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子旸:“无菌化”教育要不得

 老王abcd 2024-04-25 发布于广东

25208

图片


图片


有一家人,孩子学习优异,名列前茅。有一次,他和同学一起玩。他名列前茅,同学的成绩当然不如他。就因此,他的家长大发雷霆,怒斥不止,认为孩子和成绩不如他的同学一起玩,是自甘堕落。

当着同学的面,父母这么闹,孩子备感难堪,不堪压力,声称要跳楼。事情闹到学校,校方、老师、家长各方跟着大乱一番,总算没出意外。从此以后,其他同学的家长都反复叮嘱自家孩子,咱可长点心吧,别再和人家一起玩了啊。

这是《县乡的孩子们》中一篇调查报告中的内容,是作者实地调查访谈得知的一个真实案例。类似的事情有很多。这些事情,显示出现在中国教育的一个不小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家庭,在竭力追求“无菌化”的教育。

所谓“无菌化”教育,就是家长努力给孩子创造出一种完全没有挫折、错误,没有任何意外、困难,不接触任何负面的“纯洁”“无菌”环境,以确保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细菌、病毒等有害物会给人带来疾病和伤害,但生活环境不可能无菌无毒。所以,对人来说,自身具备强健的免疫系统,非常重要。这其中的吊诡之处在于:只有通过和细菌、病毒的对抗,免疫系统才会发展、健全。所以,过分洁净的环境,不利于人免疫系统的强健。无菌环境听上去很好,但实际上反而不利于人的健康。

同样道理,“无菌化”教育也反而不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图片


因为要追求“无菌化”的教育环境,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过多的关注和精力,希望帮助子女避开所有可能的不利因素。在这方面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陪读”的大量存在。

主要是在一些县城,有大量的“陪读”家庭——主要是母亲,少数是爷爷奶奶,在县城初高中附近租房,陪伴上学的孩子一起生活。《县乡的孩子们》一书中有几篇关于陪读妈妈的专题调查报告,描述了这方面的现象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陪读家庭,一般来自农村。他们对农村的教育不满意,努力让孩子考到县城的中学。家长也就跟着来“陪读”。陪读的母亲,大多是“80”。为了让孩子可以安心学习,这些母亲付出很大的代价,往往要牺牲自己最宝贵的年龄段。如果是一个孩子,可能三年就够了。如果是两个孩子,加上前前后后的时间,陪读甚至会持续到50岁左右。这可真是很大的奉献和牺牲。

陪读虽然可以保障孩子在县城中学的生活和学习,但这种巨大的投入,有不小的副作用。追求“无菌化”就是副作用之一。

首先,母亲为了陪读,往往要放弃自己原有的工作,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巨大精力和财力。如此大投入之下,自然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这种高期望,对父母和子女双方都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反而让亲子关系很紧张。

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巨大投入,具体表现是:精细化的生活照料,有的子女甚至不做任何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严格的时间管理,父母希望孩子把尽量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因此不允许孩子有任何自由活动的时间。细致的情绪观察和管理。父母随时观察子女是否有任何不良情绪,并防微杜渐,第一时间给出解决方案。同时,父母还把自己这些巨大投入,反复向子女讲述陈说。

种种这些,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罗地网般的“无处可逃”。尤其对于逆反期的青少年来说,往往激起他们极大的反感和抵触。

另一方面,对子女教育投入巨大关注和精力的父母,也因此基本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结果就是,父母子女双方都感到自己的生活很压抑、很沉重。亲子关系因此很紧张,争吵甚至更严重的对立情况,并不少见。

而且,子女教育是很容易“煽动焦虑”的题材。方方面面的人争相向父母灌输种种“科学教育法”。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好像每一个年龄段都非常重要,不容错过,必须完成相应的“功课”,才能确保自家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种种压力之下,青少年虽然生活、物质方面越来越富足,但精神上的压力却原来越大。

图片


“无菌化”教育的追求,越来越严重第扭曲着人们的生活。比如,为了确保孩子的健康、出色成长,父母积极主动地替子女避免各种可能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在课外活动、培训等各种方面,父母都包办代替,根据种种所谓“科学教育法”,给子女设计出最优方案。总之就是尽一切可能确保孩子回避所有错误,用最快最短的方式取得成功。

这些行为,看上去毫无问题,而且,亲生的父母子女,能有什么坏心呢?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所有这些“周到仔细”,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青少年的主动性、积极性被严重遏制乃至抹煞了。

人在生活中工作也好,学习也好,做其他事情也好,首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为什么要学这个?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也就是自己找到生活、工作、学习的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这种“主动探索、积极寻找”非常重要,也很困难。相比之下,怎么做才能做好,反而是相对容易的。

父母的全盘包办代替,打造“无菌化”的教育环境,表面上让孩子一切顺利,但必然因此让孩子没有机会犯错误、没有机会经受挫折。问题在于,只有在正确和错误的对比中,在既有顺利也有挫折的经历中,青少年才能培养出主动积极的能力和精神,才能找到他们自己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在寻找人生意义和方向这件事上,任何人都只能亲历亲为。没有人可以代劳。所谓的代劳,实际上是取消了这个人作为人的最大权利。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取消,非常残忍。

图片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避免“无菌化”的教育环境,目前还没有理想的好办法。或许,这是目前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和家庭结构的产物。

从发展阶段来说,80后、90后的为人父母者,身处国家快速发展的大潮中。在这个大潮中,他们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绝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失去优势。从家庭结构来说,中国家庭普遍孩子数量过少,父母殷切的希望完全放在少数甚至一个孩子身上。父母子女双方都很难保持平和的心态,都不堪重负。

或许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对人来说,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全强健的人格,养成适宜的性格。对人的生活来说,良好的人格和性格,比知识、学历重要得多。

过分重视知识的学习,为此不惜付出人格培养、性格养成方面的代价,这实在是买椟还珠之举。希望中国的广大家庭能在教育问题上尽快找到“可持续发展”之道。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社会的未来真正奠定坚实的基础。

《县乡的孩子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9月。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