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胰腺囊性病变影像分类诊断(2)

 天地之间一杆称 2024-04-25 发布于湖北

图片

作者:stari

来源:1影1世界

常见胰腺囊性肿瘤影像诊断


浆液性囊腺瘤(SCN):

良性肿瘤,即便发生于胰头,也不会引起黄疸,发现时通常较大。
病理上,起源于腺泡上皮,可发生于胰腺任何部位,可分两型:
微囊型
多见,约占80-90%,表现为多房小囊(小囊直径< 2cm为多),类似蜂窝状,偶见中心瘢痕及钙化。
寡囊型
少见。边界欠清,单囊或少数大囊聚合,壁菲薄,囊内为清亮液体,无分隔、无瘢痕、无钙化,可见壁结节。通常单发,但发生于Von-Hippel-Lindau综合征者常多发甚至全胰腺弥漫分布。
CT/MR表现
平扫,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肿块,由多个直径小于2cm的小囊肿构成,呈水样密度到软组织密度不等,囊壁或间隔可见线样钙化,MRI上,T2WI对诊断颇有帮助,病灶呈现明显高信号的蜂窝状结构,或是像横切开的橘子瓣一样。
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整体呈蜂窝状,病灶可因间隔强化而事“整体强化”的假象。

图片女,67岁,发现右上腹肿物一年,CT/MRI平扫+增强扫描,胰头区巨大囊实性肿块,尤其是边缘部位,平扫时为多发小囊环绕,内部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后囊性成分不强化,分隔及包膜明显强化,延迟强化,在延迟期明显表现出“橘瓣状”结构。诊断:微囊型SCN。

寡囊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囊性病变,囊液呈水样密度或信号,囊壁太薄通常不能显示。

粘液性囊腺瘤(MCN):
是一个潜在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从良性、交界性到恶性都有,瘤体越大,恶性可能越大。
临床上,中年女性多发,以压迫症状为主,恶性者肿瘤标志物较高,如CEA、CA19-9等。
病理上,表面光整,可见纤维假包膜,剖面可见单囊或多个子囊,内含粘液,可见出血、坏死。肿瘤常位于胰尾处,直径较大,大多>10cm,整个肿瘤不与胰腺管相通。囊壁结节明显和有钙化者,多为恶性,且常位于胰头。
CT表现,多房水样低密度,囊壁厚薄不规则和壁结节,或者偶可见高密度的钙化影,由于粘液产生,有时肿瘤在CT平扫图上可呈高密度或MRI T1W为高信号。
影像学上判断MCN为恶性,较为困难。出现一些恶性征象,可提示恶性:
1、周围脏器侵犯
2、肝脏出现转移灶,同样为高密度囊性,呈环状强化。
3、外形呈分叶状轮廓。
4、分隔较厚且不规则,出现壁结节,强化明显。

图片多个大囊聚集,囊壁略厚,并可见壁结节,中度强化。诊断: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


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
罕见的胰腺导管内肿瘤。
临床特点:男性多发,由于过多的黏液阻碍胰液的分泌,患者常出现类似慢性胰腺炎或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的症状。经常表现为渐进性腹块、腹痛,早期仅表现上腹部不适和消化不良等症状。IPMN预后较好。
病理上,肿瘤在胰腺导管内生长,使胰腺导管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
根据肿瘤生长特点,可分三型:
1、黏液分泌型,扩张的胰管内充满凝结的黏液,而肿瘤细胞呈扁平或微小乳头状生长。
2、乳头绒毛型,除扩张的胰管和导管内黏液外,导管内见多发乳头绒毛状生长的肿瘤。
3、重度异型增生型,和浸润性癌类似,预后较差。
根据与胰管的交通,可分三型:
1、主胰管型(MD-IPMN):较少见,约占15%,胰头、体和尾部均可发生。主胰管型可发展成恶性,但预后良好,包括两个亚型:
节段型
弥漫型
2、分支胰管型(BD-IPMN):约占50%,胰头部多发,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
3、混合型,主胰管和分支胰管同时受累,约占35%,常是主胰管型晚期累及分支胰管。

图片A,男67岁,频发胰腺炎,CT增强静脉期图示,主胰管明显、广泛扩张,胰管内有小结节,诊断,MD-IPMN(主胰管型)。B,男68岁,频发胰腺炎,CT增强静脉期图示,胰头区葡萄串样囊实性肿块,内壁不光整,诊断,BD-IPMN(分支胰管型)。

根据组织学不同,可分为四型:
1、胃型
2、肠型
3、胰胆型
4、嗜酸细胞型
四种上皮亚型,每一种上皮亚型都具有不同的恶性潜能。嗜酸细胞型和胃型IPMNs通常是低级别肿瘤,而肠型和胰胆型IPMNs倾向于高级别肿瘤,通常与浸润性癌(IC)有关。
影像学特点:
囊性病变与主胰管的关系是分支胰管型IPMN的诊断要点之一。
ERCP:
胰管或分支胰管扩张,内见黏液栓或肿瘤乳头,形成充盈缺损;
扩张的十二指肠乳头可见黏液溢出。
CT表现:
主胰管型,胰管明显扩张,内部为低密度黏液,肿瘤乳头可形成充盈缺损,增强后中度强化。
分支胰管型,常位于胰头部,边界清楚,囊实性混杂密度肿块影,ERCP或MRCP显示病变与胰管相通,这是诊断IPMN的要点。较大肿瘤可突向十二指肠,中度强化。
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常不规则,可伴点线样钙化。

图片男,49岁,上腹部不适就诊。MRI、CT均显示胰头区分叶状囊性病变,MRCP示囊内有低信号充盈缺损,病变与胰管相通;CT增强扫描示囊内结节样强化。诊断分支胰管型,BD-IPMN。

实性假乳头状瘤(SPN):
年轻女性多发,又叫女儿瘤(Duaghter tumor),胰尾多见,囊实性混合肿瘤,为交界性肿瘤,随发病年龄增加,恶性程度增加。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肿块常较大,直径为5~8厘米,有较厚的纤维包膜,边界清楚,常突出于胰腺外,由三种基本成分构,及实性结构、假乳头状结构、及出血囊变,约30%可发生边缘或中心钙化。

图片女,28岁,胰头区巨大囊实性肿块,平扫可见线样、星芒样钙化;增强动脉期,实性成分强化,囊性成分与实性成分相间分布;静脉期,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包膜完整,强化明显,与胰腺分界清楚。诊断:实性假乳头状瘤。

CT/MR表现: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位于肿块周边,有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位于中心,若有出血,密度略高,MRI可准确区分出血和囊变区。MRCP示胰管受压、移位,与病变不相通。
浮云征:某些肿瘤,实性成分和囊性成分间杂存在,CT增强后肿瘤的实性成分明显强化,漂浮于无强化的囊性成分中,形似浮云。

图片女,32岁,胰头部实性假乳头状瘤,浮云征,CT增强后静脉期更明显。

其它的,胰腺内分泌肿瘤、胰腺肿瘤样囊性病变,各类很多,但总体占比较少,如胰腺炎假囊肿,有一定特征性,有慢性胰腺炎相应表现,诊断相对容易,此处不再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