏曲活动的见证

欧阳氏花厅  位于衣锦坊中段南侧,坐南朝北,清初为闽清某盐商住宅,1890年由欧阳瑸欧阳玖兄弟购得一部分(二进宅院),加以重修,建筑面积2350平方米,欧阳瑸遗嘱要世代相守。欧阳瑸兄弟是闽侯竹岐人,在福州办钱庄,曾收购英国人连尼开设的福州第一家屈臣氏西药房。1948年,欧阳瑸第十二子欧阳推(建筑工程师)自天津携眷归来,入住欧阳氏花厅,至1996年去世,他一直守护此宅,并常加整修。此宅主座首进厅内曾有一副楹联:“莫做心上过不去之事;莫起事上行不得之心。”主座隔墙西院花厅,面积达400平方米,阔大而精巧。前花厅又称男花厅,设家庭小戏台,后花厅又称女花厅,中间以墙相隔,有小门相通。欧阳氏花厅精雕细刻,20扇雕花房门、14扇雕花窗棂、15扇雕花隔扇,皆为楠木所制,数百种图案、数百幅花鸟虫鱼雕刻,精致绝伦。

郑鹏程故居  位于衣锦坊西段洗银营北侧,原占地面积2375平方米。郑鹏程四子郑世恭,先后任凤池、致用、正谊书院山长20余年。郑鹏程次子郑世祺,有子郑守廉,与叔叔郑世恭同榜进士。郑守廉长子郑孝胥,光绪八年(1882)解元,历任内阁中书、驻日领事、湖南布政使,1932年出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

图片

五、吉庇巷

吉庇巷现为吉庇路,与光禄坊贯通,旧名魁辅里,有宋代宰相郑性之旧居。民间传说郑性之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时,因泄私愤,杖毙某屠户,从此巷中绝少行人,遂有“急避巷”之称。后里人以谐音改为“吉庇巷”。也有学者指出,以郑性之为人为官的厚道公正,应该不会做出传说的缺德事,或许是有人冒名而为。

蓝建枢故居  南后街南端东侧,吉庇巷北侧94号(旧32号)。蓝建枢毕业于船政学堂,1920年出任海军总司令,第二年8月去职返闽,居吉庇巷旧宅,直至去世。

谢家祠  吉庇巷北侧60号(旧22号)。清末林觉民等曾在此创办阅报所。五四期间,省城进步青年在此成立福建学生联合会,组织开展青年运动。19301211日,为纪念广州暴动三周年,中共福州市党团组织发动示威游行至此,福州互济会领导、共产党员李光被捕。

六、宫巷

    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记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名。”紫极宫是道教场所,今已无存。陈衍有语赞曰:“宫巷皆故家所宅,吾乡之乌衣巷也。”

   宫巷东巷口至今仍有“古仙宫里”四字。巷中有清代重臣沈葆桢故居(宫巷西段北侧26号)。林则徐的子孙也建宅于此,比如沈葆桢故居的隔壁就是林则徐三子林聪彝的故居(宫巷24号),林聪彝故居大门朝南,其后门就是安民巷。

图片

    林则徐女婿、一代船政大臣沈葆桢(18201879),一生办了三件大事。45岁那年,在江西巡抚任上,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义军,清廷授予他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及头品顶戴。47岁时,回乡守孝的沈葆桢因左宗棠推荐,接管马尾船政。55岁时,因日军侵台、挑起“台湾危机”,沈葆桢受命为钦差办理台湾海防,期间开发台湾,为捍卫国土版图作出了贡献。沈葆桢在福州任船政大臣是其人生航道的一个转折点。那时,他坚定地实施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立工厂,培育人才。由于他的奏请,先后有35名学生被派往欧洲留学,造就了严复、邓世昌等一批中国近代思想、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他任职期间,马尾船政局先后有“万年青”号等16艘舰只轮船下水,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和海军人才的摇篮。沈葆桢自己也正是在故乡的这块土地上,通过船政学堂的实践,开阔了视野,成熟了他洋务运动的思想,从一个儒学信徒成为一个坚定的洋务运动的组织者、实践者,从而找到了自己在历史航道上的应有位置。

    沈葆桢不仅是林则徐次女林普晴的夫婿,而且是林则徐的外甥,林则徐的六妹林蕙芳正是沈葆桢的母亲。

    宫巷14、16、18、20号,刘齐衔故居。刘齐衔官至河南巡抚,也是林则徐的女婿,林则徐的长女林尘谭嫁给了刘齐衔。刘齐衔之女刘拾云,嫁的正是沈葆桢四子沈瑜庆。创办福州电气公司的“电光刘”,就是刘齐衔的后人。

    宫巷11号,民国初期海军总长刘冠雄故居,由福建督军李厚基赠。在1913年南方国民党人发动反袁“二次革命”时,刘冠雄受命任南洋巡阅使,率领海军及李厚基陆军入闽,刘冠雄力荐李厚基任福建镇守使兼督军使,李赠刘此宅,以示感激。

图片

七、安民巷

    安民巷口差不多正对着文儒坊口。唐末黄巢起义军入福州时,经过此巷时贴出安民告示,故称安民巷。

    新四军办事处  19382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在安民巷27号(今53号)成立,王助(福州人)以新四军参议的名义担任办事处主任,范式人(曾经是中共闽东特委负责人)为上校秘书。19409月以后,办事处撤销。

    王助(1914-1941)曾任闽浙赣特委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早年就读于马尾海军艺术学校和英华中学,读书期间,他接受革命主张,曾作为福建代表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反帝大同盟”远东大会。并十年如一日地带领红军游击队,活跃在闽北根据地、游击区。

    位于安民巷内的新四军办事处,其日常工作是完成前后方联系、传递战士家书、颁发抗日军人证书和烈士证明,同时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输送干部人才。19383月间,国民党顽固派在泉州将红军闽中游击队包围缴械,王助与战友一起向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陈仪交涉,迫使陈仪下令释放被俘人员归还枪支。

“皖南事变”之后,在闽北坚持游击斗争的王助,在一个日全蚀的中午,在建阳与顺昌交界的小山村东坑头与土匪遭遇,中弹牺牲,年仅27岁。

中共福州地委联络处旧址  位于安民巷立本弄3号,系古民居后进部分。19264月,中共福州地委成立后,先是以北门大营房方尔灏家为联络中心,1926年冬至1927年春,北伐军入榕后,联络处改在这里。

图片

鄢家花厅(鄢氏宗祠)  安民巷南侧47、48号,系鄢氏族人于乾隆年间合伙购买当地民房加以修筑,清末和民国年间均有修缮,2011年再作整修。陈若霖书鄢家花厅大厅出廊柱联曰:“三山毓秀绵祖德;闽水储英继流光。”萨镇冰也曾给鄢家花厅题联曰:“人能知足心常乐;事来无求品自高。”西花厅天井栽有一株百年洋桃树,虬枝盘曲,树姿优美,似大型盆景。

八、黄巷

    黄巷是三坊七巷中最为古老的巷弄之一,黄巷口与衣锦坊口正好相对。

    福州有句民间谚语:“陈林半天下,黄郑(黄旦)满街摆”,说的是同中原南迁入闽的主要姓氏。晋代“永嘉之乱,八姓(黄郑陈林詹邱胡何)入闽”的黄姓士族,起初就居住在黄巷内,故名之。

图片

图片

黄楼小黄楼  唐末进士黄璞,曾官至崇文馆校书郎,但不久即辞归里,隐居于黄巷。黄巢起义,兵进福州时(879年三月),听闻黄璞是儒者,为避免惊扰这个读书人,下令士兵在经过黄巷时“灭炬而过”。这可能是坊间传闻,因为黄璞891年才中进士。如果是真的,可能是因为黄璞有点文名,又姓黄。黄璞旧居得以保存,他的两层藏书楼被称为“黄楼”,外墙涂着黄色。此后,黄璞闭门谢客,安心写书,并在黄楼西侧夹墙外面,加盖了一间秘密的小黄楼。此楼极为隐蔽,需经过一条狭窄暗道才能进入。

黄璞旧居所在地至清雍正和乾隆前期,为鳌峰书院山长林枝春所居。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归梁上诒、梁上国兄弟,后传梁章钜。梁章钜于1832年在江苏布政使任上引疾归田,再居黄巷(黄巷北侧36号)。梁章钜不仅修葺了小黄楼,而且另辟出小园,里面设有假山、鱼池、亭台楼榭等,实际上是一座成规模的园林。小黄楼建筑布置富有诗情画意,整个庭院创造出闹中取静、小中见大的城市山水园林景观,清悠静雅,玲珑秀美,是福州花厅式小园林建筑的杰作。梁章钜自题藤花吟馆联云:“有客醉,无客睡,福简简,吁可愧;长歌粗,短歌疏,诗平平,聊自娱。”题百一峰阁联云:“随遇自生欣,暖日和风入怀抱;静观可娱老,崇兰幽竹有情文。”梁章钜居至1835年离开,黄楼归其女梁环姿及女婿赵新居住。赵新1879年曾任册封琉球正使。

图片    梁章钜(1775-1849)是林则徐的好友、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在禁烟运动中是个风云人物。他在广西巡抚任上,曾奏请摘去禁烟不力的梧州知府刘锡元的顶戴,愤怒地责令刘去抓拿大宗的烟贩以赎过失,表现了他禁烟要“清其源”的明智主张。在他护理江苏巡抚期间,江淮患水灾,每天有万余灾民沿江聚集苏南,他赈灾民、修水利,表现出崇高的人格精神。当他因病辞官居黄巷黄楼时,他以文化人的诗心画意修葺黄楼,在花厅里增添了亭台楼榭假山鱼池。至今保留在假山上的半边亭,其造型之奇妙、构件之精美,依然为古建筑行家们所称道。在黄楼,梁章钜与福州文人的诗会唱和曾辑成册。他一生共著诗文近70种。林则徐说:在官场上的人,著作没人比章钜更丰富了。

“黄楼”东园乃鳌峰书院山长陈寿祺宅,亦有小园,内建“遂初楼”和藏书楼“小嫏環馆”。

“黄楼”院内有一棵古芒果树,相传为黄璞手植,堪称三坊七巷最古老的树木。

    郭柏荫故居  黄巷4号,郭柏荫的父亲是郭阶三,这个郭阶三中过举人,有五个儿子,“五子登科”(四人中举,一人中进士),其中二儿子郭柏荫道光十二年进士,官至湖广总督,长子郭柏心一脉后来出了个“儒将”郭化若。郭家东花厅有一棵上百年的苹婆树,树深叶茂,浓阴蔽日。

九、塔巷

    《三山志》载:“兴文坊,地名塔巷,旧曰修文。其中举人数不利,陈知县肃改修为兴,其年登科。”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云:“塔巷,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王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旧有旌孝坊,为明弘治间孝子高惟一立,修撰罗伦有《赠高孝子》诗:三年蔬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又宋淳熙《三山志·寺庙》云:“侯官育王塔院兴文坊北,闽时有之,康定二年重建。”育王塔院,即佛教传播过程中的阿育王塔院,是以塔为主的寺院,早已荡然无存。但后人在塔巷西口的门坊顶上增设了一座七层宝塔,以示渊源。

图片

图片

十、郎官巷

    《三山志》载:“郎官巷,以刘涛子孙皆为郎,故名。”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也说:“南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陈烈亦居此。内有孝子坊,为国朝何履旭立。”何履旭是嘉庆年间福清的一个孝子。

    陈烈和陈襄、郑穆、周希孟并称“海滨四先生”。关于陈烈的故事:陈烈为11世纪宋代学者,刘瑾任福州太守的时候,为粉饰太平,在元宵节大兴庆祝,下令不分穷富,每户一律捐灯十盏,以成“花灯之城”。陈烈愤然登上鼓楼门,在一大灯笼上题诗曰:“富家一椀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椀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

   严复故居  郎官巷20号,坐北朝南。旧巷口曾有联云:“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姓宅;门庭鼎盛,令人远忆刘涛居。”严复,字几道,又字又陵,侯官县阳岐(今福州盖山镇阳岐乡)人,1854年生于福州南台苍霞洲,自幼聪明好学,7岁上私塾,14岁以一篇文情并茂的《大孝终身慕父母论》考取马尾“求是堂艺局”(后来的船政局),名列榜首。1877年被派往英国留学,两年后回国,任教于马尾船政学堂。1880年调任位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李鸿章创办)总教习,1890年升任该校总办(校长),在此校工作达20年,期间曾四度参加科举考试,均落第。1909年,清政府赐严复文科进士出身。辛亥革命后,1912年,严复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校长)兼文科学长。191812月回福州,定居郎官巷,后又返回上海北京等地治病,192010月再返福州,居郎官巷养病,一年后病逝于此。严复是思想启蒙先驱,然而晚年却有些保守,反对共和,要求以新知发挥旧学。严复在郎官巷的宅子是当时的福建督军李厚基给他买的,李厚基是由海军总长刘冠雄保荐出任福建督军的,而严复又是刘冠雄在北洋水师学堂时的老师,严复回福州,刘冠雄特意写了一封信,请李厚基多加关照。

    严复第三子严叔夏(严琥),为著名学者,妻林慕兰(台湾林本源家族),林慕兰的母亲则是陈宝琛的妹妹;严叔夏次女严停云(华严),为台湾著名作家。

    严复故居曾经也是林旭故居。林旭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字暾谷,号晚翠,出身书香门第,年幼时即有“神童”之誉,曾中解元。林旭是沈葆桢的孙女婿,变法的时候,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人被光绪破格提为军机章京四品卿衔,死时仅24岁。其妻沈鹊应在其被害后撰挽联悼之:

    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

    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

图片

图片

    林星章故居(二梅书屋)  郎官巷西段南侧25号(旧24号),一宅贯通两巷,后门为塔巷北侧26号,因林星章在院内种植两株梅树,故名“二梅书屋”。二梅书屋为五进建筑,相互联系,气派宏大,布局巧妙,装饰典雅别致,体现了文人雅士修身治学的特点。

十一、杨桥巷

因西通杨桥而得名,古代桥畔长满杨柳树,现已扩建为杨桥路。

林觉民(冰心)故居(紫藤书屋)  杨桥巷口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故居。自林觉民曾祖父林振高始,林家在此已住数代。林长民、林尹民和林觉民,乃是同一曾祖的堂兄弟。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是陈宝琛族侄陈元凯之女。林觉民牺牲后,林氏族人将房子卖给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谢家一直住至20世纪50年代,冰心十一二岁时曾居此,因此,这里也是冰心在福州的故居。

图片

林觉民《与妻书》和冰心《我的故乡》均有此宅的描写。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林觉民《与妻书》)

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点,除中轴建筑外,左右两旁还有许多自成院落的房屋,每个院落都有水井;北院之西还横亘着一列坐西朝东的双层楼房,楼房之西为花园。(冰心《我的故乡》)

    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天下闻名,殊不知,另一名黄花岗烈士方声洞的《与父诀别书》,同样写得气壮山河、情动天地,其中有语云:“迩者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

在古榕庇荫的双抛桥对面18世纪80年代,曾有一个青年开设过一家油漆加工店,以天然植物漆为顾客加工家具、神牌位、木碗乃至筷子。他就是沈绍安1767-1835)。清朝末年,官场应酬成风,邻近东街口、鼓楼和三坊七巷的双抛桥是附庸风雅之地。根据市场需求,年轻的油漆匠、店主沈绍安创造了脱胎漆器工艺,使之与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瓷器齐名。光绪年间,沈绍安的第五代孙发展了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使之更精巧,更富丽堂皇。当年的闽浙总督以重金购买,献给慈禧老佛爷,得到赏识,并赐予沈家兄弟四等商勋、五品顶戴,到宣统年间又有追加。马路扩建,杨桥路旁的沈氏老屋消失,其精美的小阁楼构件,由文物单位拆下并保管。

十二、三坊七巷建筑特色

    三坊七巷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形式

  这与南方地区炎热、多雨、潮湿的河口盆地环境相适应。同时,因为位于城市核心地区,为了与周边窄长坊巷格局相对应,古建筑多以高耸前冲的马头墙来分隔围护,从而形成高墙深院、重门叠落的形式。

   从平面布局上考察,这里的院落格式基本上分为组合式、多进式、单进式三类。单进式三合院是基本构成单元。由于官绅富豪聚居,所以这里的院落往往又相与并连,呈现毗屋连栋的建筑组群。多进式院落往往是由单进式三合院沿纵向轴线重重延展、有机组合而成,少量采用横向合院进行组合。组合式院落是由合院式建筑向左右及纵深方向同时叠加、延伸的格式,主要由主轴线上的多进合院和侧轴线上的跨院、花厅、书斋、园林池沼等组合而成,布局严谨,装饰精良。除了民居,这里还有店铺和宫庙、祠堂、会馆、试馆之类的公共设施。坊巷既是建筑之间的分隔,又是建筑之间的沟通。

    概括起来,高墙深院,青瓦粉墙,精致门面,石板巷街(路面),是三坊七巷建筑的总体特色

图片

  从建筑单体上看,其民居通常由门斗(门房)、院落、前后天井、庭园和其他附属建筑组成。庭园(花厅)通常安排在住宅的另一侧,有的挖有鱼池,是修身养性之所,或为娱乐之地。门面两侧的马头墙,通常砌成伸展高耸的模样,如骏马嘶鸣,故称马头墙。墙体多为素面白粉墙,部分人家绘有吉祥图案。主建筑物两侧的山墙,依木构架上下砌成弧形或马鞍形,明代以前的线条柔和平缓,清代的则棱角分明,显得高峻,俗名马鞍墙,又称风火墙

    三坊七巷有一座保存相当完整的古民居,五进大宅院“二梅书屋”,位于郎官巷24号,是清代进士、福州凤池书院山长林星章的宅第。此宅前后五进,门头双重大门。进门是小厅,两侧有耳房。再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中为走道。过天井为第一进厅堂,三间宽。第二进与第一进布局大致相同,惟厅前长廊可并排六顶大轿。第三进建筑分为三个区,包括书斋、佛堂和库房。第四进为“二梅书屋”,包括一间藏书屋和一间书房,屋前有两株梅花及百盆花卉。第五进为花厅(花园),三开间,配四间厢房,厅前小花园边有两座亭子,另有假山,与塔巷仅一墙之隔。此宅与朱紫坊的萨家大院都算是福州保存较好的深宅大院。

    三坊七巷的大户人家,除了房舍书斋、花厅院落、园林池沼,还有一个特点:专设“雪洞”。比如二梅书屋、小黄楼、水榭戏台,皆设有“雪洞”。雪洞主要用糯米、红糖、石灰等调制材料筑成,其功能大致有三:其一,雪洞本身依厅院之间的墙体而建,或建在假山里,是人行通道,是有趣味的人行通道;其二,福州夏季炎热,雪洞是纳凉消暑之所;其三,房屋多为木构,万一发生火灾,雪洞可起到避火、隔火的作用。

图片

十三、三坊七巷名人姻亲网

    三坊七巷名人们的姻亲关系,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

    比较早的要算黄任。黄任故居在早题巷西侧旧1号,原来是许友故居,黄任是许友的外孙。黄任的父亲叫黄湛,字绍洽,永泰人,许友女婿,亦能诗善画。

    三坊七巷名人姻亲网的核心是三棵大树,三个人,一个是林则徐,一个是沈葆桢,一个是陈宝琛,都是显赫家族。

    三坊七巷有多人与林则徐沾亲带故,林则徐父亲叫林宾日,林则徐母家就在文儒坊(林母名陈帙)。

    林则徐的妻子名叫郑淑卿,是郑善夫九世孙女、知县郑大谟之女。

    沈葆桢故居在宫巷。沈葆桢不仅是林则徐次女林普晴的夫婿,而且是林则徐的外甥,林则徐的六妹林蕙芳正是沈葆桢的母亲。宫巷14号有刘齐衔故居,刘齐衔官至河南巡抚,也是林则徐的女婿,林则徐的长女林尘谭嫁给了刘齐衔。林则徐的三女林诗镇(金鸾),嫁的是郑葆中。

    林则徐次子林聪彝一脉,特别发达。林聪彝的长女和次女,先后嫁给了同一个人——刘齐衔的长子刘忱。林聪彝的五女步荀(蓉史),则嫁给了沈葆桢的七子沈琬庆。林聪彝有个孙子,叫林炳章(林聪彝三子钧泽的长子),娶的是陈宝琛的次女陈宛贞,而林炳章的五子林崇墉,娶的又是陈宝琛的六女陈敏修。林聪彝还有个孙子,叫林翔(林聪彝次子庆琪的四子),娶了沈葆桢的侄孙女沈元应。林聪彝有个孙女,名叫林洛仙,嫁给了刘齐衔的孙子刘崇伟。

    诗人何振岱,其妻郑岚屏是林则徐三女林玉庭(诗镇)的孙女。

图片

    沈葆桢有七子七女。其长子沈玮庆,原配林德琼,是黄花岗烈士、“福建十杰”之一林文的姐姐,继配陈芷洲,是陈衍的姐姐,长诗词。沈葆桢四子沈瑜庆,娶了郑葆中之女为妻,生七子八女。沈瑜庆长子沈成鹄,配林则徐曾孙女林锦嘉。

    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也是沈葆桢的孙女婿,娶的是沈葆桢四子沈瑜庆的长女沈鹊应。

    沈葆桢六子沈瑶庆,娶的是刘齐衔的女儿拾云。

    沈葆桢的曾孙沈觐扆,配郭家一对堂姐妹,即郭柏荫曾孙女、郭曾准之女葆萍和郭曾程之女长芦。沈葆桢另一个曾孙沈觐冕,也娶了一对姐妹,即陈宝璐之女秀贞和锦贞。沈葆桢另一个曾孙沈觐平,则娶了陈宝璐的长女璱如。沈觐寿也是沈葆桢曾孙,娶的是陈季良的侄女。另外,沈葆桢有个曾孙女,名叫沈佩芳(婉君),嫁给了郭柏荫的曾孙郭则江。郭柏荫另一个曾孙郭则澐,则娶了俞平伯的姐姐俞琎。

    刘齐衔的次子学恂,娶了工部侍郎龚文龄的孙女、翰林御史龚履中的长女为妻。

    再说陈宝琛,配妻是王眉寿——王庆云的孙女、王仁堪的姐姐。

    陈宝琛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名叫陈芷芳(陈承裘次女),嫁给了“台湾林”的林尔康。而陈芷芳的女儿林慕兰,由舅父陈宝琛做媒嫁给了严复的儿子严叔夏,辜振甫夫人严倬云(原名严俊)正是严叔夏和林慕兰的长女。辜家是台湾显赫家族。辜振甫的外祖父也是陈宝琛。陈宝琛的四女陈瑜贞是嫁给了林尔康的儿子林熊祥——林尔康去世的时候,陈宝琛夫人、状元王仁堪之姐王眉寿赴台致祭,当时她已怀有身孕,遇到了也怀有身孕的陈芷芳,两人当下指腹为婚——这就是林熊祥与陈瑜贞婚姻的由来。陈宝琛次女宛贞嫁的是林则徐曾孙林炳章。

    陈宝琛还有一个妹妹,名叫陈伯芬(陈承裘长女),嫁的是刘齐衔之孙刘濂(字步溪)。

    黄花岗烈士之一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正是陈宝琛族侄陈元凯之女。

图片

十四、三坊七巷知名饮食

“鼎日有”肉绒(光禄坊)。萨镇冰赠联曰:“酥制肉绒福建第一;宝鼎老牌名震全球。”

观我颐糕饼店(安民巷)。

二桥亭元宵丸店。

二桥亭阿焕鸭面。据传抗战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回闽时,想吃阿焕鸭面,随行副官特派人去买,林森在南街商务印书馆等候吃用。19498月,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夫妇,在大军压境临去台湾前,还要吃上一次阿焕鸭面再上飞机。

木金肉丸(澳门路营房里)。

永和鱼丸(塔巷31号)。因创始人刘二俤曾在台湾永和县打工,而名永和。

同利肉燕老铺(澳门路3号,林则徐纪念馆对面)。

“老卤”卤鸭店(南后街)。

南轩菜馆(南街塔巷口)。

明况亭肉包(南后街)。

碧兰亭蛎饼(南街黄巷口)。

“扑扑面”。每逢夜晚八九点钟的时候,街面渐静,“扑扑”的竹板敲打声响起,清脆响亮,人们便知道“扑扑面”担上街了。他们巡回叫卖于三坊七巷,肩挑一副点心担,一根软扁担颤悠悠,一盏马灯悬挂扁担头,开了锅的清汤面嗒嗒作响,香味四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