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伤寒两感病证治 一、两感病释义 两感者,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表里同病,即两感。 《注解伤寒论》、《伤寒捷诀》、《通俗伤寒论》称“两感伤寒”。指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俱病。《景岳全书·伤寒典》:“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表里同病,即两感也”。 本病多因三阴本虚,或伤寒失治,病邪未除,复感外邪,以致表里两经俱病,亦可因病邪势重,传于阴阳两经所致。故《医学心悟》分为“传经两感”和“直中两感”。赵嗣真、张景岳等医家,均认为三阳若与三阴合病,即是两感,所以三阴无合病之例。 《医宗金鉴·伤寒论注》谓:“如太阳病脉反沉,少阴病反发热,是少阴太阳合病也;阳明病脉迟,太阴病大实痛,是太阴阳明合病也;少阳病脉细而厥,厥阴病呕而发热,是厥阴少阳合病也”。伤寒两感证,以太阳少阴同病为重要。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太阳、少阴两感寒邪,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 《素问·热论》记载两感的脉证,谓“两感于寒者...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痛为太阳邪盛于表,口干而渴为少阴邪盛于里;阳明与太阴俱病,身热谵语为阳明邪盛于表,不欲食腹满为太阴邪盛于里;少阳与厥阴俱病,耳聋为少阳邪盛于表,囊缩而厥,为厥阴邪盛于里。 伤寒两感,证多危重,故《素问·热论》有两感于寒而病,不免于死之说。两感病的治疗,当表里同治,或辨先后缓急。用药之法当助正除邪,补不足,损有余。如治之得当,亦有可生者。 两感者,表里双传也,一曰太阳与少阴同病,二曰阳明与太阴同病,三曰少阳与厥阴同病,如在太阳,则发热头痛;在少阴,则咽干口燥;在阳明,则目痛鼻干;在太阴,则腹满自利;在少阳,则耳聋胁痛;在厥阴,则烦满囊缩。表里并传,为祸最速,此论传经之两感也。又如仲景所谓少阴证反发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者,此论直中之两感也。传经两感,以解表为主而清里佐之;直中两感以温中为主而发表次之。此治两感之大法也。或问曰∶太阳初得病,尚未传经,何以即有少阴热证也?答曰∶此温热之候多有之,本有积热在内,而外为风寒鼓之,故表里并见,阴阳双传也,其病至暴,倘治失其宜,去生远矣。 二、两感症推算法 ![]() ![]() ![]() ![]() |
|
来自: 悦草盆 > 《伤寒钤法医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