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永乐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及鉴别要点

 培训班背包 2024-04-25 发布于陕西

图片

自古以来,瓷器一直是备受珍视的工艺品,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韵味使得它成为了人们竞相追逐的珍宝。在古代,瓷器更是被视为皇室御用之物,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当时的瓷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被视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和材料的稀缺,瓷器制作成本高昂,普通百姓难以拥有。因此,能够拥有一件瓷器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

在古时候的外交活动中,瓷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使节或皇室成员,瓷器不仅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和工艺水平,也展示了中国的富强和文明。例如,18世纪的欧洲皇室所使用的瓷器大多来自中国进口,这足以证明当时中国瓷器的珍贵和受欢迎程度。

这种对瓷器的珍视和追求也为后来的瓷器收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瓷器的认识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瓷器。而瓷器作为一种艺术品和文物,其价值也不断攀升,成为了收藏家们追逐的对象。

图片

制作瓷器确实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艺术性的工艺。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瓷器风格,这些风格深受当时帝王审美的影响,从而也反映了整个朝代的审美趋势。正如收藏界所言,一个帝王的审美往往决定了一个朝代的审美方向。

例如,元代的瓷器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而著称,这种风格在当时极为流行。而到了明代成化时期,瓷器则更加注重细腻、精致的风格,小物件成为了主流。这些转变不仅仅是工艺上的进步,更是文化和审美观念的演变。

对于瓷器收藏者来说,了解每个朝代的瓷器风格和特点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只有深入理解了每个朝代独特的审美性,才能更好地辨别瓷器的真伪、年代和价值。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瓷器的制作工艺和风格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这为收藏者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图片

古玩并非仅仅因为历史悠久而显得珍贵,真正重要的是个人的鉴别能力和学识水平。有些人能够从一次失误中汲取十次的经验教训,而有些人即便犯了十次错误,也可能仍然原地踏步。这说明了在古玩收藏中,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青花瓷器作为中国瓷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出现标志着从白瓷向彩瓷的过渡,成为了中国瓷器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国瓷”。其独特的釉下彩工艺,展现了其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

在瓷器收藏中,高古瓷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它们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对象。而明清瓷器则以永宣青花、成化斗彩、雍正粉彩、清三代珐琅彩和永乐鲜红等为代表,这些瓷器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对于真正的瓷器收藏家来说,拥有几件官窑瓷器是不可或缺的。官窑瓷器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了瓷器收藏中的珍品。

瓷器收藏大致可以分为高古瓷和明清瓷两大派别。在高古瓷研究领域,冯先铭、陈万里等先生被誉为泰斗,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后来的瓷器收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明清瓷器鉴定方面,孙瀛洲、耿宝昌师徒则是领军人物,他们的鉴定方法和经验为后来的瓷器收藏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图片

永乐和宣德两朝是明朝瓷器制作的巅峰时期,其中青花瓷更是备受瞩目。虽然宣德朝的青花瓷与永乐朝的风格相似,有着“永宣不分”的说法,但通过对景德镇永乐、宣德官窑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时期瓷器的特点,从而为断代提供依据。

对于想要学习如何断代的藏友来说,首先需要了解各时期瓷器的特点,这包括瓷器的造型、纹饰、工艺、釉色等方面。永乐时期的瓷器以造型端庄、线条流畅、比例协调为特点,而宣德时期的瓷器则更加注重纹饰的繁复和精细。此外,不同时期的瓷器所采用的工艺和釉色也有所不同,这些都是断代的重要依据。

然而,仅仅了解各时期瓷器的特点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断代技巧。这需要藏友们多观察、多比较、多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渐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永乐和宣德民间青花瓷的一些特征,以供参考。

图片

款识

永乐款识

在瓷器鉴定中,款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永乐时期的款识具有独特的特点,是鉴定永乐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永乐时期是明朝瓷器制作的一个高峰期,此时的瓷器款识也开始出现并发展。

永乐时期的款识最明显的特点是开始有属款识,即在瓷器上标明制作者或制作年代的款识。这种款识的出现,为后来的瓷器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永乐青花瓷器中,款识的形式和风格也具有一定的特点。例如,一些传世永乐青花瓷器上,可以在青花单线圈内看到团花,花心里书写着四字篆书款。而绘双狮滚球的瓷器,在球心书写年款,里心书写四字篆书,并以双鸳鸯围绕。这些款识的字体结构严谨、刚劲挺拔,折角处呈圆角,起落笔处为尖状,笔道浑厚圆润。

图片

图片

宣德款识

宣德时期的款识与永乐时期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宣德瓷器的款识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位置,而是可以根据器物的造型和设计,出现在瓷器的各个部位,如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等。这种布局上的变化,使得宣德瓷器的款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在款识内容上,宣德早期主要使用四字篆款,如“宣德年制”等。而到了后期,则通常使用“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体款。这些款识的字体结构清晰,笔划有力,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宣德瓷器的款识并非一成不变,其风格和形式也会随着时间和工艺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因此,在鉴定宣德瓷器时,需要结合器物的整体风格和特点,以及款识的位置、内容和字体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图片

图片

釉面

永乐瓷器釉面

瓷器的釉面是鉴赏瓷器时不可忽视的一环,它如同人的皮肤,直观展现了瓷器的质感和光泽。以永乐时期的瓷器为例,其釉面特征堪称一绝。由于烧造温度的提升,永乐瓷器的釉面展现出了肥厚、光滑、平净、细腻和莹润的特点,这些特点共同赋予了瓷器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永乐瓷器中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但却并无橘皮釉纹,这更显示了其釉面处理的精湛技艺。而在釉色方面,永乐瓷器的胎釉大多呈现洁白色,类似于甜白釉,白中泛青,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图片

宣德瓷器釉面

宣德时期的瓷器釉面确实展现出了与永乐时期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橘皮纹的出现。这一特点在宣德瓷器的断代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橘皮纹的形成,与宣德瓷器在高温色釉中烧造时产生的气孔紧密相关。这一时期,釉面的气泡现象十分密集,几乎少有例外。

由于高温下釉的黏度较大,且冷却过程相对较慢,使得釉面形成了高低不平的橘皮状,给人一种厚重感。因此,与永乐时期相比,宣德瓷器的釉面显得更为肥厚。此外,宣德时期的釉色还具有独特的鸭蛋青色亮青釉特征,这种釉色清新雅致,为宣德瓷器增添了几分韵味。

图片

图片

底部

在明朝永乐年间,瓷器的烧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工匠们为了确保瓷器烧制的完整性和质量,通常采用垫砂烧制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有效地防止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或破裂,但却在瓷器的底足上留下了粗糙的窑粘。

这些窑粘是瓷器与砂垫接触时产生的,它们不仅影响了瓷器的美观,更在进贡给朝廷时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因为在古代,进贡给朝廷的瓷器必须是完美无瑕的,以体现对皇室的尊重和敬意。如果瓷器底足上带有窑粘,就会被认为是工匠们的失职,严重者甚至可能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工匠们在烧制完瓷器后,会对底足进行精细的打磨。这一过程既需要技巧,又需要耐心,目的是将那些影响美观的窑粘完全去除,使瓷器呈现出完美的状态。

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器,其胎质是由麻仓土陈腐精制而成。这种胎土的特点是含有较高的氧化钾成分,使得烧制出的瓷器胎骨透光,并带有一种独特的肉红色。无论是薄瓷还是厚瓷,其厚薄都相当均匀,接痕也处理得相当微妙。即使在仔细观察下,也只能看到微弱的接痕。

此外,永乐时期的瓷器在制作工艺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圆器的口沿部分。特别是撇口器的口沿,用手触摸时,可以感受到一种锋利的质感。这种锋利的口沿不仅增加了瓷器的美观度,也体现了当时工匠们对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

在露胎的部分,工匠们更是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洁白无瑕。因此,在永乐时期的瓷器底部,我们很少能看到火石红的存在。火石红是由于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胎土中的铁元素在高温下氧化而形成的。而在永乐时期的瓷器制作中,工匠们通过精湛的工艺,成功地避免了火石红的出现,使瓷器更加完美。

图片

宣德青花胎底火石红的问题,确实反映了宣德时期瓷器烧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火石红是由于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胎体中的铁元素在氧化气氛中产生的二次氧化现象。但正如您所说,并非所有宣德时期的瓷器都会展现出火石红,这取决于胎土的成分、烧制条件以及烧制过程中的气氛控制等多种因素。

关于宣德青花的胎质,细砂底胎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胎质类型。这种胎质细腻而坚实,给人一种质朴而稳重的感觉。然而,正如您所提到的,有些宣德青花瓷器在砂胎上涂抹了一层釉浆或护胎土,这种做法旨在保护胎体,防止烧制过程中的变形或破损。这种处理方式在宣德青花瓷器中确实存在,但并不是所有宣德青花都具备这一特征。

图片

修足

早期瓷器的底足墙通常较厚,与洪武晚期的修足风格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底足墙逐渐变薄,从浅至深,由小至大,这种变化不仅使瓷器看起来更加轻盈,也提高了其稳定性和耐用性。同时,内足墙的制作也经历了从离心过渡到挖足渐深的过程,足端平切,足墙加高,直径放大。这些变化都反映了瓷器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在个别情况下,还会出现挖足过肩的现象,即足墙的深度超过了瓷器底部的直径。这种制作风格虽然较为独特,但也增加了瓷器的不稳定性。此外,内足墙与底的交接处呈锐角折,而内足墙大部分却较垂直,这与成化前后的修足特征相似。但需要注意的是,成化前后的足墙更薄,挖足更加细致,乳丁状突起不明显,这也是区分不同时期瓷器的重要依据。

质量高的一类瓷器,其足墙和器口沿通常较薄,内足墙向心角度。这种制作工艺不仅使瓷器看起来更加精致美观,也提高了其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图片

在明早期,由于制瓷技术的局限和审美观念的影响,瓷器内底的设计多注重实用性,而“月亮底”则是一种既能增加瓷器美感,又能提高稳定性的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设计风格逐渐受到欢迎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然而,到了宣德后期,随着瓷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这种设计风格开始逐渐缩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洁、大方的设计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