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昵称tfKn5 2024-04-25 发布于甘肃

前言

开国大将之首的粟裕,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中,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干和非凡的战术思维,成功地引领了人民军队解放全中国的历史性壮举,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大将之翘楚!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尤其在征服华东辽阔战场的征途中,粟裕襟怀敞亮,表现出色,他巧妙运用战术策略,驾驭阿蒙攻防兼备的战略思考,从而在战场上实现凯歌高奏,赢取了数不胜数的胜利成果。他荣膺的数场战役如尤金战斗、莱芜战役以及孟良崮战役等,无论从战略部署还是战术行动上看,均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才华。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粟裕的作战方式尤其独特,被这位杰出的军事家誉为“神仙战术”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那到底什么是神仙战术呢?它意味着以少胜多、以弱击强、以较小的损失来战胜强大的敌人,进而获得决定性的胜利。这种“以小博大、化繁为简”的战术思想,正是体现了粟裕在战争中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和丰富经验。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自称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呢?

战神粟裕的五大奇迹

粟裕将军在其一生之中缔造了五项辉煌壮丽的军事传奇:率先提出了以战养战的军事战略构想、主导和参与了多场极具难度且在劣势下成功反击的战役、独自带领部队深入敌后进行作战行动、展示出了非凡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战术能力以及展现出了巧妙而精准的攻城方略。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首当其冲我们要称赞粟裕将军对于以战养战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性的运用。实际上,“以战养战”的概念源于古代的战争策略,然而随着现代化军事技术的进步,火器(如枪炮)在战场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以战养战”的手段逐渐淡出将领们的视野。然而,粟裕将军以独特的视角,坚持在冷兵器时代采用这种战术策略,其效果显著。这种战术具有以下两大优点:

首先,“以战养战”策略要求队伍不断展开战斗,频繁的战斗给敌军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其逐渐妥协,从而使我方有效控制的范围得以逐步扩大,进而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其次,这种策略让我军能够持续获取敌军的物资储备,从而大大提高自身的军需供给水平,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收编被击败的敌军士兵,有效壮大自身实力,充分体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接着,我们来谈谈将军在绝境中逢凶化吉的事迹及孤身带队深入敌后的宝贵经验。这些壮烈的故事分别表现在孟良崮战役和豫东战役两大战役之中。

在孟良崮战役中,面对难以战胜的敌军劲旅——被誉为“王牌师”的国民党军队,粟裕将军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毅然决然发动进攻,最终成功击败敌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传奇。令人惊叹的是,此战役最终实现了全歼敌军的伟大目标,堪称战争奇观。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在豫东战役中,粟裕将军临危受命,远赴豫东战场,以出乎意料的大胆战术,乘敌军撤退之际猛追不舍,以无援无后备的情况下对敌人实施突袭,这次勇敢的冒险行动极大地挫败了敌军士气,为我军成功夺取豫东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粟裕将军运用以少胜多的战术在淮海战役中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尽管总兵力仅为60万人与对手80万人相比并不算极端悬殊差距,但考虑到双方武器装备和其他后勤资源的决定性差异,这场战役的选择无疑体现了粟裕将军的勇气与智慧。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在这场重大的战役中,粟裕将军凭借其卓越的领导力和精准指挥,几乎承担着整个战役的决策任务。

三十万人从没打个象样的主动进攻战

在纵览淮海战役全程之际,我们会发现杜聿明所指挥的徐州集团麾下共计三十余万人马,且宣称已经找到应对此次战争的克敌之策。然而最终却依旧无法抵抗我军的强大攻势,原因何在呢?

这支庞大部队在整场战役中竟然从未发起过任何实质性的大规模进攻行动。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力量最为资深的将领之一,杜聿明的处境如此被动,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尽管在徐东的防御战斗中,国军曾一度声称取得“徐东大捷”以及“潘塘大捷”的胜利,但实际上这仅仅只是自我安慰的虚构荣誉罢了,数日之后,原属于这批军队的头号人物黄百韬军团就在庆功宴上遭遇灭顶之灾,全军覆没。

当第一阶段的战斗结束后,蒋介石制定了以杜聿明集团、黄维兵团以及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共同三道兵线向北挺进,迅速打通津浦铁路的战略计划。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然而,这个计划却早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指挥官粟裕洞察于心,提前做好严密防守的准备。

因此,在杜聿明集团从徐州向南进行攻击仅数天之后,他们就不得不在现实面前选择放弃这一计划。

当进入第二阶段的战役时,杜聿明尝试在包围圈内采取集中兵力攻击一处关键地点的策略想要突围,但是他所运用的这些战术均被粟裕巧妙地化解了。在此之后,杜聿明甚至逐渐丧失了逃出生天的勇气。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与此同时,粟裕所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并非止步不前,反而以绝对的优势将杜聿明集团牢牢地包围在其中,而且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能够分派三个纵队参与到进攻黄维的战斗当中。

这三十万人的精锐之师竟就这样陷入重重困境,最终被围困致死,被全歼收尾。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

粟裕与杜聿明的军事指挥能力比较

在历史性的淮海战役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及其中央军部副参谋长粟裕最初的战略规划是在新安镇地域歼灭敌军两支部队——黄百韬兵团及李弥兵团。

然而,国民党军队不愿坐以待毙,开始自发调整作战计划,由黄百韬兵团掩护李弥兵团及第四十四军进行撤退,这为解放军借助运动优势歼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紧随其后的事情是,淮海战役开战后的第三天,何基沣将军和张克侠将领选择弃暗投明,加入了解放军阵营,这一系列变故无疑加剧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结束速度,进而坚定了实现从“小淮海”转为“大淮海”的战略设想。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杜聿明在11月10日夜匆忙赶赴徐州指挥战役,当时作为徐州“剿总”总指挥的仍是刘峙,因此他在战场指挥调度上并未能占据绝对主动地位。

在他于30日晚分批从徐州撤退之际,根据敌我交战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向徐州西南方向行进、依托淮河防线对解放军发动反击的行动预案。

倘若该预案能够得到妥善执行,有望大幅度扭转徐州战场的不利局面,挽救大部分被解放军围困的国民党军队。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然而,可惜的是12月3日蒋介石亲自派遣飞机空降的亲笔书信命令杜聿明全线停止前进重新调整战略,使得杜聿明不得不修改他原来的作战计划。

由此可见,他只是被动地接受了这项命令,未能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使得他在这场战役中的主动性大大降低。

实际上,一位指挥将领如果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已经放弃了赢得战争的可能性。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看,无论是粟裕还是杜聿明,他们在战役中皆展现出较高水平的这一素质,从而能够掌控战役的演变和战略策略的实施。然而,很显然的,杜聿明在最后指挥的淮海战役中由于仓促应对,甚至在进入战场之后仍然未能有效地实施自己的作战方案,从而丧失了战争的主导权。

正如粟裕所言:“在战役指挥过程中,若局势陷入劣势,战争领导者应理智且客观地评估敌我双方的态势,充分挖掘对我方有利而对敌方不利的各种因素,积极寻求、把握并创造战机,实时下定决心,采取恰当的布置,并果断坚决地付诸实践,以迅速摆脱困境取得主动权。”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而此时的杜聿明,却过度关注如何将被包围的国民党军队撤离包围圈,以及将其安全带出徐州战场等核心问题,对于把握战机这一关键环节已渐显乏力。无疑,这也是导致国民革命军在这次战役中失败的潜在因素之一。

相比之下,粟裕早在攻打济南战役之时便已有了“小淮海战役”的初步构想,随着徐州战场局势的逐步发展,最终确定了以“大淮海战役”为主导的总体战略方针。在此次战略构思的落实过程中,正是靠着粟裕长期丰富的战斗经验积累,以及对整个战局持续深入的观察解析,才能最终成就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因此,在整个战役的发展过程当中,粟裕始终保持了极度理智严谨的态度,根据局势变化随时调整战略,灵活应变,抓住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战机,开始追击国民党军队,并寻找对方的破绽,随即趁势迎头痛击。

除了指挥能力之外,影响这场战役结果的另一关键因素则来自于国名党政府高层的决策。虽然再次担任总统的蒋介石名义上已将总指挥权交付杜聿明,但杜聿明并非蒋介石可以信赖之人。

因此,虽然杜聿明具备卓越的指挥才华,但在战争中,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战场环境中,领袖的意志和决策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蒋介石弄懵杜聿明

杜聿明所提出的两种战略方针,乍看之下并不显得特别出色或新颖,实际上只是借鉴敌人的长处来制定针对他们的策略而已。

尽管杜聿明的策略略显被动,但如果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并且走向正确的方向,那么即使错过时机,亡羊补牢依然可以实现,并不会太迟。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军事实力,二是将领在现场的临场表现。因为,规律性问题往往是最为简单明确的。正如数学中的两点之间构成直线这条公理,虽然简单,人人皆知,但是许多复杂的几何定律和定理却是由这个基础的公理推演而来。那么,为何有人能够学得更好,有人则进步缓慢呢?

原因在于,当这些公理解析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之时,人们反而会忘记最基础、最具规律性的原则。

杜聿明找到了一些克制粟裕的方案,然而不幸的是,这两项措施并未能得到全面落实。蒋介石仍按照他固有的方式指挥着战争。

就在杜聿明刚刚做好反击山东战场的准备之际,蒋介石却命令迅速将他转移至东北战场,负责担任葫芦岛地区的前进指挥部司令,并领导东北“剿总”部队向南撤退到关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是因为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对于南撤持有异议,因此设定了一个类似于不合实际的前进指挥部机构,试图让其同时制约卫立煌的职权。

无论东北战场的胜败如何,在徐州方面,战局却是日益紧迫。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然而蒋介石为何要采取拆掉东边的墙来补西边的破洞的做法呢?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的能力确实无法胜任指挥职务,更多的还是源于他们长期存在的矛盾。

蒋介石并未充分认识到指挥官在战略性区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忽视了大区作战需要始终保持统一的指挥风格和套路,也未能注意到杜聿明提议的两项方案的合理性。总的来说,他过于强调个人的决心和意志,而不是技术和战略的应用。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这种行为揭示了蒋介石思想深处对于军事科学的轻视与妄自尊大,他总是试图依靠个人意志来掌控客观的规律,却从未深入研究过技术性的事物。

在杜聿明离开徐州进行调动期间,所有反攻山东的作战准备工作被迫全面暂停。这是因为此事涉及重大决策,连陈诚、顾祝同等中央高级官员亦对此犹豫不决,而白崇禧则正面临于蒋系内严重的政治分歧,因此杜聿明的第一项战略谋划就此夭折。待他从东北归来后,黄百韬军团已陷入重围之中,仅充当着救火队员角色,遂使我方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至于杜聿明提出的第二条战术改变,也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实现。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杜聿明曾设想过放弃一切可供放弃的战略要地。然原本蒋介石对此有过暂时的妥协,计划将徐州地区的兵力全体调往淮河以南,以蚌埠沿线设置防线,并借此据淮与解放军对抗。然而不久之后,他却又不愿舍弃徐州的坚固城防,继续保持一种沿津浦铁路及陇海铁路线展开的伸展型战阵。这种做法等同于再度回归国民党军队过去依赖大都市和交通线路进行战斗的传统模式,让杜氏无法施展其策略。

此外,即便蒋介石同意采纳杜聿明的建议,现行的最高指挥机制仍不适应当前的战场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