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平成时代》,中国能吸取什么教训?

 玖弋阁 2024-04-24 发布于上海

今天的日本会不会是未来的中国呢?

这个问题可能是所有人都会有的想法。中国人的工作生活在急剧变化,似乎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在改变。

有时候会觉得年轻人似乎都活成了低欲望的个体。这也可能是错觉,但确实会让人想到日本这个已经进入低欲望社会的国家。

吉见俊哉的《平成时代》写的是平成失落的30年。这30年即从1989年到2019年,日本从一个经济腾飞的国家一下子跌入低谷,一蹶不振。

所以他想从研究失败的角度去看,为什么日本会变成这样?

作者为本书分成了四章,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部分来讨论平成失败。

 




政治经济



作者认为日本签署《广场协议》之后,对日元升值产生了影响,而日本政府对于日元所采取的经济策略是错误的。降低贴现率的经济策略加剧了经济泡沫的破碎,尤其是热钱进入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剧烈反应。

而在政治上,虽然日本的政治是看起来是多党选举,但实际在中选区制下,只是一党内不同派系在进行选举竞争。而中选区制向小选区制改革也遭遇了挫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可以说政治上的民主改革并没有达到效果,反而加剧了首相府和行政机关的割裂。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中国应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从政治上我们的选举制度始终是很稳定的。

而从经济上,我国的经济策略始终是有计划的进行调整。对于房地产过热,已经采取了相应的经济措施做调节。




社会



书中作者提到了影响日本社会的几个大事件。

一个是奥姆真理教毒气恐怖袭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媒体参与的事件。这不仅在事件发生时,媒体重度参与。在事件发生后,媒体同样起到了一个奇观作用。

在事件发生时,奥姆真理教的宣传就是通过媒体进行较正,被媒体所催眠。而在事件发生后,邪教的所有信息都是由媒体进行报道。

这就引起一个奇观:几乎所有人到了时间点都聚在电视之前等待媒体的播放。

而媒体是能够塑造人的认知,无形中将这一恐怖袭击所制作的不安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而在那一段时间出现的几个杀人事件则凸显了人对自我的感官缺失。也就是这一些凶手需要通过剥夺别人的生命来体验自己的存在。他们将杀人视作一种仪式,一种和其他生命连接的方式。

这种异样的方式在作者看来可能是一种自我的虚无,或者说对自我没有实感。但在背后的社会机制,作者没有明确分析,单纯只认为这个社会因素加重了公众的不安感。

后续作者提到了贫富差距的增大,原先认为自己属于中层的人大部分都认为自己已经进入了下层。民众开始意识到社会财富差距不会缩小还会继续扩大。

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在地位上的差距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后半生的财富差距。由于日本社会并没有一套专门的保障机制,或者说有相应宽松的社会机会,民众被无形的墙包围,贫富差距扩大越陷越深,没有机会创造新的成就。

非正式雇佣的年轻人女性外国劳动者成为新自由主义下的固定结构,但是贫富差距也因此而固定,他们形成了新的贫穷阶级。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因为这样的问题而陷入绝望,对社会进行报复。

而显然日本政府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制度改善。当长期经济衰退时,社会制度仍然延续原来的,只采取临时性的应对措施应付,这样就会让社会秩序扭曲。

少子化则完全由于经济原因,让这些人无法进入家庭获得稳定的关系,也失去了成为父母的意愿。或者可以说也许并不是不想结婚,而是因为经济层面的不安全感无法结婚。

如果放眼到日本的首都和地方来看的话,出生率下降之后老龄化现象是更为突出,虽然老龄化的结果是寿命延长的成功象征,但是年轻人能够支持老年人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超少子化和超老龄化形成的矛盾越来越大。

地方老龄化的结果就是人口减少,而相应的养老产业工作人员就会涌入东京等大城市。而等到东京这些大城市的老龄化出现时,养老产业就开始发展了。这就会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发展极度不平衡。

如果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的话,日本有非正式雇佣和正式雇佣的区别,那么在中国劳动者所面临的只是另一种说法:劳动权益是否能保障。

当996成为常态时,人的幸福到底是工作还是生活呢?在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时,为了有一份工作,劳动者还会在乎他的劳动权益吗?

而老龄化是中国正在面临的问题。养老产业正在发展中,但是否能像日本的养老产业,这还未知。

少子化的问题就像作者所说,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生育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要防止生育率下降,只能从政策上入手。




文化



作者从文化方面看待平成时期,他认为有三个趋势。

第一个是末日观念逐渐演变成现实。这主要是在于日本遭受美国的核武器打击之后,对于灾难的敏感性,让他们有一种世界末日来临的观感。

或者说这是一种不安全感,这种末世意识是基于反美的基础,为了彰显自己的强大,在创作中将末日和战败的苦难转化成英雄民族主义的救赎。

对于许多超能力的描绘,其实隐喻的就是核能的爆炸。同时对于当下的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的危险也在电影动画中得到了隐喻的表现。

换句话说,这些作品中表现的末日期只是一种长期的不安心理。

第二个趋势就是虚构的日本。从“崇拜美国”、“构建想象中的美国”到“构建想象中的日本”的过程。

日本战败之后,美军驻扎在冲绳,所以许多歌手都是为美军表演而出道的对于美国的文化,他们既有憧憬也有敌视。

憧憬的时候,这些歌手所唱的歌中蕴含着美国的一系列元素,构成了想象中的美国。

然后一段时间后,日本自我意识成长,开始想做日本自己的音乐,比如用日语来唱摇滚歌曲。

这种现象其实他们是在构建自己的一个日本,但这一个日本又同时是出于幻想之间的美好日本。

这种文化变化就是从憧憬美国的他者,转向了憧憬自己的自我,然而这个自我就是一种虚构自我

作者认为第三个趋势是新的集体意识,这种意识来源于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

当时实名的网络变成匿名之后就有各种谣言假信息充斥,会出现低成本的吸引目光即访问量,这成了每一个发布者想要拥有的高光时刻。

互联网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开放,相反它成了一个非常闭塞的空间,形成狭隘的见解和立场。

从文化来说,互联网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所以中国互联网同样充斥着各种谣言假消息,甚至将自己的暴戾情绪发泄到网上,故意去攻击别人。

而互联网也确实能够形成一股民粹思想。

对比作者所说的构建虚构日本,其实中国文化也经历了从崇拜别人到确定自己的历程。

末日思想,恐怕中国是没有的,但中国有自己的情况。某些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依旧延续在不少人的身上。




结语



《平成时代》这通过4个方面来解决日本失败的原因,如果对比起来看中国的话,就会发现有一些原因是具有普遍性的,比如社会文化。而有一些原因是处于结构中的,比如日本的政治经济。

就像作者在最后一章所说的,他希望这一本总结失败的书,能够让人们看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从而避免做出一些不理性的决定引不良的后果。

这本书的意义也许就是能够给我们一个更好的视角去看待日本过去的发展,同时对比中国目前的发展和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文/云玖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