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出了真功夫的感觉

 等着l70smp782j 2024-04-25 发布于河北
练出了真功夫的感觉

(一)筋骨齐鸣

“筋骨齐鸣”在传统武术当中是“撑筋拔骨”的表现,也是拳术练习的入门。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作为劲力发放是否正确的一个标志。声音的产生是因为关节腔闭合的结构。关节囊在真空状态下,将骨节拔开,将形成高压区,致使关节回弹形成从而发出声响,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关节间的连接物,我们称之为“大筋”首先是具备一定的弹力,其次是关节腔真空状态下所形成的“高压”。打比方讲,取一支针筒,堵住其气体进出口,用力将针筒拉开,内部即被抽成“真空”,能够产生很大的拉力,这就是高压状态所形成的另外一种“劲力”!

关节是一个由“关节囊”包裹的真空状态下的结构体,要将关节拉开,需要克服“内外气压”的不均衡和连接关节的“大筋”的拉力,一旦拉开,加以盘练,关节的“回弹力”也是相当可观的,在能够产生很大的“崩弹”劲力的同时,关节腔会发出“嘭嘭”的声响,这也就是传武当中说阐述的“筋骨齐鸣”,通过不断盘练,我们可以将身体的主要关节都进行“开发”,使其具备“崩弹”的能力,我们称之为“身备五弓”。

在运动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动作几乎是半自动化的,所要做的就是调整身体的“状态”,也就是“开弓”的过程,后面的动作,几乎是连续不断,自主发射的,这也就是拳谱中所说的“颤劲可使日月无光”,“颤”是“弓”或者“弹簧”的特性,“颤”是连续不断的,是身体每一个关节都参与的一种“状态”,是劲力的“全力以赴”,练拳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体开发的过程!

练出了真功夫的感觉

(二)骨肉分离的感觉

“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

骨肉分离”或者叫“马窜皮”。我们家里养的狗儿猫儿,背上的皮一抓一大把,跟骨架是分离开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观察,猫的身体非常柔软,可以蜷缩成一团,要做到这一点,关节必须要开得厉害,只有在关节松脱度大的情况下,才可以。

关节是由具有弹力的肌腱连接,称之为“大筋”,所以猫科动物非常擅长用筋骨发劲,往往身体一个“抖颤”就窜到一丈开外了。我们人在练功时,如果可以每一把劲力,都是身体的大筋崩弹发劲,每把必“颤”,日久天长,皮肉与骨架就开始“分离”了!

练出了真功夫的感觉

(三)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

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

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

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传统拳练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如“灌铅”般的“沉重感”,有朋友认为是骨密度增加了,重量变大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因素是微乎其微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感觉,还是关节缝开,关节大筋“拔伸”,变得有弹力,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出现的由于“重力”因素,自然拉伸的现象,从身体的感受上来讲,用关节大筋去感受重量,自然变得比较敏感,似乎肢体变得很沉。

这是好事,在“发劲”时,就更加容易找到阻力点,借助身体自身的重量做到“开弓”的效果,是“撑筋拔骨”训练到了一定时以后出现的状态,此时就无需再通过“磨”形成阻力,进入到另一个层次!一旦达到这个程度,“筋骨撑拔”就变得随心所欲,随时随地,信手拈来,是“练与用”的转化。能找到这种感觉,那么身体的“缩涨”也就不在话下了!

练出了真功夫的感觉

(四)脊柱行拳

动物的脊柱是“弧形”的,更利于整体发劲,而人的脊柱由于直立,在重力因素的影响下,变成了“颈椎、胸椎、腰椎”三部分,三椎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时有体现,特别是颈椎跟腰椎,所以“三椎”不能单独发劲,容易出现脊柱的问题!拳谱中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命门后顶”的要求,就是要使人体脊椎恢复成“弧形”,便于发劲。

所以脊柱主的是纵向的崩弹,而非横向的拧转。横向发劲应由胯带肩动,脊柱整体拧转,帮助传递劲力,绝对不能在某一“椎”处单独自主发劲!

“脊柱”是胯与肩之间的连接结构,胯与肩主横向拧转,脊柱主纵向的崩弹,我们观察动物的奔跑和捕捉,脊柱主宰了身体的“缩涨”,使得动物在快速的奔跑中,如“弹簧”般窜进。“脊柱”是一个多关节的连接,每个关节都是一个动力机构,使得脊柱蕴含了强大的能量,我们在发劲时,所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脊柱的形态,使其拉成“弓”形,将“颈椎、胸椎、腰椎”变成一个整体。

训练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借助于“劲意”比如“恨天无把,恨地无环”,通过这种意识的强化,使脊柱成弓,同时拉伸骨缝,使之产生劲力。一个人“脊柱”活了,整个人就“活”了,整个人如一条“大龙”,没有能与不能,可以在任何状态下发劲,是传统功夫到达“高层次”的必经之路!

练出了真功夫的感觉

(五)整身如球

练拳要“整体力”,但初学者往往只能够做到用身体肢节完成动作,是局部劲力。那么如何快速转化劲力呢?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捆”字,所谓“捆”,就是将身体“捆绑”,自然形成一体。这里所讲的“捆”,是“合”,是“夹”,我们一直强调在练拳时要做到“合肩夹肘”,目的就是完成两臂与身体的“结合”,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两肘管上身,两膝则管住了下身,分工明确。

朋友们又想,两膝要是“夹”住了,还怎么运动呢?所以在形容两膝的“合”时,用了“磨”,其本意就是在不影响两腿运动的前提下,做到了下肢的整合。我们除了做到两肘夹,两膝磨,更要知道“肘与膝”之间的互动,拳谱中讲“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其实我们只要掌握了“肘与膝”之间的“合”,其它自然能合,做到上下“合二为一”,“整身如球”!

“肩”是连接手臂与身体的重要环节,发劲时候,肩必须要做到“松而不懈”'才能够劲力顺达。要使“肩”做到“松”但又不失“弹力”,我们就得开发肩关节,不断撑开肩缝,崩起肩部大筋,使其重复拉伸而具备弹力。

练习中,尽量不借助肌肉的力量,通过两臂的“磨”形成阻力,似乎两臂在肘关节处被捆,借助这阻力,使两肩能拉开缝隙,两肩要“松”,松则能开,如果手臂用肌肉力,则两肩会受肌肉力影响而紧张,使得肩关节被包裹紧而无法打开,因此“磨”的目的是不动用“肌肉力”的情况下使肩“脱开”,用这样的方式撑开肩缝,拉紧肩部“大筋”,达到筋骨崩弹带动两臂崩弹的目地!

“脊柱”是胯与肩之间的连接结构,胯与肩主横向拧转,脊柱主纵向的崩弹,我们观察动物的奔跑和捕捉,脊柱主宰了身体的“缩涨”,使得动物在快速的奔跑中,如“弹簧”般窜进。“脊柱”是一个多关节的连接,每个关节都是一个动力机构,使得脊柱蕴含了强大的能量,我们在发劲时,所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脊柱的形态,使其拉成“弓”形,将“颈椎、胸椎、腰椎”变成一个整体。

训练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借助于“劲意”比如“恨天无把,恨地无环”,通过这种意识的强化,使脊柱成弓,同时拉伸骨缝,使之产生劲力。一个人“脊柱”活了,整个人就“活”了,整个人如一条“大龙”,没有能与不能,可以在任何状态下发劲,是传统功夫到达“高层次”的必经之路!

有朋友问,什么是“决劲”,以前解释如“洪水决堤”,但理解不深刻,毕竟没有机会亲眼所见,谁能真正感受呢!我们身边能够接触到的比如水中的鱼儿和虾儿,将它们捞起,拿在手上,感觉到它们身体运动是一种爆发模式,要么不动,要么弹动,这和它们生活在水中是有着莫大的关系

我们在水中游泳时,首先感受到的是“阻力”,可以推动我们向前移动,如果我们划动的手臂瞬间由水里到空气中,相信我们的手臂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也会瞬间变成一种爆发式运动。在练拳时,如果能够想象并感受阻力的存在,依靠阻力使身体骨节撑开,大筋充分崩紧,瞬间脱开阻力之时,就是我们发劲之时,这种阻力前提下的发劲模式就是“决劲”。比“决劲”更高级的就是“颤劲”,连续不断的“决劲”!拳诀中称“出手不见形,见形不为能”,速度是前提,整身速度更是难能可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