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子是陈国人,这是陈国留在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排第二的便是田氏代齐的田氏,先祖是逃难到齐国的陈国公子陈完,后改姓田。除却这两点,其它便有种可略过的感觉,似乎不值一提。其实从出生来说,陈国并不是小国。它是三恪之一,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陈国是其中之一,乃舜帝之后。另外两恪是以大禹后代分封的杞国,以殷商后代分封的宋国。而且,周武王虽然封了71个诸侯国,但这71个诸侯国的级别上也是有差别的,有五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按照部分史学家的说法,作为最高等级的公,在分封之初,只有八个诸侯国位列其中,陈国便是八分之一。从政治上来说,陈国的地位不低,在春秋时期,也曾经是十二诸侯之一。但是为什么越走越小呢?我们且来看看陈国的那些事。陈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8年,辖地最大时曾达十四邑,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周口地区。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初,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舜帝的嫡裔妫满,并把长女嫁给他,并封之于株野(今河南柘城),后迁都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这是首位陈国国君陈胡公。陈胡公的父亲是周文王时期的陶正,擅长陶器工艺,这算是祖传手艺,加上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陈国的经济还是比较好的。故在整个西周时期,陈国的国力虽称不上出彩,但好在历代君主也算是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国力还算强盛。到了东周,礼崩乐坏,各种势力崛起,王室弱小,诸侯称霸,综合实力并不强的陈国又地处中原地带,做不到偏安一隅,只能卷入争斗,在夹缝中生存。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下同陈国与蔡国、宋国联姻频繁,通过这种方式抱团又各自影响对方内政,陈国的继位者及其兄弟就会出现亲蔡亲宋或者亲其他诸侯国的现象,有些事情的立场就会不同而产生分歧。然而四国联盟里综合实力最强的卫国却内乱了,郑国趁机反扑,并武力报复了陈国,也明里暗里的干涉陈国的“内政”,好几任陈国国君的继位都有它的手笔,公子佗、陈厉公、陈庄公、陈宣公等。大概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陈国开启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墙头草节奏。直到郑庄公去世后郑国逐渐衰退,陈国才稍有喘息,但好日子没多久,因为楚国开始强大起来,不得不又走上了亲楚之路。若是能一直依附于楚国也许是个好事,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让它只能如墙头草一样摇摆。晋国打败楚国,于是陈国弃楚投晋。等到楚国缓过来,要收拾不听话的陈国小弟,小弟当然害怕,于是又倒向了楚国。那晋国大哥就又不爽了啊,我得教训你。就这样摇来摆去的,夹起尾巴做个诸侯国,直到晋国自己又一次内乱了,本想终于可以结束这样的日子,可依然没过多久的好日子——没了晋国,又来了吴国啊。吴楚相争,在亲楚亲吴中左右摇晃,自己也越来越弱。亲楚时,被吴打;亲吴时,被楚打。等到吴国因越国的复仇而弱势,当时还亲吴的陈国没了依靠,最终灭亡于楚国之手。比起卫国、郑国、晋国等诸侯国,有记载的陈国内乱相对而言还算少,且每次内乱都少不了别的诸侯国干涉的痕迹。陈桓公去世后,弟弟公子佗在郑国的帮助下杀原来的太子自立为君,而仅在位八个月便被蔡国人所杀。接着,在蔡国、郑国的作用下,陈桓公的三个儿子陈厉公、陈庄公、陈宣公相继继位。在陈宣公继位后,他努力外交,与齐国鲁国等国搞好关系,局势趋于平稳。意外点在于陈宣公在继任者上犯了和其他诸侯国国君都会犯的错误,想改立自己宠姬的儿子为太子,杀了原来的太子御宼。御宼和自己的堂兄弟陈完交好,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担心自己被陈宣公诛杀,于是逃难到齐国,后来的田氏代齐有了铺垫。不太会用工具,便手写了一张人物关系图,各位且将就看看。陈国的第一次亡国是在陈灵公时期。陈灵公荒淫无度,和大臣一起与臣妻夏姬通奸,被夏姬的儿子所杀。楚国的楚庄王趁机伐陈,陈国第一次被楚灭国,好在楚国的大臣劝阻了楚庄王将陈国设为县的想法,于是立了陈灵公的儿子为君,是为陈成公。陈成公后来背叛了楚国,楚灵王趁陈国继位出现内乱,让自己的弟弟公子弃疾攻打陈国,陈国第二次被楚国灭国。等到公子弃疾成了楚平王,为了笼络人心,缓和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楚平王便立陈国公子吴为陈惠公,陈国再次复国。陈国进入东周后,就少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日子,我想和陈国的外交政策极大关系。和蔡、宋、卫结盟去打不服周王室的郑国,还可以说是诸侯国的“正义”,且郑国当时的实力只是中原地区的强者而已。但彼时的陈国内部在对外政策上就不统一了,亲郑派,亲蔡派,甚至还有亲宋卫派。一派压倒不了另一派,就寻求背后诸侯国的支持,如此这样便给了其他诸侯国插手陈国“内政”的机会。于是,长期以来,自己在大事上几乎就没有自主权了,比如继位者。因而陈国稍有一点乱子,都能看到其他诸侯国出现。在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陈国超一半的边境线是与楚国接壤的。楚国也远远强大于陈国,即使遭受重创,对陈国而言,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壮。陈国屈服于楚国的强大,又一再的背楚,彪悍的楚国岂能容忍?陈国与楚国的恩怨,我在想,为什么陈国不老老实实做楚国的小弟呢?诚心依附于楚国,是不是能活得自在一些?有这么一段堪称“引狼入室”的历史。陈庄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息国国君,史称息妫,也叫息夫人。息夫人甚是貌美,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息夫人回娘家借道蔡国,蔡侯是趁机戏弄了她,息侯得知此事,就请楚文王出兵教训蔡侯,楚文王当然乐意,轻易就俘虏了蔡侯。息侯出了气,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楚文王抢走了息夫人,顺带灭了息国,息侯成了楚国的看守城门的小吏。在东周时期,貌美的公主是一把求得和平和抱团的利器。陈国和周边的蔡、宋、卫、郑联姻频繁,连小到息国这样的诸侯国也在陈国的考虑范围内。有人揣测,陈庄公把息妫嫁给息侯,是因为息国一直依附于楚国,想让息国能在关键时刻帮陈国在楚国面前长长脸。但,陈庄公何不干脆一点,索性把闺女直接嫁给楚文王呢?绕那么大一个圈子,最终还葬送了息国和自己的女儿。我想,可能是因为陈国骨子里的那种门当户对的骄傲,它是舜帝之后,三恪之一,而楚国呢?要知道,最初楚国的国君连参加诸侯会盟的资格都没有。陈国联姻的对象要么是姬姓诸侯,如蔡、息、卫、郑,要么是地位高,如宋齐等。我想,这也是“陈国不断地屈服于楚国的强大之下而一遇到机会就背楚”的内因所在。说白了,就是从心底里瞧不起楚国但又打不过人家。在查阅资料时,同为女性,我被陈国公主息妫所感动,所以在结尾对她的故事再做一点交代。她在息国被楚国灭亡时,本想自尽,但为了保全息侯和息国子民,选择从了楚文王。据记载,她从了楚文王三年,生了两个儿子,但从未主动跟楚文王说过一句话,楚文王文她为什么,她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掉,又有什么话可说。”可悲可气可叹。在那个时代,公室公主在婚姻上大多没有自主权,各种原因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